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宜州区怀远镇宜氮小学 黄吕艳
新课改明确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小学生对知识和课文的接受理解能力普遍较弱,且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会跟不上课堂进度。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预习习惯,为初高中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通过课前预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在满足新课标要求的同时,保证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以应试为导向、分数为评价标准的传统教学理念已无法满足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不利于小学生创新思维与丰富想象力的形成。而语文学科本身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基于以上几点,教师在语文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不能忽略课前预习的重要作用。
让学生识字和掌握生词是小学语文的重要任务,也是读写能力养成的前提。小学生认识的字不多,一篇课文总会有一部分字不认识,从而难以理解课文,而上课的时间只有40分钟,如果不给学生安排预习作业,课上解释生字词不但会影响教学进度,还会缩减朗读、精读以及课文讲解的时间。例如,课文《燕子》中的生字词如“波光粼粼”“伶俐”“荡漾”“休憩”等,掌握这些生词需要一定时间,当注意力被生字词分走后,对课文中精彩描写与修辞的关注就会减弱,随之影响学习质量。
低年级小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点的能力有待提高,课堂上教师不能一味地输出,这样不仅会使授课的内容密度过大,而且学生基础知识薄弱无法消化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点,使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不高。要结合小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和7—12岁儿童认知发展以及知识习得特点,在预习过程中使学生提前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有大致的了解,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量。
学生预习本质上是进入自学阶段,通过自我对文章、诗词的感知,可以发现专属于个人的难点和兴趣点,有助于发现问题并使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激发了解和学习的兴趣。如果在预习阶段,是自己认真思考或查阅资料找到的答案,要比教师在课堂上直接讲述更能得到肯定和鼓舞,不仅有助于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地位,还能调动积极性,为高质量学习奠定基础。
应试教育中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导致学生有根深蒂固的被动学习记忆,全程需要引领,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强,对知识的掌握缺乏形象记忆,不利于记忆保存的长时性和永久性。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于教师对加强学生课前预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疏于留课前作业;另一方面是缺少指导学生自主预习的方法和经验,预习效果不好,没有起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小学的知识很多家长甚至教师都不予重视,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去看待小学生的学习问题不够客观,没有考虑到小学生心智水平和学习接受的特点,对7—12岁儿童理解能力和知识储备的估计有偏差,缺乏科学正确的方式去指导小学生课前学习。小学生的意志力尚处在建设阶段,注意力很容易被更有诱惑力的游戏和节目吸引,课前预习时的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偷奸耍滑,使预习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
大部分小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不强,在语文的学习中没有课前预习的意识。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必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的意识。通过对小学生预习情况的调查,可以发现,教师预习指导的方案大多缺乏趣味性与开放性。例如,在设置带着问题去预习的任务时,很多问题都是死板和硬性的答案,体现不出语文学习的开放视角和独特趣味。在古诗词的预习指导中,许多教师只注意让学生理解并背诵全文,忽略了掌握意境和意象。教师应该精心严谨地对预习指导方案进行设计,不能布置笼统、口头、学习目标不明确的预习作业,避免学生应付了事。
为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和教材内容及课程目标,以问题驱动的方式,参考优秀的教学案例结合课堂实际情况,在每一次的预习作业中设置基本任务、进阶任务、自主发散任务,不断强化学生的预习意识,培养学生自主预习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更好地挖掘潜力,进而提高学习效果,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抓住教材的特点,帮助学生掌握各类课文的预习方法。如在学习《爬山虎的脚》时,要以景物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为重点,提升学生对记叙文的掌握水平;在学习《金色的鱼钩》时,要培养学生快读阅读的能力,使学生了解人物细节描写特点并体会人物崇高的精神。
有效指导学生针对性地预习,还要树立明确目标,才能保证学生完成预习的基本任务。通过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预习任务,使学生产生对预习的兴趣与好奇心。此外,教师应注意预习时间的设置。由于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存在身心发展不平衡的特点,不同学生的预习效果也不相同,教师既要考虑学生的共性,还要考虑个别学生的特性,有的放矢,按部就班地安排预习,保证所有学生的学习质量。
上文中提到,学生的身心发育规律具有不平衡的特点,发展关键期也不一样,在学习过程中,小学生会表现出对同一学习内容掌握的侧重点不同。有一些学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比较提前,所以理解能力、记忆力都比较强,在预习活动中可以轻松地掌握基础的知识,所以希望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更深层的内容;相反地,也存在一部分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稍复杂的内容理解起来有困难,需要教师更多的引导与关注。基于此,教师应该在引导学生预习的过程中,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分层次的预习对策,有针对性地提高预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文言文《伯牙绝弦》时,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提出不同层次的预习要求,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任务可以设置为对释义的梳理和通假字字音的标注;学习能力中等水平的学生,在前一层要求的基础上,在预习阶段要流畅地阅读、用自己的话表达课文主旨;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在二者的基础上,还要熟练地掌握课文,并能准确地翻译个别词句。通过分层预习任务的设置,考虑到小学生的个体差异,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预习中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可以不必拘泥于学生课前自主探究、教师课上按部就班讲解的模式,避免学生感到乏味枯燥、心生厌倦,不利于预习活动的展开,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为了避免类似情况的出现,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小组合作预习的形式。比如在学习《小摄影师》这篇课文时,可以通过小组分段落角色朗读和续写的方式,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发挥学生长处的同时增强信心,并在思维碰撞和相互学习中带动学习气氛,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也可以引入小组竞赛机制,小学阶段的学生集体荣誉感强、争强好胜,可以设置预习任务,比一比哪一组完成得更快更好,提高学生参与度,营造热情洋溢、积极参与的预习氛围。总之,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积极挖掘各种角度,利用各种形式设计不同的预习方式,保证预习效果和质量。
小学生在刚开始自主预习时都是不会预习的,有的教师会让学生根据参考资料或者教辅书自行预习,其实不然,教师在明确预习目标、划分好预习任务之后,还应该指导学生查找资料、使用工具和圈注的方法。首先,在查找资料阶段,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不断积累课内外语言文学知识;其次,虽然目前智能手机和网络普及,但是小学生还是应该了解获取专业正确信息的渠道,并能够使用字典、词典帮助预习;最后,要教学生“图、点、批、注”等方法,预习中的感想、有疑问的地方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记。学生掌握了多种预习方法,自然会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不断提高学习质量。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预习习惯与方法的培养要以新课改的要求为基础,教师应正视并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重视学生课前预习设计并加以方法指导,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预习和合作探究预习,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