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化视角的贵州军民融合产业转型升级对策研究

2021-12-03 06:39袁剑锋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31期
关键词:转型升级

袁剑锋

摘要:基于集群化视角,聚焦贵州军民产业发展现状以及转型升级目标任务,提出贵州军民融合产业转型升级的实现路径。从区域政策、产业体系和孵化园区等层面,通过促进各层面要素集聚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军民融合产业转型升级。这为区域军民融合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集群化,;军民融合产业;转型升级

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军民融合战略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为我国国防建设和区域经济建设协调发展进一步指明方向。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如何促进军民融合的良性互动成为政府和社会的重要目标任务,在国家和国家国防科工局领导下,贵州省大力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军民融合产业取得了较快发展。地方先后出台《贵州省“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贵州省关于深入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意见》、《贵州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重要政策文件,积极探索促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贵州作为工业化后发区域,军工产业为国家国防建设、区域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在贵州实体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近年来由于制造能力分散,内外部资源统筹协调及行业资源整合能力不够,缺乏系统规划与战略抓手,以航空、航天、电子为代表的贵州工业品牌影响力未能放大,未能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导致贵州在承接东部高端制造产业转移、吸引系统级产业投资落地方面存在劣势。因此,以集群化为抓手深入推进贵州军民融合产业转型升级,对培育新动能,对全省经济建设换道超车、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化发展涉及三个层面:区域政策层面、产业体系层面和孵化园区等层面,各层面要素集聚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军民融合产业转型升级。

(一)区域政策层面:构建完善的政策体系和一流公共服务

政府是区域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选出地方有竞争优势的军民融合产业,通过产业政策、服务配套等硬环境和区域制度、创新文化等软环境建设。同时,在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市场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之间,也要寻求集群内部成员基于共同协商原则组织开展集体行动的治理机制,实现军民融合产业集群的自组织发展。

第一,构建完善的产业政策支持体系。加强区域军民融合的顶层战略设计和优化产业政策。政策是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发展先导,没有规划引领的发展是盲目的。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发展规划要与当地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相衔接,真正使规划成为指导当地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遵循和纲领性文件。科学统筹军民融合战略的区域发展总纲领,突破地区支柱产业的行业限制、产业集群的区位限制和企业军民属性限制。权衡国防事业和国民经济对军民融合的实际需求情况,确定集群的产业和技术突破重点。

第二,完善财税制度。与国有军工企业相比,民营企业普遍经营规模较小、资本实力较弱,前期发展需要政府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优惠进行扶持。省市级政府对当地军民融合产业集群的人才引进、技术研发补贴和土地租用、重大项目税收优惠,都会对高技术型民营企业入驻产业基地产生积极影响,通过“孵化效应”快速积累产业实力、发展地区经济,提高集群“研究开发”、“技术应用”和“经济社会效益”指数,利于军民融合产业集群的良性发展。同时,为了保证民营企业有持续动力参与军品研发生产,建议对军工和民营企业公平税赋,降低军品科研的成本和风险。

第三,组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按照“国家地方共建、市区共同引导、社会资本主导、专业公司运作”的思路,发起设立首期总规模百亿元的贵州军民融合产业投资基金,满足军民融合重点产业、两用技术成果转化、军工企事业单位改制重组等投融资需求。

(二)产业体系层面:促进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化协同发展

第一,完善产业体系,促进产业集群的孵化成长。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加快产业延链、补链和壮链,形成上下左右联系紧密、专业分工协作紧密的完整产业链,增强集群的竞争优势。要强化集群企业间、项目间的配套,每个产业集群一般要求形成主营企业、配套企业、服务企业、研发机构、金融机构等完整的产业组织体系,使每个企业都能提高工作效率、高效运转。建立基于产业链协同的分工协作网络体系,做好產业链,拉长区域产业链,引导和协调企业间进行专业化分工,进行专业化生产,以缩短营销半径,增强企业的专业化程度,使其成为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组成部分,避免群内企业“集而不群”的情况发生,从而降低成本,大大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第二,发挥龙头骨干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在产业集群中,有好的龙头企业支撑,就会有源源不断的配套企业来落户,产业集群推进的速度就快,就容易取得成效。要把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作为推进产业集群建设的重中之重。要坚持引进与培育相结合,发展壮大龙头企业。着力培养一批本土有实力、有发展前景的龙头企业。以航天航空骨干单位为龙头、以中小企业为配套的完善的产业链条,着力发展以航空、航天、装备制造、信息技术产业为主的主导产业,加快建成特色鲜明的军民融合产业集群。

第三,深化“产融互动”,营造有利于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发展的金融资本生态。通过引进风险资本、新金融资本和国家主体金融资本,引入PPP、银团等模式,从而满足有前途的重大项目的成长需求,助推其成长壮大。确保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得到优质金融服务,使金融资本流与产业经济流得到有效配置。要真正在市场上创造更大的价值空间,真正创造出被市场认可的利润空间,要得到资本市场的估值与定价,做大产业集群中节点企业在资本市场的市值,实现产业集群的几何级成长,从而占据国家乃至世界产业升级浪潮的有利位置,形成国有控股型、公私合营型和民营创新型多元化发展的产业集群。

第四,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制造业基地”的思路,进一步整合资源,大力推进园区规模化、特色化发展,提高产业集聚度和投资强度,促进军民融合产业集聚与集群。采取产品链集群与创新链集群相结合的成长路线,通过相关产业链接招商,结合上游经济规模的快速发展和今后发展规划,加快下游相关项目的引进和原有工业整合。

(三)园区层面:构建军民融合的产业孵化载体

以园区作为产业集聚的孵化载体,充分发挥军民融合产业集群作用和释放规模效应。

第一,建设若干军民融合产业专业孵化器。围绕航空航天、电子信息与大数据技术等,孵化军民两用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科技成果。通过项目征集、创业比赛、资金牵引等形式,开展军工科技众创活动,引导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建设军民融合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军民融合众创空间。建设军民融合孵化器(国家级双创基地,与高校合作)联合孵化器、电子信息科技产业园,推进孵化模式创新,打造空间独立,生态完整,各具特点的军民融合专业孵化器。

第二,着重打造产业孵化创新生态:实现产业集群化、孵化服务专业化。以产业园区为依托,积极培育产业链条,构建企业分工协作、协同发展的内部联系,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军民融合产业园区的发展方向。建立完善的军民融合产业链条,以军民融合产业园为载体延伸产业链,形成完整的现代军民融合工业体系。以园区为基本载体,整合资源,重点引进“补链型”项目、完善供应链,构筑全球一流的军民融合产业集聚平台,实现产业集约式发展,建设国际有影响力的制造业产业带。军民融合产业园建设主要以搭建园区军民融合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军民两用技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平台、军民融合企业推推介平台和园区公共实验室共享平台等,通过搭建各种平台,为园区企业提供基础保障。

第三,以孵化园区为载体构建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体系。通过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军民结合、军民融合的产业创新。结合军工、民企、高校和科研院所,以会议、座谈、参观、展览的形式,进行军民融合技术交流,以共同签订战略协议、合作协议的形式,实施军民融合技术转移、成果共享的技术融合科研合作。最后,利用省市级军民融合产业区、园区资源,充分发挥园区军民融合產业的技术融合,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综合发展,实现园区内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发展与集成化,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建立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具备综合优势协同创新体系。

参考文献:

[1]祝树金,龚世豪,张于喆,王海成.军民融合园区政策的绩效评估——基于国家军民结合产业基地的准自然实验[J].中国软科学,2021(09):137-150.

[2]米俊,张琪,曲国华.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创新效能测度研究——基于价值共创视角[J].经济问题,2021(09):64-73.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贵州军民融合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2020JD021)。

猜你喜欢
转型升级
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试论集团公司如何实现财务转型升级
乡村传统财会工作转型升级的思考
关于支持小微企业转型升级路径的思考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地面电视频道“新闻立台”的一次转型升级实验
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转型升级
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