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瑞杰 李芳
(上海市黄浦区精神卫生中心浦东院区,上海,200001)
精神分裂症是神经系统类的疾病,在老年群体中的发病率较高,临床上对于该病症的治疗多以药物为主,但疗效相对不足,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但患者在出院后的日常生活中会存在认知能力、社交能力下降的情况。为提高治疗效率,需对患者使用临床护理路径,该护理模式较之常规护理更加具备科学性、针对性、合理性。本次实验围绕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了详细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10月上海市黄浦区精神卫生中心浦东院区收治的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观察组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65~77岁,平均年龄(72.41±2.11)岁;对照组中男12例,女13例,年龄62~81岁,平均年龄(75.75±2.54)岁。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50例患者符合精神类疾病诊断标准,存在抑郁、焦虑、幻听等症状,除本身精神类病症外,患者无肝肾功能不全情况,家属已在知情同意书中签字。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方式 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关注,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开展护理关注,并详细记录患者病症变化情况。
1.3.2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方式的基础上使用临床护理路径 1)成立小组:科室内护理管理部门应根据本次实验的要求成立临床护理路径小组,并选择等级不同的护理人员加入,选举组长、小组长,然后将患者分组划分,设立责任护士;2),分阶段护理: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治疗难度较大,首先要详细了解患者病症情况,尤其是其心理状态,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1]。同时,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工作主要包括生活指导、健康教育、诊断、治疗、康复训练、社会功能训练等多个环节,相对比较烦琐,因此需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过程分为急性治疗期、康复治疗期、康复期3个阶段。首先,急性治疗期患者症状比较严重,危险程度较高,对护理需求最为严格,护理人员需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来加强对患者的监护;严格按照遗嘱辅助患者服药,并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在出现突发情况时及时通知主治医生;同时,该阶段的饮食应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的食物为主在,且护理人员要保障病房内环境的卫生整洁,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病房环境。其次,康复治疗期。该阶段依然需要采用24 h延续性护理,与急性治疗期不同的是该阶段患者情绪比较稳定,各种负面情绪出现频率、时间均有所改善。对此,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交流,并适当通过聊天、下棋、散步、看电视等方法转移患者注意力,且更重要的是要充当一名聆听者,聆听患者的倾诉,并多加鼓励[2]。最后,康复期。该阶段对患者的治疗已现成效,但依然不可放松,应继续加强与患者的交流,缓解心理状态,促使患者可树立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并告知患者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且可主动帮助患者强化社交能力。
1.4 观察指标 本次实验的观察指标以阴性、阳性症状量表、护理满意度为准。
2.1 精神症状评分比较 护理前,2组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PANSS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使用临床护理路径后,其阳性、阴性症状、PANSS总分分别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明显优于使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精神症状评分比较分)
2.2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满意度较之对照组更高,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精神分裂症是老年易患病之一,属于精神类病症,临床上对于该疾病的治疗多为药物治疗,但临床疗效相对不足,甚至存在些许局限性,因此必须要对护理方式进行改进[3]。
临床护理路径是当前比较先进的护理模式之一,可以根据所针对患者群体的具体情况来制定更加科学化、合理化的护理规划,如将入院指导、检查等不同时间的采取的护理工作作为横轴,其余健康教育、康复训练为纵轴。通过该护理模式,可进一步提高护理针对性。同时,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精神方面多有不足,护理人员需详细了解患者心理状态,然后有计划的与患者沟通,循序渐进的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并促进患者逐步树立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据本次实验结果来看,使用临床护理路径的观察组,患者PANSS总分明显更低于使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达100%,而对照组仅为80%,观察组满意度明显更高于对照组。
通过本次实验可知,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中应用价值较高,适宜在临床上加大推广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