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有效设计

2021-12-04 13:07:20福建省漳平市教师进修学校刘晓芳
亚太教育 2021年9期
关键词:重难点设置历史

福建省漳平市教师进修学校 刘晓芳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学习历史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批判能力,可以让学生在分析历史因果、介绍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过程中获得正确的历史观念,逐步形成历史意识,从而为其今后的发展提供有效借鉴与帮助。然而,初中历史的学习绝不仅仅是单纯对历史事件、发生年代、人名、地名的记忆,也不仅仅是单纯传递历史知识,而是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更好地激活思维、唤醒认识,从而达到知识迁移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设问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也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课堂中通过有效提问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能够增添课堂色彩,同时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也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鉴于此,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策略进行了简要分析。

一、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的积极作用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进行问题设置是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通过结合教学内容合理设置教学问题,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能够让学生在问题的带领下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同时,通过合理设置问题还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节奏、调动课堂氛围,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其次,问题的设置还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更有目标和方向,可以让学生在问题的带领下对相关知识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所有创造发明都是以问题为基础展开的,思维的产生也是以问题为基础,有了问题才会思考,进而才会产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设置问题就是抓住了这一特点,通过合理设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从而让学生在探究思考过程中逐步提升自身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进行问题设置还可以实现对学生分层培养的效果。初中历史教学需要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包括基本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学生能够了解历史的基本概念、厘清历史发展线索,进而达到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而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设置问题则能够让学生在分析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发现历史事件的内在规律,并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与比较能力。此外,通过合理设置教学问题,还有利于学生在集中和求同思维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对于历史问题产生更独特的认知和理解。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策略

(一)关注学生实际,合理设计问题

历史学科是一门很精彩的学科,其涉及的内容丰富多样,然而长久以来在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很多教师过于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在教育过程中多是一味让学生学习重点、记录笔记,然后进行背诵。这样的教学方式很难兼顾历史学科本身的趣味性和丰富性,甚至会让学生感到历史学科的枯燥,从而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此现象,教师需要从自身的教学方法上下功夫,认识到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的不足,通过合理设计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从而促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然,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必须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学生学习情况、性格特点寻找问题的突破口,提升问题设计的层次性,并且保证所设置的问题是围绕教学内容进行的,从而促使学生在分析与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启发学生思维,逐步构建高效历史课堂。

比如,在学习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解放战争”时,关于“毛泽东赴重庆谈判”这一内容,教师可以设置相关问题,如“为什么抗战胜利后一心想要打内战的蒋介石并没有发动战争,反而是三次电话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呢?”“毛泽东明知去谈判会有危险又为什么要坚持去呢?”“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危险呢?又会取得什么样的结果呢?”等等。通过设置这类充满疑惑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究欲,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调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形成对于该知识点更有条理的认知,让学生在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达到知识的巩固与深化,从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做好教学准备,把握提问时机

课堂问题的设计与提出并非随心而欲,而是需要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对于什么时候提问、提什么问题有全局把握。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充分发挥自身引导者的教学作用,只有在合适的时机进行有效提问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事物的习惯及能力。因此,在进行问题设计和提出时,教师必须充分结合教学内容把握问题的提问时机。

比如,在学习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新时代的曙光”这一单元中“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相关内容时,如果只是单纯按照教材内容直接授课,其教育内容会缺乏关于中国共产党在城市的条件与背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摸不着头脑、困惑的现象。此时就是提问的好时机,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及时提出关于五四爱国运动、新文化运动方面的问题,如“五四爱国运动、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为党的成立奠定了什么条件?”等等。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同时还可以发挥过渡作用,将新旧知识进行连接,促使学生的思维过渡到新的单元学习中,达到“以旧知识启发新知识”的效果,促使课堂教学更具连接性、更加完整,同时也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激活,更好地对新旧知识进行联系,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学习体系。

(三)把握教学重难点,合理选择问题

问点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提出的切入点,通常情况下应以历史知识的重难点、新旧知识的转折点、学生思维的矛盾点、疑惑点为问点,合理选择问题、切入问题,从而让学生在问题的带领下对重难点知识进行学习和巩固。比如,在学习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对于甲午中日战争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然后再结合本内容及教学重难点进行问题设计,如根据既往教学经验,很多学生对于签署的各类条约存在记忆模糊、混乱的现象,容易出现不同条约混淆的情况,对于各类条约的认知度不够深入,这也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基于此,教师在本节课教学中可以设置相关的问题,如“大家知道《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吗?”“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极大地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的程度呢?”等等。通过结合教学重难点知识来设置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对于两个条约的内容进行认真梳理、对比,从而逐步加深学生对于两个条约的区分和认知,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从而切实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再如,在学习“抗击八国联军”时,教师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设置和提出问题,如“《辛丑条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能否根据条约的具体内容来分析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危害?”等等。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让学生在讨论分析中对于历史知识产生更深入的理解和认知,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分析能力的效果,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总而言之,初中历史学科的学习已经不只是单纯要求学生记忆、背诵基本知识,而是更注重让学生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同时增加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认知,让学生在学习中切实感受历史学科的魅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需要初中历史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合理利用问题教学法,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情况合理设置问题、提出问题,在问题的引领下有效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
重难点设置历史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少先队活动(2021年4期)2021-07-23 01:46:22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新历史
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化学平衡重难点知识突破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地铁出入段线转换轨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