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关于维护人民健康创新理论成果的文本研究

2021-12-04 14:18莉,
关键词:高频词中医药总书记

潘 莉, 柴 红

(合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合肥 23000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民健康,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审议会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不同场合,立足人民健康需求发表系列重要讲话。这些讲话蕴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为什么要重视人民健康,如何促进人民健康”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文本载体。本文以人民日报、新华网、学习强国、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等为数据来源,以“人民健康”为关键词,检索获得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月16日到2020年8月1日期间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讲话文本样本,共计182篇。以ROS CM6.0为研究工具,对重要论述文本样本进行文本挖掘,提取高频核心词汇,获取高频词之间及其与相关词语的语义关系和分布状况。以高频核心词汇和语义网络分析图为数据支撑,客观呈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基本观点,为新时代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启迪。

一、以人民为中心、以健康为指向的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逻辑主线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1]习近平总书记秉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一直把人民的需求和发展放在首位,充分肯定和尊重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视健康权为人民重要的基本权利。以人民为中心、以健康为指向是贯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逻辑主线。“人民”一词在语料库中出现695次,“健康”一词在语料库中出现478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健康系列讲话的高频词词频统计表明,“人民”“健康”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讲话的高频词,同时在语义网络分析中居于核心位置。并且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健康系列讲话的语义网络矩阵分析看出,“人民”“健康”和“生命”“发展”“群众”“卫生”“中国”等高频词紧密相关。生命至上,人民健康第一,坚持卫生健康事业的社会主义方向,关注和维护每个人的身心健康,通过各种路径推动促进医疗资源公平分配,贯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讲话始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怀。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2]99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健康对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价值,认为健康是人民获得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的前提,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这里的人民群众包括社会所有成员,不分阶层、贫富、身份和能力,人人都公平享有健康生存和健康发展的基本权利。为此,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和卫生健康事业的公平性与公益性。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卫生与健康事业包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根据高频词统计显示,“社会主义”一词在语料库中出现45次。这就是以公平正义为导向,持续完善制度,努力实现公平性、公益性,坚持人人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确保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合理健康需求都能得到满足。

为切实保障每一群体的健康都得到有效保障,习近平总书记从总体意义上重视人民健康权利的同时,突出强调对不同群体的分众化、精准化健康服务。面对伴随人口老龄化日益突出的老年人健康维护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医养结合,逐步建立长期护理制度,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服务。对于妇幼健康,尤其是少年儿童常见病治疗、视力不良和农村妇女健康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合理配置服务资源,加强产科、托幼等健康服务供给,倡导优生优育,解决好出生缺陷、营养性疾病、危急重症等威胁妇女和婴幼儿健康的突出公共卫生问题,实施好农村妇女‘两癌’筛查,筑牢妇幼健康保障网”[2]106-107。对于贫困人口的健康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维护健康公平,必须高度关注贫困对贫困人口健康的妨碍,通过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提高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从而为贫困人口的健康提供基本医疗保障。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指挥,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始终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科学研判疫情形势,精准施策,全国上下团结一心,举全国之力打响了为人民健康不懈战斗的总体战、阻击战,彰显了心系人民的情怀、执政为民的理念、胸怀天下的担当。

二、以大健康观为指导,统筹推进健康中国战略规划

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统揽全局,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出发,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置于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着眼于中长期规划,在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健康中国建设之后,持续推进“健康中国2020”“健康中国2030”总体战略规划,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进一步明确健康中国建设的具体方略。据高频词统计显示,“卫生”出现462次,“医疗”出现242次,“公共”出现222次,“服务”出现141次,“规划”出现64次。根据语义网络分析可以看出,“卫生”与“公共”“医疗”“服务”三个词相关联。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保障人民健康作为系统工程,秉持生理—心理—社会的大健康观,从广泛的健康影响因素入手,统筹谋划包含健康生活、健康服务、健康保障、健康环境、健康产业等重大和长远问题在内的健康中国国家战略,推动健康入万策,全方位、全生命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健康中国建设首先注重建立健全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机制,构建健康“守门人”制度。据高频词分析显示,“体系”出现133次,“医务”出现81次,“医院”出现58次,“中医药”出现56次,“药物”出现42次。疾病是危害人民健康的“第一杀手”,“能看病”“看得起病”“看好病”是人民群众身受病痛折磨时看病就医的真切需求与期待。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现有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转变传统的就医理念和就医秩序,有效化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首先,以家庭医生为中介,科学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真正形成“小病到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分级诊疗制度,合理就医秩序;其次,加快推动城乡基本医保整合,健全国家、单位、家庭和个人责任明确,分担合理的多渠道医保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健全医保支付机制,探索形成“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3];最后,促进药品的科技研发,规范药品的生产流通和用药管理,筑牢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建立完善“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机制。

加强民众心理健康服务,有效促进民众身心健康也是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不仅是身体免遭疾病的侵袭,而且是身心轻松舒适的总体状态,构建包含生理、心理、精神、社会等在内的大健康观。据高频词分析显示,“心理”出现39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心理健康的个体内心笃定,积极乐观面对人生和社会,能够理性认识世界的变动不居与诱惑挑战,在平心静气的处理应对中保持内心平衡。然而,日常生活的繁杂琐事和快速流动、捉摸不定的信息社会,使不少人在诸多想法和矛盾冲突中陷入茫然、浮躁、不安、焦虑和抑郁,有的甚至出现心理与行为问题,明显影响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因此,要“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2]110,建立完善社会疏导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组织、个人和企事业单位等多主体的积极作用,切实提升人民心理健康水平,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应有之义。

健康中国建设重视“健康入万策”,强调通过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共建共享中提升健康水平。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发现,影响人们健康的因素是多样的,在众多影响因素中医疗因素仅占8%,可见医疗状况并不是人们健康的决定性因素,这与人们以往在健康维护中注重“治已病”,看重医药、医疗、医生,千方百计寻找能够消除和控制疾病的“神奇子弹”的状况并不一致。为矫正“健康就是没病”的传统观念,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重视“治未病”,主张通过以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重视调动各方面资源和力量,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在共建共享中使每个人成为自己健康的守护者,“最好的医生是自己。健康既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责任”[2]108,积极参与全民健身运动是保障人民群众拥有强健体魄的重要基础。据高频词统计显示,“社会”出现288次,“体育”出现165次,“政策”出现129次,“冬奥会”出现101次,“运动”出现92次,“奥林匹克”“冰雪”“女排”“运动员”“预防”“健身”“文化”等相关词汇的频次也很高。这表明,习近平总书记注重通过将健康理念融入所有政策,突破原来把健康资源主要集中于医院领地和医疗领域的局限,重视将社会各方面力量整合成促进健康的合力,培育健康文化,激发与唤醒人们维护自己健康的主体责任意识。最为突出的是将体育竞技和全民健身活动相结合,通过举办大型赛事推动全民健身的蓬勃开展。

三、高度重视关键和重大问题解决,不断优化健康治理机制体制

“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4]面对和破解卫生健康领域积累的矛盾与问题,综合整治消除健康“风险源”,实现卫生健康事业治理机制体制的改革优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重要特征。据高频词统计显示,“疫情”出现1503次,“问题”出现167次,“新冠”“肺炎”“风险”“疫苗”等相关词的频次也很高。从语义网络分析可以看出,“疫情”与“党中央”“政府”“措施”“加强”等词语相关联。可见,习近平总书记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高度重视影响健康的风险因素,通过抓住艾滋病等传染病治理、禁毒、食品药品安全和新冠肺炎类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等关键问题,以“问题切入”分析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存在的短板和不足,进而在“成功走出”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事业发展道路。

食品药品安全、禁毒、艾滋病等传染病治理和环境污染整治等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的问题。据高频词统计显示,“安全”出现295次,“环境”出现66次,“疫苗”出现58次,“禁毒”出现47次,“传染病”出现35次。民以食为天,为彻底解决苏丹红、地沟油等影响人民健康的食品安全和药品“多小散乱差”问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要标本兼治,“严把从农田到餐桌、从实验室到医院的每一道防线”[5]。毒品是威胁人民健康的一大毒瘤,反复使用毒品不仅会致人药物成瘾,同时会诱发精神心理问题,禁毒是全世界的共同选择。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禁毒工作,多次接见禁毒工作人员,对禁毒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对毒品“零容忍”,要“坚持厉行禁毒方针,打好禁毒人民战争,完善毒品治理体系,深化禁毒国际合作”[6]。对于艾滋病防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法防治、科学防治,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加强人文关怀”[7]。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生态环境是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等是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突出问题,要依照绿色发展理念,在满足人类自身需求的同时最大可能保护自然环境,强化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力度,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推动农村“厕所革命”进程,强化美丽城乡建设,在清洁、卫生、优美的环境中健康生活。

传染病公共疫情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的重大风险,在会见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和接见援外卫生工作人员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传染病公共卫生事件防治对于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健康的重要性。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后,习近平总书记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里,发表讲话、作出指示等30多次。对“疫情”专门讲话的高频词统计和语义网络分析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疫情”是讲话的聚焦中心(频次732次);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价值追求,“人民”“群众”“患者”累计频次为366次;党中央和各级政府是领导核心,“国家”“全国”“党中央”“政府”“各级”累计频次为362次;坚定信心、坚决打赢是面对疫情的斗争姿态,“坚决”“坚定”“坚持”“信心”“努力”累计频次为289次;医疗卫生和社区工作是两个主要阵地,是把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的“最后一公里”,“卫生”“医疗”“医务”“一线”累计频次为278次,“社会”“社区”累计频次为138次;统筹部署、全面加强各方面工作,是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突出优势,“全面”“统筹”“部署”累计频次为212次;科学应对、精准施策是遏制疫情的正确方针,“科研”“研究”“科学”累计频次为116次,“措施”“救治”“物资”“保障”累计频次为320次;积极争取国际社会支持和帮助,持续做好同国际社会的沟通协调,促进疫情信息和防控经验共享是维护世界安全的国际方略,“中方”“合作”等关联词累计频次为279次;坚持问题导向,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是应从此次疫情中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加强”“改革”“完善”“发展”累计频次为391次。

四、秉持中西医并重的发展理念,推动中医药学与西医药学协同发展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原创医学,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独具特色的医学体系。高度重视中医药学,主张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过程中坚持中西医并重,充分发挥中医药学在维护人民健康中的重要作用,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亮点之一。据高频词统计显示,“中医药”出现56次。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学讲话进行高频词统计及语义网络分析发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的观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中医药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5000多年文明的结晶,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8],能够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重要作用。“瑰宝”“财富”“宝库”等关联高频词直观形象地描述了中医药学在作为悬壶济世实用科学的同时,还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符号,承载和传承着以人为本价值观、身心相即整体观、天人合一自然观、辨证论治思维模式和大医精诚的职业道德等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标识;“文化”“交流”“合作”等关联高频词则展现了中医药学作为文化载体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中国与印度、中国与马其顿、中国与澳大利亚的文化交流以及“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时,非常重视中医药学的独特价值。“中国太极和印度瑜伽、中国中医和印度阿育吠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两国人民数千年来奉行的生活哲理深度相似。”[9]

其次,中医药学在维护健康方面具有很多独特优势。作为中国本土主流医学科学,中医药学历代医家以反复临床实践和深入观察为基础,形成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规律性认识,致力于探求致病因素和正气之间的消长定位,强调“治未病”和主要通过合理膳食、起居有常、适度劳逸、调摄情志等提升健康水平,治愈疾病时主要运用中药、拔罐、针灸、推拿等辨证论治,整体调节身体机能,不仅简便价廉,还在“治未病”和重大疾病防治、康复与完善健康保障方面具有显著的独特优势,疗效确切,在中华民族繁荣发展中功不可没。“贡献”“优势”“作用”等关联高频词直接体现了中医药学在治病救人、守卫健康方面的重要价值。对于当前正在进行的医疗改革,中医药是推动医疗资源下沉、实现“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和城乡医疗服务均等化的一条有效路径。

最后,推动中医药在守正创新中振兴发展,维护中国人民健康,并走向世界。面对中医药学存在的服务领域萎缩、人才缺乏、继承创新不足、野生中药材资源破坏严重、产业集中度低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推动中医药在守正创新中发展,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等对中医药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把中医药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谋划指导中医药发展的具体实践路径。“发展”“创新”“挖掘”“传承”“合作”等关联高频词显示,传承发展、创新发展、合作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发展路向的基本理念。

传承发展是指中医药的发展要遵循自身发展规律,深入挖掘和传承传统中医药学的精华,不能“以西律中”。中医药学是在中华大地上起源、发展、成熟的,方剂数万首、药物数万种,方法、技术、药源、疗效都与时俱进,但蕴含在技术策略之中的“治未病”、注重整体、辨证论治的内在精神一直未变,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所在。一定要注意保护、抢救、整理中医古籍和传统诊疗技术,如果中医西化、削足适履,只会适得其反。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深入发掘和发挥中医药中的精华与独特优势,传承和发展中医药这一宝贵财富。

创新发展是指以科技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振兴中医药。“青蒿素”的发明运用充分说明了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方面要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科学发展中医药产业,以产学研一体化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生产更多质优价廉的中医药产品。在应对新冠疫情中,通过虚拟筛选和活性验证等发现黄芩、菊花、紫苏叶、金银花等具有较好抗新型冠状病毒活性,并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验证了宣肺败毒颗粒的有效性及高载药量颗粒剂制剂技术。另一方面积极创新非药物疗法,减少用药产生的副作用,节约资源,弘扬传播中医养生文化,不断提升人们的健康素养。

合作发展主要是指通过中西医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中西医结合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首创,主张通过中西医协调互补的治疗方案,为疑难杂症实施崭新疗法。这次新冠疫情治疗中,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专门设置了患病期间各个阶段使用中药治疗的推荐处方和服法,以中西医结合取得良好疗效;对外交流不仅可以使中医药在与其他国家传统医学交流互鉴中实现发展,同时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五、高度重视和关爱医疗卫生工作者,推动全社会形成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

“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10]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医疗卫生工作者在维护促进人民健康中的重要作用,多次接见援外医疗队员、防艾禁毒工作者和新冠疫情一线医疗工作者等,对首个医师节作出重要指示,亲自回信给北大援鄂医疗队员等。据高频词统计显示,“人员”出现158次,“医务”出现81次,“工作者”出现45次,“一线”出现45次。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医卫工作者的专门讲话进行高频词统计及语义网络分析,可以发现高频词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为 “救死扶伤”“奋战”“贡献”“崇高”“精神”等关于医卫工作者价值作用和崇高精神的,第二类为“党中央”“关心”“防护”等体现对医务人员关心爱护的,第三类为“努力”“贡献”“服务”等期待嘱托医卫工作者不懈奋斗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医卫工作者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首先,充分肯定医务工作者在日常诊疗、援外医疗、疫情防控等医卫领域的重要贡献,赞扬他们的崇高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视察中,对越是艰险越上前的医务工作者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赞扬他们越是艰险越向前,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强调他们是“疫情阻击战中最大的功臣,值得党和人民记头功”,满含对医务工作者的感谢与赞赏。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广大医卫工作者在守护人民健康方面的突出贡献,称赞卫生计生工作者“以实际行动培育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11];称赞援外医疗工作者“以实际行动铸就了‘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12]。

其次,在全社会营造良好氛围,关心爱护医务工作者的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以高度人文关怀重视改善医卫人员发展环境,专门在首届“中国医师节”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全党全社会尊重爱护医务人员,注重通过提高薪酬待遇、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营造尊医重卫社会氛围,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于战斗在新冠疫情一线的医务人员,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要求相关部门周密安排防护物资提供、生活物资保障、临时工作补助和防疫津贴待遇,出台专门关爱政策,及时安排体检、轮休,加强心理疏导,强调“从各个方面提供支持保障,使他们始终保持强大战斗力、昂扬斗志、旺盛精力,持续健康投入战胜疫情斗争”[13]。

最后,期待医卫工作者精研业务、涵养医德,为增进人民健康作出更大贡献。医卫工作者只有全身心投入本职工作,积极开展医学科学研究、全心全意实施医卫健康服务,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本领、砥砺意志、弘扬高尚医德,展现个人才能,再创佳绩、再立新功。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大援鄂医疗队员回信中指出,希望他们练就过硬本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勇挑重担,将自身所学为人民服务。

六、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共建健康世界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4]伴随着现代社会发展,人类疾病谱系发生重大变化,健康影响因素多样交织,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应对各种全球性健康风险。据高频词统计发现,“中方”出现588次,“两国”出现242次,“各国”出现98次,“人类”出现104次,“命运”出现108次,“共同体”出现123次,“援外”“全球”等也进入高频词。联系高频词语义网络分析可以发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国际卫生领域合作和全球健康治理,认为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退回自我封闭的孤岛,强调各国在通力合作中共建健康世界。

首先,积极参与应对世界公共卫生事件。近年来,我国向亚非拉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派出援外医疗队,帮助受援国抗击埃博拉病毒、出血热等传染病疫情,维护受援国人民健康,促进受援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展示了中国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形象和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其次,搭建平台促进卫生健康领域的国际合作。通过上合组织和金砖国家卫生部长会暨传统医药高级别会议机制推动传统医学交流互鉴,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共建“健康丝绸之路”和“100个‘康复助医’项目”,通过中非合作论坛实施卫生健康行动,推进中医药学在与他国传统医学交流发展中走向世界,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卫生健康领域的国际合作。最后,在新冠疫情暴发后,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维护中国人民健康和世界人民生命安全的角度出发,及时主动同国际社会分享病毒基因序列信息,研制成功快速检测试剂盒,科研人员致力于药物和疫苗研发,以强有力的防控措施抑制病毒扩散蔓延,为全世界防控疫情作出贡献。在防疫期间,习近平总书记通过会谈、打电话、回信等方式与各国领导人开展元首外交,“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及时向国内外发布疫情信息,积极回应各方关切,加强与国际社会合作”[15]。随着中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而全球疫情不断恶化,中国在做好自身防控的同时,以平等共商的态度与其他国家分享防控经验和诊疗方案,并向意大利、伊朗、西班牙、塞尔维亚等国家派出专家医疗队,捐赠医疗物资,提供力所能及的人道主义援助,为维护人类健康福祉而不断努力。

猜你喜欢
高频词中医药总书记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30份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
省级两会上的高频词
28份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
省级两会上的高频词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