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儿童有哲学思维吗?他们是怎样看待哲学话题的?幼儿园有必要进行一些哲学思维训练相关的活动吗?通过师幼共同阅读哲学绘本《一片叶子落下来》,我们一起来从儿童的视角看一看哲学的本源问题“生命与存在”,借此研究儿童哲学思维训练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关键词:大班幼儿;绘本;儿童哲学
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划分为四个阶段、埃里克森将他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前五个阶段划定为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阶段,诸如此类对儿童发展阶段划分的理论有很多。学者们热衷于对孩子提一些特定的问题并且布置一些小任务,然后根据幼儿的表现给他们评分,以此提出与儿童发展阶段相关的理论,使得大部分人认为“哲学”是学者才能接触到的领域,与儿童无关,并且怀疑儿童是否具备观察能力、辩证思考能力与分析反思能力。其实,大多数幼儿会自发地提出各种因某些认知或渴望未得到满足而产生的问题,这便使得幼儿园的哲学思维训练变得有必要。
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好奇好问”,小、中班的幼儿也有很多问题,但由于认知和经验的不足,他们能够提出的问题比较表浅,而大班的幼儿思维能力发展相对成熟,他们能够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提问、能对问题进行初步的辩证思考。例如,5岁的孩子会提问:苹果是活的吗?6岁的孩子会思考:三个人的自私比一个人的自私好吗?大班幼儿的这些提问与思考已经无限趋近于哲学的基本问题,因此可以说“好奇好问”为大班幼儿进行哲学思维训练提供可能性。
由于大班幼儿仍处于前运算阶段,因此思维需要凭借具体的事物和鲜明的形象或表象,而绘本恰好就是由简单文字和丰富的插图结合而来的。因此,笔者借助了哲学绘本,引发幼儿对故事中的内容进行思考,鼓励幼儿针对故事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或见解,在“阅读—提问—思考—回答—再提问”的过程中,达到哲学思维训练的目的。
一、 选择绘本
《一片叶子落下来》的作者是被美国的大众传播界称为“拥抱博士”的力奥·巴斯卡利亚博士,他一生致力于推广广义的“爱”,他的书籍被称为“爱的圣经”。
《一片叶子落下来》是一本少有的将“生死”话题描述得十分平淡、自然的童话。故事的主人公是一片叶子叫弗雷迪,作者通过弗雷迪和它的小伙伴的经历和对话,解释了“生命的意义”“生存”和“死亡”。这则童话充满智慧,触及了最本质的“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最终要到哪儿去”“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哲学话题,也是大班幼儿十分感兴趣的话题。
二、 活动具体过程
师:看看这个封面,猜一猜,这片叶子会发生什么事情?
火火:冬天到了它就会变颜色。
小宝:它身上有一片一片的锯齿。
豪豪:他会变颜色,变成黄色。
杨杨:它会掉到地上。
师:那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讲这片叶子身上发生了什么事,看看和小朋友们猜测的是不是一样。那,老师在讲这个故事之前,给小朋友们提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这片叶子,叫什么名字?(苗苗:落叶;阳光:叫叶子)第二个问题:这片叶子,它是从哪里来的?(希希:从树上掉下来的);第三个问题:这片叶子,最后怎么了?(希希:最后死了)
师讲故事。
师:这片叶子叫什么名字?
晨晨:叫弗雷迪。
师:为什么这片叶子叫弗莱迪呢?故事中出现了许多名字,有弗雷迪、丹尼尔、本、克莱尔,为什么就是叫弗莱迪呢?
晨晨:因为我听的就是这个。
师:那这片叫弗莱迪的叶子是从哪里来的?
琪琪:是从土里,慢慢慢慢长到树上。
師:琪琪是认为叶子本来就在泥土里面,然后慢慢慢慢长到树上的吗?
琪琪:不是,就是种子慢慢种,然后树就会出来,发芽了就会有一个小绿叶子,就是树叶。
师:那弗莱迪最后怎么了?
龙龙:最后它下了一场雨,(梦露:不对,雪!)哦,下了一场雪。
师:下了一场雪,然后呢?(火火:融化了)
龙龙:然后它掉在了一个雪地上,然后弗雷迪就不知道这个雪会融化,让大树更强壮。
师:哦!龙龙说,弗雷迪最后落在了一个雪堆上,然后它闭上眼睛睡着了。那故事中说弗雷迪最后睡着了,你们觉得弗雷迪是睡着了吗?
全部幼儿:是死了。
师:那丹尼尔呢?
全部幼儿:也死了。
师:那弗雷迪的叶子朋友们呢?
全部幼儿:死了。
师:弗雷迪和它的叶子朋友们都死了,那它们都去了哪儿啊?
龙龙:天堂。
禹城:搬家了。
师:禹城说它们搬家了,那它们搬去哪里了呢?
禹城:搬到新的树上了!
龙龙:它们死了就去了天堂。
瑞瑞:它们死了之后就变成了大树。
火火:叶子掉在地上会被扫掉,我在中山陵看的,然后倒在垃圾桶里。
小宝:叶子是落到地上被车子压死的。
师:那它到底是被压之前就已经死掉了,还是落下来的时候还没有死,然后被车子压死的呢?
小宝:压死的。(阳光:早已经死了)
师:哦,小宝觉得叶子落在地上的时候还没死,是车子开过之后才被压死的。你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
小宝:因为车子会把人压死,我就这么觉得。
龙龙:那会痛死的。
师:那你们觉得,小朋友是从哪里来的呢?
龙龙:我是从很小很小,一个小斑点开始长大的。
火火:我是从妈妈肚子里长大的。
微微:我是从妈妈肚子里掉出来的一块肉。
师:那你们觉得自己最后会怎么样呢?
龙龙:长大然后变成男人,然后爱吃香烟。
火火:死啦!
师:我听到有的小朋友说我们最后都会死掉,那你们觉得“死”是什么呀?
龙龙:是老啦!
苗苗:会生病。
毛毛:退休了。
豪豪:就是流血。
梦露:就是很老很老才会死。
师:那你们觉得死了会去哪里?
杨杨:去天堂。
苗苗:会被埋在地里面。
龙龙:灵魂会走。
希希:死了之后,我们会去一个地方,然后睡在一个盒子里,然后我就磕头。
多多:就成骨头。
师:那你们怕不怕死啊?
有的小朋友说怕,有的小朋友说不怕。
师:怕死的小朋友为什么怕死啊?
梦露:因为疼。
希希:我死了以后你就再也见不到我了。
师:那不怕的小朋友为什么不怕呢?
苗苗:因为婆婆不怕死,所以我也不怕。
毛毛:我怕死,也不怕死。
师:哦?毛毛说,他既怕死亡又不怕死亡,我们来听听毛毛是怎么想的。
毛毛:我觉得死亡就再也见不到世界了,这是我怕死亡的事情;我不怕死亡的事情就是,还有我们的小宝宝在生活。
龙龙:我也不怕,因为我很勇敢!
师:我听到很多小朋友害怕死亡,那你们愿意一直一直活着,不死亡吗?
大部分幼儿愿意。
禹城:我不愿意,因为流血不流泪!
琪琪:我也不愿意,因为我一直一直活着,爸爸妈妈死了我就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了。
师:那你们觉得你们为什么要活着呢?为什么要来到这个世界呢?
龙龙:因为这个世界很好玩。
毛毛:因为这个世界上有我最喜欢的地方,我可以去绿博园。
琪琪: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学这个世界的知识的。
梦露:我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上幼儿园。
苗苗:因为我觉得只有来到这个世界上才可以活着。
杨杨:我觉得我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因为可以交朋友。
小宝:因为这个世界很漂亮,我很喜欢这个世界,所以我要来到这个世界。
微微:我觉得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可以观察世界。
禹城:我是为了找到一个小妹妹才来的。
希希:我们存在这个世界能活,我们不存在,那这个世界它就没了。
阳光:我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长大。
三、 活动分析
我们班的幼儿有过两次通过绘本探讨哲学话题的经验,第一次是通过《青蛙与蟾蜍》探讨关于概念“意志力”,第二次是通过《白羊村的美容院》探讨对“美学”的认知。这一次,笔者选取了关于哲学本源问题的、稍复杂的故事进行讨论。本次活动主要讨论了以下三个问题:1. 小朋友是从哪里来的;2. “死亡”是什么;3. 我们为什么要来到这个世界。
这次活动讨论的话题是大班幼儿十分感兴趣的话题,连平时课堂上不怎么积极发言的幼儿都十分踊跃地参与讨论。《指南》中指出,幼儿语言发展首先要让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因此,在挑选故事的时候,就要十分注意该年龄段的幼儿兴趣方向在哪里,为他们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从活动过程中幼儿对问题的回答可以看出,幼儿对生死问题已经有了很大一部分的认知经验,而这大部分的认识经验来源于身边的成人。比如,微微认为小朋友是妈妈肚子里掉出来的一块肉;毛毛认为死就是退休;龙龙说长大就是变成男人,爱吃香烟。“妈妈肚子里掉出的一块肉”“退休”“变成男人”这些词汇都偏向于成人化,可以看出,幼儿的生活中,父母也常常和他们讨论关于“出生”“成长”与“死亡”的话题。而也会有一部分孩子,是亲身经历或者亲眼所见的一些关于此类的事件。比如,小宝觉得叶子最终是被车子压死的;希希说,死了之后会被放在一个盒子里,大家都要去磕头。这些孩子在观察中习得此类经验,由此得出他们对“生死话题”的初步感知。
而对于“存在的意义”这个问题,与“生死话题”相比,显然幼儿接触得不多,因此表现出来的想法更加的富有童趣,也更加的“质朴”,换言之,更能接触到“哲学”层次的高度。苗苗说,她只有来到这个世界上才能活着;希希说,我存在这个世界才能活,我们不存在,这个世界它就一段时间都活不了了。希希提出这个观点时,笔者和班级的老师们都很惊讶,由一个五岁的幼童提出了关于哲学命题“世界存在”的观点。可见,这些孩子对于哲学问题的认知远超出成人所认为的。
四、 活动反思
(一)大班幼儿哲学思维能力参差不齐
活动中,有的幼儿在一次活动中就展现出来较为敏锐和有深度的思考,并且在之后的活动中有很大的进步,如毛毛、一一、苗苗、希希等;也有一些幼儿在多次活动后,仍对此类没有标准答案的哲学命题讨论仍旧比较苦恼,思维局限在已有的认知或大人告知的经验上,不能跳脱出来。
笔者在观察和与本班老师访谈中得知,毛毛、苗苗等都是相对比较聪明的孩子,活动时能够长时间专注,回答问题也比较积极,毛毛更是在科学活动中反应敏锐,时常给出超水平的结论;而一一则参加了围棋班和“乐高”班这两种对思维训练有一定帮助的兴趣班。
因此,笔者认为,幼儿哲学思维能力与幼儿智商有一定的关系,而一些能够训练幼儿三维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活动能够促进幼儿哲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笔者猜测,幼儿的哲学思维能力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家长的教养方式也有较大的关联。
(二)大班幼儿哲学思维具有从众性
活动中,幼儿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跟随现象。当一个幼儿提出了一个较为新颖的思考点的时候,其他大部分幼儿在一段时间内会被这个点限制,从而出现“仿编”“造句”的现象。不过只能说明大部分大班幼儿的哲学思维具有从众性,而另一小部分的幼儿思维则十分灵活,这一小部分幼儿对哲学话题也更加敏感,针对哲学问题能够有自己独创性的见解。
(三)大班幼儿哲学思维具有具体性
在对幼儿的回答进行整理时,笔者发现只有少部分孩子,如毛毛,能够用抽象的语言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总结概括,然后用比较精炼的语言表达;大部分幼儿能根据自身的经验,借助一个具体的事例来表述自己的观点,但是在阐述这个事例的过程中,又由于想象的主题不稳定,经常会出现“偏题”或答非所问的现象。
值得一提的是,幼儿也能在这些返出去的思考方向中寻找到新的哲学契机,提出新的哲学话题,因此,在幼儿园的哲学思维训练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增强自身对哲学话题的敏感性,才能够对幼儿的哲学思维训练进行适时、适当地引导。
参考文献:
[1][美]M·李普曼,张爱琳,张爱维译.教室里的哲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2][美]馬修斯,杨茂秀译.哲学与小孩[M].台北:毛毛虫儿童哲学基金会,1998.
作者简介:秦萌,江苏省苏州市,苏州高新区镇湖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