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溪市安平镇水产畜牧兽医站,广西 岑溪 543213)
自繁自养猪场重点在于购买培育良种种猪(♀♂),充分利用杂交优势和父母代优良的显性遗传基因繁育生产成绩最佳的商品猪群。现代规模化猪场(含适度规模猪场)普遍选择不同品种的公、母畜进行杂交繁育二代杂种猪,这种二杂猪比纯种亲本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在养殖过程中表现出好喂养、生长快、抗病力强和育肥周期短等优势。实践中普通二元杂交猪日增重比纯种猪高15%~20%,如果进行三元杂交则比纯种猪高出25%左右。国内猪场绝大多数是采用长大杂交母猪与杜洛克、皮特兰或汉普夏等公猪交配,由此获得良繁三元杂交组合。
散养户尽量实行自繁自养,自选留本地达标后备母猪(能繁母猪),然后采购优质精液,并做好保洁消毒等措施,实施人工授精繁育自家商品仔猪种群最为安全高效。若直接从其他商品猪场购买仔猪进行饲喂,要充分考虑疫情风险系数,禁止从疫区或威胁区购买,最好小批量购买,且新进仔猪入场前务必做好防疫隔离和观察评估等工作。
自繁自养猪场的良种群主要取决于种猪(♀♂),精细化饲喂管理种公猪、繁殖母猪对于建立优势种群至关重要。种公猪饲喂原则是所用饲料必须适合当前饲养公猪品种品系的需求,日常管理注意满足适量运动、日光浴、营养全价补给等动物需求,高强度使用的种公猪有必要投喂2~3枚鸡蛋,适量补充新鲜瓜果蔬菜等天然食材,同时定期检测精液质量,当精子质量(活力)明显下降时,应考量予以淘汰处置。种用母猪的体况要保持适中,过肥或过瘦均不利于最佳生产,可导致受胎率和产仔数显著下降。为保障自繁种群的整体健康度,后备母猪及自场种公猪配种前必须接种重点病种疫苗,以使自场商品猪群获得有效被动免疫抗体保护。一般猪场主要是对后备种母猪、种公猪于配种前接种猪细小病毒灭活苗、日本乙型脑膜炎苗和伪狂犬苗等,可有效预防母猪产弱仔、木乃伊、死胎等。妊娠母猪应做好保健工作,产前30 d应结合本场实际情况接种重点病种疫苗和适时开展体内外寄生虫驱虫工作。
自繁自养猪场的首要任务就是繁育良种商品猪、组建健康度和整齐度兼优的优势猪群,也是猪场提高出栏率、成功盈利的先决条件之一,而适时配种则有助于提高种猪的综合利用率和本批次综合配育率。种猪适配期掌控技术要点为:一般后备母猪和公猪的初配适龄是8~10月龄,母猪体重达120 kg、种公猪体重达130 kg,本地猪种适配年龄较早,而外种改良猪的适配年龄则较晚。近年实践发现,后备母猪在第2次发情配种时产仔明显高于第1次发情期,若后备母猪在发情前(配种前)2周起投喂催情散可以提高其产仔数。不同年龄阶段的母猪发情时间有所不同,适配原则是“老配早,少配晚,不老不少配中间”。有经验的养殖户根据母猪出现“静立反射”现象时及时进行配种,往往更容易配种成功且产仔数也更高;采取“双重配种”方式则比“单次配种”的受胎率和仔数高;及时淘汰老弱病残种猪及遗传基因表现不良的种猪,对于猪场提高出栏率意义重大。
猪场成功的关键点之一在于把控好新生仔猪的成活率、健康度和整齐度,初生重较大、健康度和整齐度较好的仔猪群可以发挥最佳生产成绩。关键措施:①衡控仔猪保育舍的温度、湿度。1~10日龄新生仔猪舍宜保持室温30℃~33℃、相对湿度65%~70%。实践证明,低龄新生仔猪对温湿度值要求较高,过高或过低均会引发湿热下痢、腹泻、机能障碍甚至猝死等不良后果。15日龄以后,随着仔猪身体的各项机能逐步发育健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及抵抗力逐渐增强,舍温只要不低于18℃、温差短时间内波动不超过5℃,一般不会造成较大影响。②喂足初乳。实践证明,保证初生1~3 d仔猪吃足初乳是提高成活率、健康度、整齐度的最重要一环,养殖者务必注意采取人工辅助哺乳等有效措施予以满足。③及早补铁。新生仔猪对铁的需要量至少7 mg/d,一般母乳中每天只能获取极少量的铁,针对性补铁事半功倍,既可预防新生仔猪缺铁性贫血,又可获得最佳的初生重(体重增加更快)。建议对2~3日龄新生仔猪肌注“血铁素”1 mL/头,进行补铁。
育成期以后的猪群逐步进入育肥出栏阶段,主要 “定人、定时、定次数、定喂量、定饲养标准”。“五定”实现了精准化饲喂管理,实践中猪群发病率最低、综合生产成绩最佳。此外,随着猪群发育长大,中大猪应改专业乳猪颗粒饲料或湿拌料为自配制全价干粉料,饲喂次数应根据猪的不同生长阶段来合理确
定。一般1~2月龄生长旺盛期的仔猪喂5~6次/d,中猪喂4~5次/d,出栏期大猪喂3次/d。为发挥最佳喂养效果,还要注意饲喂时间每天要相对固定,每次饲料喂量要保持基本均衡,饲养标准应根据猪的体重和生长阶段来合理确定,最好遵循国标猪饲料配方精准调配。农村养殖户要注意将传统的湿拌料喂养方式改为水料分开,因为饲喂干粉料后再喂水更有利于猪完全消化吸收和提高饲料的转化利用率。
饲料和饮水是提高猪出栏率的决定性因素和基础保障物质,科学配制和投喂全价饲料日粮、全程保证充足饮水供应是现代猪场的中心工作之一。根据仔猪主长骨、中猪主长肉、大猪主长膘的生长规律配制全价饲料。30 kg以内仔猪对饲料配方要求较高,为满足骨胳和肌肉快速发育的需要,蛋白质和钙、磷、维生素等必需微量元素要足量供应。实用饲料配方推荐:育肥前期(体重50 kg以内),麦麸2.25%、玉米20%、大麦15%、鱼粉4.5%、棉饼3.5%、青菜50%、青糖4%、食盐0.25%、石粉0.5%。育肥中期(体重30~80 kg),麦麸5.25%、玉米17.5%、大麦12.5%、鱼粉2%、棉饼3%、青菜干50%、青糖9%、食盐0.25%、石粉0.5%。育肥后期,麦麸4%、玉米15%、大麦10、鱼粉1%、棉饼1.75、青菜干50%、青糖17.5%、食盐0.25%、石粉0.5%,注意事项:猪场饮水实行24 h不间断供水制度;育肥前期为猪的生长旺盛期,主张任其自由采食(不限喂量),以料槽内不剩料为宜;育肥中、后期实行精准供料,喂量结合猪当前生长阶段及体重等实际情况合理确定,主张坚持好“定人、定时、定点、定次数、定量、定饲养标准”原则,忌暴饮暴食或饥饱不均。
养殖过程中,随着猪的生长发育,合理控制单位面上的投养密度,尽量减少猪与猪之间的接触频度和增加猪的私立空间,对于防病减病极为有利。结合近代生猪规模化养殖实践总结认为,较为合理的饲养密度应根据猪的大小和不同季节进行机动调整,一般中大猪0.8~1 m2/头,2~4月龄育成猪0.6~0.8 m2/头。夏季炎热时每头猪的占地面积宜适当调大,而秋冬气温偏低时则可适当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