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俞红英
幼儿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作为教师,我们要相信和接纳幼儿的观点与想法,促进幼儿的学习,让幼儿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发展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打造属于自己的故事。《不一样的小时候》正是基于幼儿的生活而生成的无锡方言班本剧。
两名幼儿课间用无锡方言进行了一段对话。
辰辰:礼拜天我妈妈带我看电影去了。
炎炎:你妈妈真好!我妈妈只会让我上培训班,一直要请假,幼儿园里好玩的游戏一样都没有轮到。
辰辰:你都上了哪些培训班?
炎炎:拼音、英语、数学,他们只晓得让我学学学,我已经学到稀里糊涂了。
幼儿的无锡方言听起来很有趣,讨论的是目前社会的热门话题——补课成风。幼儿向往游戏,但在成人给予的压力下,他们失去了本属于他们的自由游戏时光。针对这一现象,教师问幼儿:“你们想不想知道爸爸妈妈小时候上不上培训班呢,还有他们小时候都玩些什么?”此问题立刻激起了幼儿们的讨论兴趣。
分析:简短的对话说出了大部分幼儿的心声,他们也非常好奇爸爸妈妈的小时候和他们有什么不同。教师读懂了幼儿的内心,并引导幼儿扮演小记者去了解父母的童年生活,一场追随幼儿好奇心的班本之旅就此拉开序幕。
幼儿们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记录爸爸妈妈小时候玩过哪些游戏,最擅长的游戏是什么。第二天一起分享各自采集的结果。
霖霖:我妈妈小时候最喜欢玩“翻绳”游戏,只要一根毛线就可以玩。过一会儿,我来教大家一起玩。
浩浩:我爸爸小时候最喜欢玩“摔方宝”游戏。玩法很简单,只要把长长的纸条折叠起来。
辰辰:我爸爸小时候最喜欢玩“斗鸡”游戏,拉住一个脚搁在另一个脚的膝盖上,用膝盖去撞击对方,站得最稳的那个人就赢了。
萌萌:我妈妈小时候最喜欢玩跳皮筋,一条皮筋可以玩出很多的花样,可以一个人玩,也可以几个小伙伴一起玩,非常有趣。
…………
教师告诉幼儿这些游戏都是民间游戏,既简单又有趣。幼儿们自由组合,开始玩爸爸妈妈们小时候玩过的民间游戏,寻找别样的快乐。
分析:教师根据幼儿的偶发话题生成“我是小记者”采访活动,创设条件让幼儿学习围绕某一话题与大人展开对话,学习如何向他人介绍游戏玩法。在采访过程中,家长们积极配合,幼儿对父母的童年生活有了很多了解,好奇心得到了满足。通过亲子采访和分享互学,拉近幼儿与家长之间的距离,也让民间游戏成为幼儿生活中的热门话题。
如何让今天的幼儿将民间游戏玩得有益,玩得尽兴,玩出创意?实践中,教师开发和完善了一系列贴近幼儿兴趣并能满足幼儿技能发展的民间游戏,并配上相应的儿歌童谣:“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一根绳、打个结,双手撑一撑,左手绕一圈,右手绕一圈,高高中指钻山洞……”朗朗上口的童谣赋予跳皮筋、翻绳子新的内容,深受幼儿喜爱。
游戏是幼儿的生命。教师开始思考能不能借助发生在幼儿身上的故事创编剧本,让家长看到幼儿内心的真实想法以及游戏的价值。教师的提议得到幼儿的一致响应。
师:如果我们将爸爸妈妈玩的民间游戏搬上舞台表演,你们觉得哪些游戏合适呢?
小宇:跳绳不行,声音太大。
涵涵:打弹珠也不行,滚来滚去不安全。
栋栋:斗鸡像打架,也不行。
乐乐:跳格子挺有趣,还好玩,还能跳出不同的花样。
萌萌:翻花绳不错,能锻炼我们小手的灵活性。
通过讨论与实践,最终我们选了拍手游戏、跳皮筋、摔方宝、跳格子、翻花绳作为班本剧的内容,幼儿们利用户外活动时间选择喜欢的游戏和玩伴进行练习。
师:所有的游戏都玩一遍就可以上台表演了吗?
鑫鑫:这感觉不像表演,像游戏。
琳琳:以前看过姐姐表演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和《没有牙齿的大老虎》都是有故事情节的,我们也应该编个故事。
师:那我们讲个什么故事呢?
默默:爸爸妈妈的小时候。
彤彤:不一样的小时候,因为是爸爸妈妈的小时候……
师:老师觉得可以通过梦境从自己的童年穿越到父母的童年,体验一回爸爸妈妈的小时候。
玲玲:我看过穿越剧,很好玩。
鑫鑫:我们也可以让爸爸妈妈体验一下我们上培训班的辛苦。
师:怎样体验呢?
鑫鑫:就是安排妈妈上舞蹈课、美术课、武术课,让妈妈知道我们的辛苦。
全体幼儿拍手说好,看来幼儿更懂同伴的心,教师应顺应幼儿的想法拓展故事情节。
分析:剧本不是单一的台词对白,也不是单一的游戏串联,它需要一条主线来串起多个单一的元素。教师抛出问题引发幼儿的思考,推动故事情节,幼儿们各抒己见,解决问题。幼儿抛出问题引发同伴共鸣,丰富故事情节,让角色进行反转。通过师幼的深度探讨,最终确定剧本名称《不一样的小时候》,这样的班本剧追求的不是艺术的专业化程度,而是幼儿的参与、创造、体验与表达。此时,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改变,真正将幼儿看作主动发展的学习者。
“最美乡音”比赛是为了科学保护地方方言及童谣,给幼儿们提供一个说方言、唱方言、练方言的平台,让地方文化一点点渗透进幼儿的心灵。教师结合班级正在开展的“最美乡音”活动,决定用无锡方言来演绎班本剧。
师:有了故事和游戏,我们还需要增加什么内容才可以上台表演呢?
阳阳:要有音乐,还要有舞蹈,哥哥姐姐都是这么演的。
师:我们要用音乐串联情节,什么音乐合适呢?用舞蹈表现情节时,又该以何种方式进入?
通过讨论,幼儿们一致认为什么样的情节就需要配什么样的音乐。最后,《小跳蛙》《让我们荡起双桨》《十个印第安小朋友》《中国功夫》等音乐被投票选出。爱跳舞的孩子自成一组编排和学习各种舞蹈动作。
为了招募小演员,幼儿们利用游戏时间自行设计海报,每个幼儿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做演员、编剧、导演、道具负责人等角色。问题又来了,主角谁来演?
阳阳:可以PK,看谁演得好就谁演。
辰辰:可以“石头剪刀布”,谁赢了谁演主角。
栋栋:可以投票选出大家喜欢的主角。
婷婷:PK 比较公平,我们都可以做评委。
为了获得自己想要的角色,幼儿们在家与父母进行了模拟表演,体验人物高兴、生气时的不同语气、表情及动作,在真实对话中体验表演的乐趣。无奈、擦汗、叹气、瞪眼、嘟嘴、抚摸等一些细微的肢体动作成为剧本中的亮点,幼儿们发现了肢体语言的魅力。
“演技大PK”让幼儿们对不同角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挑选出最能干的主角。通过一轮轮演绎,班级最终形成完整的“剧本”框架,确定了台词、动作、神态、服装等一系列表演元素。
分析:《不一样的小时候》班本剧是师幼共商 、家园共育、幼儿共议的结果。当幼儿以表演者的身份出现时,他们愿意虚心听取同伴的评价;当幼儿看同伴的表演时,也会提出自己的想法。思维的碰撞最终让班本剧情不断丰富、优化、调整,最后呈现出一部生动的舞台剧。
这个班本剧源于幼儿的偶发话题,以父母的童年时光为切入点,用民间游戏和配乐丰富整个剧情。亲子间的剧情练习引发了家长的思考,纷纷表示应该给予幼儿快乐、健康的童年。剧本的创作过程,也增强了师幼间的情感联结,教师在有限的时间里给予幼儿无限的想象空间,把学习推向深入,不断获得新经验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