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秀兵,庄华峰
(安徽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江东顾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江东地区著名的本地士族[注]《世说新语·德行》注引《文士传》:“(顾)荣,字颜先,吴郡人。其先越王勾践之支庶,封与顾邑,子孙遂氏焉,世为吴著姓。”,对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产生过较大影响。然而相对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乔迁大族而言,学界对顾氏这样的土著士族关注较少[注]参见孙明君《两晋士族文学研究综述》,《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第6期第122~128页;卢朝《近十五年魏晋南北朝士族研究综述》,《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6期第6~11页。,目前的研究成果基本没有涉及其交游问题[注]目前,对顾氏的研究中,涉及家风、家学方面的有:王永平《略论六朝时期吴郡顾氏的家风与家学》,《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第21~25页;景遐东、曾羽霞《汉唐时期江南顾氏家学家风发展与演变》,《中国文化研究》2013年第3期第102~109页。个案研究中关于顾雍的有:王永平、姚晓菲《顾雍论——从一个侧面看江东大族与孙吴君权之关系》,《江海学刊》2005年第5期第152~160页。关于顾野王的研究有:陆帅《顾野王〈舆地志〉的著录、征引与内容——以唐宋文献为中心的考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6年第1期第83~90页;李慧贤、李慧玲《试论顾野王〈玉篇〉的编纂思想与贡献》,《编辑之友》2013年第5期第110~112页;杨军、储泰松《从〈释文〉引“顾野王”或“顾”论〈篆隶万象名义〉与原本〈玉篇〉之关系》,《传统中国研究集刊》(九、十合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76~287页;“吴地学者顾野王及其遗址修复问题的探究”课题组《顾野王及其墓址修复问题探究》,《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第12~14页;朱葆华《顾野王年谱》,《古籍研究》2003年第3期第122~131页;等等。。基于此,笔者拟对江东顾氏交游活动的内容、特点、影响等进行初步讨论。
1.知识传承
作为传统的江东士族,顾氏家学深厚,“世有乡校,由是顾氏多儒学焉”[1]445。这些颇具文学功底的顾氏子弟,在日常的交游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传播着知识和文化。例如,顾欢在母亲去世后,“庐于墓次,遂隐不仕。于剡天台山开馆聚徒,受业者常近百人”[2]1874。顾欢除了是一名学问渊博的学者,还是道家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他在天坛山开馆授徒是一种主观色彩浓厚的大规模文化传播行为,这种文化传播的规模很大,“受业者常近百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相当可观的。他在自己居住的村子里向村民讲授老子和孔子的学问,实际上是一种不自觉的文化传播行为。这些村民并非顾欢的弟子,他们之间也没有明显的师承关系,却接受或部分接受了顾欢的思想和文化。又如,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虞世南和他的哥哥虞世基曾经在顾野王门下学习,“经十余年,精思不倦,或累旬不盥栉”[3]2565;唐代官员陆南金的祖父陆士季,“从同郡顾野王学左氏传,兼通史记、汉书”[3]4932。顾野王作为当时享有盛名的学术大家,身边应当跟随着一定数量的学子,但是由于年代已久,现有史迹可寻的只有虞世南、虞世基和陆士季三人,其学习内容主要是《左传》,还有《史记》和《汉书》。由此可见,顾野王的教学以历史为主,实用性很强,而其本人最擅长的训诂学在教学中却少有涉及。
顾氏子弟的交游对象有许多是学问渊博之士,甚至是名重一时的大儒。在与他们的交往中,顾氏子弟或是正式拜师,或是跟从学习,孜孜不倦地学习文化艺术知识。早在东汉时期,豫章程曾在长安学习《严氏春秋》十几年,后返乡教徒,长居门下的弟子多达数百人,其中就有会稽的顾奉[4]2581。顾奉正式拜入程曾门下学习儒家传统经典,为江东顾氏成为一个儒学传家的士族打下了基础[注]《世说新语·赏誉》指出,吴四姓旧目云:“张文,朱武,陆忠,顾厚。”对江东顾氏“厚”的赞誉恰是对其儒学世家门风的一个非常准确的评价。。汉末,著名大儒蔡邕曾“避怨于吴”,顾雍便跟随其学习书法和琴艺。[5]1225蔡邕本人是东汉著名的文学家和艺术家,精通音律、书法,擅篆书和隶书,尤对隶书造诣颇深,独创的“飞白体”对后世影响很大。顾雍跟随当时最杰出的文艺人才学习音乐和书法,对其自身文化修养的提高和家族家学家风的养成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顾欢年少时,家境贫寒,“乡中有学舍,欢贫无以受业,于舍壁后倚听,无遗忘者。夕则然松节读书,或然糠自照”[2]1874。长大后,他跟随吴兴东迁邵玄学习,邵玄学问渊博,“能传五经文句”。二十多岁后,顾欢又跟随豫章雷次宗学习“玄儒诸义”。[2]1874雷次宗是刘宋时著名的教育家、佛学家,早年在庐山跟随僧人释慧远学习,对儒家经典有较多涉猎,“尤明《三礼》、《毛诗》”,他学识渊博,多次被请到京城开馆授徒,首开中国教育史上分科教学的先河。[6]2292-2294顾欢与有着儒、玄、佛等不同信仰和理念的名家交游,为其日后成为一名学问渊博、诸家并包的学者奠定了基础。
2.文艺交流
江东顾氏子弟中有不少文化底蕴深厚的学者,他们的交游对象有很多在文学艺术方面造诣较高,因此往来中常会涉及文艺方面的交流。
顾邵早年博览群书,好乐人伦,“自州郡庶几及四方人士,往来相见,或言议而去,或结厚而别,风声流闻,远近称之”[5]1229。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这些从州郡以及四方来的人,和博学的顾邵“或言议而去”,他们讨论、交流的内容必定包括文学和艺术的成分。
桓温治江陵,把城池建造得非常壮丽,他在大会宾客时说“若能目此城者,有赏”,在座的顾恺之[注]孟繁冶先生指出:“无锡顾恺之一族,虽在吴郡之外,但他们与吴郡顾氏有血缘、地缘关系。”参见孟繁冶《魏晋南朝时期江东顾氏考论》,《史学月刊》1997年第3期第78~83页。便形容道“遥望层城,丹楼如霞”,桓温极为赞赏[7]140。这样的交往尽管有上下级间考校的因素,但其文学交流的色彩也是很浓的。《世说新语·排调》记载:
桓南郡与殷荆州语次,因共作了语。顾恺之曰:“火烧平原无遗燎。”桓曰:“白布缠棺竖旒旐。”殷曰:“投鱼深渊放飞鸟。”次复作危语。桓曰:“矛头淅米剑头炊。”殷曰:“百岁老翁攀枯枝。”顾曰:“井上辘轳卧婴儿。”殷有一参军在坐,云:“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殷曰:“咄咄逼人!”仲堪眇目故也。[7]820
顾、桓、殷三人的闲谈,既是朋友间的戏谑,也是一种文学训练,有利于文学素养的提高。顾恺之绘画水平很高,谢安称之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8]2405。顾恺之为朋友画像,他们之间也有艺术交流。给裴叔则画像时,顾恺之在他脸上多画了三根胡子,“人问其故,顾曰:‘裴楷俊朗有识具,正此是其识具。’看画者寻之,定觉益三毛如有神明,殊胜未安时”[7]707。他想给殷仲堪画像,殷曰:“我形恶,不烦耳。”顾曰:“明府正为眼尔。但明点童子,飞白拂其上,使如轻云之蔽日。”[7]708他给谢幼舆画像,把人放在岩石里,他解释说“谢云:‘一丘一壑,自谓过之。’此子宜置丘壑中”[7]709。顾恺之绘画方面的理论和修养是在交游中逐渐形成的。他的朋友对其艺术水平给予充分的肯定,如桓温就常说“恺之体中痴黠各半,合而论之,正得平耳”[8]2406。
谢万写了《八贤论》拿给顾夷看,顾曰:“我亦作,知卿当无所名。”[7]264这是用委婉的方式表达对谢万文章的不认可,也表达了自己对文学的看法。
永明元年(483),顾欢征为太学博士,隐而不就,会稽孔珪曾经攀山蹬岩前来拜访,共同探讨《四本论》的问题。顾欢指出:“所以四本并通,莫能相塞。夫中理唯一,岂容有二?四本无正,失中故也。”故作《三名论》以正之。后来,尚书刘澄、临川王常侍朱广之等人都来和顾欢讨论学术,往来辩论。[2]1875他们之间的交游促进了当时思想和学术的发展。
顾协“博极群书,于文字及禽兽草木尤称精详”[9]446,与河东裴子野、沛国刘显、南阳刘之遴、陈郡殷芸、陈留阮孝绪、京兆韦棱,“皆博极群书,深相赏好”[9]443,“连职禁中,递相师友,时人莫不慕之”[9]570。他还曾和刘杳等人一起入华林参与编撰《遍略》[9]716,和通直散骑侍郎、中书舍人虞荔“淡然靖退,居于西省,但以文史见知,当时号为清白”[1]256。
在和博学之士的交游中,文学艺术的交流当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顾野王在宣城王幕府担任宾客时,与琅琊王褒是同僚,顾野王“好丹青,善图写”,宣城王在府中起斋,让顾野王画前代先贤像,王褒题写书赞,“时人称为二绝”。[1]399王褒出身著名侨姓大族琅琊王氏,“褒识量淹通,志怀沈静,美威仪,善谈笑,博览史传,七岁能属文”[10]2791,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这样的文艺交流在江东顾氏的发展过程中十分常见。
1.赏识提拔
在顾氏家族的日常交游中,有些交游对象是当时位高权重的实力派人物。顾氏子弟人才辈出,这些大人物往往会在一些细节处发现他们的才华和能力,从而加以赏识,予以提拔。这也是江东顾氏交游文化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东汉时,张霸于永元中担任会稽太守,“表用郡人处士顾奉、公孙松等”[4]1241。孟繁冶先生在梳理江东顾氏谱系时指出,顾奉即顾雍一支的祖先。[11]因此,在江东顾氏早期的发展历程中,交游文化就含有被上级赏识的因素。
顾雍被吴主孙权赏识和信任为历代史家称道。孙权任会稽太守时,不到郡中理事,以顾雍为副手管理政务,为了表示对顾雍的重视,当顾雍把母亲接来时,孙权亲往祝贺,并在庭院里拜见顾母,顾雍“为人不饮酒,寡言语,举动时当。权尝叹曰:‘顾君不言,言必有中。’至饮宴欢乐之际,左右恐有酒失而雍必见之,是以不敢肆情。权亦曰:‘顾公在坐,使人不乐。’其见惮如此”[5]1225。顾雍为丞相,平尚书事,十九年后去世,“权素服临吊,谥曰肃侯”。永安元年(258),孙权之子休下诏曰:“故丞相雍,至德忠贤,辅国以礼,而侯统废绝。朕甚愍之。其以雍次子裕袭爵为醴陵候,以明着旧勋。”[5]1228一桩桩史实无处不显示出孙权对顾雍能力的认可和对其人品的信任。
顾和在担任扬州刺史王导的从事时,有一次,月初一当朝,“未入,停车门外。周岂页遇之,和方择虱,夷然不动。岂页既过,顾指和心曰:‘此中何所有?’和徐应曰:‘此中最是难测地。’岂页入,谓王曰:‘卿州吏中有一令仆才。’导亦以为然”[8]2163。周岂页从顾和不慕权贵、淡然恬静的处事态度中发现了他的才华,并给予其很高的评价,王导对此表达了同样的观点。顾和成名前,有一次去拜访王导,王导有些累就打起了瞌睡,顾和对同座的人说:“昔每闻元公道公协赞中宗,保全江表。体小不安,令人喘息。”王导醒后赞誉顾和“珪璋特达,机警有锋,不徒东南之美,实为海内之俊”[7]90。
顾野王在宣城王幕府当宾客时,“王甚爱其才”,不仅为他的创作提供场所,还提供与名家交流的平台。[1]399侯景之乱平定后,太尉王僧辩十分赞赏顾野王在乡起兵援京的壮举,“深嘉之,使监海盐县”[1]399。
顾越“少孤,以勤苦自立,聪慧有口辩,说《毛氏诗》,傍通异义,梁太子詹事周舍甚赏之”[1]445。他义理精通,尤其擅长持论,为“梁南平王伟所重,引为宾客。寻补《五经》博士”[1]445。这又是一个由于自身才华出众而在交游中被别人赞赏和提拔的例子。
江东顾氏在交游中不仅有被别人赏识的事例,也有慧眼识才、提拔和赏识别人的事例。顾邵为豫章太守时,对出身低微却有才华的人大加重用。钱塘丁谞役伍出身,阳羡张秉是一介平民,乌程吴粲、云阳殷礼等人身份低微,顾邵对待这些人才却格外用心。《三国志》记载:
邵皆拔而友之,为立声誉。秉遭大丧,亲为制服结绖。邵当之豫章,发在近路,值秉疾病,时送者百数。邵辞宾客曰:“张仲节有疾,苦不能来别,恨不见之,暂还与诀,诸君少时相待。”其留心下士,惟善所在,皆此类也。[5]1229
在他的关怀下,这些出身较低的官员发展得都很好,其中丁谞官至典军中郎,张秉任云阳太守,殷礼任零陵太守,吴粲为太子少傅。
苏峻谋反时,“贼党方锐,义军沮退”,大家都劝顾众率军过浙江,对此顾众并不同意。临平人范明对顾众说:“此地险要,可以制寇,不可委也。”[8]2017顾众十分欣赏范明的战略眼光,便任命他为参军,让他独领一军。
这种赏识不局限于对下属的提拔,还包括对一些社会低层次人群的安抚。在一次宴饮时,顾荣发现“执炙者貌状不凡,有欲炙之色”,于是就把自己的那份烤肉给了执炙者,同坐的人都讥笑顾荣,他却说:“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来发生战乱,顾荣过江避难,每遇危急时总会有一个人护在他身边,原来就是当初接受其烤肉的那个执炙者。[7]25顾邵任豫章太守时,下车祭祀了东汉名士徐孺子,并且优待其后人,在当地营造出尊重贤士的风气,于是“举善以教,风化大行”[5]1229。
2.劝谏开导
江东顾氏的交游对象有些是自己的上级,他们的交往就会发生一些开导和劝谏的行为。
“元帝始过江,谓顾骠骑曰:‘寄人国土,心常怀惭。’荣跪对曰:‘臣闻王者以天下为家,是以耿、亳无定处,九鼎迁洛邑。愿陛下勿以迁都为念。’”[7]86司马睿刚到江东,原来的江东士族势力很大,所以常有寄人国土之感。顾荣作为江东士族的代表,在当地很有名望,司马睿对他说这些话有很明显的政治意图。顾荣用商代先王的例子劝司马睿,同时也委婉地表达了江东士族的态度。面对江东士族并未完全归附的情况,顾荣建议司马睿尽用南土之士。他指出:
陆士光贞正清贵,金玉其质;甘季思忠款尽诚,胆干殊快;殷庆元质略有明规,文武可施用;荣族兄公让明亮守节,困不易操;会稽杨彦明、谢行言皆服膺儒教,足为公望;贺生沈潜,青云之士;陶恭兄弟才干虽少,实事极佳。凡此诸人,皆南金也。[8]1814
司马睿十分满意,“书奏,皆纳之”。元帝因宠妃有疾,以祈祷废政务。顾荣上书进谏:
今强贼临境,流言满国,人心万端,去就纷纭。愿冲虚纳下,广延俊彦,思画今日之要,塞鬼道淫祀,弘九合之勤,雪天下之耻,则群生有赖,开泰有期矣。[8]1813-1814
他希望皇帝能够把精力放在政务上。广陵相陈敏谋反,顾荣劝说陈敏“若能委信君子,各得尽怀,散蒂芥之恨,塞谗谄之口,则大事可图也”,得到陈敏的赞同,“敏纳其言,悉引诸豪族委任之”。[8]1813由此为之后对陈敏的反戈一击、平定叛乱保存了力量。
顾显曾向周岂页劝酒,周岂页不喝,顾显就移动酒杯到柱子旁边,对柱子说:“讵可便作栋梁自遇!”周岂页听了这话很高兴,两人就此结成意气相投的好朋友。[7]304
王导任扬州刺史时,派八个部从事到各郡任职,顾和也在其中。回来的时候大家一起去拜见王导,部从事都报奏各郡长官的优劣,唯有顾和没有说话。王导问其原因,顾和回答:“明公作辅,宁使网漏吞舟,何缘采听风闻,以为察察之政。”[7]558这种想法很得王导赞叹,其他从事自愧不如。这是顾和对王导执政理念和方式的建议,并且得到王导的认可。王敦谋反,他任光禄勋的哥哥王含弃职投奔姑孰。王导为这事上朝谢罪,他的属官都来打听消息,匆忙间不知如何措辞。顾和提笔写下“王光禄远避流言,明公蒙尘路次,群下不宁,不审尊体起居何如?”,建议王导给大家一个答复,以安众心。[7]95
3.品评讨论
顾氏子弟在交游过程中往往会和朋友谈及对当时一些知名人物或局势的评价。《世说新语·品藻》记载:
庞士元至吴,吴人并友之。见陆绩、顾劭、全琮而为之目曰:“陆子所谓驾马有逸足之用,顾子所谓驾牛可以负重致远。”或问:“如所目,陆为胜邪?”曰:“驾马虽精速,能致一人耳;驾牛一日行百里,所致岂一人哉?”吴人无以难。“全子好声名,似汝南樊子昭。”[7]488
庞统作为刘备集团的代表到吴地公干,因其出身世家并以识人而知名于世,江东子弟均愿与之交好。他对陆绩、顾邵、全琮三个当时在江东享有盛名的世家子弟进行点评,指出各自的特点。人物点评是当时士大夫之间清谈的主要内容,也是士人之间联络感情和分享情报以及对社会见解的重要方式。还有一次,顾邵和庞统进行夜谈,他问庞统:“闻子名知人,吾与足下孰愈?”庞统说:“陶冶世俗,与时浮沉,吾不如子;论王霸之余策,览倚仗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长。”[7]489庞统指出他们各有所长,对此顾邵也表示赞同。
一个法号为“济”的尼姑在世家中交游广泛,有人让她品评谢道韫和顾氏的区别。她道:“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7]688济尼与两家均有往来,只有对谢道韫和顾氏都有较深的了解才能做出如此精彩的评论。这说明当时女性,尤其是贵族女性间的交游也是相当频繁和深入的。
顾氏子弟在与朋友的交往中常常会谈及对时事和政局的看法。吴亡后,顾荣和陆机、陆云兄弟一起到洛阳,被人誉为“三俊”。顾荣常在酒后和好朋友张翰说:“惟酒可以忘忧,但无如作病何耳。”[8]1811张翰对他说:“天下纷纷,祸难未已。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退良难。吾本山林间人,无望于时。子善以明防前,以智虑后。”顾荣握着他的手,怆然道:“吾亦与子采南山蕨,饮三江水耳。”张翰见到秋风起,就想念故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说:“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8]2384可见,他们作为亡国的名士来到征服国家的都城,难免有寄人篱下、思念故乡之感,这也体现了他们对当时朝局的悲观态度。
1.交游范围广泛
纵观江东顾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交游可见,其交往对象范围十分广泛。其中,有顾氏子弟的上级领导,如和顾野王交往的宣城王和王僧辩,顾荣劝慰的司马睿,和顾悦交谈年龄问题的晋简文帝[7]116,欣赏顾和的王导和周岂页,敬重顾雍、顾谭父子的孙权、孙登父子,顾众居中调解的何充和武陵王等;有顾氏子弟的同僚,如和顾野王书画相和的王褒,在东宫和顾野王同以才学著称的济阳江总、吴国陆琼、北地傅纟宰、吴兴姚察等人[1]400,和顾谭并为“太子四友”的张休、诸葛恪、陈表,和顾众合力抗敌的王舒、虞潭、张悊、蔡谟等;有他们的学生或下级,如顾野王的学生虞世南、虞世基和陆士季,顾欢的百余学徒,顾邵在豫章太守任上提拔的人才等。需要指出的是,顾家的媳妇顾张氏和济尼之间的交往,既体现了顾氏家族中女性社交的存在,也表明家族的交游是不回避宗教信仰的。此外,顾氏交游的广泛性还体现在其交往对象既有大量的世家大族子弟,也有很多身份低微之人,如顾荣和执炙者的交往,顾邵提拔出身低微的人才,顾欢向村民传授《老子》等。
2.文化特色鲜明
江东顾氏是一个儒学传家的著姓,尽管其交游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但族中家学深厚、家风醇厚、文人众多决定其家族的交游活动无不显示出浓厚的文化色彩。名儒蔡邕、邵玄、雷次宗等人在交游中向顾氏子弟传播文化,顾氏子弟又把文化的种子传给虞世基、虞世南等下一辈学人,推动了时代文化的繁荣。顾氏子弟和王褒、谢万、桓玄、殷仲堪、孔珪、刘澄、朱广之等交流学术文艺,即使是在政治活动中也显示出浓浓的文化气息,如顾荣开导司马睿时用到商代的轶事,顾和劝谏王导时提到捕鱼寓言,顾悦答简文帝“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7]116时使用的蒲柳和松柏之喻,无不彰显出一个传统的文化世家的底蕴。
3.家风导向突出
顾氏儒学传家,向来以忠厚闻名于世[注]江东顾氏虽枝繁叶茂,房支众多,但大多在吴郡聚族而居;因而其家风的传承是稳定的,其影响也是巨大的。,其家风影响了家族成员的行为方式,包括交游的方式,顾氏子弟在待人接物中常常表现出厚道的一面。顾野王在兄弟去世后,悉心照顾侄子,这是儒家一贯提倡的家族伦理的集中体现。顾荣在司马睿心灰意冷时及时劝慰,在司马睿因为宠妃有疾疏懒朝政时及时劝谏,在自己身居要职后推荐江南其他世家子弟入朝为官,这些都体现了他作为一名臣属的忠厚。顾和随王导派出的部从事一起到地方公干回来,当别人都在评论地方官员得失的时候,他却以捕鱼为喻劝王导不要对下属太过苛刻。顾显劝酒被拒后,并未出现强烈过激的反应,而是用委婉的方式进行劝解。顾众在执政长官和权势皇族发生矛盾时积极居中调解,及时化解矛盾,稳定政局。这些都是顾氏子弟受其家风影响在交游活动中所体现出的忠厚行为。
1.促进家族成员流动
江东顾氏代有才出,他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有意无意显露了才华,被上位者或权势人物赏识,从而推动自身的发展,加快他们在社会上的流动。
顾野王在宣城王幕府做宾客时,宣城王让当时享有盛名且出身名门的学者王褒为他题写书赞,从而提升他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1]399顾野王参与平定侯景之乱,其忠诚勇敢深得太尉王僧辩赞赏。
周岂页发现顾和的才华后向王导大力推荐,且不吝赞美之词,以“令仆”指顾和。在东汉许邵起“月旦评”后,名士的点评对后辈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周岂页的赏识不仅为顾和以后的仕途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提升了他的知名度。[7]352赏识顾和的还有王导。凭借王导的地位和影响力,以及他对顾和的高度评价,顾和“由是遂知名”。周岂页、王导的推荐,加之自身的努力,顾和的仕途发展顺利。永和七年(351),他因病辞职时“拜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尚书令如故”[8]2165。如此高位不仅是他本人仕途成功的标志,也极大地增进了江东顾氏的影响和实力。
孙霸表用顾奉[4]1241,开启了江东顾氏的发展之路,是顾氏子弟在社会上积极流动的开始。孙权对顾雍的信任,让其“领尚书令,封阳遂乡侯”[5]1225,司马睿对顾荣的赏识,“以荣为军司,加散骑常侍,凡所谋画,皆以谘焉”[8]1813,以及顾和仕途的成功,掀起了顾氏发展的几个高潮。
此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作为对政局有较大影响力的江东顾氏被局势波及是不可避免的,所以顾氏成员的交游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他们的生命安全,影响其流动的速度和频率。例如,顾荣在宴饮时,把肉分给执炙者,这次不经意的交往却对顾荣乃至顾氏家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及伦败,荣被执,将诛,而执炙者为督率,遂救之,得免。”[8]1811执炙者挽救了顾荣的生命,使之安然渡江[注]《晋书》顾荣本传中无“过江”之语,《世说新语·德行》篇中却提及“后遭乱渡江”语。,从而为顾氏保留了一个对其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的子弟,为顾氏在东晋的进一步发展保留了有生力量。
2.提升家族成员修养
江东顾氏成员的交游对象有很多都是名动一时的博学之士,在和他们的交往中,顾氏子弟自身的文学和艺术修养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顾野王和王褒同为宣城王幕府宾客时的交流和合作,会稽孔珪、尚书刘澄、临川王常侍朱广之和顾欢之间的学术辩论,殷仲堪、裴叔则和顾恺之三人关于“了语”和“危语”的文学游戏,以及顾夷对谢万《八贤论》的评价,这些交游活动或多或少地对提升顾氏子弟的文艺修养起到积极的作用。江东顾氏对自己家族子弟的培养也是不遗余力的,顾氏子弟常常被一些知名学者收为弟子,如顾雍跟随蔡邕学习书法和琴艺[5]1225,顾欢跟随邵玄学习五经文句、跟随雷次宗学习玄儒诸义[2]1874。他们跟随这些大儒系统地学习文艺知识,提升自己的学术修养,从而促进家族家风家学的逐渐成型。
3.影响政治斗争进程
江东顾氏作为著名的本地大族,在前期发展中曾有较大的政治影响力,其交游的对象多为政治人物,甚至是权势人物,因此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政治斗争。其中最为典型的是顾谭、顾承牵涉孙权继承人的争夺战。孙权立孙登为太子后,为东宫储备辅佐人才,“妙选师友,以南郡太守诸葛瑾之子恪、绥远将军张昭之子休、大理吴郡顾雍之子谭、偏将军庐江陈武之子表皆为中庶子,入讲诗书,出从骑射,谓之四友。登接待僚属,略用布衣之礼”[12]。孙登和顾谭、诸葛恪、张休、陈表之间“侍讲诗书,出从骑射”,“或同舆而载,或共帐而寐”,保持着类似平民间的朋友之谊,除了所谓的“太子四友”,谢景、范慎、刁玄、羊衜等知名士族子弟都聚集在孙登周围,一时间人才济济,“于是东宫号为多士”。[5]1363当时鲁王孙霸很得孙权喜欢,与太子分庭抗礼,顾谭等太子近人与鲁王势力之间发生激烈的交锋。顾谭上书陈说利害,用西汉的例子分析宠信孙霸的风险,“由是霸与谭有隙”[5]1231。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顾谭、顾承、姚信,并以亲附太子,枉见流徙”[5]1354,后来兄弟二人俱亡于流徙地。这一争夺战直接影响了孙权后期政治的发展。
顾氏子弟对平定叛乱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例如,陈敏谋反后,顾荣在陈敏的阵营内秘密联系心存晋室的江东士族,“周玘与荣及甘卓、纪瞻潜谋起兵攻敏。荣废桥敛舟于南岸,敏率万余人出,不获济,荣麾以羽扇,其众溃散。事平,还吴”[8]1812-1813。顾荣以自己和江东士族的交游为纽带组织力量,一举瓦解了陈敏的叛乱。又如,苏峻谋反后,顾众返回吴地,“潜图义举”,苏峻部下蔡谟为吴国内史,将军张悊为苏峻在吴地收兵,顾众派人游说二人,使他们站在东晋政权的阵营中,“吴中人士同时响应”,稽内史王舒、吴兴内史虞潭等发檄文,以顾众为五郡大都督,共抗苏峻。[8]2016-2017再如,侯景之乱爆发,正值顾野王丁父忧在家,于是他在家乡招募乡党数百人,随义军支援京师,后来又和将领刘归义合军据守东阳抵抗敌军。[1]399
此外,还有在国家部族间的斗争中巧妙运用政治策略维护本国利益的事例。刘宋元嘉七年(430),太祖派人经略河南,大败而归,兵器盔甲丢弃殆尽,武库为之一空。一次宴会,刘宋太祖问顾琛:“库中仗犹有几许?”这时有刚归化的荒外人在座,谈论这个话题既会暴露军事机密,也容易影响国家威信,实际上是很不合适的。太祖很快意识到这个问题,“追悔失言”,而顾琛回答“有十万人仗”,“及琛诡对,上甚喜”。[6]2076顾琛用巧妙的回答避开了敏感的问题,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4.选拔培养杰出人才
江东顾氏儒学传家,像顾野王这样博学多才的人杰为数不少,他们在日常的交游中培养了许多人才。例如,跟随顾野王学习的虞世南成了书法家、文学家和政治家,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他在所涉的每一个领域都做出了卓越的成就。顾氏子弟有一些在地方上担任行政长官,在交往中他们发现了大量人才,并且予以大力提拔。例如,顾邵任豫章太守时,提拔了出身低微的丁谞、张秉、吴粲、殷礼,他们都展露了卓越的政治才华,“谞至典军中郎,秉云阳太守,礼零陵太守,粲太子少傅”[5]1229。又如,顾众在平定苏峻叛乱的前线提拔了战略眼光卓著的范明,并让他独领一军。[8]2017顾氏提拔的这些人才很快走上合适的岗位,发挥自己的才华,为社会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江东顾氏是六朝时期南方非常重要的一个本土士族,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家族门风敦厚、人才辈出,顾氏子弟以其广泛的交游领域和独特的交游方式成为享誉一时的名士,为家族传承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