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 陈 虔
据不完全数据统计,截至2015 年,我国开设泰语专业的高校有42 所,在校生达到了2000 余人,专职教师160 多人,具有亚非语言硕士授予点的有8 所院校,具有泰语博士授予点的有4 所院校,泰语人才培养层次涵盖了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中泰两国的旅游合作是两国合作的重要领域,因此在我国开设泰语专业的院校基本都会开设旅游泰语课程。但由于该课程在我国开设的时间不长,导致目前这门课程开设的规范性与标准性都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虽然该门课程开设标准在各个院校中会有所出入,但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基本上达成了共识,即在中泰旅游市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是既有扎实语言能力又具备旅游行业专业知识的人。以此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旅游泰语课程设置时,就会发现该门课程对于旅游行业专门性的要求非常高,这也使得我国目前在该课程开设过程中遭遇了诸多困难。
第一,师资力量不足。因为该门课程性质的特殊,要求该课程的任课教师不仅要有语言能力,也要对旅游行业有充分的认识。而目前我国高校中泰语专业教师绝大多数是泰语语言专业毕业,旅游专业方面受训极少。此外,任课教师深入旅游行业的路径较少,导致很多旅游泰语课程的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借助经验或相关书籍进行教学,从而使得教学的内容单一且缺乏实践操作性。教学内容单一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以导游词为主;缺乏实践操作性体现在教学内容过于理想化,即便是采用情境教学,情境的设定也过于理想化,与现实工作情况相距甚远。
第二,可使用的教材稀少。目前在国内市面上能够购买到的关于旅游泰语方面的教材屈指可数。已出版发行的教材整体上呈现出重语言、轻专业的特点。从教材里选取的教学内容来看,以旅游景点介绍为主,个别教材中会涉及旅游行程,例如佘冰莹、邓正荣编著的《旅游泰语》。从教材内容的编排与设计来看,课后练习多与课文内容本身有关,对于旅游行业方面的介绍与活动设计在教材中基本上没有体现,例如段召阳主编的《旅游泰语实用教程》。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教材编排的情况在课程教学中是很难实现旅游专业知识的教学的,这部分知识目前多是依赖任课教师的补充。
第三,旅游泰语授课方式相对单一。目前,旅游泰语在大多数高校中的授课模式还是比较传统的,以教师主讲为主,学生参与实践的比例非常少。虽然关于该门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尝试已经不断涌现,但绝大多数高校还处于课程改革理论的探索阶段,到落地实践还有较大的距离。这也是目前旅游泰语课程只能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的重要原因。
在实际进入一门教学课程改革实践之前,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课程改革的定位问题。旅游泰语课程其自身的课程性质就要求这门课程应注重实践性。而课程的实践性不能仅仅围绕课程教学活动设计层面,更要使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在实践性上统一起来。笔者认为,旅游泰语课的实践性应该以旅游相关企业的需求为方向进行设计。换言之,该课程开设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当以服务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契合旅游相关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为目标。有明确的课程教学目标,才能有方向、有目标地进行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
目前,我国企业对高校人才的培养属于被动培养。高校与企业建立人才合作培养关系后,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方式多是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基地。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企业参与度非常低,培养过程完全由学校来负责。因此,笔者在这里提出的要构建旅游泰语课程企业参与的教学体系,实质指的是企业在课程开设过程中的参与,让企业也能作为课程的任课教师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以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泰语专业的旅游泰语课程开设为例,该校旅游泰语的任课教师借助学校搭建的校企合作平台,组建了企业、教师、学生的团队,以沉浸式教学的方式,将课堂直接搬进了企业,让学生有机会能够与企业里的工作人员近距离接触,以此提升学生对行业的认知。除了上述让企业直接参与教学活动以外,企业对于课程体系构建的参与还体现在教学内容的构建上。为了提升该门课程的实用性,教学内容需要与企业实际工作息息相关。鉴于此,企业可以提供实际的工作案例,再由专业教师负责泰语表达转化,二者有机结合,构建企业参与度高的旅游泰语课程教学体系。
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人才对于所学知识的领悟和应用能力是检验教学成果很重要的维度。旅游泰语作为一门重实践的课程,在其课程体系构建中也当为学生构建一个知识实践应用的平台。在前文中也提到,目前针对旅游泰语课的实践平台是以企业顶岗实习为主。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多是以教室内情景模拟的形式进行的。笔者认为这样的实践对于培养学生知识灵活应用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搭建一个知识应用力度更强的平台是非常必要的。在这个方面,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泰语专业做出的尝试是值得借鉴的。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为了更好实现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社会价值,与都江堰旅游相关部门以及诸如快手、抖音等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目的就是借助短视频平台,宣传都江堰旅游文化,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借助这个平台,该校泰语专业构成了师生团队,开始通过短视频拍摄方式,用泰语介绍都江堰各个景区以及当地的非遗文化。短视频拍摄涉及的内容会是旅游泰语课堂上的教学内容,而短视频的拍摄也会要求学生进入景区进行实景拍摄。在沉浸式教学理念的影响之下,上述课堂实践形式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灵活应用的能力。相比较传统的教室内情景模拟实践,这种方式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发挥的作用更大。
旅游泰语应用型教学体系的构建,除了上述企业参与层面以外,培养“双师型”专业任课教师也显得十分重要。首先应当充分发掘教师自身的优势力量,让其在旅游泰语课程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例如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担任旅游泰语课程的任课教师都曾经担任过四川省泰语导游口试的评审官。有的教师不仅是泰语导游考试口试的考官,还有旅游专业的教育背景。该校旅游泰语课程在师资力量上的培养就是以上述教师为主体进行的。其次,以学校的校企合作为契机,让泰语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体验,增加教师对行业的认识,了解企业的需求,好让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做到语言与行业的有机结合。最后,作为旅游泰语课程的任课教师,其自身也当在平时工作中不断学习积累,如考取相关行业资格证,提升个人的专业水平。
对于旅游泰语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估,笔者认为应该由学生本身、教师、教学单位以及企业进行评估,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客观地看到课程的教学质量。目前,大多数学校旅游泰语教学质量评估参考的系数主要是教师、教学单位、学生三个方面,而对于企业的反馈采用的是一种听取意见的态度,并没有将其纳入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当中。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当前旅游泰语教学过程中企业并非作为主体参与课程教学密切相关。鉴于此,笔者认为该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得以构建的前提就是要切实在课程教学中实现企业参与旅游人才的培养。
进行课程的教学改革,本质上是为了实现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为了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加强企业对人才的参与培养,是提升人才专业性和应用性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