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亚楠,王友青
(陕西开放大学 物流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据《2019年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发布》[1]的统计,截至2019年,全省有专科毕业生的高职院校38所,成人高等学校14所,高职院校毕业生达到136674名,占所有毕业生总数的41.55%。专科毕业生生源分布在31个省市区,其中陕西省占到了80.97%,人数最多是110402人。专科生就业分布人数最多的地区是陕西省(75.19%),相比博士、硕士和本科毕业生的在陕就业率(分别是59.51%、44.17%、61.86%),专科毕业生在陕就业率最高。除了陕西省之外,其余专科毕业生就业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甘肃省(3.4%)、浙江省(2.77%)、江苏省(2.27%),广东省(1.99%)和北京市(1.76%)。
以上数据可见,陕西省的高职院校数量较多,专科毕业生数量庞大,由于80.97%的专科毕业生的生源地是陕西省内,因此有75.19%的专科毕业生选择留在省内工作,就业地域较为单一。只有2.27%的毕业生选择去江苏省工作。由此可见,苏陕协作以来,陕西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江苏省就业数量并不多。
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各类专业岗位需求大,缺口多。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东部地区就业区域性不匹配问题凸显,东部和西南地区企业招聘需求旺盛,而中西部省会城市求职意愿高。可见,基于求职区域性匹配问题,广大的毕业生去东部地区求职,会有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毕业生去江苏省实习和就业可以填补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单一化、局限化,让陕西省的学生走出去,去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寻找工作机会,一来可以解决陕西省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二来可以补充江苏省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缺口,达到双赢的效果。
通过对陕西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情况的调查显示,很多院校是从第三年开始安排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顶岗实习的时间一般在6—12个月之间,学校每年会对接相关企业举行1—2场顶岗实习双选会,还有若干次针对各个专业的小型宣讲会,但是学生普遍反应不积极,参与度较低,效果不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在校期间,学生没有积极的求职意向;第二,学生比较随性,周末安排较多个人活动,没有兴趣参加招聘会;第三,有的学生反映招聘企业不符合自己就业需求,对招聘会企业的质量不看好,与自己理想的就业单位差距较大;第四,学生没有做好寻找工作的准备,很多学生甚至没有个人简历,求职应聘的技巧也不熟悉,对求职面试感到胆怯。因此,每年只有部分学生通过双选会获得顶岗实习岗位,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是通过校企合作的订单班获得实习机会。
部分学校是辅导员全权负责学生的顶岗实习安排,把学生分流到固定的单位实习,多数学校是分派学院老师指导学生的整个顶岗实习情况,与学生一直保持联系,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问题。通过对陕西高职院校相关教师的访谈和自己亲自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的工作经历来看,学生更换工作的频率普遍较高,基本上一两个月就会换掉一家顶岗实习单位,这其中也包括订单班和双选会的实习单位。究其原因,还是学生对就业单位的期待与就业单位实际情况不符,待遇较差或工作太累,学生缺少工作积极性,前期工作非常迷茫,现实情况不能满足学生的就业期待;现有的陕西省内的企业对学生的吸引力有限,很多毕业生只是为了离家近便才选择留在陕西省内,其实在工作中并未获得职业满足感,因此频繁跳槽,飘忽不定;还有的学生在一些实习单位未获得相应的职业培训,没有经验丰富的“师傅”带他们进入角色,学生自己摸索,进步很慢,工作能力达不到用人单位需求,导致用需矛盾较大,学生丧失工作信心,选择离开公司;有的学生真正开始工作并了解了企业情况之后,发现自己没有发展的可能性和提升空间,只是很多企业为了节省用人成本才低工资招聘实习学生,对用人单位评价较差,因此选择离开。
可见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现状不太乐观,由于资源和信息问题,学校能够提供的顶岗实习岗位有限;学生自己寻找工作也会遇到各种不公平待遇,职业满足感较低。基于以上情况的分析,学校层面需要为学生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顶岗实习单位,吸纳陕西省高职毕业生去江苏等经济发达的地区就业,解决陕西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提高学生就业满足感,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
早在1996年,中央就确定了江苏对口帮扶陕西。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江苏省进一步加大了对陕西省的帮扶力度。25年来,江苏省持续为陕西省输送资金、技术和人才,帮助陕西56个贫困县(区)全部脱贫摘帽,使陕西省走上借力发展的快进之路[2]。
在教育方面,推动产教融合,强化专业共建。引导江苏省的大、中型企业集团、教育科技公司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面向陕西省试点市的职业院校提供专业共建服务,计划从5至10个专业、10所职业院校起步,逐步扩大规模,提升陕西省试点市职业院校的教育质量。推动集团办学,促进规模发展。在陕西省试点的4个市中,探索建立包括江苏省有关职业院校和企业参与的跨区域、跨行业的职业教育集团,推行专项服务,实现精准对接。推动协同育人,实行分段培养。在陕西省试点市所属的职业院校中,选取3至5所职业院校并逐步扩大规模,探索学生第一年和第二年在原院校学习文化课和专业课,第三年进入江苏省对口帮扶市的有关职业院校强化实训学习,考取“1+X”证书和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并推荐在江苏省企业实习就业[3],这种联合培养的方式无疑大大提升了学生在江苏省的就业机会。
近日,金平果发布了2021年中国高职院校综合竞争力排行榜,包含1429所高校,在江苏地区有65所院校进入前800强,可见,江苏省的高职院校整体发展水平非常高,一些发展思路和做法值得陕西省高职院校学习和借鉴。在江苏省教育厅官方网站苏陕教育协作专题中,对陕西和江苏的教育帮扶成果分别按县、市和单位进行了总结汇报,帮扶成果显著。目前,江苏省与陕西省结对学校1600多所,通过联合办学、设立分校、培训教师等方式开展合作交流,从“输血”到“造血”,苏陕教育“联姻”结出硕果[4]。
东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经验丰富,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保证资金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第二,重视法规建设,逐步形成一整套职业教育发展运作的规章制度,使职业教育的教学工作逐步科学化、规范化;第三,开展产学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训和实习场所,校企进行科研合作,教师进企业学习锻炼,提高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第四,培养和提升师资队伍;第五,采用多种形式办学;第六,发展职后培训;第七,通过对当地企业的调研,“因需而设,顺需而变,主动适应,不断探索”,及时调整专业;第八,完善服务体系[5]。以上的经验都需要陕西省积极借鉴学习,切实提高陕西省职业教育发展水平。
1.江苏与陕西高职院校需要更广泛的结对帮扶,把江苏高职院校的优质校企合作资源引入陕西高职院校,毕业班学生对接江苏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为学生提供去经济发达地区学习和工作的机会,为日后的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同时,将东部地区先进的职教观念带入陕西省,加快陕西高职院校的改革和发展。
2.鼓励陕西学生走出去,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让学生放开眼界,不能因为生源地的原因而影响去其他地区就业。学生要追求职业发展,必须打破地域局限,接受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先进企业理念的熏陶,接受良好的职业培训,同时锻炼自己能力,还可以利用在东部地区所学知识和经验返乡创业。
3.要以校企合作机制开拓实习岗位来切实保障学生利益。学校层面对企业的鉴别能力更强,有稳固的合作基础,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遇到的各类问题,可以从学校层面与用人单位沟通,对于学生的权益保障是非常有利的。另一方面,很多学生自己寻找用人单位,往往发生被欺骗或产生众多劳动纠纷、工资待遇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这是由于学生鉴别能力较差,对工作单位的筛选不科学、不准确,单纯追求工资高、待遇好,并未对企业深入了解,从而导致学生权益受到很大的侵害。所以,陕西省高职院校应该重点增加校企合作单位的数量和质量,依托于苏陕协作的政策支持与更多优质的江苏企业资源建立合作关系。
4.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沟通,从而获知企业对于学生知识结构和职业素质的各种要求,学校可以以此为依据,不断修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新型职业教育人才,实现学校和企业的精准对接。
5.通过深度的校企合作,可以以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的订单模式,吸引学生报考相关专业,毕业班学生可直接去合作企业实习和工作,毕业后有良好的就业保障,这是学生和家长都非常欢迎的事情。苏陕协作为校企订单班的成功建立提供了更多优质的江苏省企业资源。就业形势变好了,对于陕西高职院校的招生也会起到促进作用,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总之,苏陕教育协作对于陕西省高职院校学生的顶岗实习和就业工作提供了很大的政策支持,为陕西省高职院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让陕西省的高职毕业生走出去,在江苏省的企业学习其先进的生产和管理理念,学生可以选择留在江苏省为江苏经济发展做贡献,亦可回到陕西创业,为陕西的经济发展添砖加瓦,期待苏陕协作取得新篇章,为高职院校就业帮扶带来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