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青年学生“躺平”现象及教育路径*

2021-12-04 09:52黄木吴之杰
新疆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躺平场域思想

黄木 吴之杰

(武汉轻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430023)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1]新时代给青年学生提供了许多发展机遇,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青年学生“躺平”带来的危害不可小觑,既消磨青年的意志,又解构学生的理想信念,妨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高校须进一步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在分析“躺平”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确定教育路径,引导青年学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建功立业,以满腔激情谱写壮丽人生。

一、“躺平”及其危害

“躺平”作为一种带有负面情绪的词汇,展现出青年学生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倾向和个人选择。青年学生的行为模式受到内在因素及外在环境的多重影响,区别于那些情绪高昂、积极进取的行为模式。

(一)何谓“躺平”

“躺平”作为网络热词,在全媒体传播的推动下,已然成为青年学生耳熟能详的词汇。国内有研究者谈到:“‘躺平’是一种低欲望状态下获得某种舒适感的表述,同时也有对于社会竞争的无奈。”[2]从舆论传播的时间线索来看,2021年是“躺平”元年,该词首先作为网络词汇受到关注,然后从线上传导至线下,从网络言论演变为实际行为,在青年学生群体中流行。“躺平”作为网络舆论在特定时代的产物,其产生、演变和发展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相关概念有着紧密联系。“佛系”“丧文化”等网络热词先于“躺平”而产生,从网络文化的渊源上难以分割。“佛系”作为青年人借以表达自我放空、内心平静的网络词汇,在“躺平”一词出现之前,众多“佛系”青年已经为其产生奠定了一定的舆论基础。面对难以达成的目标,难以实现的理想,青年学生纷纷“佛系”,从而“躺平”。另外,“丧文化”作为一种网络流行用语和文化现象,为“躺平”一族的出现营造了相应的文化氛围,青年学生面对平庸的分数、勉强糊口的工作、高企的房价和长辈们的高期望,陷入“混吃等死”的怪圈,进而颓丧、垂头丧气,失去了奋斗的意志,舒服地“躺平”。

(二)当代青年学生的“躺平”样态

新时代为青年学生提供了人生出彩的广阔舞台,新时代青年都有机会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面对现实环境,不同层次的青年学生,都有可能选择“躺平”。有观点认为,“躺平得有两个条件:一个是有能力躺着,另一个躺着的地方得是平的”[3]。据此看来,“躺平”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力较强学生的“躺平”。这部分青年学生自认为具备“躺平”的实力,因成绩优异、能力突出或机遇较好,主观上失去奋斗动力,不愿意继续提升自己,也放弃追求更高的目标,从而选择舒服地“躺平”;另一类是能力较弱学生的“躺平”。这部分青年学生存在着躺平倾向,因成绩一般、能力平平或机遇不佳,发现难以应付学习、生活和精神上的困境,在努力无果后放弃奋斗,呈现消极避世的状态。此类青年的“躺平”样态是消极的、颓废的。显然,这类青年学生的“躺平”与高校立德树人的目标是相悖的,体现部分青年学生不成熟的世界观、不理智的人生观、不清晰的价值观,属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顽疾和痛点。

(三)“躺平”的危害

青年学生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挑战。大部分青年会珍惜良好的教育条件、舒适的校园生活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保持积极奋斗的姿态。但是,少数青年学生则易迷失自我,丧失理想,从而选择“躺平”。虽然“躺平”能够帮助青年学生短暂地逃离现实,从艰难困境中抽身出来,但是从长远来看,青年学生“躺平”不仅对其自身成长成才不利,而且对整个教育事业的进步、全社会的发展都存在危害。从立德树人的角度而言,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躺平”的青年学生往往缺乏进取精神和自律的态度,难以持续提升道德修养和自身本领。全媒体网络场域下,“躺平”在青年同辈群体中的传播效应被进一步放大,对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起到负面作用。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亟需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年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后备力量,正处于积累知识和增长才干的黄金时期,“躺平”消耗的是全社会的教育资源和培养成本,对社会的发展存在危害。

二、青年学生“躺平”现象产生的深层原因

基于“躺平”的产生及其发展演变过程,高校教育工作者得以科学地分析“躺平”现象。通过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分析,青年学生中出现“躺平”现象仍可以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方法予以解剖,理清其动因,从而提出消除“躺平”的教育路径。

(一)部分青年学生意志力不足,缺乏奋斗精神,未能做到躬身笃行

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之源,在于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4]。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物质条件的丰富为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材提供了保障。然而,部分青年学生在物质生活改善的大好形势下,却丧失了新时代青年应有的蓬勃朝气,加上埋首象牙塔的学习生活,对身体力行的实干精神更是缺乏深入了解,不能做到躬身笃行,以“躺平”的方式及时行乐,消磨时光。从总体上看,我国虽然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存在。部分青年学生来自偏远地区、贫困山区等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地方,在进入大学后难以适应全新的生活环境,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的心理,面对竞争的现实较易选择“躺平”。

(二)部分青年自我认知不清,不能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对人的认知有相关研究,“认知是行为的先导,人的行为不是无目的的,是受认知支配的”[5]。青年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直接影响其自我定位。一般而言,自我认知越趋于精准到位,自我定位则越趋于科学合理。青年学生在其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都面临着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博弈,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化与校园生活中的理想化往往会形成强大的张力,给青年学生带来心理认知上的冲击。一方面,部分青年自我认知不清晰,以致于在高期望下产生较高的自我定位,形成自我能力与预期目标的不匹配。在这种高目标、高期望值的推动下,部分青年学生初始阶段往往会表现出进取的状态。然而,随着不确定性增加、难度系数增加,部分学生在不能获得奖励反馈的情况下,会产生自我怀疑,加上网络舆论的影响,选择“躺平”。另一方面,部分青年则囿于自身诸多局限,自我认知也会产生偏差,导致自我定位过低。自我认知偏低的青年学生往往表现出动力不足、敏感脆弱,遇到困难容易出现畏难情绪,不能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从而选择“躺平”。

(三)全媒体场域下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更新不及时

作为影响青年学生思想行为的外在因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年学生成长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发展要求,意味着它要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国内学者这样阐述道,“各国在适应本国国情和时代变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传统,呈现出既有民族特色又打上时代烙印的丰富多彩的面貌,表现出极强的社会适应性”[6]。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媒体场域下的传播机制日新月异,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力以指数级增长。然而,此种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未能很好地更新教学话语、鲜活沟通词汇以及融入网络世界。无论是实体教室中的思政课,还是线上的思想政治教育,部分高校未能及时关注网络传播环境下的青年心声,及时关心他们的痛点,高效疏通他们的堵点,都是“躺平”现象在青年中蔓延的外在客观原因。

三、高校应对青年学生“躺平”的教育路径

面对部分青年学生的“躺平”,以及“躺平”对自身和社会带来的危害,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深入青年学生思想生活状况实际,从教育引导学生主观上的意志力和奋斗精神入手,结合青年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定位,是促使青年学生从“躺平”到奋起的有效教育路径。

(一)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充分运用红色资源,增强青年学生的意志力

一个政党需要精神血脉,一个国家需要共同理想。青年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无论从党和国家的事业全面高度,还是从个人安身立命、谋求发展的视角,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精神信念,具备坚强的意志力,保持昂扬的奋斗姿态。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复旦大学青年师生党员回信中谈到,“希望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7]。知史增强动力,学史方能致远。恰逢建党一百周年之际,高校要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教育广大青年党员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从而增强青年党员的意志力,在艰难困苦中拒绝“躺平”,争当先锋模范表率。此外,红色文化是青年教育的重要源泉,“红色文化具有叙事性,它贯穿课堂教学,是实现好故事和好思想结合的重要体现”[8]。因此,各高校还要充分运用各地的红色文化资源,以红色文化资源向青年学生展现伟大建党精神,让青年学生从党的历史中观照其内涵的意志品质,学习党的先驱者们的崇高追求和坚毅斗志。青年学生在持续地、系统地、全面地接受党史学习教育之后,会逐渐地从颓丧转变为积极,从软弱转变为坚强,从而牢固树立起不懈奋斗的信念,为实现理想而躬身笃行,不再去“躺平”。

(二)实施“精准思政”,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引导青年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定位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是关于青年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一个人、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9]。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在青年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法宝之一,是进行深入的理想信念教育,使青年学子能够时时刻刻将个人梦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紧密结合,从而做到面对挫折不退缩,面对困难不畏惧。高校在青年学生中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还应注重了解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定位情况。青年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对自我的认知状况,以及对自身能力和目标的定位情况,实际上从侧面反映高校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青年学生模糊不清的自我认知、过低的自我定位或者过高的自我定位,从一定意义上说,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细化程度不深的产物。目前,信息技术已成为高校课堂教学以及全程育人环境不可或缺的手段,高校应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科技成果,精准把握学生的学习数据、思想状况和心理情况,使思政课教师的精准施教、一人一策真正成为可能。高校实施“精准思政”教育,才能更准确地判断学生的理想信念状况,纠正其自我堕落的倾向,帮助其进行正确地自我认知和自我定位,正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拒绝做“躺平”青年。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适应全媒体场域下的教育实践发展,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全媒体网络场域下“佛系”青年的教育问题,有研究指出,“应以‘三大育人规律’作为青年大学生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因事、因时、因势科学运用全媒体网络的融思维、融模式、融方法,充分发挥全媒体网络参与作用的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优势,通过‘空间、载体、方法’的立体化协同创新,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实现‘佛系青年’到新时代‘狼性青年’标签化的质性蝶变”[10]。在全媒体网络场域下,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仅需要有空间、载体、方法上的创新,更重要的是要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在教学内容上下大功夫。就思政课而言,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效果好不好,育人成果是否显著,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讲课的方式方法、授课的语言体系。全媒体网络场域传播对青年思想的冲击与日俱增,从“佛系”到“躺平”都是典型的传播案例,思政课教师要在全新的话语体系下,以贴合全媒体网络场域的话语形式,培育青年学生强大的意志品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应对全媒体海量信息的干扰,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识别并摒弃错误的价值理念。此外,思政课教师要恰当地将网络语言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话语传播体系,输出新颖的教学风格,促进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自动摈弃“躺平”思维,拒绝“躺平”行为。

结语

每个时代的青年都会面对困难和挑战。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历史节点,高校应以此为契机,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增强青年学生的意志力,把脉青年存在的自我认知问题,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高校还要善于把握全媒体网络场域下的传播规律,帮助思政课教师创新话语体系,以鲜活可感的教学话语影响青年心智,端正青年学生的人生态度。在新时代高校要坚持科学的教育路径,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高校青年学生拒绝“躺平”。

猜你喜欢
躺平场域思想
新文科建设探义——兼论学科场域的间性功能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让“躺平式”干部站起来
躺平 花香自来
躺平,都能更好的起飞
思想与“剑”
那些躺平的人,究竟经历了什么
场域视野下的射艺场建筑文化探析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