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习型城市研究热点与趋势可视化分析

2022-01-24 07:12:46杨钰婷
新疆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学习型指标体系评价

杨钰婷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云南 昆明650000)

引言

2020年,“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建设学习型城市是迈向学习型社会的实现途径,学习型城市更是学习型社会的写照。随着上世纪末上海首倡建设学习型城市以来,我国已经积累丰富的学习型城市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为更好地把握我国学习型城市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本文选择具备可视化分析功能的CiteSpace作为研究工具,对2000至2021年有关学习型城市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作者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及突现分析。

以中国知网(CNKI)为文献检索库,检索范围设置为题名“学习型城市”或含关键词“学习型城市”,将期刊来源类别限定为北大核心、CSSCI,并剔除新闻稿、会议记录等,共得到171篇文献。以Refworks格式导出,导入5.7.R5版本的CiteSpace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进行分析。

一、核心作者及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一)核心作者分析

识别学习型城市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发现造诣较高和影响力较大学者,他们往往发挥着引领和导向作用。采用美国物理学家Hirsch提出的h指数,其定义是“一名科学家的h指数是指其发文的Np篇论文中有h篇每篇至少被引h次、而其余Np-h篇论文每篇被引均小于或等于h次”[1],结合修正后便于排序的hm指数(计算公式为hm=h+Nc,t0t)[2],得到学习型城市研究核心作者、h指数及hm指数表(表1)。

叶忠海在2005-2016年,着眼于从实践经验和发展历程中总结特点和规律,注重政策解读,为解决实际问题出谋划策。高志敏在2009-2018年,关注国际动态,重点解读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全球学习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框架和学习型城市大会所发布的文本。核心作者们注重总结实践经验,积极发展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具备国际视野。

(二)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一个研究主题中,作者合作的紧密程度一定程度上体现该主题研究的质量水平高低,作者之间通过合作可以形成知识互补,提高效率。时间跨度设置为2000年1月到2021年5月,时间切片设定为1年,节点设置为分析“作者”,运行CiteSpace得到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共有226个节点和145条连线。计算中介中心性数值为0,表明目前为止还未形成作为中介桥梁的作者。展示包含四位及以上的聚类和发文两篇以上的作者,得到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图1)。

从聚类数量和大小来看,前11个聚类较为显著且总体连线较多,表明国内已经形成一定数量的研究团队;从连线粗细来看,作者间存在多次合作,如顾新所在研究队伍合作稳定,核心作者叶忠海和高志敏形成了相联系的理论队伍,有一定的引领作用。综上,当前学习型城市作者间联系较为密切,具备一定的合作基础,但缺乏更为广泛的合作,尤其是跨学科合作。

二、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常用于描述文章主题,结合关键词间的共现关系、关键词词频和中心性以帮助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在CiteSpace中选择分析“关键词”,并选择“寻径”、“修剪切片网”和“修剪合并网络”对图谱进行修剪,以保证图谱简洁清晰。为增加图谱的准确性,依据包含该关键词文章的主题,将图谱中含义相近的词进行合并,如“上海市”与“上海”等,并展示词频≥2的关键词,得到包含351个节点和870条连线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图2)。同时,运用CiteSpace的关键词词频和中心性统计功能,并将内涵过于宽泛的关键词“学习型城市”“学习型城市建设”“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剔除,得到高频及高中心性关键词表(表2)。

图2 关键词共现图谱

表2 高频及高中心性关键词

依据以上图表,结合核心作者主要文献、高被引和下载文献,发现我国学习型城市研究热点主要可以归类为以下几方面。

(一)学习型城市建设参与主体

这一主题下代表性的关键词包括“社区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开放大学”“图书馆”“功能定位”等,这些关键词频率高、中心性强。依据研究主题进行归类,发现参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主体包括政府、各类教育、学习者三类。

关于政府的研究:创建学习型城市是一项复杂的整合社会资源的系统工程,政府理应承担创建学习型城市的第一责任。政府应在整个形成学习型城市的过程中扮演好示范、宏观调控、提供基础设施、制度保障等重要角色[3]。

关于各类教育的研究:各类教育是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支撑,整理文献中发现主要包括继续教育(包括开放大学)、社区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四类。张伟远等认为继续教育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起着关键作用[4]。作为继续教育重要实施主体的开放大学,在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发挥自身优势并取得成就。为搭建以开放大学为载体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和市民终身学习大平台,蒋红提出需要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吸纳优质资源、建设学分银行等服务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路径[5]。创建学习型城市是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6],张文锍认为社区教育已成为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基本载体和有效途径[7]。图书馆是承担社会教育的重要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建设学习型城市中扮演着提供线上线下知识资源、学习场所、学习设施及营造学习氛围的角色。夏飞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应向社会开放资源,为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服务[8]。

关于学习者的研究:学习者是学习型城市的主要服务对象,其对于各类终身学习活动的参与程度成为衡量学习型城市建设进程的关键指标[9]。研究者们主要分析学习者的学习现状和需求,以促进学习者参与终身学习为目的,探讨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策略。

综上,关于学习型城市建设主体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各类教育,研究者们积极明确各类教育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功能定位,以更好地发挥它们建设学习型城市的作用。尤其是以开放大学为对象的研究成果,注重以实践为导向,起到示范作用。但是总体来看,研究成果缺乏对家庭、企业等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参与主体的关注;对于明晰各类教育的分工、提高各类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参与主体间沟通与配合等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面临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的问题,仍需深入探讨。

(二)国际领域学习型城市建设

在推进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研究者们积极梳理总结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先进理念与经验,寻求启示与借鉴意义。二次检索发现,这类文献约有31篇,代表性的关键词有“韩国”“启示”“可持续发展”。经过归纳梳理,发现国际领域学习型城市建设研究成果主要涉及不同国家建设经验与启示、国际组织理念与实践两方面。

不同国家的建设经验与启示:通过梳理与总结韩国、瑞典、英国、德国等国家的建设经验,对我国建设学习型城市有完善法律法规、多元主体参与、完善质量评价、经费来源多样化、完善现代信息技术支持、建立长效机制等方面的启示。如,1999年,韩国颁布《终身教育法》,为学习型城市建设提供了直接的法律依据[10];德国除政府投入外,积极引入社会基金的支持[11]。这些成熟的学习型城市建设经验,值得我们立足本土,借鉴吸收并接轨国际。

国际组织理念与实践的研究:经合组织、欧盟、国际学习型城市协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机构的活动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与引导作用[12]。研究者们就这些国际组织的项目、研究报告、会议成果等进行解读与探究,为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提供多元视角和建设思路。例如:2015年召开第二届学习型城市国际大会,张创伟等就《可持续学习型城市墨西哥城声明》所传达的可持续学习型城市理念,指出可持续学习型城市一方面确保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另一方面是终身学习的战略行动的可持续性[13]。年智英等分析了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上各国学习型城市建设进程与经验,总结世界学习型城市的建设都显示出典型的共性:“人”成为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而不再是手段[14]。

研究者们对国际领域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研究涵盖多个地区、国家和国际组织,他们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力图为我国建设学习型城市带来启示。但是,研究目的不能局限于介绍与借鉴一些国家的建设经验,更要加强对不同类型国家的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社会背景、内外动因、价值取向、过程、实效等进行全方位的比较研究,理解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内在逻辑、普遍规律并丰富相关理论。

(三)学习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用于测量学习型城市建设程度以及与目标的差距。在图谱和表中“评价指标体系”频次很高,经过二次检索并整理归纳,将其分为学习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解读与比较研究。

学习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陈友华指出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引导、规范和激励功能[15]。选取指标应遵循综合性与系统性、易获得性、以人为本、国际可比性、简明实用原则[16];周素萍提出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包括代表性、全面性、可操作性、评价一致性、区分重要性[17]。国内研究者们基于不同的地域情况、计算方法、评价方法,提出了约10种学习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如周素萍等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构建学习型城市指标体系,并基于统计年鉴收集数据进行应用[18]。也有学者指出,为了便于测量指标分解得过于碎片化,以形式为载体的成效评价具有表面性等问题[19]。

评价指标体系的解读与比较研究:高志敏等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全球学习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全面解读[20],顾凤佳等比较了国际学习型城市评价指标,并进行反思与展望[21]。

综上,构建学习型城市指标体系受到学者们关注,并不断在继承中发展,取得较为丰富的成果。共现图谱中“评价指标体系”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连线较明显,具备国际视野。但是“评价指标体系”的中心度不高,表明当前与学习型城市研究子领域的交互关系有待加强。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需增强整体性与系统性,以人为本。

三、学习型城市研究发展趋势

发展趋势是指某领域研究中最为前沿、最具潜力的研究主题,追踪发展趋势有助于把握研究方向,为未来研究提供指导[22]。基于citespace基于突变率检测功能,识别学习型城市某段时期较活跃的研究主题,并依据变动趋势预测未来研究走向。选择突现词(burst term)选项,将γ值调至0.75得到3个突现词(表3),依据时间先后排序分别是“学习型组织”、“终身教育”、“终身学习”。

表3 学习型城市突现关键词

2003-2005年,“学习型组织”是学习型城市研究领域的热点关键词,强度为2.51。在我国学习型城市探索初期,一些学者将建设学习型城市视为是学习型组织的理念和内容运用于城市管理和发展的一种实践[23],认为学习型城市是一个内涵和外延更为广阔的学习型组织[24],它有着与学习型组织相同的特性和基本一致的组成要素[25],尝试运用学习型组织的理论来指导建设学习型城市。2007-2013年,“终身教育”是学习型城市研究领域的热点关键词,强度为2.93。为“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市”[26],以电大和图书馆为代表的承担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机构,明确自身定位,助力市民终身学习体系建设。自2017年起,“终身学习”成为学习型城市研究领域的热点关键词并持续至今,强度为3.08,表明终身学习是本领域的较为前沿的方向,将会继续受到关注。建设学习型城市是在终身学习理念指导下进行的,城市又是终身学习的最佳实体[27]。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研究者们不仅着眼于为终身学习提供各种支持与服务,更以包容、全纳的眼光关注终身学习机会公平性问题,以及终身学习对于个体、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价值[28]。

结语

建设学习型城市是一个系统且复杂的长期工程,基于上述梳理,笔者认为未来的学习型城市研究有以下发展方向:第一,研究方法多样,理论视角多元,从多学科视角出发,拓展学习型城市理论体系的深度与广度;第二,以学习者为中心,关注弱势群体和处于学习不利地位的学习者,贯彻服务全民、全面发展的理念;第三,推动学习型城市内涵式发展,注重培植终身学习文化,培养创新型终身学习人才。

猜你喜欢
学习型指标体系评价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石油沥青(2021年4期)2021-10-14 08:50:44
做学习型父母 和孩子共成长
中华家教(2018年10期)2018-10-30 01:43:16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实践与思考
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 03:54:10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创建学习型教师团队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体育师友(2012年4期)2012-03-20 15:30:10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