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徐 吉
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和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深入推进,幼儿园课程不再是简单地执行教科书上的内容,而是要根据园本、班本的实际情况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发展水平与生活经验,创造性地参与课程实施。现如今,大家日益关注“教师专业发展”这一话题,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以幼儿园为本位结合实践而生成的教研活动得以广泛开展;而在传统教研方式下形成的、完全遵循教材或者教参的根深蒂固的思想和行为,对课程改革的发展则有很大的制约。
园本教研作为一种以教师为主体,以幼儿园发展过程中的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促进幼儿、幼儿园、幼儿教师发展为研究目的的教研活动能修正传统教研的专业支持范式,逐渐受到幼教工作者们的重视。
现阶段,幼儿园园本教研活动在以往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和突破,但有些幼儿园教研活动的实效性仍然不强,主要表现在:
面对园本教研,部分幼儿园教师会有这样两种想法,一是“不敢”研究,有些教师认为自己是最基层的教师,缺乏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无法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所以在参加教研活动时不敢参与发言,多是管理者、年级组长在表达观点,班级活动多是班主任在分享等。二是“不想”研究,表现为教师的兴趣不足、缺乏责任意识,抱有“要我研”的思想,在教研活动中参与度很低,认为“工作负担本来已经够重了,教研活动只会带来更大压力”。这样导致教研活动变成仅有部分教师参与的活动,而不是面向全体。
当前,教研内容是否符合儿童观、教育观?是否全面化、系统化?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思考,主要问题表现为:
1.教研内容片面化
比如,教研内容的选择多是自上而下的安排,业务园长、教研组长等根据园务实际单向进行的安排,教师们提议少、互动少;教研内容的选择上没有体现所有人的想法和困惑,没能根据大家的共性问题和兴趣点进行归类整理,教研内容相对片面。
2.不重视“教与研”的结合
比如,某年级组针对某一主题或某一活动开展教研,教研中只提出了粗浅的策略,并没有解决问题,下一次就更换了新的教研内容,研究缺乏持续性、指导性。此外,教研内容会出现单一的现象,偏向以理论学习为主,只注重提升教师的理论知识,忽视了教师的实践问题,出现“以教为主,研讨为辅”的现象,教研结果也未能运用到实践中。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教研活动没有真正“活”起来,对教师队伍的建设也会产生消极影响。
1.教研形式比较固定
传统教研多是“自上而下”的教研模式,以上层的专业引领为主,让教师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行政”意识,在教研活动中我们总能看到深入骨髓的层级文化仍然处于强势的支配地位。当上级领导、园长或专家发言时,其发言内容多是他们“看到”的问题,与教师“遇到”的问题相似度不够。教师参与的身份是不平等的,常常会有一种“被评价”“被诊断”,甚至“被指责”的感觉,也没有寻求解决的迫切需求,所以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教师不愿意谈自己的想法,不敢说相左的建议。
2.有效的教研模式尚未形成
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各园所教研模式也逐步发生转变,教研人员的参与度也逐渐提高,在教研的过程中有上层的引领性讲解,也多了一些教师对问题的讨论和分享自己经验或建议的声音,但是每次教研时选择什么样的教研模式更合理或者何时进行教研活动、谁可以做教研的主持者等,一些管理者和教师还没有清晰的思路。
1.管理层建立“以人为本”的意识
教研管理人员的角色定位及观念更新直接影响教研的有效开展。教研活动多是“人与人”的研讨交流,不单纯是“人与机器”“人与事务”的工作。所以,强化“以人为本”的意识,转变“管理就是领导”的观念,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意识尤显重要。当教师表现出“不敢”“不想”参与教研活动时,管理者应当先反思幼儿园的规定、自己的做法是否有不合理之处,并思考:如何能够让教师们都愿意大胆参与?如何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让园本教研的制度建设能够给予教师们一定的外部保障和激励?只有这样,才能营造民主、轻松、浓郁的教研氛围,教师们才能“想说、敢说、愿意说”,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
2.提高教研团队的“共同体”意识
园本教研强调以教师为主体,因此,切实了解幼儿园教师对园本教研的看法非常重要。幼儿园应当对不同类型、不同经验、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进行深度了解,了解他们所感兴趣的话题,密切关注他们实践中产生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寻求教师所需要的教研方式,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感受到自己是团队中的一员,在团队中有着重要作用。同时,教研人员之间要信任与尊重,研讨时做到“对事不对人”,以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态度去做研究,让不同的思想、观点和建议发生积极的“碰撞”。
1.共同参与教研内容的选择
在教研内容的选择上,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确定教研内容,既保证上层的专业引领,又确保园本教研内容的选择是基于教师的需求,能激发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例如,通过发放《我想探讨的教研内容》调查表,让教师们都能根据自己的需求和亲身实践参与到教研内容的选定中,使教研真正从“要我研”变为“我要研”。
2.扩大教研内容的选择范围
每一个活动环节的组织、每一个问题的出现都有研究的价值。例如,组织进行“如何结合现有材料产生新的游戏”“如何开展户外混龄游戏”“如何在就餐环节中做到尊重幼儿的需要”等教研活动,既能丰富教研主题,又能扩大教研主体,在教研活动过程中邀请保育教师参与,可以真正实现“保教并重”。一日生活皆教育,我们应确保全园教师的教育观、儿童观一致,所有的环节以幼儿的发展为目标来实施我们的教育行为。
1.创新教研模式
为了使园本教研更加有效地推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我们需要着力在教研活动中探索易于教师接受的、能够调动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并能够提高教师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具有园本特色的教研模式,如针对理论学习和解读可开展“头脑风暴”式的学习式教研;针对基本的教学活动和优质活动可开展项目式教研;针对游戏材料、情景、案例分析可开展开放式教研;针对现场考核和技能展示可开展竞赛式教研等。
2.根据教研内容选择适宜的教研模式(1)围绕案例分析开展的开放式教研
围绕大班幼儿在建构区的活动案例,教师们可围绕“游戏材料的投放”“五大领域核心经验的渗透”“游戏中幼儿的社会性交往情况”等方面分组展开研讨。这些话题是对幼儿行为背后进行的分析。在研讨中,教师们还提出了:“老师应该增加什么样的辅助材料?”“如何实现区域联动?”这样的问题聚焦了教师们在实践中产生的困惑,在分享交流中能让不同层次的教师都得到发展,使教研更有实效。
(2)围绕教学活动开展的学习式教研
去年,市级的多样化教学展评活动在我园开展,参赛的教师有骨干型教师、成熟型教师,也有新手教师,她们展示的都是一节体育活动。专家从健康领域的目标、活动材料、幼儿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总体评价,引导教师了解教学中渗透游戏精神的真正含义。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师,专家又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并进行现场解答,促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提高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
在探究如何开展教研活动的道路上,无论是教研内容还是教研模式的不断优化,都是为了让园本教研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智慧,让教研方式向生态化、生活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幼儿园教研活动是动态的、发展的、饱含人文精神的,它伴随着教师的专业发展而发展,引领教师从他律不断走向自律。教研人员的正确定位是有效组织教研活动的关键,而与此同时,每个园所的基本情况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园本教研本身也要有其自身的特色,各幼儿园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本园教研活动的模式和内容,最终使园本教研真正发挥独特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