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十方中心学校 刘立生
人生的课堂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学生应当意识到自己不光是在学校里、在课堂上、在教师孜孜不倦的讲授中学习,更要在日常生活、现实世界中去学习、去领悟。培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习的能力,才是学习的真正内涵。课内外结合的教学模式就是要帮助学生拓展学习的边界、探索学习的丰富形式。
教师可以将真实生活搬进课堂,从学生生活中发掘素材,收集真实的实践经历,将其有效地导入课堂,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素材。课堂内外边界的打破,能够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诸多限制,为学生带来更好的课堂学习体验。
例如,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心中的‘110’”,旨在培养学生的警惕心和面对危险时灵活应变、自我保护的能力。教师可以从现实事件中挖掘素材,并设计成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进行代入和选择。比如某同学独自一人在家时,有陌生人敲门,或是放学路上有陌生人前来引诱学生一同去某地玩耍,等等。教师应尽可能细化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教师再进行提问,让学生回答如果自己面临这些情境应该怎么做,从而在模拟情境的过程中锻炼学生随机应变、自我保护的能力。再如,在学习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请到我的家乡来”时,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个具体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比如,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同学们的家乡在哪里?是否风景优美,引人入胜呢?假如有人向你询问你的家乡,你要如何为他介绍家乡的风光,邀请他到自己的家乡做客呢?”教师给予学生五分钟的自由准备时间,五分钟后由学生自主上台进行展示,介绍自己的家乡,让其他同学了解其家乡的美丽之处。在准备过程和分享过程中,学生能够从自己的家乡挖掘素材,介绍家乡的风土人情,并将其表达出来,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对家乡这一方土地的热爱。
课堂讨论是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重要教学形式之一,它是指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讨论时间,让学生围绕教师给出的某一特定话题进行自主发言,自由交流想法、探讨课题,在交流与探讨的过程中发散思路、获得启迪,同时锻炼学生勇敢表达、高效表达的意识和能力,提升课堂的活跃度。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能够迸发思维的火花,碰撞出新的想法,从而获得更佳的学习效果。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真实故事,让学生自主寻找课堂内外的联系之处,并从中获得启迪和思考。
例如,在学习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课“爱心的传递者”时,教师在讲解了生活中“爱心”的内涵之后,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一定感受过他人传递给我们的爱心,同学们当时是如何回应的?内心有什么想法?同学们又有没有向他人传递过爱心呢?”给予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尽情思考,组织语言,与同桌及前后桌的同学进行自由讨论、交流。五分钟之后,请几位同学站起来回答,向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答案,教师和全班同学一起评判这几位同学说得好不好。再如,在学习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一课“爸爸妈妈在我心中”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讨论自己同爸爸妈妈的日常交流,有哪些让人感动或是印象深刻的日常故事,调动学生关于日常生活的记忆,并在回忆与表达自我感受及聆听他人故事的过程中,充分地感受亲情,了解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认识到感恩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在道德与法治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总结是对本堂课内容的总结、升华和发散,能帮助学生获得今后生活与学习的积极指导。将课堂总结同实际生活连接起来,能够让学生获得与自身直接相关的启发,从而推动学生有效落实知识点,提升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的深度。
例如,在学习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我是独特的”时,本堂课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帮助学生认识到了自我的独特性,重视自我意识的认知和表达。在课堂总结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散,让学生意识到自我肯定和正确进行自我评价的重要性,在学生内心种下悦纳自我、认同自我的种子,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信心,正确认识和看待自身的长处与不足。再如,在学习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我学习,我快乐”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近期的学习状态进行发散。开始新学年的学习,学生不仅是刚结束轻松愉快的假期,而且还进入了三年级全新阶段的学习,成为小学中学段的一名学生,学习难度有所提升,学生这时候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和惫懒心态。在学完这一课内容后,教师可以结合这些实际情况,重新联系课堂中所讲述过的正确对待学习压力、考试焦虑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趣味性和重要意义,让学生从内心接受学习,端正学习态度,在实际学习中积极地运用本堂课中所学到的方法与技巧,将学习状态和心理状态调整到最佳,正确地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建立快乐学习、享受学习的积极理念。
教学不能因一堂课的结束而结束,而是要通过多样的方式将课堂学习延续下去,为学生提供更多宝贵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感悟,这也是课内外结合模式运用的重要性所在。在课堂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结合本堂课学习的内容和总结发散的内容,为学生布置简单的实践作业,让学生真正用行动去践行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再次温习课堂学习的内容,并获得更加深刻的感悟。
例如,在学习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时,正如本堂课的课题所示,教师可以让学生为学校做一件小事,从而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这能让学生深刻地意识到学校的美好与每个学生都有着重要的关系,每个人做一件小事,学校就会变得更加美好。而这些小事对于学生而言可能并不艰难,只是一个小小的动作,一个不经意的行为,但是它们却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力。这些小事也可能会带来一些困难,但是在完成的过程中学生会体会到成就感和满足感,这也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奉献精神,对学生养成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美好品质有着重大的意义。再如,在学习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我家的好邻居”时,学生学到了同邻居保持良好和睦关系的重要性和与邻居交流的一些小技巧、注意事项,但这些内容的学习大多囿于理论,学生还缺乏真实的历练。因此,结束本堂课的学习之后,教师可以布置“同邻居打个招呼”的实践作业,让学生独立或在家长的陪同下和一位邻居打个招呼、聊聊天,或是邀请邻居来自己家中坐一坐、吃一顿饭等,让学生在实际的交往中获得更加真实的感悟,锻炼社交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学会主动表达情绪和情感,认识到与人交流的重要性。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完成作业后进行简单的记录,在下次课中进行分享,看谁的“经历”更有趣,谁的感受更生动、更深刻。
保罗曾经说过:“人生就像一本书,傻瓜们走马观花似的随手翻阅它,聪明的人用心阅读它。因为他知道这本书只能读一次。”人生的经历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非常珍贵的,而且也是独特的。正是因为它珍贵而独特,我们更要从中总结感悟,这才是成长。课内外教学模式正是教我们从生活中提取感悟,而道德与法治课堂则是教会我们成长的秘诀,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真正的成长,使学生学会欣赏自己的人生风景,走出自己无怨无悔的人生路。总而言之,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贯彻课内外结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向生活中去探索、思考和感悟,将课堂所学用之于无边无际的实际生活,通过生活中的真实感悟推动课堂的理论学习,拓宽学习的深度和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