湑水河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鱼类资源调查与评价

2021-12-05 07:19张建新田翊霏杨元昊王立新
家畜生态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渔获水河种类

王 慧,张建新,田翊霏,陈 君,耿 硕,杨元昊,王立新*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动物科技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2.陕西省城固县水产技术推广站,陕西 汉中 723200;3.上海大学 社会学院,上海 200444;4.陕西省水产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86)

渔业资源是人类重要的食物蛋白来源和渔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发展渔业生产在扩展食物生产、提高膳食营养水平、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创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具有非常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在世界生物多样性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由于水域环境污染、过度捕捞、发展空间缩减、外来物种入侵等因素影响,渔业资源衰退严重,表现为数量及质量的双重下降,因此迫切需要科学养护并合理利用渔业资源。通过完善禁渔区和禁渔期制度、建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加大增殖力度、强化捕捞管理制度、规范捕捞行为等措施可有效保护和恢复渔业资源,从而促进中国渔业可持续发展[1-2]。

湑水河是汉江北岸的一级支流,属于长江水系,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的供水水源区[3]。湑水河发源于秦岭南麓陕西周至境内的光头山,先后流经周至、太白、洋县和城固4县,于城固县城东南约7 km的汉王城附近注入汉江[4]。受秦岭山区多样化的地貌结构及气候类型的影响,湑水河生态结构类型复杂,其下游段海拔相对较低、气候适宜且水质良好,水生生物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泛,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5]。然而当前调查研究多针对大型流域[6-7],中小河流鱼类资源保护不受重视,有关湑水河流域鱼类资源的调查报道极少,现有资料不够全面且时间较为久远[8-9],已不足以支持该北域渔业资源管理。为系统掌握湑水河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以下称保护区)鱼类资源现状,本研究于2017年6月-2019年8月先后6次对保护区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并以此对保护区鱼类资源现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以期为保护区生态和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保护区概况

湑水河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于2012年12月批准建立的,保护区地处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境内,位于湑水河干流河段,以湑水河入汉江口以上河道划定,北起双溪镇双溪村湑水河上游河段,南至三河镇陈丁村一组湑水河入汉江口,总长度为47.1 km,总面积为919.4 hm2。以桔园镇下街社区五门堰拦水坝为界,以北为核心区,长度为27.7 km,面积为353.3 hm2;以南为试验区,长度为19.4 km,面积为566.1 hm2。特别保护期为每年3月1日至12月31日。主要保护对象为大眼鳜(Sinipercakneri)、黄颡鱼(Pelteobagrusfulvidraco)、鲤(Cyprinuscarpio)、鲇(Silurusasotus)、山溪鲵(Batrachuperuspinchonii),其他保护物种包括大鲵(Andriasdavidianus)、水獭(Lutralutra)、鲫(Carassiusauratus)、黄鳝(Monopterusalbus)等。

1.2 调查时间

本研究于2017年6月1-2日、2017年7月5日、2018年4月26日、2018年10月10日、2019年5月15日和2019年8月28日对保护区鱼类资源现状进行了6次采样调查。

1.3 调查方法

1.3.1 保护区鱼类资源调查 在保护区自上游双溪镇至湑水河入汉江口共设置10个采样点。在当地渔政监管下,通过3层刺网、抄网及向渔民购买等方法获得鱼类标本,依据《陕西鱼类志》[10]、《秦岭鱼类志》[11]、《中国鲤科鱼类志》[12]等资料现场初步鉴定种类。采集鱼类记录体长、体质量,并拍摄照片,成熟亲体测量后放归水体,其余个体带回实验室鉴定。

1.3.2 保护区鱼类重要生态功能区调查 水生生物生态功能区主要包括鱼类的产卵场、索饵场及越冬场等。通过走访、历史资料分析以及现场实地踏勘,采集鱼卵和仔稚鱼,结合渔获物情况、水文学特征,分析鱼类“三场”分布情况。

1.4 数据分析

1.4.1 多样性指数 使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13]表示物种多样性:

式中:S为样品中生物的种类总数;Pi为第i种的个体数(ni)或生物量(wi)与总个体数(N)或总生物量(W)的比值(ni/N或wi/W)。一般H值越高,其群落结构越复杂[14]。

1.4.2 均匀度指数 使用Pielou均匀度指数J[15]衡量生物群落中各个物种个体数的差异程度:

J=H/lnS

式中:H为多样性指数值;lnS表示多样性指数的最大值,S为样品中种类总数。J值范围为0~1之间,指数值越大表示水体中的水生生物分布越均匀。

1.4.3 物种丰富度指数 使用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16]反映一个群落或环境中的物种数目:

D=(S-1)/lnN

式中:S为样品中生物种类数;N为样品中个体总数。

1.4.4 物种优势度 使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17]分析保护区优势种:

IRI=(N+W)×F×104

式中:N为某种鱼类个体数占总渔获物数量比例(%);W为某种鱼类个体数占总渔获物重量比例(%);F为某种种类在调查中出现频率(%)。

设定IRI值大于1 000的鱼类为优势种;100~1 000的为亚优势种;10~100的为常见种;小于10的为偶见种。

2 结 果

2.1 保护区鱼类种类组成

2017-2019年的多次调查表明,保护区现存鱼类共27种(表1),隶属于4目9科26属。其中鲤形目2科鲤科有17种,鳅科有3种,鲇形目鲇科、鲿科各1属1种,鲈形目鮨科、鳢科、塘鳢科、虾虎鱼科各1属1种,合鳃鱼目合鳃鱼科1属1种。调查结果显示,鲤科鱼类有17种,占总种类的63.0%,是保护区的主要鱼类。从种类组成来看,除鲤、鲇、乌鳢、鳜等种类外,其他均为中小型鱼类,占比高达85.2%。

表1 保护区鱼类种类组成

2.2 保护区鱼类渔获物结构分析

表2 保护区渔获物组成

经计算,保护区鱼类资源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2.77,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84,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3.49。表明保护区流域内鱼类资源较为丰富,分布较均匀。

2.3 保护区鱼类三场调查结果

本研究在鱼类产卵期调查发现,在保护区内共有鱼类主要产卵场11处,索饵场3处,越冬场2处。在所有三场中,仅1处(双溪镇南沟河入湑水河口)位于山区段,其他均位于湑水河平川段。各场特征情况见表3。由表3可知,保护区产卵场、索饵场数量众多,但分布不均匀。

表3 保护区鱼类三场分布

3 讨 论

4 结 论

本研究表明,尽管湑水河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生态环境较好,鱼类三场数量充足,现存鱼类资源较为丰富,物种多样性较高,但与历史资料相比,保护区鱼类种类组成发生显著变化,青鱼、草鱼、鲢、鳙等大中型洄游性鱼类消失,鲤、鲇等种类数量减少,个体变小,保护区鱼类资源小型化趋势明显。

猜你喜欢
渔获水河种类
东海区电脉冲与桁杆虾拖网渔获比较研究
丁香鱼围网副渔获物鱼类组成及分布特征
鉴水河之歌
基于上岸渔获调查的海南岛近海渔场伏季休渔效果评价
与众不同的河水和湖泊
家乡的赧水河
基于稀疏表示的宠物狗种类识别
基于稀疏表示的宠物狗种类识别
电影
渔获登记制度起草完成:从“海洋到餐盘”跟踪鱼品 阻止非法渔获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