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教育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建构及实践路径

2021-12-04 01:18:29李梅敬
北京社会科学 2021年7期
关键词:建构生活化智能

李梅敬

一、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人类教育活动,关涉人的思想行为形成变化的规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离不开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切实做到“三全育人”,则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建构。斯宾塞认为:“怎样去完满地生活?这个既是我们需要学的大事,当然也就是教育中应当教的大事。为我们的完满生活作准备是教育应尽的职责。”[1]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为实现“完满生活”,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教育”的智能教育,会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什么变化?智能教育的生活化建构又如何开启?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二、高校教育从传统教育向智能教育转变

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不断重塑教育形态的大背景下,高校教育迎来了从传统教育向智能教育的转变。2017年,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就将“发展智能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强调要“完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就智能教育而言,实际上包括人工智能教育和教育人工智能两个维度,人工智能教育是智能教育的内容之一,但不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本文的智能教育主要是指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即人工智能+教育。目前,人工智能将如何深度改变教育的未来成为较多学者的关注热点。

目前,学界对于“何谓智能教育”这一问题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比如,有学者认为,智能教育是教育手段的智能化,即运用先进的智能技术实现教育管理、教与学等的智能数字化;[2]有学者将智能教育界定为个体智能发展与智能技术实践相整合的、跨学科开展的创新教育过程;[3]有学者认为,智能教育包含智能技术支持的教育、学习智能技术的教育和促进智能发展的教育三个方面;[4]也有学者认为,智能教育是指在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基础上,融合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化教育环境、智能技术支持的新型教育模式、精准化的教育管理和服务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教育形态。[5]但是大家普遍认同,人工智能可以赋能教育,对于提升教育质量、提高教学效率、提高管理效能、实现精准教育等具有积极作用。

高校教育从传统教育转向智能教育,引起了教育教学环境、教育理念、教学技能、教育评价、教育管理、教育服务等多方面的新变化。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将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对接,构建不关闭的泛在教学环境;重视人机结合、虚实结合的思维体系转化,实现教育智能化发展;重视规模化教育与个体性教育的自由转化,构建多样化需求与个体性指导并存的教育体系;重视利用智能技术构建模拟情境,在情境中完善认知—知识—价值—能力的培养链条;做好人机协同、同伴协同化学习等。

三、智能教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建构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如果从哲学理论的角度继续向前追溯,则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的人本主义思潮,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把哲学的视野从外在世界拉向人的存在本身,把人的本质与人的存在问题变成了哲学的核心问题。作为以人为对象的教育,自然会紧扣时代脉搏,使教育更加贴近人的生活,贴近人自身。比如,1972年写就的被誉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中一个里程碑”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就强调,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完善的人,让学生掌握生活方面的知识。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应以生活世界作为话语的实践基础,但是在很长的时间里,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地强调了它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而远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渐渐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了扭转这一形势,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呼声高涨,然而在改革的过程中,又出现了纯粹追求“抬头率”的泛娱乐化思想政治课,泛娱乐化的思想政治课在语言、环境和案例上都追求贴近学生,却没有从贴近学生的实际出发升华学生的心灵。那么,如何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如此”靠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如何使思想政治教育立足生活世界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为我们指出了方向,即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八个统一”。在智能教育的背景下,这八个统一具有了更好的实现基础。在回答智能教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进行生活化建构之前,需要明确何谓智能教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建构?

首先,不能从狭义的视角来理解生活化建构。过去常常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建构就是贴近学生的生活,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这种理解是片面而且狭隘的,仅仅从这个层次理解生活化建构,思想政治教育是无法取得高层次的立德树人的效果的。这里的生活化建构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回归生活的生活化建构。这一层次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日常生活化建构;另一方面是非日常生活化建构。这里的日常生活化建构还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学生当下的日常生活实践,这个实践关涉学生的生存、生活、发展、感受等,是与学生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种活动的总和(这是学生最关心的层面);第二个层面是思想政治教育讲述的当时的日常生活实践,这个实践关涉当时历史人物的生存、生活、发展、感受等,是与他人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种活动的总和(这是学生作为旁边者的层面)。非日常生活化建构则主要是指与民族、国家、社会、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种活动的总和,比如我们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生活实践,比如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努力和实践等,这是关乎整个社会整个人类的发展再生产的最高层次。因此,回归生活,进行生活化建构是思想政治教育面向现实生活(这里的现实生活不是局限于当下的现实生活,而是回到当下的情景实践)的重要举措。除此之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建构还包含一个非常重要的层次,即提升生活的生活化建构,也就是如何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上升为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其次,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建构放到智能教育的背景下,构建“平等、适合、开放、灵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智能教育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建构不再局限于传统教育背景下的现实物理空间,而是实现了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的有机结合。线上课程、线上线下混合课程等的建设让教育资源实现了最大程度的共享,教育走出封闭的围墙和地域的界限,变得越来越开放,“平等”共享教育资源成为现实,国际国内的优质教育资源开启了向低处倾泻的革命。教育也有了从批量化生产到个性定制的现实可能,每个受教育者都可以寻找“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教育菜单,为自身的教育量身定做。线上教育的快速发展,使得构建不关闭的泛在课堂成为现实,线上教育的开放性、规模化教育与个体性教育的自由转化性,模拟教学情景的便利性等都为实现“开放灵活”的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智能教育背景下,学生“当下的日常生活实践”开启了现实物理空间和网络虚拟空间并行的多维生活空间,“非日常生活化建构”则主要是国际国内智能环境的变化及国家政策的变化等。因此,智能教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建构需要在重构生活理论的同时建构合适的行动范式,需要在赋能教育的同时创新教育,在延伸教育的同时重塑教育,在突破旧有框架的同时建构新的体系。

四、智能教育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建构的特征

(一)注重个体内在性特征

智能时代的到来,让传统教育中的标准化、量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维继,而智能教育的线上线下双线并行模式,为形成个性化、开放灵活的教育服务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因此,智能教育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建构可以也必须具有个体内在性。前文已述,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建构从最基础的层次上是为了满足同学们的生活化需要,因此日常生活化建构是一个基础而重要的层次,通过这一层次的建构,不断进阶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在日常生活化建构的层次上,注重个体内在性是它的一个基本维度。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因材施教”理念到智能时代的个性化教学,都是个体差异在教育中的反映,也说明教育要取得好的成效必须从个体差异的前提出发。智能时代,学生日常生活的数据化使得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扩大,在智能推送的数据下,学生每天接受的数据一方面与个体兴趣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与他人兴趣日益疏离,这就加大了学生个体的内在差异性。这种状况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注重学生个体内在性的发展,关注身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时代的大学生,在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徒增了哪些“成长的烦恼”,并运用大数据进行智能诊断、智能分析,从而实现个性化教育。当然,目前我国的智能教育还处于初始阶段,不能完全实现从批量生产到个性定制的转换,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依然要坚持从德育优先出发去开展,以建立健全健康成熟的人格为首要任务,因为“道德作为生活的内在构成,它的功能就在于引导生活向着善性的生活发展,也即是引导生活走向更好,更有意义和价值”。[6]

(二)注重类发展特征

人工智能的发展,把人类带入了数字世界,世界的数字化转移在大大拓展人类生存空间的同时,也把人类更为紧密地连在一起,让人类史无前例地成为一个共同体,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建构要更多从类整体的层面着眼,注重类发展特征。前文已述,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建构从最高的层次上是为了满足国家、民族、社会甚至整个人类的生活化需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不是低俗化、世俗化、媚俗化,更不是个体化、娱乐化、集团化。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指出:“生产生活本来就是类生活”,[7]故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建构必须从主体的角度强调类特征,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人类发展的要求。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认为,作为道德主体的个人必须面向生活,参与社会创造,为公众服务,为祖国建功立业,人的价值就表现在这种行动之中。在智能教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建构要树立共同体意识和系统观念,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类美好生活服务。这既是智能时代人民精神生活的变革,也是提高新时代人民精神宽度和广度的现实需要。

(三)注重实践性特征

我国提出要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这是对当前教育实践探索的结果,也是对当前教育弊端进行充分反思和制度设计的结果。一项好的制度设计来源于实践需要,也势必在实践中进行检验。智能机是人类实践的成果,也必然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和影响。智能的原意是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而调整并确定正确行为的能力,因此智能本质上是一种实践反应能力,包括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在智能教育背景下,人工智能延伸了人的器官,放大了人的机能,但却没有从本质上改变人类智力活动的轨迹,因此智能教育依旧必须落实到实践层面来发挥作用。在智能教育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建构不能脱离实践,脱离了实践势必成为空中楼阁。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8]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建构势必在实践中完成,在生活和实践中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是一体化的前提,也是简单有效的方式。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需要由生活实践来确认,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生活实践中凭借对生活和经验的感知来取得实际效果。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背离了学生的生活实践,那么它就会与生活道德脱节,就会成为仅仅存在于书本上的知识,而不是可以深入灵魂的心灵滋养,也不是可以付诸实践的行为指南。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建构离不开对智能时代教育实践的探索。

五、智能教育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建构的实践路径

在智能教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都在发生变化。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面对人生价值和意义问题,必然陷入深深的危机之中。就好像一个世界,如果抽掉了人及人的主观能动性,那么世界就会成为一个没有目的、缺少价值、不含意义的世界图景。在一定程度上,思想政治教育对生活世界的遗忘就是对人的遗忘。那么在智能教育背景下,如何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生活化建构?或者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建构的实践路径是什么?具体而言,我们需要从不同层次进行实践。

(一)围绕历史、现实、虚拟等场域转换进行日常生活化建构

1.关注大学生当下的日常生活实践,从现实物理空间到网络虚拟空间

何谓大学生当下的日常生活实践?是否就是大学生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当然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生活分为四个层面,即物质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因此,这里的日常生活实践包括大学生的物质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关涉学生的生存、生活、发展、感受等,是与学生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种活动的总和,这是学生最关心的层面。学生对待专业课的态度与对待思想政治课的态度不同,本质上就是因为思想政治课表面看起来,既不是维持生存和生活的知识和技能,也不是提高就业和提升生活水准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它常常被理解为“国家关注的顶层设计”。实际上,无论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史还是从其目标来看,它都不曾远离生活,始终对个体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引领。智能教育时代,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已经从物理空间到虚拟空间实现了二者的穿梭连接、交融互补,因此泛在教育环境的构建势在必行。

在智能教育的泛在教育环境下,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就要将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学生的困惑、学生的期待等内蕴在思想政治教育内,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提升其实践效果。具体而言,要把握四个度,即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要注意所授内容与学生意愿的吻合度、与学生专业知识的契合度、与学生已有价值观的关联度、与现实生活和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的相关度等。要在“铸魂育人”与学习者之间形成积极的创生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关切,无论是切合了对象的思想观点还是切合了他们面临的生存或者发展问题,抑或是发现了他们尚未意识到的深层需求,都是良好的探索。智能教育背景下的数据分析有助于提高四个度的吻合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2.关注思想政治教育讲述的当时情景,从历史空间到现实空间

思想政治教育讲述的当时情景的日常生活实践,关涉当时历史人物的生存、生活、发展、感受等,是与他人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种活动的总和,这是学生作为旁边者的层面需要学习的。智能教育时代,学习过程越来越智能化,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智能技术构建模拟情境,在情境中完善认知—知识—价值—能力的培养链条。历史情景即历史时间和历史空间的再现,任何历史活动、历史结论都是具体历史空间的产物。历史空间的特定性、视角性、动态性、具体性、相对性等使得我们在不同的空间框架下,采用不同的视角,观察、理解、解释事件可以产生不同的结论。虽然历史空间不同,但历史空间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可以揭示历史事件和历史活动的内在规律性,让我们知往鉴今,昔为今用,从历史空间走向现实空间,展望未来空间。以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不能仅仅从理论到理论,而是需要将理论还原到当时的生活情景和生活实践中,让同学们理解其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决定和决策,为什么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同意见。在这一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带领同学们去领悟历史人物的生存、生活、发展、感受等。与此同时,学习领袖人物在处理国内国际问题、自身他人问题上的智慧和气魄,则对现时代的莘莘学子大有裨益,因此要把这部分内容提炼出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完成从历史空间到现实空间的转换,这是其一。其二是从历时性的视角梳理党的理论演化的过程。比如从毛泽东思想讲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也是从历史空间到现实空间的链接,体现了历史空间的绵延、政策推进的稳定和现实场景的跃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本质上反映了个人或者国家的活动轨迹,这些理论和活动轨迹都是我们生产和实践的经验积累和理论升华,是构成中国之所以是中国的“过去”的基本要素。“现在”我们之所以要学习四史,就是希望找到通往“未来”的路,而中国共产党辛苦探索的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也孕育其中。

(二)围绕民族、社会、国家、人类等层次域转换进行非日常生活化建构

非日常生活化建构主要是指与民族、国家、社会、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种活动的总和。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从个体到他者,从一国到人类的升华。智能教育时代,虽然教育理念、教育环境、教育管理、教育评价、教育服务等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但是马克思主义所深切关注的人的存在和发展方式问题依旧存在并不断强化。人工智能时代,人类面临的失业、生存价值等问题日益突出,人类时刻面临知识技能的“过时”,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成为常态化的需要,人将如何生存和发展成为时刻变化的新课题。智能时代,再也没有了包分配的铁饭碗,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甚至整个人类的创造力成了人们的铁饭碗。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在深层次上继续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是其重要任务之一。既然要从人类的高度看待思想政治教育,那么就应有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雄心壮志,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要时刻牢记既不是培养抽象的理论人,也不是培养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更不是培养政治人,而是团结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从这一层次上,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如何立足中国实践、扎根中国实际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非日常生活建构的重要内容。

智能教育时代,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升级,需要紧跟时代发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非日常生活化建构。一是在民族问题上,要有新时代的新视野,从历史现实、历时共时等不同坐标看待中华民族的问题,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是在社会问题上,正确探讨新时代中国社会出现的各类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运用主流价值观进行引导,并坦诚地分析主流价值观与形形色色的理论和观点之间的关系,推动主流价值观转化为学生的思想素质;三是在国家问题上,聚焦国家重大理论方针、关注重要会议内容,积极回应社会问题、国内问题、国际问题,积极应对各类竞争关系,运用大数据和智能技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党性和喉舌作用;四是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差异,避免用资本逻辑来理解中国的政策和理论,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看待人类世界的现象和事件。

需要指出的是,日常生活化建构和非日常生活化建构实际上是一体两面。一般而言,一个人生活的世界既是特殊世界也是普遍世界,特殊世界的限制来源于个体所处的境遇和习惯,这些境遇和习惯恰恰是人们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判断和选择所首先依赖的标准,很多时候也是我们的第一反应,即借助自然的态度去决定自然的行为。而人们只有摆脱了特殊世界的限制之后,才能进入一个更高层次的普遍世界。在这个普遍世界中,人们已经有意识地克服了自身特殊世界的局限,从而对自己的行为摆脱了自然态度,有可能被重新审视、重新判断和重新行动。正如胡塞尔所言:“每一个世间的给予都是在地平线的情况中的给予, 在地平线中包含着更广阔的地平线, 最后, 作为世间给予的每一个东西, 本身都带有世界的地平线, 并且只是因此才被意识为世间的。”[9]这有时候也可以反映出我们日常所谓的格局或者驾驭生活的能力。因此,智能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有大局意识,能够从世情国情党情的高度、用长远眼光观察形势、分析问题,善于围绕党和国家的大事认识和把握大局,自觉地在顾全大局的前提下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围绕数字生活构建数字思想政治,依托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主体能力,积极开展提升生活的生活化建构

提升生活的生活化建构,也就是如何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上升为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建构不是为了迎合学生的生活兴趣而降低自己的理论性,不是思政课的表面化、浅薄化、泛娱乐化,更不是低俗化,而是应具有较强的政治性、理论性、生活性和整体性,这就对思想政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能教育时代,教师需要具备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与虚拟助手合作的能力等,在此基础上,把学生现实生活和数字生活中的碎片化问题整合成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在这个层次上,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新时代的大学生作为网络的原住民长期生活在数字世界,思想政治课教师需要围绕学生的数字世界开展数字思政,融入学生的数字生活,为数字德育进行生活化建构,将数字现象、数字逻辑、数字问题等转化为数字思政,从而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进行提升生活的生活化建构。

首先,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提升信息化水平,提高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和运用能力,提升数据分析能力,树立正确的数字观和数字意识,增强教材内容和数字内容之间的联系,不断推进数字思政的链条式融合。在数字空间,大学生的思想活动与社会现实空间具有很大不同,与教室的拘谨和约束相比,学生的才华和关注点都真实地裸露在数字平台上,教师在数字空间可以收获在课堂上不能收获的大量信息。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能够及时关注数字平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将其前沿的、多变的、迷惑的思想碎片整合成思政问题,进行积极的发现和引导;不断在多样化的问题中突出思政课的主导作用,进行思想引领;在多变的问题中突出理想信念的作用,进行方向引领。

其次,思政课教师要提升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思政问题的能力。这需要思政课教师熟悉学生的现实问题、熟悉思政问题,并熟悉两者之间的链接路径。要实现现实问题和思政问题之间的无缝衔接,思想政治课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技能,包括学习力,即学习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及了解学生专业背景知识等;教育力,即有思政知识能教、有教学方法会教、有教学兴趣愿教;见识力,远见卓识的大局意识;幸福力,充满正能量和幸福感,带给学生更多的感知幸福的能力;论战力,对错误思潮进行批判和论战的能力;思维力,包括意识形态思维、系统思维、大局思维、辩证思维、批判思维等,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谱系和话语转化体系,使自身始终处于自我激活状态。

最后,思政课教师要有充盈的精神世界,做有信仰的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这一矛盾转化体现了人们提升自身精神世界的需求。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社会物质丰富的前提下,人的精神需求会变得日益突出,而社会转型、全球化发展、意识形态冲突等均对人类的精神世界造成冲击,生存价值焦虑、生活意义迷茫等文化困境的出现凸显了信仰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处理现实空间还是虚拟空间的问题,在将问题转化为思政问题的同时,一定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对其进行阐释,关于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有分歧时要旗帜鲜明地表明态度、亮明观点,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试着分析作答,以检测这一过程的效果,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最后完成立德树人的目标。

六、结语

综上,智能教育时代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构建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新的契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时代教育环境的改变,积极拥抱人工智能。在教育环境上,重视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对接;在教育理念上,重视通过人机结合、虚实结合的思维体系实现教育智能化发展,重视规模化教育与个体性教育、多样化需求与个体性指导;在教学技能上,要注重平台资源库建设、数据的筛选和解读等能力。未来在人工智能的赋能下,思想政治教育一定会进一步自我激活,焕发勃勃生机。

猜你喜欢
建构生活化智能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阿来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26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1:38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34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8:58
智能前沿
文苑(2018年23期)2018-12-14 01:06:06
智能前沿
文苑(2018年19期)2018-11-09 01:30:14
智能前沿
文苑(2018年17期)2018-11-09 01:29:26
智能前沿
文苑(2018年21期)2018-11-09 01: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