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声乐历史的回溯及相关问题的思考

2021-12-04 23:58石月婷
歌唱艺术 2021年7期
关键词:唱法民歌声乐

石月婷

国内学界在构建“中国声乐学派”上缺乏共识,争论不休,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声乐学科理论体系尚不完善,存在诸多模糊不清的问题。受西方教育理念和主流“美声”教育模式影响,包括戏曲、说唱、曲艺等在内的中国传统民族声乐逐渐边缘化,民族声乐在人才培养、歌唱实践、大众审美等方面发展不均衡。近年来,随着中国日益强盛,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民族声乐是增强民族自信心、推进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梳理中国声乐的发展进程,对学界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简要分析,以期为中国声乐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一、“中国声乐”的内涵与定位

(一)问题缘起

随着中国声乐的发展,在声乐学术概念上出现了多种提法,诸如“民族唱法”“美声唱法”“中国民族声乐”“民族声乐”“中国声乐”等。20世纪80年代,国内声乐比赛出现的三种唱法(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加上后来出现的原生态唱法一度引起学界争鸣。之后,在艺术多元化发展趋势下,传统与现代融合,“美通”“民通”等跨界唱法出现。上述情况表明,中国声乐的理论体系尚不健全,一直处于分歧之中。

(二)内涵与定位

王黎光认为,“中国声乐”经历了从“延安时期的民歌传唱,到民族声乐,再到中国声乐”三个发展阶段。其内涵具有广大的包容性,包含一切以中国语言进行表达的艺术体裁与形式,既包含国内音乐院校运用西洋声乐发声技术或民族声乐发声技术演绎的中国作品,还包括民间演唱、戏曲歌唱、曲艺说唱和少数民族演唱等艺术体裁形式,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同时,对一切外来优秀文化呈现包容和开放之势。①当下,“中国声乐”要走出国门,与世界各国艺术对话交流,需要在内涵和学术标识上准确定位,使其具有高辨识度。

“声乐”,在词典里被解释为“人声演唱的音乐”。在学术表达上,“中国民族声乐”“民族声乐”“中国声乐”“中国现代声乐”等学科术语,各有不同内涵。其中,“中国声乐”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在不同历史时期,为不同时代讴歌,为人民抒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②新时代赋予了“中国声乐”“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历史使命,随着各国之间文化交流活动日趋频繁,“中国声乐”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跨语境文化背景之下,“中国声乐”代表中国声乐艺术的学术标识意义重大。

二、“中国声乐”的历史发展

(一)早期萌芽与探索

纵观“中国声乐”的发展历程,可谓是一场波澜壮阔的改革与创新之路。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巨变,都会对它产生深刻影响。辛亥革命后,受西方文化影响,政府废除了旧教育体制,改学堂为学校,将音乐课(乐歌课)列为必修课,所教授内容是以西方声乐技术为主的西方宗教音乐,并且成立声乐社团。③1927年,蔡元培和萧友梅在上海创办了国立音乐院(后改名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担任声乐教师的多为教授西洋声乐的海外归国音乐家,以及聘任的外籍教师,教学内容主要由西洋歌剧选段、艺术歌曲和中国艺术歌曲构成,这也是中国专业声乐教育的萌芽阶段。在此期间,培养了一批著名歌唱家,如喻宜萱、周小燕等,她们在演唱实践中不断探索,为“中国声乐”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二)民族声乐学科的成立与唱法争议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延安成了全国的抗战中心。一大批进步青年怀揣革命热情纷纷奔赴延安参加抗日,民族声乐适应了抗战需要,获得极大发展。1938年,鲁迅艺术学院成立。“鲁艺”师生深入生活,走到群众中去,开展了广泛的群众性歌咏活动和著名的延安新秧歌运动,创作了许多反映民族解放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如《兄妹开荒》《李有才板话》《夫妻识字》《小二黑结婚》等,以及一大批具有民族精神的传世歌曲作品,如《黄河大合唱》《南泥湾》等。1945年,由延安“鲁艺”集体创作、歌唱家王昆主演的《白毛女》问世,这成为新歌剧和统一民族唱法的形成标志,其与其后期的郭兰英等共同为中国民族声乐在唱法上的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民族声乐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始于20世纪50年代,先是沈阳音乐学院开设了民间演唱班,接着上海音乐学院开设了民族声乐专业。1964年,中国音乐学院成立,设立声乐系和歌剧系,正式确立了以民族声乐教学为核心体系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国民族声乐得到了空前发展。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声乐界出现了唱法的“土洋之争”。居其宏在其著作《共和国音乐史(1949——2008)》中指出:“‘土洋之争’是共和国创建初期在音乐界关于如何处理音乐在中西关系问题第一次观念大碰撞。”④1957年,文化部召开“全国声乐教学会议”,会议提出要通过深入学习,不断促进欧洲传统唱法与民族传统艺术及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民族化”,即“在表达我们民族的语言、风格和思想感情时,力求其深入、完善,达到真正地为我国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⑤。目标被提出后,几代声乐工作者在继承传统中国民族声乐基础上不断探索、总结、提炼,充分借鉴西方美声唱法的特点,在教学和演唱实践中实现了中西声乐有机融合,积累了大量理论成果,推动了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

(三)1978年以后的“中国声乐”

1978年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转变,“中国声乐”蓬勃发展,以金铁霖等为代表的声乐教育家,在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和歌唱实践中提出了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的原则。他们扎根中国本土,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吸收西方优秀音乐文化优长,将歌唱语言和科学发声方法有机结合,培养了一大批歌唱家,为中国民族声乐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美声”教学方面,有不少像吉诺·贝基这样的声乐家来华讲学,为中国声乐发展带来西方声乐理念的同时,也让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受到一定冲击。

三、“中国声乐”唱法之思考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族人民在劳作生活中,为了沟通思想、表达情感,形成了不同的行为表达方式,产生了多样的艺术品种。从民族音乐学角度看,各式各样的艺术品种同属“中国声乐”的不同表达,那么,是否可以用统一的概念进行描述呢?20世纪50年代,音乐界曾对“中国唱法”进行过相关讨论。周恩来总理用“三女”形象作比喻,意指将三种不同唱法结合,既能真正代表东方的歌唱传统,又借鉴了西方的主流唱法,形成综合的、好的“中国唱法”。⑥1986年,历声曾对运用于声乐赛制的民族唱法提出过异议,建议改为“中国唱法”⑦。

“中国声乐”是一个宏大的艺术思想和艺术行为的描述性语汇,是最具包容性、多元性的艺术形态。既是高雅专业的声乐艺术代名词,又是田间地头的乡野小曲代名词,还是市井百姓家长里短说唱艺术的代名词。“中国声乐”的唱法可以是多样的,不同作品表达需要运用不同的发声技术,适合作品的声音就是好声音。从广义上讲,“中国唱法”是指中国所有声乐艺术演唱方法,无论是哪种发声方法,只要是用来唱中国声乐作品,用的是中国语言,就都属于“中国唱法”。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中国声乐”的唱法以“中国唱法”统一描述,是一种恰当的界定。

四、“中国声乐”的发展建议

(一)因地制宜地设置本土化教学模式

促进“中国声乐”的高质量发展,除了要有科学的教学理念和专业声乐教育工作者投入其中之外,培养声乐人才是关键。目前,国内有专业音乐院校11所,各地方综合性大学、师范类院校二级音乐院系也开设有声乐表演专业。由于地域不同,师资配比、生源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声乐教育发展水平不均衡。我国声乐教学课程体系至今仍沿用西方教学体系,声乐专业的基础课及“艺考”均以西方教学体系的视唱练耳、乐理、钢琴为基础,声乐教育体系中对人才的培养目标还比较模糊。

面对学科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需要认清形势、统一思想,积极开展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声乐课程创新和教改探索。首先,创新设置本土化特色课程,融合戏曲唱法和现代发声方法,将戏曲、戏歌融入教学中,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涵养、综合演唱能力起到积极作用。如,四川可以开设川剧唱腔课程,河南可以开设豫剧唱腔课程,河北可以开设河北梆子课程,东北可以开设东北大鼓课程,湖南可以开设花鼓戏课程等。其次,根据生源情况,开设少数民族特色曲艺演唱课程等,坚持多元化的教学实践。再次,在声乐教学课改探索中,从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延伸,开展课堂以外的演唱实践活动,走到基层、社区,面向群众,充分体现文艺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精神。

(二)开设原生态民歌课程教学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民歌种类是世界上最丰富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经历了五千年的积累和沉淀,是中国声乐发展的源泉。

传统民歌通过口口相传流传至今,广为流传的民歌主要以传统民歌和改编民歌为主。受地域、习俗、语言差异影响,民歌风格迥异,具有极强的艺术特征,如陕北民歌、新疆民歌、湖南民歌、四川民歌等。改编民歌是在传承原有民歌基础上,进行艺术形式的创新。其中,有些是直接在原有民歌基础上进行整理,有些是在原有民歌中汲取养分,在音调、和声、配器等方面进行创新,让改编后的民歌具有更丰富的现代性、娱乐性等艺术表现特征,如《孟姜女》《兰花花》《编花篮》等。在教学实践中,要积极保护学生的原生态自然演唱方式,让学生自然地演唱家乡民歌,尊重最具风格特色、最有味道的朴实、纯天然的原生态唱法⑧,提高学生整体音乐素质。

此外,在特色课程研究探索中,还要强化对传统文化理论的学习,重视传统演唱技法训练。如,可在校园内开办民歌社团,邀请一些地方民歌的“非遗”传承人讲学交流等。

(三)培养优秀教师团队

创新课程设置的关键在师资培养,建立一支既有理论素养又有教学能力的教师团队是根本之道。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的输入使得中国高校声乐教育逐渐形成以西洋发声方法为主、本土民族唱法为辅的重技轻艺的教育理念和评价体系。我国除了少数专业院校外,普通高校声乐专业师资大多源自西方教育模式的培养,缺乏对传统戏曲、说唱、曲艺等方面的系统学习。同时,各地要依据自身办学条件、生源、培养目标等具体情况,制定教学大纲、编写声乐教材。

小 结

中国声乐发展历程中的每一步探索和每一个争辩,都体现着声乐工作者对学科的热忱和追求,这正是中华民族顽强拼搏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体现。发展“中国声乐”,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它不可能一蹴而就,唯有赓续奋斗!

注 释

①王黎光《在中国音乐学院“中国声乐教学体系建设研讨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12月。

②详见《人民日报》2019年3月5日第1版。

③修海林、李吉提《中国音乐的历史与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4页。

④居其宏《共和国音乐史(1949——2008)》,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第19页。

⑤刘芝明《全国声乐教学会议上的总结报告(摘要)》,《人民音乐》1957年第3期。

⑥赵 《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载《赵 全集》第4卷,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6年版,第282页。

⑦历声《“民族唱法”应正名为“中国唱法”》,《人民音乐》1986年第10期。

⑧石惟正《论中西传统声乐的优势契合——关于寻求中国当代声乐优势的思考》,《音乐研究》2005年第2期。

猜你喜欢
唱法民歌声乐
演唱中国声乐作品的责任与使命——喻宜萱1946—1948年声乐活动考述
“中国唱法”不如叫“中式唱法”
浅谈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融合
论科学的发声方法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藤县水上民歌
声乐诊疗室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浅谈流行唱法的演唱特点及特殊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