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北京老城整体保护的思考

2021-12-04 02:47李建平
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李建平

( 北京史研究会,北京 100101 )

近年来,通过落实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特别是2021年颁布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人们对北京老城整体保护的概念认知越来越深入,尤其是通过推进北京中轴线申遗,人们对北京老城的历史文化价值认知越来越深入,对文物保护的国际标准了解越来越清晰。以往在文物保护工作中,主要是针对文物古建筑的一个点、一处古建筑的保护与修缮,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要保护北京老城整体的传统风貌。北京老城整体的传统风貌可以概括为:人字形屋顶的青砖灰瓦民宅建筑,烘托红墙黄琉璃瓦的宫殿建筑群,蓝绿交织的河湖水系是北京老城的基本色调;以中轴线为骨架,以胡同四合院编织的棋盘式街道,形成平缓的城市天际线是北京老城的传统风貌。

北京老城是一个整体,要严格按照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界定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进行,其中包括老城、中心城区、市域和周边区域,重点是老城和三山五园以及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等九个方面。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中又明确提出要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历史风貌的完整性、社会生活的延续性、城市功能的多样性。明确对老城保护内容有中轴线,“凸”字形城廓,明清皇城,历史河湖水系和水文化遗产,传统胡同、四合院,传统地名、历史文化街区、古树名木和大树,传统建筑色彩和形态、城市平缓开阔的空间、景观视廊和街道对景、坛庙等其他相关遗产等。可以看出,人们对老城的整体保护认知在一步步加深,对老城保护的措施越来越具体,思路越来越清晰、目标越来越明确。

一、对北京老城整体保护认知的提升

在北京老城保护中,保护观念的提升非常重要,观念提升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老城是旧城的观念,导致大拆大建。北京老城坐北朝南,由宫城、皇城、内城、外城四重城组成,面积约62平方公里。过去在片面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人们没有认识到老城的价值,一度认为老城是旧的,是要改造的,由此出现大拆大建的现象,一些传统建筑物件(例如“门墩”)被当作建筑垃圾处理,一些胡同和四合院被拆除,散落的文物古迹得不到修缮和维护,甚至被认为是现代化建社的“绊脚石”。在这种认知下的北京老城现代化建设中,人们很快发现,在普查中,老城古代建筑遗存数量一次比一次减少。

第二个阶段,文物保护与城市保护分割的认知。只关注某一文物、某一处古代建筑的保护与修缮,不能顾及整座城池的保护。由此,一些重要的古代建筑虽然得到修缮,被保存下来,而老城整体却缺乏保护,甚至遭到现代化建设的破坏,古代建筑的景观被大打折扣。对老城整体保护、整体文化挖掘不足。例如,东城区只关注东城的历史文化,西城区只关注西城的历史文化,而东、西两个城区恰好是老城的一个整体,北京老城整体文化特征得不到维护。例如,东城区改造了隆福寺,西城区没有改造护国寺;西城区在西单广场恢复了“瞻云”牌楼,东城区在相应地段没有空间,恢复不了“就日”牌楼,由此老城的对称文化出现“瘸腿”现象。

第三个阶段,对老城进行整体保护与现代化城市建设相协调的认知确立。进入21世纪,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北京最大的优势是文化,北京最有价值的是老城,老城可以说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富矿,甚至提出“凸”字形老城如果沿着二环路划定保护范围就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博物馆。20世纪末,北京皇家园林颐和园和皇家祭坛天坛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来京考察发现,北京老城,特别是皇城范围内历史文化遗产众多,整体保护价值很大,由此引起人们对老城整体保护的进一步重视和认知。同时,什么是现代化?现代化仅仅就是高楼大厦吗?这一问题不断引起人们的反思。人们逐渐认识到,仅有高楼大厦的城市是水泥堆砌的城市,“千城一面”的城市也不是我们追求的城市现代化目标。在城市建设中,人始终是城市的主宰,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没有人的现代化,现代化只能是一句空话。现代化首先要体现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人的文化、文明素质的提升。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是民族现代化的根基,保护、传承历史文化是检验一个民族进步的标尺之一。在人们解决温饱后,必然要进入文化建设和文明素质提升,城市现代化建设也必然转入文化建设。经过40年改革开放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北京,怎样建设北京就成为世人关注的突出问题。其中有一条,就是如何对待北京老城传统的历史建筑,是对其敬畏,还是不屑一顾;是对其保护,还是破坏;是对其文化传承,还是割裂,等等

第四个阶段,老城整体保护是包括文物保护、古代建筑保护、周边环境建设以及文物管理的系统工程。过去,在文物保护中往往只关注保护有价值的古代建筑,对其周边环境不重视,甚至由于周边环境的影响,一些有价值的古代建筑也得不到修缮,只能采取“冷冻”,即挂牌或加把大锁,任其闲置与衰落。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古代建筑和文物,首先要敬畏之心,要十分珍惜;要懂得,古代建筑毁掉一处就少一处,文物和古代建筑是不可再生的民族文化资源;我们要严格按照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把文物保护作为现代化建设的第一要务,把文物抢救性修缮作为工作重中之重。

更重要的,文物和古代建筑不仅要维护和修缮,修缮后还要有人管理,甚至需要专人专业管理,这样才能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使其对外开放,让文物及古代建筑惠及人的现代化,得到合理利用。人们把这种对文物保护、文化传承、场所合理利用称为文物保护的一种新模式,是一项对文物保护工作的继续和延伸的系统工程。

二、北京中轴线申遗是推进老城整体保护的引领性工作

在北京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后,北京的发展由“人文奥运”转入“人文北京”,北京中轴线申遗被提上日程。经过不断推进北京中轴线申遗,人们越来越发现北京中轴线申遗对北京老城整体保护能起到引领示范作用,是推进老城整体保护工作的“抓手”,对老城整体保护工作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在北京老城保护工作中,北京中轴线申遗已经成为热门话题。北京中轴线南端点在永定门,北端点在钟楼,全长7.8公里,正好坐落在老城正中,成为城市的灵魂和脊梁。尤其在推进中轴线申遗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中轴线与老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老城区内前后布局、左右对称的建筑空间安排,以及城门的确定都与中轴线有着密切联系,抓住中轴线就等于抓住老城文化的精髓,找到了解北京老城的钥匙,这是做好老城整体保护的基础。

在推进北京中轴线申遗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在北京老城范围内首先进行了文物清退和抢救性文物修缮,特别是对中轴线区域内加大了文物腾退力度和文物修缮资金投入。进入新千年,从永定门到钟楼,中轴线上所有的古代和近现代建筑都得到不同程度的修缮或复建,同时还加强了对文物周边环境的整治,使北京中轴线上文物,尤其是主要文化遗产点上的古代建筑物、近现代建筑得到整体性保护。例如,景山少年宫腾退,寿皇殿大修,大高玄殿腾退与修缮,皇史宬内民居腾退与修缮,通惠河玉河段疏通,正阳门箭楼修缮,正阳门至永定门长达6里御道的整治与恢复等,使中轴线更加完整地展示在世人面前,也使老城整体面貌更加突出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

在推进北京中轴线申遗过程中,中轴线文化内涵被进一步揭示,人们不仅看到中轴线上的物质文化遗产,还能领略到中轴线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从南向北中轴线上有永定门、御道、天坛、先农坛、正阳门(箭楼、城楼)、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国旗、天安门、太庙、社稷坛、故宫、景山、万宁桥、鼓楼、钟楼等,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历史建筑;同时,中轴线还展现了中正和谐、守正创新、与时俱进的文化理念,以及八臂哪咤城、太阳子午线、中和韶乐、牛郎与织女、望君出与望君归、故宫的角楼、铸钟娘娘的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人们收集、整理与传承。

人们对中轴线的知晓率大幅度提升,出现了北京中轴线热的文化现象。例如,首都博物馆开辟了“读城——探密北京中轴线”展览,天坛神乐署推出《中和韶乐》演出;北京民族交响乐团推出了《中轴》乐章;在北京市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下西城区委宣传部与台商科技企业联手推出《穿越中轴》;东城区委宣传部与聚尚传媒联合推出《天坛沉浸式文旅项目》;北京联合大学推出《走读北京中轴线》实验课程;北京市东城区图书馆通过征集散文,出版了《我与中轴线》等。在建党百年之际,中轴线上的红色文化也引起人们的关注,例如,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与北京电影学院合作,推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下的沉思》多幕话剧。

北京中轴线申遗起到的引领示范作用表现在多个方面。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特别是古代建筑,在复建或修缮中强调“原址、原样、原材料、原工艺”的国际标准,对北京老城保护,特别是古代建筑修复有了直接影响和借鉴。永定门在复建中就坚持了“原址、原样、原材料、原工艺”的要求,特别在城楼修复过程中,将能收集到的明清老城砖集中使用,将新发现的明朝嘉靖年间“永定门”石匾照原样制作,悬挂在城台上,使永定门更加富有古都风韵。这一标准,在北京老城胡同四合院修复中也得到借鉴,影响深远。过去,为了街面整洁,一些胡同内房屋被随意改动或增高,墙面采用贴面砖,以增加“磨砖对缝”效果,砖雕图案走了样,碎砖石垒砌的墙不见了,仿江南的粉墙大面积出现等。通过中轴线申遗所提出的国际标准,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要保护好胡同与四合院,在修复中就要注意使用原材料和原工艺,包括房屋的高度,墙面的砖、石灰、石雕、留白都要真实、恰当,以致一些专家学者呼吁“胡同修缮要讲究点儿”,不能随意想象,真正要做到“修旧如旧”“修旧如故”。

三、推进北京老城整体保护的思路

加强老城整体保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对《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的批复(以下简称批复)中明确提出“加强老城空间格局保护,保护好两轴与四重城廓、棋盘路网与六海八水的空间格局,彰显独一无二的壮美空间秩序。”①具体参见:北京日报,2020-08-28(01版)。这一要求更加开阔了老城保护的空间视野,改变了人们以往在文物保护意识上更多关注具体文物或具体历史建筑物,越来越认识到老城整体格局的保护。老城的整体格局不仅有宫殿、寺庙、胡同、四合院,还应包括城市建筑的色彩与高度,城市的河湖与水系。

(一)做好老城生态景观建设

北京老城整体保护下一步工作重在城市生态景观建设上,要实现蓝绿交织、水城共融,关键做好“水穿京城”的工作。在首都核心功能区批复中提到的“六海映日月、八水绕京城”是老城整体保护非常重要的举措。

“六海”为中南海(南海、中海)、北海、什刹前海、后海、西海,是北京老城重要的水脉和城市景观,与中轴线一左一右,一阴一阳,南北走向位居老城中央,是老城生态、环境、景观建设的中枢,是灵魂;向东不仅有日坛,还是东方红乐曲奏起,天安门升国旗的一日之晨;向西不仅有月坛,还有卢沟晓月,长安街景观大道直抵巍巍太行山脉—西山。北京老城在天、地、日、月间是老城整体布局的重要文化理念。在北京老城有大天地与小天地。大天地,南有天坛,北有地坛,东有日坛,西有月坛,老城居中;小天地在故宫“后寝”,前有乾清门,为天;后有坤宁门,为地;左有日精门,为日;右有月华门,为月;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居中。

“八水”是流经老城的主要水系,有莲花河、长河、通惠河(含“玉河段”)、外城南护城河、内城南护城河(俗称“前三门护城河”)、内外金水河、宫城护城河(俗称“筒子河”)、内城北护城河。其中,通惠河玉河段建设已经取得很大进展,疏通了万宁桥至北河胡同东口,深受北京城市民好评,北河沿至南河沿段玉河古道的整体规划与展示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内城南护城河是水穿京城的重要景观和生态廊道建设。内城南护城河据1953年测量全长7.74公里,西起西便门,东至东便门附近,途经老城宣武门、正阳门、崇文门,是老城四重城中内城与外城的交界线,20世纪60年代因修地铁,内城南护城河改造成盖板河。在推进中轴线申遗过程中,这条河上的正阳桥被提到日程上,桥南“正阳桥”牌楼,也就是北京老城重要的地理标志—前外五牌楼已经复建,它的重要物质文化载体—正阳桥的考古调查、展陈、规划也应提到日程上。

在推进北京中轴线申遗和“八水”绕京城过程中,中轴线上的桥梁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些桥梁与水系成为一体。例如,在外城南护城河上原来有永定门外石桥;在永定门与正阳门之间原来有龙须沟,俗称“沟河”,正中有天桥;内城南护城河上有正阳桥;皇城南面有外金水桥;宫城(故宫)内有内金水桥;宫城后面(神武门)护城河(筒子河)上有大石桥;玉河上有万宁桥;总计七座桥。这七座桥不仅是中轴线上的重要文化遗产,也是中轴线联接的节点,像珍珠,各有特点。

北京老城保护要厘清中轴线与四重城廓的关系。北京中轴线是这座城市的灵魂与脊梁,整座城市的规划设计,礼仪秩序,建筑的高低错落,乃至左右对称和空间分配都是以中轴线为依据的,都与中轴线有密切联系。同时,北京有宫城、皇城、内城、外城四重城廓,中轴线从中穿过,组成大小两个“中”字形,一是宫城(紫禁城)中轴线从正中穿过,组成一个“中”字;二是皇城中轴线从正中穿过,又是一个“中”字。“尚中”对我们深入认知古代都城(老城)与中轴线的文化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二)推进中轴线申遗,讲好老城故事

推进北京老城整体保护首先要将中轴线申遗工作做好,关键工作是将中轴线整体文化遗产梳理好,完整展示在世人面前。在明确中轴线核心区范围、保护区范围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中轴线的文化内涵,其中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向世界讲好北京老城的故事,讲好中轴线的故事。

讲好老城故事,还要进一步关注老城左右对称的城市地标或景观建筑,不能再出现“瘸腿”文化现象。要聘请文化学者、专家和市民、志愿者讲好老城区内左右对称或呼应的地标以及城市景观,在整体保护认知的基础上做好古代建筑复建和文化发掘。例如,东单牌楼与西单牌楼、东四牌楼与西四牌楼、东庙(隆福寺)与西庙(护国寺)、文庙(孔庙)与武庙(关岳庙)等,这些都是整体保护老城城市肌理重要的节点。

北京老城整体保护还包括老城门外关厢地区,关厢与老城有着密切联系。在这些密切联系的文化遗存中,古道和传统街区的保护和历史文化挖掘十分重要。老城的东直门、朝阳门、广渠门、东便门与大运河文化带有着密切联系;安定门、德胜门与长城文化带有着密切联系;广安门、西便门、阜成门、西直门与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有着密切联系。讲好老城与“三个文化带”的故事也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内容。

讲好中轴线故事,不仅要讲好每一处物质的文化遗产点,还要讲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讲好中轴线起伏与变化、礼制与秩序、韵律与节奏、思想与文化。每座古老的城市都有自己的史诗,北京中轴线就是北京城市的史诗。讲好中轴线故事,关键是做好中轴线申遗工作。要做好中轴线文化梳理与宣传工作,让市民知晓北京中轴线,从不同领域、不同视角参与和体验中轴线文化,特别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中轴线文化梳理方面,不仅历史、考古、古建、文博学者要参与,还要组织哲学、文学、艺术、城市、社会学等学科学者参与;在宣传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融媒体的作用,网信部门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传播正能量,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做好“云上北京老城” “云上北京中轴线”展示。

在市民知晓、参与过程中,“一老一小”更应引起重视。“老”指北京老住户、老居民,让他们讲述北京老城的变化,做好口述史资料收集;“小”指青年学生,北京地区大、中、小学学生的参与、认知更为重要,可以通过市教委有计划地在大、中、小学开展这方面的科普和教育活动。让市民广泛参与,还可以通过北京志愿者联合会招募社会各阶层、各种职业志愿者讲述北京老城的故事,讲述中轴线的历史与文化。对报名参与的志愿者应由市文旅局、市文物局与志愿者联合会组织好培训,让北京多一些中轴线专业讲解员、老讲解员、小讲解员。

讲好老城与中轴线故事,文化与旅游融合、文化与科技融合也非常重要。过去北京“一日游”去长城,时间紧迫,效果不佳,可以转入一日游老城、一日游北京中轴线。这就要求导游加强老城与中轴线文化的学习,真正做到“以文兴旅、以旅彰文”,向世界讲好北京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