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文学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2021-12-04 07:23杜海智
考试周刊 2021年85期
关键词:阅读体验新理念人文素养

文章系2020年泉州市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观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研究”的成果,课题编号:QJYKT2020-09。

摘要:高中语文课改,倡导大单元、大情境、大任务教学。新教材中,人文主题是每个单元学习任务的核心之一,它引导学生向善、向真、向美,并始终贯穿于生命成长过程,激发着学生关于“青春的价值、生命的思考、自然与情怀、悲剧的力量、环境与命运”等命题的深刻思考。語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强调培养人文素养和弘扬人文精神。如何在文学阅读教学中,转变教学理念,以人为本,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老师的艰巨任务。

关键词:新教材;新理念;人文素养;文学阅读教学;阅读体验

高中语文课改,最大的特点就是倡导大单元、大情境、大任务教学。新教材中,人文主题是共性,教材的编写从立德树人的高度,贴近高中生语文学习的实际情况,特别注重选择能为时代激活的,超越时空,带有永恒价值的经典作品。而人文主题几乎是每个单元学习任务的核心之一,它引导学生向善、向真、向美,始终贯穿于生命成长过程,激发着学生关于“青春的价值、生命的思考、自然与情怀、悲剧的力量、环境与命运”等命题的深刻思考。

旧教材阅读教学中,我们可能更多地孤立“文”,没有具体的核心任务为抓手,文、课、单元的关系是松散,甚至脱离的。而新教材下,人文主题为统领,形成了大的情境,单元的核心任务具体清晰,在教学实际中,我们须更多一层内在结构化的考量,以学生作为人文素养培养的主体,以学生的核心学习任务为导向,进行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阅读方式的改变”,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核心素养。

下面以高中语文必修下第六单元《祝福》解读为例,谈谈关于如何在文学阅读教学中,适应课程改革,转变教学理念,改进阅读教学方法,增强文学阅读教学的审美功能,并促进学生个性、人格全面和谐地发展,使其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的几点管见。

一、 深入了解教材,读懂编者意图,转变教育理念,明确教学目标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学阅读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形式,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新教材加大了人文主题的比重,更强调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这样看来,传统的教学老路显然是走不通的。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把“人”的因素淡化甚至忽视,单一化解读那些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文学作品,导致作品人文底蕴的大量流失,把文学鉴赏课上成了支离破碎的“知识”灌输课,学生的学习也脱离了生活的实际,成为无的之矢。

培养人文素养和弘扬人文精神是新教材的核心目标之一,了解编者的意图,转变教学理念,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才能真正发挥文学认识、教育和审美的三大功能。

二、 以人文主题为灵魂,紧抓单元任务群,落实结构化的阅读教学,形成学生的阅读经验,完善自觉意识读法

新教材必修下第六单元导语,明确提出“学习本单元,要注重知人论世,在人物与社会环境共生、互动的关系中认识人物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关注作品的社会批判性”,这其实就是以人文性作为价值取向,要求通过本单元的文本学习,使学生获得思想的启迪和思维的提升。

按照过去的教学常规进行《祝福》阅读教学,大家可能很熟悉了: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概括小说的情节;梳理文本的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及塑造手法;提炼小说的主题;探究小说的环境与主题的关系;总结小说的艺术特色。但长期以来,这种传统阅读教学,往往单一以他人的经验借鉴教学,过于教条,忽视结合自身经验和运用自觉意识方法去深入探究作品,从而使文本解读陷入一种泛化与片面化的状态。

由此,须紧抓单元任务群,以人文主题为灵魂,从解读文本本身出发,落实结构化的阅读教学,强化学生阅读的自觉意识。学生读《祝福》从初阅读体验,到整体阅读体验,再到微观阅读体验,这一过程就是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过程。

三、 把握文学作品的多元性,构建“人文主题”单元任务的认知图景,做好问题设计,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讨论

文学作品是多元性的,光寻求作品的文学意义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挖掘它的人文内涵及社会现实意义。考虑到本单元还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变形记》等涉及古今中外的四篇文本,基于新教材更注重于大单元、大情境、大任务教学,那么在问题设计环节上,就必须着重关照本单元的学习任务“环境和命运”这个人文主题,以此作为单元学习的联系和延伸。以《祝福》的人文主题为突破口,能更有效地实现后面的教学任务,以点带面,使整个单元教学成为一个有机体。

基于学生在自觉意识的阅读中对文本的梳理、概括,教学中我们进行了环环相扣的系列问题设置,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自觉投入文本的讨论探究中,知人论世,剖析文本潜在的人文精神,提升自身的阅读体验。通常在教学中常见的问题设置有:通过让学生给祥林嫂编年谱的方式来梳理内容和情节,设计“故事”回顾祥林嫂的人生经历,再讨论祥林嫂死因,最后总结小说的主题;以祥林嫂的“死因探究”为问题设置的核心,让读者代替文中的“我”写日记,最后回到主题的探究;以及设计“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的关系”“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等探究问题,梳理祥林嫂的悲剧一生,再回到主题的分析等。

细读文本,不难发现祥林嫂的遭遇都是在“春天”发生的,所以可让学生以这个时间为点,围绕“为什么祥林嫂这个女人没有春天”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分析。通过“祥林嫂的姓名,鲁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的称呼和前后态度的变化,鲁镇女人们懂不懂祥林嫂,‘我这样一个知识分子能不能给祥林嫂答案,祥林嫂的悲剧能不能避免”等一系列问题设置,指导学生以“读懂祥林嫂的精神世界”为目标,走进文章,更主动更细致地进行精读体验。

正如倪文尖老师在《小说的读法与教法漫谈》中提出的两种路径:具体的社会历史的读法和倾向于脱开具体社会历史的束缚,关心更具超越性的意义和价值命题的读法。在新教材下的阅读教学中,这两种读法的指导意义都是重大的,但就对激发学生在阅读中的人文主义情怀方面而言,笔者更倾向于发挥第二个路径的作用。比如说在一个大情境下,从小说人物的性格、心理和行为中,读出现实社会的相似境遇,读出人性的真善美和假丑恶。这种抽象化的精读法,和前面的具体化的读法不一样,“人生、人情、人性,真、爱、美,”等关键词,将频繁地出现在审美鉴赏的过程中,其实这就是学生文本阅读重构的经历,也是学生人文观有效获得提升的一种表现。故而,用此法指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收获匪浅。在课堂的讨论中,学生对于“环境和命运”的人文主题,形成了诸多自我的经验认识与思考。例如,祥林嫂的悲剧不同于当时众多婚姻题材作品的悲剧;封建礼教对人的戕害暴露了它的自相矛盾、荒谬和野蛮;祥林嫂之死,不在于物质的贫乏,更在于精神的贫瘠……学生对于文本的解读不再拘囿于“封建礼教吃人”的表面认识,对作品、社会、历史、人生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究。

将这样的阅读经验延续到单元其他文本学习,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指导学生构建人文主题的单元任务认知图景,深入钻研文本,丰富阅读体验,提升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四、 落实经典诵读,丰富学生的阅读储备,借助多媒体视频教学,加大與信息技术的融合,实现读、思、写的迁移与应用

高中生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经验往往是比较单纯简单的,学生需要了解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探究丰富多元的文化底蕴,感悟深刻多样的人生体验。而这些,都必须大力借助课外的阅读储备,才可能得以实现。显然,落实经典作品诵读,拓展关联其他文本,丰富文学知识储备,是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例如,以往解读旧教材朱自清的《荷塘夜色》一文时,对于作品“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们的理解几乎都是作者的政治苦闷的一种表现。原因是,我们总是第一时间就把文本和当时的政治现实直接联系起来,认为那是朱自清先生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是孤独彷徨时期的苦闷,是寻求解脱而不得的无奈。然而这一分析结论是一元化的。这样的解读并非来自文本的分析,而是一种教学固化的、人为的想当然。而这种教条式一元化的解读方式,却受到语文教师的广泛认同,成为一条相沿成习的阅读经验。但是,近年来,仅依托于把文本和政治社会形式简单结合的解读教学方式,也越来越行不通。正如孙绍振老师的观点:文本的分析就是把本来似乎是统一的东西深层的内在矛盾揭示出来。可见“知人论世”,得先“知人”,“知人”就得拓展阅读,关联其他的文本,把矛盾分析深入到作者的主体精神世界当中去。所以只看到“政治的苦闷”是片面化的,不可忽略朱自清先生“平常的自己”和“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就是要帮助学生关联阅读诸如朱自清的相关传记,“知人”而后“论世”,才能摆脱阅读教学的泛化和单一化的现象。故而,同理,在课堂教学外,指导学生关联阅读,借鉴作家刘心武对《祝福》主题“表现人性中对于倾诉的渴望,表现人性中要求别人接受倾诉的渴望”的独到解读,帮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和生活体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生命意识和道德责任意识,引发了他们对“倾诉、倾听,懂得他人倾诉,相互承接倾诉,人类大同”等潜在人文精神的深刻思考与判断。

此外,在阅读教学中,还应加大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向学生提供更丰富多样的材料信息。例如利用多媒体视频教学,与电影《祝福》进行对比鉴赏,围绕“环境与命运”人文主题,撰写小论文,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升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思辨能力,形成较为严谨的假设和问题解决方案的探究思维方式,实现读、思、写的迁移和应用,力图在本单元的其余文本阅读中有自己更新、更独到、更深刻的发现!

五、 注重从审美维度设计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思维和审美能力

文学阅读以人文性为价值取向,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能力是文学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要让学生真正在艺术上读懂经典文本是很不容易的,一味地在教学中折腾文本的字、句、段,并不能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转换和应用。教学不可忽视人本身存在的价值,学生不是一个“接收”工具,实践活动,才能激活学生的想象力,促发他们审美与再创造,张扬他们应有的个性与风采。例如,可以在课后,根据《祝福》,“故事新编”,编演课本剧,开展辩论赛等,教师应该注重从审美维度设计学生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有效的策略支持,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学生通过活动体验,自觉主动地构建知识学习,这样才可能让人文素养成为根基性的,可生长的!

正如孙绍振老师所言,人文精神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我们教师面临的挑战是空前的。人文精神不是简单的教条,它是一种渗透在字里行间的精神。光是在字句上理解人文精神是不够的,而是要把文本中潜在的人文精神真正意义上分析出来。新理念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不应是一种“灌输”,而应是一种“体验”、一种“经验”。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在高品质的语文学习中,积累一次次的“经验”,提升人文素养,实现从“自我”走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自我与自然”的华丽蜕变!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名著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2]刘福根.中国语文教学热点探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3]倪文尖.小说的读法与教法漫谈[J].名作欣赏,2015(5):97-104.

[4]杨岚,张维真.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构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杜海智,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

猜你喜欢
阅读体验新理念人文素养
新理念实干 高质量作为
现代调解的新理念与新思维
国外兴起长寿新理念
传统出版突围:构建出版核心竞争力
个性化定制环境下的自动排版研究
让个性化阅读焕发生命的活力
新理念下再启航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