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伟国 蓝必忠 董桂清 贾雪峰 李秋云 李安华
(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南宁 530007)
百色市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是自然环境条件很差的地区之一,土地石漠化非常严重,全市12个县中有9个县属于自治区石山重点县,其中49.6%的乡(镇、街道)分布在石山地区[1]。“十三五”期间,百色市开始把种桑养蚕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产业,仅几年的时间就成为全自治区蚕桑产业发展规模增长速度最快的地级市,通过种桑养蚕使原有的贫困县(市、区)已经成功脱贫。
百色市蚕桑产业的规模化高速发展得益于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项政策措施的有力支撑。全市(县、区)在政府的扶持或指导下建立了适合规模化饲养的大蚕房,并大力引进先进的机械设备,组织农民进行规模化养蚕生产,与此同时还推广与规模化相配套的种养技术和生产模式,如小蚕共育技术、大蚕条桑育技术、大蚕地面育技术以及“企业+农户”种养分离模式等[2]。然而,我们仍需正视百色市蚕桑产业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科学有效的对策促进蚕桑产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2020年百色市的桑园面积达4.26万hm2,比2015年的1.99万hm2增加2.26万hm2,增长113.54%;年发蚕种80.30万张,比2015年的29.85万张增加50.45万张,增长169.01%;年产鲜茧3.24万t,比2015年的1.22万t增加2.02万t,增长164.95%;鲜茧产值14.42亿元,比2015年的4.64亿元增加9.78亿元,增长210.78%。2018年、2019年和2020年连续3年新增桑园面积均为全自治区首位,桑园面积从全自治区第6位跃进到第2位,鲜茧产量由全自治区第6跃进到第5位,成为全自治区蚕桑产业增量的亮点和标杆。至2020年,桑园已覆盖11个县(市、区)109乡(镇),养蚕遍及1 041个村,养蚕农户达6.29万户。
2020年全市有6 667 m2以上桑园的农户共3.34万户,比2015年的9 750户增加了2.36万户,增长242.30%。其中,有3.33 hm2以上连片桑园的农户1 430户,比2015年的723户增加707户,增长97.78%;蚕茧产量达50 t以上的村有173个,比2015年的71个增加102个;蚕茧达500 t以上的乡镇20个,比2015年的11个增加9个;年养蚕收入超万元的农户有4.35万户,比2015年的2.18万户增加2.17万户;年养蚕收入超5万元的农户有1.03万户,比2015年的0.20万户增加0.83万户,增长率达419.61%。
2020年全市有蚕桑专业合作社153个,比2015年的66个增加87个,参与合作社的农户2.44万户,比2015年的6 915户增加1.75万户;全市有小蚕共育室270个,比2015年的243个增加27个。
百色市政府把蚕桑产业作为扶贫重点产业之一,把推动蚕桑产业发展列入政府重点工作来抓,并且量化蚕桑生产的任务指标,积极助推蚕桑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各重点发展蚕桑产业的县(市)都基本建立和完善了桑蚕产业发展投入机制。各地政府还结合石漠化治理和扶贫攻坚计划,纷纷出台各种扶持政策,充分整合石漠化治理和产业扶贫资金,加大对的蚕桑产业扶持,给蚕农提供桑苗和部分养蚕器具,补贴小蚕共育室、大蚕房、蚕沙无害化处理池的建设,并修建蚕区道路等等,通过加强蚕桑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蚕农种桑养蚕的基础条件。全市筹集蚕桑产业扶持资金2018年达2.2亿元以上,2019年达1.2亿元以上。
全市蚕桑产业由政府出面引领,全面统筹,按照各县(市、区)自然环境条件和作物种植特点进行科学规划布局,制定了《百色市蚕桑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和《百色市蚕桑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16-2020)》等。政府重点鼓励在靖西、那坡、凌云、德保、平果等县(市)石漠化的贫困地区发展蚕桑产业,既发挥蚕桑产业“短、平、快”的特点促进快速脱贫致富,又起到治理大规模土地石漠化的效果而使自然环境得到改善。这符合我国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发展产业的理念,也顺应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潮流。
百色市把蚕桑产业的发展重点放在靖西、那坡、凌云、德保、平果等县(市)的石漠化贫困地区,这些地区原来主要种植玉米、甘蔗、大豆等农作物,产业规模小,经济效益低。与种植几种大田农作物比较,蚕桑生产可以获得相对较高的经济效益,因为桑树是较耐贫瘠的多年生经济作物易于栽培管理,当地气候适于一年多次养蚕收获蚕茧,加上有政府扶持解决购桑苗的资金问题使投资减少,蚕桑产业本身又有生产周期短、见效快的优势,所以种桑养蚕让当地农民尝到了甜头。
在贫困的石漠化地区,自然资源匮乏,经济落后,工作岗位少,多数年青人外出务工,但村里仍留下了一部分有种养特长的年青人,这些青年人学习能力强,掌握技术快,是蚕桑生产技术推广的领头人。由于从事蚕桑生产的劳动强度相对较小,故留守村里的大量老人成为蚕桑生产的劳动力来源。年青的技术推广领头人和充足的老年劳动力,给蚕桑生产扩大规模提供了人力资源。
在贫困的石漠化地区,年青人外出务工的多,留守老人又难以从事强度较大的大田农作物生产劳动,导致大量的土地闲置,因此为蚕桑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大量廉价土地资源。目前,当地的很多养蚕大户、蚕桑企业及专业合作社都可以靠租赁土地来发展蚕桑生产,扩大产业规模。
百色市是养蚕新区,全市4.26万hm2桑园中有2.26万hm2是在2015年以后种植的,新种植桑园的经营农户超一半以上是2015年以后才开始从事养蚕生产的。这些新养蚕农户一开始就学习比效先进的蚕桑生产新技术,有利于推动蚕桑生产向省力化、机械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因此,百色市养蚕大户新增数量快,年养蚕收入超5万元的农户2015年到2020年的增长率达到419.61%。
当政府脱贫计划与地区自身发展的需求相结合时,通过发展蚕桑产业精准扶贫改善地区经济和社会条件成为重要的策略,一些列措施也迅速出台。
百色市政府抓住“十三五”精准脱贫的契机,以扶贫补贴结合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形式,引导村集体建设适合规模化养蚕的大蚕房。如靖西市政府与缫丝企业、村集体联合,多方出资在12个自然村建立原料茧基地,建设了适合规模化养蚕生产的大蚕房。此外,很多贫困村通过多渠道集资加政府补贴的方式也建起了规模化大蚕房。目前,以栽桑养蚕为支柱产业的村屯基本上都有适合规模化养蚕生产的大蚕房。
号召各种蚕桑机械生产企业到乡村进行宣传示范,展示先进蚕桑机械设备的使用效果,并在部分村屯建立示范点,引导农民使用先进的栽桑养蚕机械。目前轨道式养蚕车、自动上蔟装备、电动采茧装置已成为规模化养蚕生产的标配。政府部门还联合广西蚕业技术推广站、广西大学等科研单位,以现场教学、开设理论课、网络技术指导等方式大力推广适合规模化生产的地面条桑育、自动上蔟、电动采茧等技术,助力蚕桑生产向规模化、机械化方向发展。
市、县、乡级蚕桑生产核心示范区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目前百色市已建立较大规模的蚕桑核心示范区(点)18个,核心示范区的桑园面积达1 906.67 hm2,辐射带动面上的桑园面积多达5 840.00 hm2,其中贫困县建立县、乡、村脱贫奔小康产业园21个,面积达1 420.00 hm2。
打造龙头企业并围绕龙头企业建设建立起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连接机制,基本形成“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以及“种、养+”和“产、供、销”合作生产经营模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分工,试行种养分离的蚕桑生产经营方式,对技术要求高的养蚕生产由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对技术要求较低的桑树种植则由普通农民负责,通过建立合理分配机制协调各方利益,成为一个相互依存、共担风险、共享成果的利益团体。目前,全市已经引进7个缫丝企业,成立桑蚕专业合作社80个。
由于地区的自然环境与经济条件较差,产业基础薄弱等客观因素,导致蚕桑产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许多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阻碍蚕桑产业规模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百色市依靠大量老年劳动力和闲置土地的有利条件,推动了蚕桑产业向着规模化方向发展,但始终没有摆脱传统蚕桑产业对大量用工的依赖。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收入的提高,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大量用工必然导致蚕桑生产成本不断提高,最终会因生产效益降低而难以持续发展。因此,只有通过促进产业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减少劳动力的使用,才能保持较高的生产效益。然而,百色市目前的桑园土地分散且石漠化严重,使蚕桑产业向着机械化方向推进比较困难,阻碍了蚕桑产业的规模化可持续发展。
百色市的蚕区主要在石漠化的贫困地区,地方企业不是非常富裕,少有资金自主研发蚕桑专用机械。目前其他地区或外省研发的蚕桑机械很多不适合在石漠化地区推广应用。政府投入蚕桑产业的大量资金主要是用于补贴农民生产,如建设改造蚕房,购置桑苗、化肥、蚕种及补贴售茧等等,几乎没有资金用于蚕桑机械或技术研发,这也是限制蚕桑产业规模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瓶颈之一。
百色市新的栽桑养蚕农户较多,虽然他们的学习起步于比效先进的栽桑养蚕技术,但现行的一些技术不完全适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养蚕环境,因此还需要接受专业人员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技术指导。
按要求每133.33~333.33 hm2桑园需配备1名专业技术人员,百色市现有桑园面积3.83万hm2至少需配备114名专业技术人员。然而,目前全市只有蚕桑专业技术人员49人,且还包含了不是毕业于蚕桑专业的技术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短缺,满足不了因地制宜对新农户进行栽桑养蚕技术培训的需求。
百色市的蚕桑产业目前是以技术素质较高的极少数青年人领头带领大批老年人进行生产。近年来,蚕区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人数还在增加,继续下去会导致无人接力成为蚕区的技术领头人。另一方面,从事养蚕劳动的大批留守老年人也在不断减少,而那些打工后返乡的老年人又不愿再从事繁杂耗体力的种桑养蚕工作。因此,后备适龄劳动力的缺乏迟早会成为蚕桑产业规模化发展的不利因素。
广西壮族自治区拥有养蚕、缫丝、桑枝食用菌生产、蚕沙无害化利用加工生产等相关企业100个以上,而百色市仅有7个[3],且其中5个是缫丝织绸企业,2个是原料茧生产企业。整个产业链不完整,影响到了蚕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况且,相关企业规模也不是很大,实力不强,除了靖西市的鑫晟茧丝绸科技有限公司有自己的养蚕基地,可与农民合作开展规模化养蚕外,其他缫丝企业则主要专注于自己的缫丝生产,对农民的种桑养蚕生产带动能力不强。
百色市前期的蚕桑产业发展主要是引导农民从事栽桑养蚕生产,实现脱贫致富。现在全市的桑园面积已经增长到全自治区第2位,实现了发展蚕桑产业的最初目标。但目前全市的蚕桑产业存在由分散的小户生产经营、适用的生产技术匮乏,蚕桑生产总体效益偏低,蚕茧产量仅排在全区第5位等诸多问题。对此,政府应放长眼光,抬高站位,从实际出发,根据各地方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生产经营特点,完成进一步的科学统筹规划,大力推进规模化、机械化蚕桑生产,并且在发展蚕桑产业新区的同时,扶持老区扩大规模,改善生产条件,补贴购进先进机械设备,提高蚕茧生产的产量和品质[4]。
桑园是蚕桑生产的基础资源,百色市现有蚕区的桑园非常分散,不利于机械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要推进蚕桑产业规模化发展,必须进行土地流转,建设连片的桑园。一方面要科学规划布局,划分蚕桑产业规模化发展重点区域,通过扶持政策和自愿原则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把零星土地集中连片,交由有能力有技术的人或企业统一管理使用;另一方面则需要加快老桑园的桑品种和种植模式的更新,使老桑园适合现代规模化、机械化生产。
市、县(市、区)蚕业站、经作站、科技局等技术推广部门要加强与科研机构或高校合作,一方面加强蚕桑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另一方面加强对乡土人才、乡土专家的培训,争取尽快培养出足够数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建立起强大的技术服务队伍和技术改进人才队伍,为打造规模化、机械化的优质蚕茧生产基地提供技术和人才保障。
先进适用的机械设备和技术能从根本上解决蚕桑生产适龄劳动力匮乏的问题,这也是推动蚕桑产业规模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政府应当加大对桑园机械和养蚕机械设备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桑园伐条、采叶和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饲育以及自动上蔟等所需机械设备研发。还应鼓励研发适合当地条件的栽桑养蚕新技术新方法。通过大力推广使用新机械新技术,逐步减少用工数量,提高蚕桑生产的比较效益,保持住蚕桑产业的竞争优势。
领头人是蚕桑生产的经营者,其素质决定蚕桑产业规模化可持续发展的成败。应在各个蚕区挑选一批有技术、有能力,能吃苦耐劳的年轻人作为蚕桑生产的领头人,开展蚕桑新技术培训,并以此带动蚕桑生产新技术和新机具的推广应用,使蚕桑产业在不依赖大量劳动力投入的前提下,保持规模化可持续发展。
好的龙头企业能够带动整个产业高速发展,针对目前蚕桑产业发展的短板和弱项,有目的有计划引进相关企业,完善产业链,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和形成桑叶、桑果、蚕茧、蚕沙、蚕蛹等利用加工全覆盖的多元化发展模式。政府应加大对相关龙头企业的投入,给于协调贷款,对企业建设生产基地、技术改造、节能减排等方面给予项目资金支持,并且引导企业加强与专业合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的合作,建立规模化、机械化的生产基地,保证蚕桑产业产品多元化的优质原料供应。总之,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蚕桑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