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凌云 郭宏敏
(1 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210029; 2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京,210029)
失眠指入睡困难和(或)睡眠维持困难所致的睡眠质量或数量达不到正常生理需求而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长期失眠会产生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失眠常常作为其他精神疾病的共病出现,40%~50%患有失眠障碍的人群也存在其他的精神疾病。
中医理论认为不寐与情志关系密切,在不寐的诸多病因中,最为常见的是情志因素导致的不寐,在古文中亦有相关记载,《淮南子·说山训》记载:“念虑者,不得卧。”表明不寐多与心神不宁有关。《张氏医通》亦有记载:“平人不得卧,多起于劳心思虑,喜怒惊恐”,可见情志是失眠的主要病因。蒋健[1]也提出郁证性不寐的观点,并归纳为以下几种:思虑、悒郁、忧愁、恼怒、惊恐。由此可见,不寐与情志的发病均为神机受累,与卫气失常,营卫不和密切相关。
现代研究表明,失眠与抑郁、焦虑的发生都与下丘脑、海马等部位分泌的神经肽、神经递质存在一定的联系,而这些部位可调节人们的睡眠及情感等。抑郁症序贯治疗研究发现,在抑郁症患者中,失眠的发病率高达84.7%。失眠与焦虑、抑郁密切相关,尽管迄今为止,失眠与抑郁之间的因果关系尚未得到证实,但失眠已成为抑郁症致残的重要原因[2]。现代医学对于失眠与抑郁有更深入的研究,Mattew J.Blake等[3]研究认为失眠与抑郁症可能有共同的生物学机制,存在遗传易感性和神经递质多态性、皮质侧脑回路异常等异常。Patrick H.Finan等[4]认为中脑边缘DA活性可能促进失眠,同时这也是抑郁症的常见机制。多项研究表明过度觉醒假说是失眠和抑郁的病理生理学的可能存在的共同机制[5-6]。
3.1 中医对于失眠和情志因素的治疗 中医对于失眠和情志的治疗经验丰富,中医认为一身之气机调畅的关键在肝,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情志失常是失眠的主要病因,情志通过作用于心肝二脏,影响心肝生理功能引起失眠,所以在治疗上多以心肝论治情志相关性失眠。因此,保持肝气条达是治疗失眠的关键,同时还要兼顾宁心安神。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从心肝论治情志相关性失眠效果显著,梁晓春[7]认为失眠抑郁与肝郁关系密切,所以在失眠的治疗上,疏肝为失眠与抑郁治疗的核心环节。周风琴[8]在一项临床中证实对于抑郁性失眠患者,疏肝健脾解郁汤治疗可帮助改善抑郁情绪、提高睡眠质量,从而提升整体治疗效果。中医辨证施治,个体化诊疗,使诊断用药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更有利于提高诊疗效果和疾病康复。
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和精神障碍,会明显降低镇静催眠药的依赖性,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具有起效快,不良反应小的特点。王静等[12]研究亦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情绪障碍,同时还可改善患者睡眠,更具安全性。钟雯雯等[13]在一项对精神障碍共病的失眠患者采取中西医联合治疗的研究中,发现中西医联合治疗提高了总体治疗效果,患者不良情绪也得到更好的改善。宋雅梅等[14-15]在联合应用补阴益血方和米氮平治疗抑郁性失眠症的临床研究中,发现与单用米氮平比较,联合补阴益血方参芩五味子片治疗抑郁性失眠的疗效更好,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中西医联合治疗失眠与抑郁症效果更显著,不良反应更小。
随着失眠与情志相关性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的治疗优势逐渐被接受与认可,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及整体、个体化施治能够发挥多靶点、多途径、多环节干预的作用,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西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有效的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生命质量。但目前对于中医药改善失眠、抗抑郁、焦虑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临床辨证治疗亦缺乏统一的共识,我们需进一步挖掘中医学的宝藏,不断为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及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