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春庭
校园文化是学校秉持的一种教育理念,其基本内容包括确定教育理念,制定“三风一训”(教风、学风、校风、校训)等。其中的教风是指学校在教学理念、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形成长期的、稳定的教育教学风气,是教师队伍在师德、才学、作风、治教等方面的集中反映。良好的教风是一所学校生存和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如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呢?笔者就我校(南京市南化第四小学)开展的校园文化建设加以阐述。
我校自“十二五”期间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把“养怡”作为核心教育理念,意在彰显教育要顺应人健康、和谐、愉悦的成长。要引导学生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积极、健康成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须有良好的心境,有追求卓越的思想意志,有正直高尚的人格修养。为此,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确立了“欣然、卓然、浩然”教风,通过一系列举措以促进“三然”教风形成,并践行我们的教育主张,实现我们对教育的美好愿景。
幸福观具有主观色彩,但人的幸福观往往会受到工作内容、生活环境、他人评价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在教风建设中,通过制度建设和活动开展,促进广大教师建立教育职业的幸福观。
作为学校管理者,理应心系教师、关爱教师。我们为教师建立相应的人文关怀制度并形成长效机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制定了《教师生日休假制度》。每逢教师生日,学校管理者会根据教师的特点编写祝福语,送上生日蛋糕,并让教师休假半天。《教师慰问制度》对生病以及家庭困难的教师提供帮助,让教师感受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学校人事安排制度》要求学校管理者在教师工作安排前要与教师谈心、沟通,真诚地倾听教师的诉求,安排合适的岗位,做到人尽其才,最大限度发挥教师的特长。《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则对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帮扶、引领、平台搭建、业绩宣传等做出相应要求,其目的是让青年教师感受专业成长的幸福,同时也提升青年教师获得幸福的能力。一系列制度的建立与落实,让广大教师感受到学校真诚的关爱,也让他们获得真切的幸福感。
只有教师幸福了,学生才能感受幸福,师生感受幸福的过程也是“养怡”教育的价值体现。为此,学校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让教师享受爱的幸福。学校定期开展最美教师宣传活动,把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先进事迹和感人事迹以推送微信订阅号文章的形式加以宣传。每篇微信订阅号文章都会有大量的学生和家长点赞、评论,让教师获得职业的认同感和成就感。再如举办“我和我的老师”学生征文活动,学生的文字让教师重温过往,让教师感受到学生的认可,让教师感受到辛苦的付出会带来满满的幸福。诸如此类的活动还有很多。这些活动的开展,让教师的劳动始终徜徉在享受爱的幸福旅途之中,让广大教师增强了幸福的内在体验,奠定了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坚实基础,从而让教师在职业生活中保持活力。
除了建立制度、开展活动外,学校还不断优化教师工作任务,减轻教师额外负担,让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轻装前行。另外,学校也不断改善教师办公环境,建设教师体育运动中心,让教师在工作中拥有愉悦的心情和健康的身体。总之,让教师建立教育职业的幸福观,是良好教风形成的前提,是实现教育本质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教师是教风形成的承担者、责任人,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专业能力、专业素养、工作态度、精神面貌对学生影响深远。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与素养、培育一支专业能力突出的教师队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
“养怡”教育的本质是追求师生发展过程中和谐、愉悦的状态。而师生发展离不开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确立了怡然校园文化背景下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构建了以“问·思·行”为要素的“怡学”课堂模式。我们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抓手,通过名师引领、微团队研讨、学科组研讨、校际联盟研讨等多种形式,推进“怡学”课堂建设。广大教师通过研讨、交流、反思、撰写案例与论文,对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优化、教学问题的设置、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提高了教师的学科素养以及对课堂教学本质的理解,也实现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同时也促进教师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
在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研讨同时,学校积极打通教师研究成果输出与推广的渠道。学校和《江苏教育》《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学研究》等多家期刊进行合作,组织教师投稿,为教师发表文章创造条件,让教师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与成就感。
教师日常工作繁重,这对学校开展规模较大的、集体性的教育教学研讨活动产生了一定制约。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学校为不同学科教师成立了微团队。微团队由骨干教师领衔,4~5位教师组成。微团队立足课堂,在学校“怡学课堂”建设的背景下,进行课堂教学的深度研磨。学校给予微团队充分的自主权,研讨的主题、时间、地点、方式等均由微团队成员自行决定。学校每年给微团队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和后勤服务,确保微团队活动顺利进行。每学期,学校把微团队研究成果在学科组或年级组内进行展示,形成学科组研讨活动,一方面充分发挥微团队辐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也让微团队成员获得认可,感受成功的喜悦。我们在学科组研讨活动的基础上,升级研修规模,形成团队赛。团队赛以年级组为单位,人人参与,从备课、上课、陈述观点、问题答辩到案例撰写等,构建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营造出一种合作、研讨、反思、共进的氛围。
“养怡”教育理念映照在教师专业发展之路上,追求所有教师的发展,同时也追求教师在发展之路上能以怡然的姿态行走。与儿童一起不断地探索发现、学习研究、创造突破、成就自我,是教师队伍发展的动力源泉,而促进教师不断追求卓越是形成良好教风的根本途径。
高尚的德行、浩然的正气是为师的首要素质。因此,打造风清气正的教师队伍,促进良好教学风气的形成是学校管理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依法治教、依法执教”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时代要求。在“依法治教、依法执教”的实践中,学校把师德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建设一支身正为范的教师队伍。在“怡然”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坚持组织教师开展师德教育活动,帮助教师牢固树立依法执教的意识,增强遵守教育规章制度的观念。在教师节,我们通过教师集体宣读教师誓词、讲述师德模范标兵事迹等活动,树立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我们利用后进生转化的案例开展交流与分析,让教师学会真正尊重学生,对学生有爱心、有耐心,在后进生转化工作中找准方向。教师只有保护少年儿童的人格尊严,关爱全体学生,才能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中,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们改变过去师德教育校长台上讲、教师台下听的形式,通过开展事迹宣传、案例分析、民主讨论、评比等多种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不仅是提升师德教育实效性的需要,也是“怡然”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我们认为,只有通过具体活动,才能把对教师的行为要求内化成教师自身的价值追求。只有教师自觉追求身正为范,才能真正造就一支风清气正的教师队伍,才能让教师队伍的浩然之气历久弥新。
近十年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共培养出两名江苏省特级教师,近20位市级、区级学科带头人,学校也成为人民群众广泛认可的名校。这些成就的取得,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教师发展、学校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只有锻造出一支欣然从教、追求卓越、风清气正的教师队伍,才能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只有形成“欣然、卓然、浩然”的教育之风,才能让“养怡”教育这一文化标识变成怡园每位教师的生命图腾,才能让“养怡”教育成为怡园园丁的梦想并逐梦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