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春华,陈 婷,韩 薇,孙丽华,许曲曲
(无锡市第二中医医院康复医学科,江苏 无锡 214121)
脊髓损伤是指脊柱脱位或骨折所导致的严重并发症,通常表现为四肢与躯干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临床常以药物、手术及康复治疗为主,可逐步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但严重者可导致瘫痪,甚至出现死亡[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系统中由液态状转化为固态状,阻塞血液回流,诱发静脉壁炎性改变的一种疾病,通常表现为患肢肿胀发热[2]。脊髓损伤患者由于长期卧床,下肢血液循环减慢,容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若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血栓随着血液循环到达肺部,可导致肺栓塞,使患者发生猝死。康复治疗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有较好的预防作用,但少数患者经康复治疗后仍会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因此,应了解脊髓损伤患者康复过程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并及时采取措施对其进行防治,以减少临床中下肢深静脉形成的发生,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3]。本研究旨在探讨脊髓损伤患者康复过程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其护理干预对策,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无锡市第二中医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46例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分为伴下肢深静脉血栓组(14例)和不伴下肢深静脉血栓组(32例)。诊断标准:参照《脊柱脊髓损伤现代康复与治疗》[4]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及疗效标准(2015年修订稿)》[5]中相关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经影像学检查确诊者;临床病例资料齐全者等。排除标准:在康复治疗前已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者;住院时间少于30 d者;无法自主配合康复训练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者等。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已批准本研究。
1.2 方法
1.2.1 康复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康复治疗,①患者卧床期间,1~2 h给予1次体位更换,避免因膝下垫枕致使患者过度屈髋或腘窝受压导致下肢血液回流不畅。②嘱患者进行深呼吸,并向其讲述有效咳嗽的方法,进行多次咳嗽,使痰液排出,避免淤积肺部引起肺部感染。③利用空气压缩机或康复理疗师人工对患者的下肢肌肉进行按摩,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指导患者进行被动与主动的功能训练,有条件者鼓励同时进行静力性肌肉收缩与踝泵训练。④利用胸腰椎矫形器与颈托等矫形器材加强患者脊柱的稳定性,同时指导患者早期进行斜床站立训练。⑤在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间歇期指导患者将双下肢抬高20°~30°,同时给予患者间歇性双下肢充气加压泵治疗,60 min/次,2次/d;采用电针治疗仪对患者进行电针理疗刺激,选取脊髓损伤节段的督脉穴、夹脊穴,下肢选穴风市、环跳、解谷、阳陵泉、太冲穴进行治疗,30 min/次,1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个月。
1.2.2 下肢深静脉血栓评定方法在康复治疗期间每周进行一次D-二聚体检测,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约2 mL,置于预先盛有抗凝集的采血管中,抗凝处理,取血浆,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正常血浆D-二聚体水平范围为<500 μg/L,如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超出正常范围,或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相关症状,应立即进行下肢深静脉彩超检查,若发现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即指导患者立即采取下肢制动,同时给予皮下注射抗凝药物治疗,并根据情况行对症支持治疗,如未发现下肢深静脉形成,继续监测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
1.3 观察指标①对两组患者临床一般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主要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肿瘤病史、吸烟史、损伤节段、美国脊髓损伤协会分级(ASIA)[6]、合并下肢骨折、接受过手术等,ASIA分级:A级表明完全性损害,骶椎S4-5无任何感觉,B级表明不完全性损害,神经平面以下包括S4-5感觉功能存在,无运动功能,C级表明不完全性损害,神经平面以下运动功能存在,大部分肌力<3级,D级表明不完全损害,神经平面以下运动功能存在,大部分肌力≤ 3级,E级表明感觉与运动功能均正常。②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独立危险因素。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脊髓损伤患者康复过程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单因素分析伴下肢深静脉血栓组年龄≥ 50岁、BMI≥27 kg/m2、合并糖尿病、吸烟史、损伤节段腰椎、ASIA分级>B级、合并下肢骨折、接受过手术的患者占比均显著高于不伴下肢深静脉血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1。
2.2 脊髓损伤患者康复过程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以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作为自变量,纳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吸烟史、合并下肢骨折均为脊髓损伤患者康复过程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2.428、2.186、1.102,均P<0.05),见表2。
由于脊柱骨折后脊椎碎骨片突出于椎管内或脊椎移位,使脊神经或脊髓产生不同程度损伤,通常好发于胸腰交界处,临床表现多为运动与感觉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出现四肢瘫痪。脊髓损伤患者可出现肺部感染、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为较严重的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好发于严重创伤、肢体制动、长期卧床、恶性肿瘤及接受大手术等患者,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后,血栓可能随血液循环到达肺部,引起肺栓塞,使患者出现胸痛、咯血、呼吸困难等表现,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7-8]。
康复治疗可通过理疗仪器或康复师指导训练达到促进疾病恢复的效果,通过辅助患者改变体位,指导有效咳嗽,进行早期功能训练,降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通过运用空气压缩治疗仪改善患者下肢血液循环,增加血流速度,降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但即使对患者进行了康复治疗,仍有部分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此,确定脊髓损伤患者康复过程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从而给予及时有效的预防与治疗已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9]。本研究结果显示,伴下肢深静脉血栓组年龄≥ 50岁、BMI≥ 27 kg/m2、合并糖尿病、吸烟史、损伤节段为腰椎、ASIA分级>B级、合并下肢骨折、接受过手术的患者占比均显著高于不伴下肢深静脉血栓组,进一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吸烟史、合并下肢骨折均为脊髓损伤患者康复过程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糖尿病患者机体存在的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与高血糖均可引起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同时高血糖可加速血液高凝状态,增加血栓形成风险;烟草中含有大量尼古丁,尼古丁可加速血小板的聚集与激活,同时促进血小板活化,导致血液的黏滞度增加,使血流速度变慢,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因此有吸烟史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更大;合并下肢骨折患者的骨断端可直接破坏血管的完整性,造成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聚集于血管损伤处,而脊髓损伤后的活动不利,导致患者下肢血液循环变差,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增加[10-11]。
综上,合并糖尿病、伴有吸烟史、合并下肢骨折均为脊髓损伤患者康复过程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可通过及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控制脊髓损伤患者康复过程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风险,但因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少,因此需扩大样本量对脊髓损伤患者康复过程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