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炎炎
初中语文 微课 路径
近年来,微课作为新兴的教学形式,正在迅猛发展。微课以使学习者获得最佳学习效果为目标,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视频、动画等形式记录或展示教师围绕某个(某些)知识点(技能点)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内容精选化和短时化的特点满足了大众利用零散时间进行学习的需求,但目前部分语文微课陷入了精致简短地讲解完整课文的误区,缺少趣味性、互动性。如何提升语文微课的有效性,使之更好地为学生课前预习、课后拓展提供自主学习的有效资料,使之更好地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成了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下面,我结合所主持的“提升语文微课有效性的实践探究”这一课题,谈几点想法。
走出目前微课设计和应用的误区,是提升语文微课有效性的第一步。什么样的微课才是更加有效的微课?我们可以从下面四个提问入手加以辨别。
微课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以方便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学习为目标。设计者如果只考虑如何精美地创作微课,而不考虑将其运用于哪种教学情境,或者从哪个方面帮助学生解决重难点,这样的微课难免低效。因此,微课不是把以往的优质资源重组,而是应有的放矢,在设计之初就先确定本节课是侧重于课前的预习导读、课中的情境创设,还是侧重于课后的答疑解惑、延伸拓展。微课的选题、设计、制作等都应围绕具体的情境定位而展开。
“低耗高效”应成为微课教学的追求,因为每个借助微课的学习者都希望花费较少的学习时间和精力,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听一节微课,如果与听传统的课堂讲授没有多大区别,这节微课就并不成功。一节微课,选题的设立要围绕语文教学中学生最难懂、最易错、最需要升华的部分进行设计,形式上应将知识点与视频画面相融合,目标应以更直观、更通俗、更深入地帮助学生攻克难点进行设定,以达到让学生快速高效地进入学习状态的效果。
现代人每天生活在信息海洋中,接触到的声色图文越来越精美,越来越有吸引力。如果我们抱残守缺,只会用传统手段教授语文,势必遭到冷落。要想真正做到为了学生好,我们就不能只会做苦口的良药,还应该提档升级,制作画质清晰、生动直观、动态感强、语言富有感染力的微课。采用学生不熟悉的新颖的形式制作微课,在形式上,讲授语速略快;多用动态画面,少用静态画面;作品历时尽可能短;宣讲语言多用“我们”而不是“同学们”等,以此吸引学生。真正做到现场无学生,心中有学生,是微课受欢迎的关键。
微课不是普通的视频,它是在先进教育理念支撑下产生的精心教学创意,这个创意好不好,要用教学实绩来验证。如果这节微课是用来帮助学生预习的,那么之后学生在课堂上的效率就应当有所提高;如果这节微课是用来解决难点的,知识点的检测反馈正确率就应当高于传统课堂;如果这节微课是课后的拓展延伸,那么学生就应当对某个问题有新的发现或思考。
社会的发展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修养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者希望获得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这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目前微课的开发与运用突飞猛进,但实用的精品和成熟的模式较少,微课研究处在需要“内涵发展”和“反思提升”的阶段。
本课题组梳理了初中语文教材中部分适宜制作微课的选题,调查了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帮助和教师渴望提升效率的情况,更有针对性地设计出“导学入门”“情境创设”“答疑解惑”“延伸拓展”四种类型的微课,从明确定位、加强微课针对性的角度探究提升语文微课有效性的路径。
学生刚接触新知识时,常常产生畏难情绪,“导学入门”型微课的设计就是为了减轻学生当堂吸收消化新知识的压力,提升课堂效率或阅读效率。课题组制作了《初中文言入门》《走进说明文》《议论文初探》《何谓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我要“科举”》《〈朝花夕拾〉的正确打开方式》等微课。教师在课前指导学生观看,之后通过新旧方式课堂效率的对比,对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到多数学生感到大有收获,并且对第二天的新授课充满期待,甚至有的学生积极查阅相关的资料并在书上做了批注,注明了课上想要交流的问题。使用微课的教师也感觉课堂进度明显快了,尤其是对文言文、议论文、非连续文本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情境创设”型微课的最佳适用对象是那些创作背景比较特殊的教学作品。初中学生年龄小,求知欲强,教师在课堂上简要地介绍作品背景之后,常常被好奇心强的孩子问东问西。此刻如果一一解答有可能占用过多时间而偏离教学重难点,如果借助一小段声情并茂且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微课来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整体感知作品,将有利于引导学生迅速走进作品,高效探究作品主旨及艺术特色,更好地引起情感共鸣。本课题组制作了《黄河颂》《秋天的怀念》《紫藤萝瀑布》《太空一日》《己亥杂诗》等“情境创设”型微课。这些被运用到课堂中,学生的积极性普遍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更活跃。
“答疑解惑”型微课旨在突破学生学习中的重难点。教师可根据自己某节课的教学反思,拟定未解决充分的问题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体味,或者根据课后学生的提问设计微课。课题组制作了《鲁迅与“我”》《“愧怍”的自省者》《四次“笑”痛痛痛痛(孔乙己)》《何时“谦”何时“敬”》《分清课文体裁》《出自〈战国策〉?〈左传〉?》《司马迁?司马光?》《一词多义排排坐》《“用典”一语抵千言》等“答疑解惑”型微课作品,让学生对待难点也能乐学、爱学,在思考归纳中学会运用类似方法总结知识点,举一反三,终身受益。
为了激起学生课后阅读同类作品的兴趣、完善语文综合性学习素材、开发校本课程、总结各类作品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作品的艺术特色和主题思想,课题组尝试制作了《古诗苑漫步》《“北冥有鱼”的热度》《饱览民生疾苦的杜工部》《诗画摩诘》《旷达东坡》《不容错过的经典短篇》《流行诗流行词流行曲》《中国古典小说》《外国小说作品中的内心独白》等“延伸拓展”型微课作品。根据初中生的认知水平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教师通过记录学生观看的感受,了解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修改充实微课,为开展群文阅读助力,积极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以“微”为标志的文化家族已悄然诞生,不仅改变着生活的桩桩件件,也必将改变教学的方方面面。教师应理性地应对这些改变,积极地学习,切实提升微课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