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志歌,邵蒙苏,赵林华*
(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2.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
山楂为CrataeguspinnatifidaBge.var.major N.E.Br.或山楂CrataeguspinnatifidaBge.的干燥成熟果实。主要含有黄酮类、三萜类、多糖、维生素C及有机酸等。山楂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具有消食健胃,行气散瘀,化浊降脂等功效。本文通过对运用山楂的经典名方以及古今医家临证经验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出山楂临床常用剂量、配伍以及量效关系,以期对山楂的临床运用提供一些借鉴。
古代医家常用山楂配伍不同中药治疗饮食积滞、腰胯重痛、妇人气滞血积、经脉不利、产后儿枕疼痛等疾病。如元《丹溪心法》保和丸,山楂(六两约240 g,每服七八十丸,每服约12.12~14.10 g)可消一切饮食积滞,尤善消肉食油腻之积,与神曲、莱菔子同用,神曲消食健脾,更长于化酒食陈腐之积,莱菔子消食下气,长于消麦面痰气之积,三者合用,消除各种饮食积滞;清《会约医镜》山楂益母草汤,山楂(2~3钱,每服剂量约7.5~11.25 g)行气散瘀止痛,配伍益母草行气活血,治疗妇人产后儿枕疼痛;明《景岳全书》通瘀煎,山楂(二钱剂量约7.4 g)入血分而活血散瘀、消肿止痛,当归尾活血破血止痛,两者配伍活血祛瘀、行气止痛,治疗妇人气滞血积,经脉不利。
朱良春善用虫蚁搜剔通络法治疗心系病。治疗气虚痰瘀型眩晕常用生山楂活血化瘀通络,自拟“双降汤”(水蛭0.5~5 g,生黄芪、丹参、生山楂、豨莶草各30 g,广地龙、当归、赤芍、川芎各10 g,泽泻18 g,甘草6 g),其中生山楂、丹参配伍水蛭,搜风通络、活血化瘀止痛。生山楂活血化瘀,常用30 g[1];朱良春还倡用“香砂六君汤”加味治疗胆石症,特别是因进食高脂蛋白而发者,加山楂、麦芽、六神曲、鸡内金等消积利胆疏肝。焦山楂多用15 g[2]。
路志正擅长从调理脾胃论治诸多疾病。治疗高脂血症时,以健脾祛湿、清热化痰泻浊为法,以路老经验方“化浊祛湿通心方”加味化裁(茯苓15 g,藿香12 g,茵陈15 g,泽泻15 g,焦山楂15 g),其中焦山楂常配伍荷叶,共奏降脂之效,其中焦山楂健胃化浊降脂,多用到15 g[3];路志正认为,眩晕多源于饮食不节,起于中焦脾胃,治疗首当注意调整饮食起居,禁食膏粱厚味。在眩晕患者中,以脾虚痰湿者为最多,治疗当以调理中焦脾胃为中心,理脾和胃。焦山楂消食健胃,配伍神曲、麦芽、山药、泽泻等健脾利湿,开运中州脾土。焦山楂多用到12 g[4];另外,路志正善从湿论治内科杂病,如清化湿热法治心悸,宣清导浊法愈便秘,常以焦山楂配伍神曲、麦芽消食导滞、行气化积,焦山楂多用到 10~12 g[5]。
夏桂成临床调理月经周期,辨病属于月经过少,辨证属于血瘀实证者用“通瘀煎”治疗,山楂配伍桃仁、红花破血行瘀、调经止痛,其中山楂利痰湿排瘀浊,除旧涤污,用量9~10 g;肾虚证用益肾通经汤治疗,山楂配伍茜草、茺蔚子行气活血、调肝通经,其中焦山楂活血调经,通达胞脉,用量为9~10 g[6];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等,一般喜用生山楂、五灵脂、三七、石打穿等,配合温阳之品以行气活血、消散瘀浊,生山楂化瘀泄浊,多用10 g[7];对于子宫腺肌病痛经的治疗,经前期补肾助阳、化瘀消癥,生山楂与桃仁、当归同用以活血化瘀、下排瘀血,其中生山楂化瘀泄浊,常用15 g[8]。
徐经世善从恢复胆腑气机通降来治疗胆胃病。自拟消化复宁汤(竹茹10 g,苍术15 g,柴胡10 g,山楂15 g,蒲公英20 g,车前草15 g,谷芽、麦芽各15 g)治疗胆胃病,如西医学的胆囊炎、胆石症、胆汁返流性胃炎等疾病,以宽中理气,健脾和胃,平衡升降。其中焦山楂消食化积,通运中州,配伍谷芽、麦芽加强消食导滞的作用。焦山楂多用15 g[9]。
田淑霄认为,部分闭经患者身体肥胖,膏脂丰厚,痰湿膏脂停于内,阻滞气机、闭塞子宫。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经常加生山楂、荷叶、泽泻,生山楂、荷叶、泽泻均有除膏脂之效,常用于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或患有妇科疾病伴有肥胖的患者。山楂可消浊降脂,去脂减肥,配伍荷叶、泽泻渗湿热,行痰饮,泄油排脂。生山楂常用到30 g[10];田淑霄治疗痰湿脂多导致闭经时,以健脾燥湿、化痰消脂治其本,活血化瘀调经治其标。临证多用炒山楂化痰消脂,配伍当归、川芎、牛膝以活血调经。炒山楂常用10 g[11]。
张磊认为,慢性腹泻其病多因脾胃虚弱,法当“诛伐小过,燮理阴阳”。自拟山车汤(生山楂15 g,炒山楂15 g,生车前子(包煎)15 g,炒车前子(包煎)15 g)治疗慢性腹泻,其中生山楂、炒山楂各15 g,山楂酸甘,微温不热,生熟同用功擅消积又可止泻,兼入肝经,尚有活血之力,共奏消积化瘀止泻之功[12]。
张志远[13]提出,治疗糖尿病要从气、液两虚方面入手,认为治疗应该重视补气益肾滋阴之法,创制一首验方,名“益寿丸”(山楂50 g,余其组成为黄芪100 g,苍术50 g,玄参50 g,山药100 g,玉竹100 g,桑叶100 g,黄精100 g,金银花30 g,黄连20 g)。此方中诸多血肉有情之品,配伍山楂、佛手可行气消滞,可防滋腻过甚,山楂常用50 g,水泛为丸,每次服用10 g,含山楂的剂量为0.57 g;另外,张志远认为,胃病患者久病伤阳、伤阴、易致瘀,治疗上遵调理升降、健脾和胃之大法,药用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焦槟榔和蒲公英健脾益胃消积、清热治其标,焦山楂消食健胃、行气化瘀,多用到10 g[14]。
仝小林提出,消除膏脂法治疗代谢综合征,以态为经,将“郁、热”二态辨证分型,热态出现舌苔厚腻者用五谷虫、山楂、红曲等[15]。自拟消膏降浊方:大黄、山楂、藏红花、虎杖、五味子[16]。仝小林基于“脏腑风湿”论治血脂异常,拟定清热利湿,降脂泻浊等治则治法,临证治疗善加入降脂之靶药:炒山楂、生山楂、炒麦芽、红曲等,山楂以活血泄浊降脂,生、炒山楂各用到15 g[17]。
傅延龄临证常用生山楂、神曲、生麦芽、生鸡内金等消食类药物调理月经周期、疏通胞宫气血。生山楂可活血化瘀,与神曲、生麦芽、生鸡内金配伍,善消有形郁积、化瘀血,使“瘀血坚结者自然融化”,用于活血化瘀调经,无伤气耗血之弊。生山楂多用15 g[18]。
池晓玲临证治疗肝病时,擅长用茵陈蒿汤加减治疗黄疸,治黄必活血,均以利湿活血退黄为法。其中山楂行气散瘀化浊,常配伍丹参、益母草活血以退黄,山楂多用到15 g[19]。
董汉良[20]善从化痰和活血治疗小儿饮食过剩,拟山楂莱服饮加减治疗(山楂5 g、莱菔子8 g),山楂活血化瘀,莱菔子消食化痰,山楂5 g配伍莱菔子8 g痰瘀同治,健脾化痰,化痰醒脾,气通血活,不仅能治现病,还有防治未病之功。
戚建军[21]认为,小儿泄泻主要由脾虚湿滞,纳食不运所致。多重用山楂、乌梅辨证施治,基本组方为焦山楂15 g,煨乌梅6 g,苍术6 g,砂仁2 g,炮干姜3 g,茯苓10 g,诃子2 g。焦山楂消食去滞助运,乌梅涩肠止泻。焦山楂15 g配伍煨乌梅6 g为君,共奏运脾化湿、去滞止泻之功。
卢秉久[22]临证善运用山楂和泽泻治疗脂肪肝,其自创代茶饮:山楂20 g,泽泻20 g,大黄10 g,黄芪50 g。大黄、山楂、泽泻、黄芪的用药比例为1:2:2:5,尤其适用于脂肪肝伴有实证便秘者。其中山楂消食化积、活血散瘀;泽泻利水渗湿、泄热,两者配伍治疗肝失疏泄,湿、痰、瘀阻互结,阻于肝脏脉络而致的脂肪肝,山楂常用到20 g,泽泻20 g。
张培彤[23]治疗小细胞肺癌从正气不足、痰热瘀阻的病机入手,重用甘平之剂、解毒散结并举。常用炒山楂配伍鸡内金,鸡内金善化瘀积,“无论脏腑何处有积,鸡内金皆能消之”,炒山楂与之配伍,起到健运脾胃、调和中焦的作用。其中山楂健胃消食、活血散瘀,鸡内金常用量为30 g,炒山楂常用量为10 g[24]。
通过总结经典名方以及古今医家临床应用山楂及其用量经验,总结出汤剂中山楂临床用量范围为5~30 g,常用剂量为10~20 g,丸剂常用量为0.57~14.10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选择山楂最佳用量与配伍。如山楂消食去滞助运、消积疏肝利胆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常配伍乌梅、莱菔子、丹参、益母草、香附、红花,用量多为5~15 g;活血化瘀降浊治疗内分泌疾病常配伍泽泻、虎杖、荷叶,为15~30 g、0.57 g(丸剂);活血化瘀通络治疗妇科疾病常配伍香附、红花,为7.4~30 g;化痰活血定眩治疗眩晕常配伍丹参,为15g~30 g。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山楂具有调脂降压[25]、保护肝脏[26]、保护胃黏膜[27]、改善不稳定性心绞痛[28]、抗动脉粥样硬化[29]等药理作用;临床运用山楂虽安全剂量范围较广,常用汤剂用量(10~20 g)未见明显毒副作用,但本品在使用过程当中仍应注意其不适用人群(脾胃虚弱而无积滞者及胃酸分泌过多者慎用)。临床运用本品时应当综合多方面考虑,根据患者疾病的具体证型、症状,选取最佳剂量及配伍药物,以提高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