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

2021-12-04 20:35卜海艳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君主百姓传统

卜海艳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北京100029)

在中国长期发展历史进程中,诞生发展了光辉灿烂的传统民本思想。这些思想烛照了中国历史,提倡“敬德保民”“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在这些思想影响下,一批先进的统治阶层和知识阶层,恤民、爱民、教民、富民,关心民生疾苦,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利益。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早在商周时期就开始孕育萌芽,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理论化发展,汉唐宋明时期的长期传承,直到清代,经过黄宗羲等人对君民关系的新定位,达到了质的飞跃,成为一种有着深厚根基、广泛共识的熠熠生辉的进步的传统思想。

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阶段

商周时期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的民本思想零散地出现在一些历史典籍中,还没有形成理论。在这一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科学落后,很多自然现象得不到合理解释,于是出现了对“天命”、对“神”的崇拜和信仰。但统治阶层也认识到民的重要,所以把“天”“神”和“民”联系了起来。《尚书·泰誓中》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意思是说民意即天意,从民意可体察天道。《尚书·泰誓上》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春秋左传·桓公六年传》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在这一时期,已经对“民本”具有了一定的认识,认识到“成民”为“先”,“致力于神”为“后”。《尚书·尧典》曰“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认识到治理国家,先要把百姓治理好。《尚书·夏书·五子歌》曰“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意思是说民众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了,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形成阶段。春秋时期,统治者仍然重视“神”“天”的作用,但一些思想家已经认识到“人”“民”的作用胜于“神”“天”。春秋随国季梁认为“民为神主,先民后神”,春秋虢国史嚚认为“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进一步拓展阐发了民本思想。孔子《论语·宪问》对君子的定义是“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孟子在《孟子·尽心下》中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他强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要得天下,首先要得其民:“得其民,斯得天下也。”而要得其民,重要的则是得民心:“得其心,斯得民矣。”而怎么得民心呢,孟子提出:“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荀子则把君主比作舟船,把百姓比作水,提出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的道理。先秦其他诸子学说也非常推崇民本思想。晏子在《晏子春秋·内篇·问下》中认为德行中最高尚的就是爱护百姓,最卑劣的就是伤害百姓:“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而老子则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足见对人的重视。

秦汉唐宋时期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发展完善阶段。在这一时期,一些思想家把民本的必要性推到了哲理化的高度。西汉贾谊认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唐太宗提出“君依于国,囯依于民”,认为在“君”“国”“民”三者关系中,最根本的是“民”。他还认为“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提出“吏为民役”思想,这应该是开公仆思想的先河了。北宋的司马光将百姓比喻为“田”,将国家比喻为“苗”。北宋二程认为“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则提出“天下非一人之私”“天下之大务莫大于恤民”。明代改革家张居正认为“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在这一段历史发展时期中,民本思想没有根本的变化,提倡“民贵君轻”,用“民本”抑制君权还是它的主要特征,不过在这一时期,民本思想从政治理论逐渐落实到政治实践,开启了其工具化的过程。比如唐太宗汲取隋朝灭亡的教训,积极采纳魏徵的“王道仁政,安人理国”思想,创造了贞观盛世。

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成熟时期。明末清初,随着西学的传入和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本思想发生了根本变化。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君为民害”的思想,他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他还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正如邹华玉、战继发所指出的那样:“他把已被专制所扼杀的孟子民本主义重新推上了新高度。孟子是在君臣各有等级不平等的基础上来阐述君臣关系的,而黄氏则把君臣放在同一水平线上来阐释君臣关系的,已完成了一个哲学意义上的飞跃。”[1]

被称为“清初蜀中三杰”之一的唐甄则提出了“人之生也,无不同也”“天子虽尊,亦人也”的思想,这是“生而平等”的民权观。他还提出了“君为民贼”的思想,认为“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杀一人而取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有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谓之贼乎”的思想。清代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也有相关思想。清代的民本思想除了继承发展“民贵君轻”“民为邦本”之外,“民主”“民生”“民权”等也已经萌芽并得到发展。传统民本思想在清代达到了质的飞跃。

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性质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是一种有着深厚根基、广泛共识的熠熠生辉的进步的传统思想。其进步性首先表现为对民众力量的重视。“敬德保民”“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思想对统治阶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冲击,民众在政权更替、改朝换代中表现出来的巨大力量也使统治阶级不得不重视民众的力量,重视对百姓的治理情况。统治者如果对民众的力量缺乏重视,不恤民、不安民、不保民的话,就会遭到覆灭的结局。《诗经·大雅》中的“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意思是说国家覆亡的教训并不远,对于商来说,是夏桀。而对于周来说,就是殷纣,这两句话可谓寓意深刻,振聋发聩。墨子说“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作为君主管理政事,了解下面的真实情况,国家就能治理好,不了解下面的真实情况,国家就会发生动乱。“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这句话出自《史记·殷本纪》,是殷商的第一位国君成汤对伊尹说的,意思是,人看水里的倒影可以知道自己的形象,国家看老百姓的状况可以知道治理得怎么样。统治者以民为镜才能了解真实的治理情况。一代明君李世民将以民为镜的思想发扬光大。《新唐书·魏徵传》记载,刚直敢谏的魏徵去世后,唐太宗发出感叹,认为用铜做镜子,可以端正自己的衣着;以历史做镜子,可以知道朝代兴亡的规律;以人做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现在魏徵亡故了,他损失了一面镜子。正是因为李世民以民为镜,勇于纳谏,才创造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统治阶级对民众力量的重视、对百姓治理情况的重视使得他们去关注民生,体察民生,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改善民生的作用。

其次,传统民本思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的权力,“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些思想限制了君主不能为所欲为,需要让利于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这句话出自《管子·牧民·四顺》,意思是说,政令通行在于顺应民心,政令废弛,在于违逆民心。孟子认为民众是国家最重要的力量,君主只有得民心、顺民意,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才能本固邦宁,正如他在《孟子·梁惠王下》中所说的“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此类表述还有“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亦”。北宋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对孟子思想的继承和发扬。统治者切身体会民心所向,有换位思维,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的权力,起到让利于民的作用。

再次,传统民本思想敦促君主实行仁政,也促使了很多具有民本思想的知识分子的产生,他们在治理政事和百姓中实施亲民、爱民、富民、教民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能长时间存在也得益于此。“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出自苏辙《上皇帝书》。北宋神宗皇帝主政期间,王安石推行新法,苏辙对新法持不同见解,遂上书神宗皇帝,提出许多重要观点,“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便是其中之一,意思是清除百姓忧患,就像去除自己腹心之病一样,把百姓忧患提升到自己腹心之病的高度。诗圣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更是把诗人的善良愿望、悲悯情怀和博大胸襟表达得淋漓尽致。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认为诗歌应该反映人民疾苦,“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他在《卖炭翁》中写道“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多么深沉地写出了底层百姓的痛苦和哀伤。在《新制布裘》中他写道“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反映了白居易“兼济”天下的博大胸襟和爱民“如我”的人道主义精神,表现了封建社会开明官吏乐施“仁政”、惠及百姓的进步思想。全诗表面上写的是“稳暖”,实质上表达的是“仁政”思想。于谦的《咏煤炭》中说“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以煤炭自喻,抒发了自己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抱负和情怀。“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是郑板桥的一首题画诗。诗人卧在官衙之中,听到竹声萧萧,以为是传来的民间疾苦之声,一个“听”字,写出了诗人关心民生、夜不能寐的境况,一个“疑”字,则传达了诗人时时事事想着百姓、关心百姓忧患的爱民之心,虽然诗人只是微小的州县官吏,但诗人表示“一枝一叶总关情”。这些深受民本思想影响的“清官”,亲民爱民,安民保民,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改善了百姓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状态,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当然,作为一种传统思想,民本思想也具有它的局限性,其局限性首先表现为目的的虚伪性,它的目的并不是维护民众的权益,而是维护君主的专制统治,只不过是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从商周时期民本思想初步萌芽,一直到明清时期传统民本思想成熟,无论民本思想如何改变名称,其实质都没有发生变化,都是让民众更好地听从君主的指令,感受君主的圣贤,更好地维护君主的专制统治。《诗经》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说“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包括古代社会流传极广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等,这些思想无不出于对君权的维护,把君权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其次表现为制度的虚幻性,“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思想没有制度的保证,只是寄托于君主的仁政和慈善之心,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得不到根本的贯彻和充分的实行。每次战乱后,新王朝建立初期,统治者或发起于底层,了解民生疾苦,或在战争中看到群众的巨大力量,这时就会约束自己的行为,更多地让利于民,恤民爱民,就会出现政治比较清明的时期,比如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统治者看到经过战乱百姓民生凋敝,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治经济制度,国力得到恢复,百姓的生活条件也得到改善。而到了王朝后期,统治者往往昏庸无能,此时的民本思想就显得特别软弱无力甚至销声匿迹。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吸收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继承马克思主义思想,结合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深刻诠释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时代课题。

发展为了人民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基本立场。“为了谁”是一切执政党执政之初都要回答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2]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强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3]习近平强调:“作为国家领导人,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我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4]

发展依靠人民指出了怎么发展的问题,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方法论。中华民族要发展,必须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是全国人民自己的事业。习近平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5]习近平还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主体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6]发展依靠人民,是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习近平指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要撸起袖子加油干。目前我国所取得的各项伟大成绩都是人民奋斗努力的成果。发展依靠人民是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变革的实现者。秦末农民起义,陈胜、吴广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百万农民军响应,强秦统治分崩离析。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历朝历代的变革,人民群众都是推动者、实现者、主力军。而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失败的原因,也是因为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没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目的和根本旨归。习近平指出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7],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覆盖面上说是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共享范围来说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各个方面。关注民生问题,教育、医疗、交通、环境、住房等方面的成果,均要人民共享。习近平总书记在各个场合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我们做好环境保护工作,还人民群众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这些都是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贯彻和落实。

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超越

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提倡“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实际上君仍然是国之根本,“民本”始终与“君本”联系。孔子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虽然提出“民贵君轻说”,却又认为“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民本的根本旨归在于尊君,在于维护君权。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真正做到了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立国为民,执政为民,全民共建,全民共享。

传统的民本思想因为缺少制度的保证,无法真正实现以民为本。没有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没有制度保障人民对政权的监督,没有制度保障官员能了解民生疾苦,一切依赖于明君贤臣。君主圣明,会在一定程度上考虑民生疾苦。如果君主昏庸,老百姓则会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各种制度来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人民可以当家作主,政治监督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保证人民参政议政的权利,党的群众路线保证执政党可以了解民生疾苦,关注民生,解决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传统的民本思想虽然提倡爱民、恤民、教民、富民,但根本利益在于维护君主统治,是为了维护君主集权的长治久安。在历史变革中,统治者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所以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让利于民。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则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

传统民本思想积淀闪耀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光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诠释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时代课题,传承着中华民族民本思想的优秀基因,并对其进行了扬弃和超越。我们坚信,在“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的各项工作会稳步前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会逐步实现。

猜你喜欢
君主百姓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不让百姓撇嘴骂
五张羊皮
不负百姓
和谐君主帝喾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适宜君王的风度”:论《李尔王》中的新旧君主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百姓看家“风”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