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翻译学院 高 蓉
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科技部等13个部门在天津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引导高校全面优化专业结构,深化专业综合改革,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此背景下,高校应主动思考新文科建设的内涵,并积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改革,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英美文学课程作为英语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对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信息化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英美文学课程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亟须改革。探索新文科背景下的英美文学课程改革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课程自身存续的关键。
文科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称,其中人文科学主要研究人的观念、精神、情感和价值,社会科学主要研究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文科关注的是人类的精神世界和思维方式,体现的是人们的价值追求和文化素养,影响着人类历史前进的方向。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文科的发展却遭遇了极大的挑战和危机。早在20世纪80年代,英国的E.H.贡布里希在《严阵以待的人文学科——大学处于危机中》就对文科发展的危机进行了讨论,引发了广泛的关注。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人文学科受限于知识“科学化”范式的宰制,与知识“功用化”理念背离,也与知识“产品化”的市场要求相悖,新文科理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2017年,美国希拉姆学院率先提出新文科,对传统文科进行学科重组、文理交叉,即把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课程之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2019年,我国教育部、科技部等13个部门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2020年,教育部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明确指出文科教育必须加快创新发展。
新文科体现了传统人文社会科学的一般特征,同时又具有一些新的特征。新文科的“新”主要体现在战略性、创新性以及融合性。首先,新文科建设应服务于经济社会的改革,解决与人们思想、观念、价值观等有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其次,新文科建设应寻求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新的突破,实现理论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最后,新文科建设应涵盖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渗透或拓展,打破专业壁垒,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按照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高校英语专业培养的应该是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运用英语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这些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英美文学作为英语专业高年级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对于拓展学生的跨文化知识和提高人文素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的英美文学教学却存在着一些问题,亟须改革。
英美文学课程的内容包括文学史、流派、作家、作品以及作品选读,涉及英美国家历史、宗教、社会和文化等方方面面。从教材内容来看,每个章节尽管历史背景部分篇幅较少,但要真正把握其内容往往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文化素养,耗费较多的时间去理解。此外,英美文学课程的内容时间跨度大,学生往往学了后面忘了前面,同时还要对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进行联系和对比,学习任务繁重。
由于英美文学课程的内容庞杂,而教学时长又非常有限,教师为了向学生传输尽可能多的信息和知识,英美文学课程往往采用以教师为主导,从背景知识的介绍到作品分析“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而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缺乏必要的思考,无法真正领会作品的精髓。
在英语专业的实际教学中,应试教育依然占据了主导地位,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学生往往偏重知识和技能的识记,违背了文学的情感体验和人文精神传输的目的。同时,在“互联网+”时代,英美文学课程受到电影、短视频等各种新形式的冲击。
新文科建设注重学科的战略性、创新性和融合性,因而英美文学课程的改革可以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机制几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
英美文学中的经典作品是语言的艺术,更是时代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体现。如英国中世纪的浪漫传奇文学主要体现了封建制度下忠于教会、君主和贵族的骑士精神;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走向了工业化和民主化的进程,价值观呈现出多样性和自相矛盾,文学作品主要体现出人们对经济发展和科学进步的乐观和自信,同时又有焦虑和不安;英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文学主要反映的是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社会现实和心理危机。
首先,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增加20世纪之后的英美文学作品的篇幅,关注目前世界发展中人们所面临的问题,从文学作品中探讨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并深刻思考人类未来的走向和前景,而对于20世纪之前的经典文学作品应进行适当的筛选。其次,英美文学课程应适当引入一定的文学批评理论,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去欣赏作品,得出深层次的意义和解读。文学批评理论涉及语言学、哲学、心理分析、社会学、人类学和政治理论等,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断地吸收各种新的理论来充实自己,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形成新的理论范式丰富自己。因此,引入文学批评理论有助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和拓展,打破英美文学课程自身的局限性,促进英语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互联网+”时代,知识的获取方式网络化,呈现的方式多样化。在此背景下,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创新首先要注重丰富的教学形式,把视、听、图、文充分运用到教学资源的规划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教材和PPT课件,还应该合理运用慕课和微课资源、经典电影片段、短视频、歌曲、诗歌、散文、小说以及形象的图片和简要的图表等多种形式,丰富课堂教学。
在“互联网+”时代,教育信息化日趋成熟,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可以适当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目前,网络教学平台日趋成熟,已经能较好地实现直播、录播、推送以及智能批改作业的功能。因此,历史背景以及作家的生平介绍等知识介绍可以文字或视频的方式推送给学生预习,线下课堂教学则主要引导学生讨论和分析,课后进行作业推送,并借助智能批改和大数据分析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学设计和改善提供依据,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从评价机制方面来看,英美文学课程的考核评价机制应当注重学生的学习全过程,并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教师应该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参与以及课后作业布置进行精心设计,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分配各部分所占的比例。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深化高校英美文学教学改革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跨文化知识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新时代下复合型英语人才。本文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评价考核机制的创新四个方面,探讨了英美文学课程的改革思路,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培养英语综合能力为优先,丰富教学模式,完善评价考核机制,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从而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