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曙光,陈淑雯
(1.惠州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7;2.德庆县第六小学,广东 肇庆 526040)
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如今许多人奔波于高楼耸立的城市,每天机械地工作和生活,被各种琐事和重荷挤压,因此更加向往诗意的田园生活,而李子柒世外桃源的生活无疑吸引了许多人。她觅一处幽静深远之地,远离城市的繁华与喧嚣,享受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的田园生活,悄无声息地把生活过成了诗。
李子柒是近几年新媒体时代下的当红视频博主,其作品以中国传统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从农家的衣食住行中取材拍摄视频。她着一袭素袍,在山间汲泉水,在菜地摘时蔬,在幽静的院落里烹饪传统美食……作品中处处散发着悠然自在、简单淳朴的诗的意境,在海内外收获了大量粉丝。
李子柒视频作品所呈现的诗的意境,让无数人为之倾倒。研究其视频作品的诗性,可以略窥时代精神和文化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对我们进行精神建构和文化传播具有一定的意义。目前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作品的商业价值、营销策略、文化输出及巨大反响等方面,很少有人对其视频作品中所蕴含的诗的意境进行分析和研究。而诗性显然是其作品成为艺术品的本体价值所在,也是其作品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存在的前提。本文将从“诗性”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其视频作品的构建元素,揭示其作品的艺术魅力,并从主体诗性、文化诗性和形式诗性三大方面对其视频作品诗性的形成原因进行研究,对其视频作品所呈现的价值进行分析。
任何作品所呈现的艺术魅力,都有赖于其构建元素的支撑。同样,探讨李子柒作品的诗性,作品的构建元素也不应被忽略。
李子柒的视频都是在自己的家乡四川绵阳拍摄,其将四季的日月星辰、山川风物最美的一面呈现在观众面前。在李子柒的视频中,每个季节都充满生气。春天,林木高大挺拔,山泉清澈见底。一望无际的平原上,有蓝天白云,也有牛羊蜂蝶;夏天,小鸟啁啾,蝉蛙合唱;秋天,庄稼果实正是丰收的时节;冬天,天总是雾蒙蒙的,冷冽的寒风吹来,雾便被吹开了些,山川、树木、房屋,隐隐约约的,仿佛仙境。李子柒丝毫不吝啬时间和精力去展现自然风光,而在这全景视野之下,半亩方塘的田园生活显得更为别致。
在李子柒系列视频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俯拾皆是:纳千层底布鞋,酿桃花醉,以葡萄皮染色,制宫廷酱……而到传统节日,清明节做艾草青团,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做月饼……在她的世界里,每个节日都有属于自身的传统美食。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她对传统文化工艺的传承。笔墨纸砚、活字印刷和蜀绣等,这些传统文化工艺品已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淡去了身影,却在李子柒的视频中大放异彩。她对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如数家珍,不遗余力地向我们展示传统文化工艺及时令美食。
从她的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并总是有几只小猫小狗尾随。她扛着锄头育秧苗,栽茄子、辣椒、生姜,一步步见证食物从栽种到成熟的过程;她利用树木制作洗手台、秋千架,随手用竹子编织一个菜篮子、捞箕等。而做美食占据了她大部分时间,梅花鸽子汤、刀削面、佛跳墙、樱花茶、荷花酒……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她做不出的。邻里之间的关系原始且淳朴,做好食物便和邻居分享。夜里叫上附近的爷爷奶奶在院子一起烤羊、聊天和喝马奶酒,大年夜里特意给孤独的老人送年夜饭。一屋、两人、三餐、四季,守着流年,幸福安康。
李子柒的视频处处透露出田园生活的闲情逸致,给人带来强烈的审美愉悦。“李家有女,人称子柒。”就连这简单的介绍里,都透着《诗经》沉静雅致的韵味。
海德格尔认为,艺术的本质是诗[1]。而影像作为艺术形式的一种,当然也不可避免地追求诗性的塑造。因此,“诗性”是李子柒视频作品的一个重要特质。在影片中,诗性的作用是发现美、呈现美,并赋予影片超世俗的感染力[2]。李子柒视频作品诗性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主体和主体性的认识在哲学界有很多的观点。从哲学思维来看,诗性主体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人是诗意地存在着的[3]。文学界曾于20世纪80年代对刘再复的《论文学的主体性》展开过讨论,但当时讨论的主体主要针对小说创作,研究的主体性内涵范围较广。而本文论述的是在时代发展下产生的新事物——短视频,所论述的主体诗性主要围绕作者的人格主体性,侧重于作者的生活经历、性格特征和处世态度。
1.对美丽自然的皈依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诗性的源头可上溯到道家哲学[4]。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体现出了独树一帜的中国诗性特色。老子推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认为人类应与天地合二为一,要学习大道海纳万物的胸襟,和自然和谐相处。庄子主张“顺其自然”,要求回归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地交融和互动一直是中华文明的追求,体现出了中国式的大智慧,于无形中产生了一种难以抗拒的诗性风采。在李子柒的作品中,较为鲜明地体现了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
人生于自然,长于自然,同样亦会灭于自然。李子柒将自然看作构成生命重要部分的存在,视频中无处不在彰显着她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她接受自然馈赠,展示了从食材种植到加工烹饪到与人分享的整个环节,让人深切感到自然是人类生命之源;她感知天时,顺应自然,春天用“桃花泪”熬粥,夏天采青梅做酒,落雪的时候则涮火锅。她敬畏自然,取之有度,在钓小龙虾时将还没长好钳子的重新放回池塘,以行动践行着古人的生态理念:“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孟子·梁惠王上》)。
田园牧歌的生活方式,历经数千年而魅力不减,就在于它满足了人们对自然的向往。在老庄哲学中,田园生活被解释为“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第八十章)的“小国寡民”生活,以及不问政治,寄情山水的闲云野鹤般的逍遥出世生活。这正是李子柒在这纸醉金迷的浮世中所追求的世外桃源。她把道家对自然的态度藏在了视频的每一个角落中。古色古香的景观、古朴简单的炊具、自然采摘的食材、传统繁复的工艺,仿若一幅闲适的山水画,激发着人们返璞归真的情感共鸣。就连她家房门上的对联“丰衣足食百味杂,海晏河清时岁丰”也透露出她纯粹闲适的生活态度:一愿丰衣足食,二愿国泰民安。明白自然珍贵之处的她,总是穿着一身质朴的棉质长袍,宠辱不惊,悠然地享受着四季的更替,感受着美丽自然的千姿百态。
2.对淳朴人性的追求
庄子“逍遥”“无为”的哲学思想,蕴含着对个体价值的肯定和对人类命运的深思,具有丰富而深刻的诗性智慧[5]。这种诗性也参与了李子柒精神世界的建构,具体表现为其在冷漠的物质社会里与曲折的生存经历下所形成的对美好淳朴人性的追求。
就李子柒而言,她的人格是独特的,生活的磨难为其人格形成做了积淀,让她明白原始淳朴人性的珍贵。小时候的李子柒,母亲早逝,父亲再婚后不久也去世了。继母暴躁,常常虐待她,后来爷爷奶奶心疼孩子,才把她接回家中养育。而长大后的她,为了生计,14岁便背井离乡辍学打工。居无定所便栖身公园长凳,食不果腹便苦咽馒头咸菜。她做过餐馆服务生,也当过酒吧DJ。尽管很努力,但生活并没有太大的起色,在城市里苟且生存,微薄的收入仅仅只能维持自己和奶奶的平日生活。身处繁华都市,灯红酒绿,车水马龙,但她却丝毫感受不到温暖,感受更多的是世间艰难和人情冷淡。喧嚣嘈杂的工作环境也让她越来越想念四川农村黎明的一声声鸡鸣犬吠,灶台前的香味和摇扇添柴的奶奶。这些磨难没有让她丢弃自我,没有让她成为冷漠的物质社会的一分子,反而让她更加清楚自己的追求,她向往田园,向往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对美好淳朴人性的渴望,为其视频作品诗性的形成提供了精神质素。
一部有内涵的视频作品,强调创作主体的真与情。在李子柒的视频里,真与情体现在无处不洋溢着的美好的原始淳朴人性。四方小院、青砖瓦房散落在旷野山林间,邻里之间相处和谐,这些让人想到陶渊明笔下所描绘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其一)。在辛苦劳作了一天,夜色来临之际,准备好饭菜,在院子里围桌而食,把最好的盛给奶奶,不经意间的方言交流和哈哈大笑让画面有了更加朴实的亲切感。颇有意味的是,几只小猫小狗也是作品中的忠实配角,它们时不时地出现、跟随或玩耍,让画面变得意趣盎然,让人不禁联想起向往原始美好人性的沈从文笔下那个纯净的湘西世界,联想起翠翠、爷爷和小黄狗的相依为命。李子柒善于捕捉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以一个抒情诗人的角色,将诗性表现立足于日常生活中平凡人事的真善美一面,把日常生活的一地鸡毛转换成一帧帧温馨感人的画面,从而让日常生活焕发出诗意。
每每看到李子柒的视频,就仿佛看到了陶渊明笔下所描绘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陶渊明一生坎坷,官场的黑暗让他毅然决然远离那污浊之地,守住暗世中难得的淳朴纯洁人性。李子柒的心中也必然住着一个“陶渊明”,才能够在这山水间做到东篱采菊、酒话桑麻,把枯燥艰辛的农村生活过成诗。而李子柒的心灵手巧也让人不自觉地想到两百多年前,那个将布衣蔬食的生活过得妙趣横生的芸娘。芸娘也心灵手巧,善于自制一些雅致的工艺品。陶、芸二人在生活处世态度上可谓一致:面对纷繁嘈杂仍旧可以云淡风轻地安然处之,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简朴而精致。同他们一样,李子柒亦是与世无争,遵循自己心中的信仰,在这繁华的花花世界里,坚守自我淳朴的人性,把中国传统“淳朴”的价值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
文化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也不应该仅存于报告厅和博物馆中。关于文化,它一方面具有历史性和传统性;另一方面又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学者陈剑晖先生认为文化诗性主要是指历史文化或精神文化层面上的诗性[6]。李子柒视频作品中所呈现的诗性则正是一种中国式色彩浓郁的文化诗性,与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民族精神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7]。
1.历史文化的传承
中国文化是从“诗性智慧”中转换生成的一种文化形态,本质上是诗性文化[8]。而当笔墨纸砚、活字印刷等这些具有浓郁中国风的文化象征符号一再出现,召唤着大众骨子里的文化基因,它们便成为诗意栖居的寄托和治愈良药的存在。李子柒的作品,给人一种直击内心深处的触动,让人沉浸其中,直观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这正是她对于中国几千年优良传统文化继承与思索的成果。
她发布的微博短视频,如“笔墨纸砚,中国的文房四宝”“一笔一捺写反字,一刀一划是功夫”“一针一线是底蕴,一丝一缕是文化”等,展示了她本人亲手制作那些流传千年的技艺的画面。笔墨纸砚,滋养了独树一帜的中国书画艺术,凝聚着手工世界的劳动与匠心,也包含了由文房四宝培养的中国式情怀;活字印刷,一横一竖,一撇一捺,都饱含着中国人民的智慧;蜀绣,蕴含着儒家文化的礼仪元素,绣出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古法纯天然的口红纸、胭脂膏和眉黛膏,让人依稀想到古代女子妆镜台前的惊艳一面。
喝茶饮酒有文化,穿衣居所是文化,一饭一蔬亦文化。除了笔墨纸砚这类传统工艺,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还有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兰州牛肉面、稻米、酱油……这些不同于笔墨纸砚的传统工艺,同样蕴含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李子柒不遗余力地向大众展示这些文化瑰宝,从传统的角度告诉人们,春种一粒,秋收万颗,从育秧到收获,这是中国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
她用独特的方式,在为我们带来视觉盛宴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日版电影《小森林》和李子柒系列视频颇有相似之处,但两者之间的不同在于:《小森林》更多的是对主人公自身抽离繁华喧嚣后的治愈,偏向的是个人[9];而李子柒则更倾向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重与传承,因此视频充满了古朴的中国气息和浓郁的东方诗意。
2.民族精神的渗透
李子柒的诗性还体现在她对民族精神的继承上。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国优秀文化精髓的积淀,其本质内容和表现形式都凸显出丰富的诗性内涵[10]。李子柒作品所宣扬的勤劳、孝顺与匠心精神等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精神渗透在她骨子里的东西。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这便是李子柒的日常写实,为了制作出一道道美味佳肴,她总是起早贪黑上山去种植和采摘各种食材。视频中,她辛勤劳作的身影无处不在,她用自己的柔弱之躯,去挖土、挑水、插秧、破竹。斩骨切菜时手起刀落,毫无拖泥带水。农活厨活样样精通,重活累活毫不畏惧,处处表现出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勤劳美德。
奶奶是常常出现在她镜头中的人物。做了美食,第一筷子要夹到奶奶碗里;耗时一年,给奶奶做了暖暖的蚕丝被和蚕丝保暖内衣;煮了生姜水,和奶奶一起泡脚……每个画面都能让人感受到普通百姓生活的那种柔和、温馨。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便是孝道。儒家代表人物孔子认为,精神上的孝,意义远大于物质的供养。但是在今天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繁忙的工作让人身不由己,践行孝道似乎成为了难事。而李子柒则是身体力行,用最朴实的方式向我们诠释了孝道之美。
匠心精神则体现在“慢”中。比如拍摄姜的一生,从春末播种,到发芽、收获,历经了四季;拍摄酱油酿造,从播种黄豆开始。其中《兰州牛肉面》中记录的兰州牛肉面被誉为“中国面文化的活化石”,工序繁杂考究,对于操作年限和技术要求极高,李子柒历时近两个月向技艺精湛的老师傅求教。出于对沉淀千年的文房四宝的敬重,她翻阅了无数的资料,观看了几十部相关纪录片,仔细钻研其文化内涵和制作工序,直到学精学透才将饱含诚意且富有“匠心”的笔墨纸砚呈现在大家面前。每个视频都耗费了数月甚至数年时间。可以说,李子柒把“工匠精神”几乎发挥到了极致。这种严谨负责的匠人式做工,在今日这个崇拜效率的时代尤其难得。
从哲学范畴来看,形式是指把构成事物的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方式及其表现形式。内容的表达离不开形式,在文学作品中形式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形式诗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诗性修辞;二是诗性叙述。诗性修辞首先是对意象构造的研究,化抽象概括性为具体可感性,并借助想象、隐喻、象征等方法来传达创作主体对日常生活或自然山水的诗性感受,从而抵达美学化和诗意化的艺术之境[11]。而在短视频中,诗性叙述则需要通过镜头传达,通常由拍摄的方式和技巧来表现。
1.诗画的意境建构
意象是一切艺术作品美感和意义的重要构成元素,意象和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而意境本身就是一种诗性的呈现[12]。李子柒的视频作品在场景选择中较多地将自然景物这些意象收纳在镜头中,进而形成一种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意境。山间有泉水,菜地有果蔬,幽静的院落里有亲人的温情,这清新明丽的自然风景和平实简单的生活场景,使得李子柒的视频在整体上构建出一种“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般宁静、优美的田园意境。
杨朔先生曾说过,不要从狭义方面来理解诗意两个字。杏花春雨,固然有诗,铁马金戈的英雄气概,更具有鼓舞人心的诗力。而在生活中也时常会有些东西触动我们的心,这也是诗[13]。在李子柒的作品中,经常透过日常的细节来描绘平实简单的生活场景。比如在自家的院子里,晒满了各种腊味,挂着满满的玉米。这些看起来十分平常的事物,反而更能让观众体会到平平淡淡中饱含的生活气息。山野乡村,林间溪畔,天气变换,季节更替,镜头中李子柒穿行其间,仿佛是穿行在诗意满满的风情画卷,有着野趣,有着禅味,惬意的气息扑面而来。在李子柒的视频中,自然风光和人文场景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
我国一代美学宗师宗白华先生认为,当意境中物象呈现着生命的灵魂的时候,也是美感诞生的时候[14]。李子柒善于捕捉自然万物,并悄无声息地向我们呈现出大自然的勃勃生机。空气中带着泥土的芬芳,阳光明媚,花无论什么颜色都开得轰轰烈烈,植物的枝叶也绿得生机盎然。漫山遍野的桃花,人走在桃花间,颇有一番“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题都城南庄》)的韵味;银装素裹的冬天,漫步在空无一人的雪地里,让人脑海中不禁浮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的画面。她不遗余力地向我们展现大自然的美,画面中的各种物象,虽然看起来都无比寻常,但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生命的律动和灌注诞生出属于大自然的美感,造就了这诗画般的意境。
2.巧妙的拍摄技巧
李子柒视频的形式诗性还与拍摄的技巧有关。景别是处理画面造型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控制观众视线,让其感受到影片中主人公的感受[15]。远景、全景等大景别镜头展现画面空间及整体环境,此种景别所带来的空间深远,具有特殊的抒情效果。李子柒系列视频中,大都选择全景模式来呈现大自然的整体风貌,如一望无际的蓝天白云、青葱翠绿的山林。而在拍摄美食时,多运用特写镜头,聚焦食物本身。跟随镜头缓缓地转移,梅花鸽子汤、荷花酒、佛跳墙一一呈现眼前,让人仿佛能够穿过镜头,进入画面,感受片刻的宁静,忘记都市的喧嚣熙攘。
在构图上,从中国画中汲取灵感。首先是借鉴中国画的“留白”,善于运用空白,空则灵气往来,这种虚无缥缈之气韵并不会让画面显得空洞呆板,反而凸显出东方的禅意美学,充满了想象的空间;同时通过淡化色彩,增强画面的悠远与神秘。而这些画面,在“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的神秘感中,使我们产生出各种奇妙的想象,传递出一种令人遐想的诗性空间。
视频背景音乐多以琵琶、竹笛、古琴等弹奏的轻音乐、古风歌曲为主,符合李子柒视频的古风特性,奠定了视频的总体艺术氛围。里面的音乐,大都曲调唯美,节奏悠扬,意境深长悠远,让观众在音乐声中找到一份宁静,得到心灵上的治愈。其间或伴随着山间清泉的潺潺流水声,让人不禁联想到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或伴随着烹饪时食物翻炒的声音,更增添了一份烟火气息。画面和配乐相得益彰,充分展现了田园式生活的美好状态。
总之,不论是在视频画面、构图、音乐,还是在整个视频传达的内容上,李子柒的视频都会给人带来一种清新淡雅、恬静祥和的诗意感觉。
海德格尔认为:“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16]对大地、对田园、对自然的向往,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无论是黑皮肤、黄皮肤还是白皮肤的人,我们的内心都渴望诗性的生活。泥土的芬芳、野草的清香、漫山的翠绿,那才是人类心灵最好的疗愈场。李子柒视频中所建构的美好的田园牧歌景观,对于那些被城市匆忙驱逐不休向前的人们而言,是世外桃源,是诗意存在。
李子柒系列视频作品的共性在于散发着一种恬静的诗意美,而她自身骨子里则展示出“柔而不屈,强而不刚”的美,并将东方神秘而诗意的一面化抽象为具象,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李子柒视频展示的,正是那些我们曾经影响世界,并至今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精华。李子柒的视频中,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但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她向世界证明了崛起中的东方古国,不仅仅有高楼大厦、大国重器,还有“一箪食,一瓢饮”(《论语·庸也篇第六》)的田园诗意。李子柒的成功案例,为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推广中华优秀文化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