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角色发展探究

2021-12-04 13:07内蒙古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亚太教育 2021年9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育人思政

内蒙古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闻 彤

一、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角色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大学英语教师未能充分挖掘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

现在,许多大学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但高校教师的现状是工作负担重,学校多借助科研及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过级率来考核英语教师。大多数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只承担着语言讲授任务,他们本能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思政教师及各个学院专职辅导员的职责,一切和英语教学无关的内容都需要拦截在课堂之外,更为关注的是西方先进文化的输入与解读,以及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动态知之甚少,有的教师甚至会在课堂上大肆宣扬所谓的西方民主,褒扬西方文化,贬低我国的传统文化。即使个别教师具有在课堂上利用时政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但苦于相关理论匮乏,没有统一构建课堂整体环境,其所能表现的也只是只言片语,并且非常生硬。高等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研究工作,仍旧停留在初级摸索阶段,尚没有形成完整的大格局。

(二)大学英语教师思想政治意识的缺失

目前,大部分学校缺乏合理的教学评估体系,教师也不会因为教学对象不同而适时调整和完善授课内容,多数的大学英语课堂仍旧是单词、语法的堆砌。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意识与教学观念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没有把思政课程与大学英语课程完美融合在一起,大学英语课程和思政教育依旧表现为互不相关的两条平行线。各单位在选用毕业生时,也多看重学生的英语等级证书,而忽略了学生个体的人文素质与综合能力。在这种背景下,未来的职业发展和学业成绩已然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师生双方均不能静下心来培养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为了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花费大量的时间刷题,这完全违背了英语学习的基本规律,个别学生甚至在考试中采用极端手段,根本没有诚信可言。大学英语课堂呈现出浮躁的现象,丧失了作为高校一门学科本身应该具有的人文性。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角色发展的新要求

(一)注重教师素质的提升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于教师职业的认知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直接影响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真正能将这三点完美诠释的师者并不多,更多的教师只是简单地完成“授业”的任务,忽略了更为重要的“传道”和“解惑”。大学教师应该意识到“传道授业解惑”当中,“传道”与“解惑”更是教育之重。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不会干扰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和减弱教学效果,相反还会提升教学的思想性与人文性,深化教学的内涵,提升教学的效能。三者并行,需要教师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视“教书育人”为己任。教师要善于挖掘大学英语课程中隐含的我国的文化元素和育人知识点,能够使学生深切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兼顾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及时知晓“形势与政策”,结合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实际情况和知识接受能力,将枯燥的理论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知识形式,层层渗透,凸显教师的育人作用,从根本上改变大学英语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的尴尬局面。教师自身需具有极佳的文化和精神气质,能够在外语教学中渗透崇高的理想信念,在思想、文化、人格等各个方面给予学生熏陶。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广大教师要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

(二)改变教学理念

目前,大学英语公共课教材的文章多以西方国家为背景,内容覆盖西方国家文化、习俗、宗教、体制、观念等,所表现的是不同于我国国情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当然,这些内容也都是正面与积极的,但其所蕴含的正能量元素可能并不直观,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更新教学观念,清晰意识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本身也是育人的主要过程,树立课程思政的核心理念。吃透教材内容,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高度,把思政的相关理论与自己本专业的学识完美结合,修身养性,逐渐养成良好品性与精神气质,这样才能不断地在知识、人格、情操等方面给予学生熏陶和感染。同时,教师需要细致挖掘教材所蕴含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并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感染与引导学生,同时还要准确定位学生的兴奋点与思政内容的交叉点,在恰当的时机把恰当的内容渗透给学生,这样才会增加课程思政的说服力,既不会让学生反感,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获得知识面的拓展和观念的更新,从而实现精神的感悟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升华,达到茅塞顿开、醍醐灌顶之效果。

(三)改变师生角色定位

古往今来,教师是课堂活动的主角,是整个知识传授过程的主导者和支配者,学生只是单向被动地接收教师传递的各种教学信息,学生似乎就是不会说话的容器,课堂气氛异常沉闷。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教学相互作用论”说,即教师并不是教学环节中的主体,学生才是主体,知识的构建过程就是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参与、讨论合作等多种途径来实现。课堂实践中,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通过弱化其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变成课堂的主角,使他们成为教学实践活动的导演与演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以他们为主体的互动性课堂,师生围绕一个话题共同讨论。比如课题组在讲授“Beat your fear”这篇文章之前,给学生播放了双语视频《The lockdown:One month in Wuhan(武汉战疫纪)》,这部英文纪录片真实展现了武汉的“抗疫”历程,使观众真切了解了武汉自疫情暴发到控制的整个过程。视频结束后,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对这个热门话题非常感兴趣,参与度很高。学生通过观看与讨论视频,再次感受和思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带来的恐惧以及中国人民与之对抗时的勇气和不屈精神,心灵受到荡涤。这种模式既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热情,又能够将思政内容极好地与英语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有利于达到一举多得的作用。

(四)改变课堂教学策略

要想充分调动、培养学生对大学英语课及课程思政的兴趣,要特别关注语言环境因素的作用。教师应尽量在课前布置一些情景与话题,课堂上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并辅助场景布置等,为学生营造一个声像并茂、动静变换的交际场景,使大学英语课堂变得趣味化和形象化。话题的设计要包含课程思政元素,体现时效性与可感悟性原则。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时可用简短语言将学生引入预设话题,待学生思维活跃起来之后,可以作为一员积极参与到和学生的互动之中。这个时候,教学的过程已经由教师的单方面向学生“灌输”转向了师生双方的对话和互动,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成为学生可以信赖的伙伴。这种教学模式,学生的行为变成了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只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节奏,优化教学内容。当然,角色扮演、竞赛等形式也是学生喜欢的形式,课题组曾经结合国庆、抗美援朝等主题,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角色扮演,他们的热情非常高涨,认真准备剧本、积极筹备服装、一丝不苟地布置场景,课堂上每一位学生都有上台表演的机会。这种活动将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课程的相关知识无缝衔接,轻松之中渗透思政及课程元素。学生在课堂上有了思考的空间,发现了自我价值,收获了成功的喜悦,课堂迸发出了青春活力,也在无形中习得了知识。这样才真正体现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效统一,才会实现大学课程的育人价值。

近年来,各地高校一直在努力,但是重视教书、重视科研而忽略了教育育人功能的现象依旧存在。当代青年处在西方文化思潮与价值观念冲击的漩涡之中,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坚定政治信仰,树立文化自信、塑造纯洁的精神世界,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和难点,高校教师任重道远,需要坚定地走下去。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