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安市八一小学 王 菡
身为教育工作者,需要充分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探索适用的教学策略,而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不可或缺的内容,对学生健全人格、健康成长有很大帮助。由此可见,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极为重要,鉴于小学生年龄尚小、理解力不足的特点,所以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尝试基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故事,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启发学生在故事中思考,并且透过故事感知道德与法治知识与生活贴近,体会该学科知识的实用性。所以,笔者将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对如何巧用故事让道德与法治教育更有效展开探究。
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而言,他们对童话故事非常感兴趣,基本上每一位学生都听过很多精彩的童话故事,并且有自己喜爱的童话人物,还会想象自己如果在童话故事世界要如何生存等等,这一特点也让道德与法治教育有了新的突破口,教师可以此作为切入点展开教学。小学生会想象自己是童话故事中的人物,会身临其境地去思考故事中出现的问题,所以教师便可因势利导,根据小学生的兴趣喜好利用童话故事进行索引,借助此素材拉近学生与教师、与课堂内容的距离,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参与兴趣,也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比如,在讲解“我们爱整洁”相关内容时,倘若教师完全采取说教的方式告诫学生要爱干净、爱整洁,实际上对于学生而言并无太大感触,因为基本上现在的小朋友并不会很邋遢和不讲卫生,所以无法激发学生对该课程内容的学习兴趣,甚至还会有产生反感,认为教师太过啰唆,心中不免抵触,这样的教学氛围极不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师可根据该节课内容向学生讲述《不爱干净的小金毛》的童话故事,在故事中小金毛因为邋里邋遢、不爱干净,导致自己身上沾满了树叶、灰尘、油漆等脏东西,怎么甩也甩不掉,最后小金毛的妈妈只好把它的毛全部剃掉,小金毛非常难过,但也无可奈何。故事讲完后,教师便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索:“为什么有着漂亮毛发的小金毛要全身剃光呢?它到底做错了什么呢?”随后邀请几位学生回答。如此一来,小学生便能透过故事情节站在小金毛的立场上分析自己的问题,进而明白不爱整洁的不良后果,通过反思了解自己在生活中要爱整洁、讲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同样要对蕴含在教材当中的故事资源进行提炼。尤其是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穿插着许多图片素材,教师可透过图片去分析和联系其中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基于故事去分析与理解,不断强化自身道德与法治意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比如,在讲解“路上的温暖”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借助教材中的图片“下雨天姥姥来接我放学”开展故事教学,基于这张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说一说相关故事。在教师的鼓励下,会有学生站起来讲道:“我记得有一天放学时下大雨,而我出门没有带伞,是我的姥姥拿着一把小雨伞来接我的。姥姥怕我书包淋湿,便将雨伞完全倾向我这边,我非常感动。于是说,姥姥你也不能淋着了,我们一起打伞吧。”在听完学生的故事讲述之后,教师便可因势利导地将课程教育方向引向“关爱家人”方面,以此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又如,在学习“手拉手交朋友”相关内容时,该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快速适应新环境,主动与其他同学交流且交朋友。教师可借助教材上的图片进行故事讲解:很多学生在刚刚进入新环境时会显得非常不适应,但也有一些学生开朗活泼、热心热情,他们会向其他同学主动问好、自我介绍以及积极参与班级活动,所以班上的同学都非常喜欢他们,愿意和他们交朋友。再后来,班上的学生经常在一起学习、上下学、做游戏、做活动等等,最终大家都成为好朋友。通过借助教材资源进行故事讲述,小学生能够从中体会到在新环境中勇敢开口说话、介绍自己并非难事,而且还能交到好朋友,班级氛围也会变得更加活跃。由此可见,通过提炼教材资源创编故事讲述给学生,不仅能助力学生理解课程教学内容,也能保证学生认真听讲。
巧用故事展开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还需要教师积极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能够在情境中去理解故事,从而提高道德与法治意识。而故事情境的创设主要可通过下面两种方式实现。
第一,模拟故事情境。比如,在教学“我认识您了”相关内容时,教师便可结合教学内容模拟古代书生拜师的情境,主要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播放影视视频片段,还可为学生准备古风服装,让学生“化身”古代书生,参考视频播放的流程行拜师礼。在这一教学情境中,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兴趣,而且能深化学生“尊师重道”的思想观念。
第二,借助生活经验构建故事情境。比如,在讲解“上学路上”相关内容时,教师首先要明确该课时的教学目的是教导学生了解过马路的安全法则,认识且掌握交通标志,培养学生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与习惯,从小提高学生安全意识。但是如果完全按照教材照本宣科则显得非常乏味,很难提高教学有效性。所以,教师完全可应用故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故事情节,让他们能够从故事中掌握知识。比如,为了让学生了解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则可构建如下故事情境:“周末,小红妈妈带着小红从家里出发去图书馆。在过马路时,虽然对面交通信号灯为红灯,但是由于车道上没有车辆,小红妈妈为了赶时间便打算带着小红一起闯红灯。可是小红知道闯红灯是不好的行为习惯,这时候小红要怎样劝阻妈妈不闯红灯呢?”通过借助生活经验构建故事情境,学生很快便能进入该情境中去思考,如此一来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而且能将知识内化于行,强化其安全意识以及养成良好的交通习惯。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想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应重视教学语言的优化应用,以趣味性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制,为实现教学目的,需要教师在讲故事时进行合理设计,在故事中凸显课程重点内容,保证教学任务目标得以达成。此外,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还要重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渗透,一方面能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与法治意识。
比如,在讲解“吃饭有讲究”相关内容时,教师如果用枯燥无味的说教式语言开展教学,那么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不高,在课堂上会出现注意力难以集中的情况,从而影响教学实效。鉴于此,教师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以生动活泼的语言讲授教学内容:“吃晚饭的时间到了,小熊一家人开始围坐在餐桌上吃饭。今天熊妈妈做了小熊最爱吃的炖猪蹄,所以小熊在吃饭时只吃炖猪蹄。熊爸爸看到后,告诫小熊不能光吃肉,还要多吃青菜,这样才能保证营养吸收均衡,有利于身体健康。但是小熊不听劝仍然继续吃肉,于是熊爸爸骂了它几句,小熊便生气跑回房间不吃饭了。”故事讲完后,教师可询问学生:“你们认为小熊的做法对吗?”学生很容易便能理解到“不对”,于是借此引导学生认识到挑食行为的不良影响,同时反思自己在平日生活中有没有出现这种饮食习惯,从而努力纠正。
综上所述,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育俨然已成为小学基础教育中的关键组成部分,身为教育工作者需要更新教育理念与方法,积极探索更加趣味、高效的教育模式去提高道德与法治教育实效。通过将故事教学法应用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不但符合小学生的兴趣喜好,能够吸引学生参与其中,而且也能让学生认识到道德与法治知识并非遥不可及,随着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与法治意识的提高,实现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