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怡,王晴晴,黄珍珍,白 洁
(蚌埠医学院护理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从2016 年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到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以来,人民健康已成为国家关注的重中之重。老年人是各类疾病的高发人群,其中慢性疼痛在老年人中的患病率高达60.2%[1]。慢性疼痛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及社会等各方面都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但是,目前老年人能够有效应对疼痛的情况却并不乐观。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高龄人口多,老年人慢性疼痛问题已经成为实现健康中国发展道路上的重大阻碍之一。本文以老年慢性疼痛的发生现状为出发点,详细阐述老年慢性疼痛常用应对方式,从而对老年人慢性疼痛的研究现状和应对现状进行综述分析。
1.1 慢性疼痛的概念疼痛是一种潜在或现存的与组织损伤相关的认知、感觉、情感、和社会维度的痛苦体验。1979年国际疼痛研究学会(IASP)将疼痛定义为一种由潜在或实际组织损伤引起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2000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慢性疼痛是一类疾病”的主张;2001 年WHO 将疼痛列为呼吸、血压、体温、脉搏以外的第五大生命体征[2]。目前IASP 依据WHO 对慢性疾病时间的界定将疼痛时间不少于3 个月的疼痛定义为慢性疼痛。
1.2 老年慢性疼痛的不良影响
1.2.1 生理功能障碍长期慢性疼痛使老年人的身体功能受限,严重影响到老年人的基本日常生活,主要体现在翻身、起床、穿衣、洗漱等日常生活中,使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快速下降。除此之外,慢性疼痛还可能造成食欲减退和睡眠质量下降,使老年人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睡眠形态紊乱,出现身体消瘦、精神萎靡和机体抵抗力下降等问题。2015 年全球疾病负担的研究报告显示,颈部疼痛和腰背部疼痛是造成老年人残疾的主要原因[3]。慢性疼痛对老年人的行走影响最大,老年人为了降低因慢性肌肉和骨骼疼痛带来行动不便而导致的跌倒及骨折的风险会减少甚至避免一些日常活动,最终适得其反,出现肌肉萎缩、硬化、机体功能减退等不良后果。
1.2.2 心理功能障碍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既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老年慢性疼痛患者因长时间经受慢性疼痛,常并发多种心理问题。刘倩等[4]调查发现,77.1%的慢性疼痛患者有心理障碍,94.3%的患者拒绝心理医生帮助。由此可见,老年慢性疼痛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严峻,有必要定期对老年人进行慢性疼痛相关的健康指导及心理疏导治疗。据WHO 报道,世界总人口的20%~30%都经历过慢性疼痛,疼痛患者中有27%的人失眠,49%的人社交失能,60%的人抑郁[5]。
1.2.3 社会功能障碍来自家人、朋友及专业人士的支持是慢性疼痛患者自我管理的重要促进因素。但沈瑶等[6]对咸宁市社区老年慢性疼痛患者疼痛现状的调查分析发现,约有14.89%的患者无倾诉对象,只能独自默默忍受疼痛的折磨。一方面,当老年人发生疼痛时,会削弱他们主动参与社会交往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如果家人、朋友及专业人士较少地关注到老年人的慢性疼痛,或未及时给予关心和帮助,都将使老年慢性疼痛患者无法获得及时有效的社会支持,进而产生孤独、寂寞等消极情绪和不良心理,他们渐渐将自我封闭,最终与家庭和社会脱节。有研究表明,老年慢性疼痛患者的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得分都处在中低水平,且得分低于国内老年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7]。
1.2.4 其他合并症发生率增高恐动症是指可使慢性疼痛患者对自身功能康复锻炼和日常活动产生的恐惧心理,同时容易引发焦虑、抑郁等各种不良情绪,有甚者会导致更高水平的能力丧失和废用综合征。MISTERSKA 等[8]对65例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患者的调查发现,他们中有81.5%的患者合并恐动症。另有调查显示,慢性疼痛患者通常合并抑郁症,影响患者的神经、心理功能[9]。
慢性疼痛会加快脑部老化的速度,从而影响患者的认知能力。慢性疼痛患者不仅在生理上长期承受疼痛,而且严重影响患者的记忆、情绪和思考速度。有研究发现,6 个月以上的坐骨神经痛或背痛的患者的大脑灰质和海马体积会缩小,并且慢性疼痛会加速脑部老化,即使疼痛停止,但对大脑产生的不良影响是永久性的,会损伤患者的认知功能,增加患者患忧郁症的风险[10]。
2.1 应对、疼痛应对的概念应对是指个体不断改变自身的行为和认知,从而减轻、克服或忍耐超过其所能负荷的内在和外在需求的过程。疼痛应对是个体在感受到疼痛后而自发采取的适应方式。在对慢性疼痛的适应和管理中,患者的应对至关重要,采取适当的应对有助于缓解疼痛。
2.2 老年慢性疼痛应对策略的工具目前广泛用于测量疼痛应对策略的工具包括慢性疼痛应对策略、自觉效果及使用原因量表、应对策略问卷(CSQ)、应对策略检核表(WCCL)等,但其中只有慢性疼痛应对策略明确表明是适用于测量老年慢性疼痛患者的疼痛应对策略,其他测量工具则应用人群广泛,针对性不强。该量表包括3 个分量表,共38 个条目,均应用Likert 5 级评分法评估,并且在最后增加一个开放性条目了解患者的其他应对策略。该量表在台湾地区的内容效度指数(CVI)是0.96,重测信度是0.82,信效度较好。由于个体差异性的影响,仅此一个测量工具显然不能满足老年人群的需要,未来需要加强对用于测量老年群体慢性疼痛应对策略工具的研究。
2.3 老年慢性疼痛应对方式
2.3.1 使用镇痛药物使用镇痛药物是治疗慢性疼痛最为常用的应对方式,据施华等[11]调查结果显示,75%的患者正在或曾至少使用一种镇痛药。而众多镇痛药物中又以阿片类药物使用最为广泛,临床治疗慢性疼痛的镇痛三阶梯方案中的第二、三阶梯都包含了使用阿片类药物,随之而来的是阿片类药物过度使用问题。阿片类药物滥用、误用以及耐受,造成用药过量、上瘾,轻则发生恶心、呕吐和便秘等胃肠道反应,重则抑制呼吸甚至致死。因此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建议临床不要将阿片类药物作为治疗慢性疼痛的单一疗法或一线治疗,而强调包括循证非药理学方法在内的多种形式护理[12]。
2.3.2 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患者的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常见的方法包括分散注意力、音乐疗法、催眠疗法等,在用于应对慢性疼痛时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ALPARSLAN 等[13]应用包括水和波浪的音乐分散纤维肌痛患者的注意力,对21 名患者进行听觉干预14 d,结果显示,干预组视觉模拟疼痛量表评分、疼痛强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另一研究中,张胜兰等[14]随机将100 名术后患者分成两组,对干预组患者使用音乐治疗,比较术后1、3、6月视觉模拟疼痛量表评分、疼痛强度评分,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显著低于对照组。王燕等[15]对老年颈肩腰慢性疼痛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转移注意力是老年人疼痛应对的主要策略,且该研究中分散注意力维度得分与心理健康维度得分呈中等相关(r=0.592,P<0.05)。临床上可以指导患者采取多种分散注意力方法缓解疼痛并改善慢性疼痛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单一方案的治疗效果是局限的,临床上通常开展多方案联合治疗。催眠疗法指通过言语暗示或催眠术,使患者处于类似睡眠的状态(催眠状态),然后进行暗示或精神分析来治病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有研究发现,仅采用认知行为疗法的有效率是85%,但联用催眠疗法能大大提高认知行为疗法的治疗效果,使有效率提升至99.5%[16]。HOSSEINZASEGAN 等[17]随机将60 例患多发性硬化症的患者分成两组,其中催眠组患者每日催眠次数不低于10 次,结果显示催眠组患者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
2.3.3 物理疗法物理疗法是指应用自然界和人工的物理能量防治病残的方法。应用物理疗法应对慢性疼痛时的常用方法有基础运动训练和电刺激疗法等,均可以改善血液循环,提高细胞活力,抑制病理兴奋灶,这些方法在用于应对慢性疼痛时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有研究显示,将慢性疼痛老年人分成两组,开展8 周的基础运动计划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干预组患者的疼痛强度、焦虑水平、自我效能感改善效果更加显著[18]。陆黎娟等[19]对972 例电刺激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痛进行Meta 分析表明,联合电刺激疗法比单一药物治疗应对慢性盆腔痛更加有效。
2.3.4 正念疗法正念这个概念最初源于佛教禅修,从坐禅、冥想、参悟等发展而来,是指有目的、有意识地关注、觉察当下的一切,而对当下的一切又都不作任何判断、任何分析、任何反应,只是单纯地觉察它、注意它。所谓正念疗法,就是以“正念”为基础的心理疗法,主要包括正念冥想、身体扫描、正念瑜伽和行禅等方法。李雨昕等[20]对老年慢性疼痛患者进行了8 周的正念减压疗法,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及焦虑、抑郁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这表明该正念减压疗法能有效降低患者疼痛感受和程度,改善其焦虑、抑郁状况。
慢性疼痛对老年人的身心和社会等各方面都产生了严重不良影响。老年人采取适当的应对有助于疼痛的缓解,降低慢性疼痛带来的不良影响。目前我国仍然以使用镇痛药物为主,但这种应对方式的弊端逐渐显现。使用认知行为疗法、物理疗法、正念训练等方法在应对慢性疼痛时均取得不错效果,而这些方法在我国老年人应对疼痛的适用情况和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