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文璐
摘要:1956年,麦卡锡在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学术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人工智能”概念,开启了全球人工智能研究的历史进程。随着技术的成熟,全球首个人工智能主播于2018年诞生,人工智能主播有哪些优势能为传媒业所用,未来人工智能主播又何去何从,这些问题都值得被讨论研究。本文基于当前国内外关于人工智能主播的研究现状,梳理总结了人工智能主播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试分析人工智能主播在媒体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人工智能主播;媒体;应用前景
2017年,国家将“人工智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国家审议通过《关于促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人工智能逐步与各领域“拥抱”,孕育出不少卓越成果。根据微软和永安、清科数据测算,至2022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预计将超过千亿元。如今,我国媒体行业处于大变革时期,传统媒体急需转型,不少媒体将人工智能作为转型突破口,与传统媒体结合,打破媒介间的桎梏,促进技术融合,达到全媒体传播的目的。细数人工智能在新闻媒体中的运用,从写作机器人到算法数据推荐,再到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人工智能不断在新闻媒体中“发光发热”。
一、人工智能主播的特征
人工智能主播可定义为,基于“自然交互+知识计算”智能理念之下,结合语音及形象合成技术,向观众展现出生动逼真信息传达效果的主播。它有以下三个特征。
1. 极具拟人化 传播效果优质
人工智能主播大多脱胎于真人主播,他们是对真实主播形象的“复制”,通过对真人主播进行技术性建模得到极具拟人化的躯体和声音。例如新华社人工智能主播“新小微”,她是以新华社记者赵琬微为原型而生成的,可以根据不同的新闻内容和场景,利用AI算法实时驱动自身形态、面部表情,变换服饰、发型等。
2.24小时待命 实时传递信息
人工智能主播全天候在岗,可随时为网络平台播报新闻,即使是在凌晨,依然能以饱满的状态进行信息的传递,这有效缓解了真人主播的播报压力,分担了一定的工作任务。
3.智能数据处理 减少制作成本
身处大数据时代,媒体工作者常常需要对碎片化的信息进行处理,人工智能新闻主播更强大的大数据采集处理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新闻节目制作的成本。
二、人工智能主播的应用前景
1,打造“全链条”播报模式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传媒业的普及运用,各大媒体的物力、人力将会得到一定的解放,信息发布的速度、时效、数量大大提高,人工智能主播将不仅在“发声”时发挥作用,而是参与到信息发布的“全链条”环节中。在这方面,新华社“智能化编辑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它将数据分析、短视频智能剪辑、人工智能主播有效结合,组成“智能化编辑部”的“媒体大脑”,在多项大型报道中实现量产播报,在“采、编、发、审”等环节都注入人工智能的力量。这种“全链条”式的播报模式,可因地制宜的进行推广,提高播报效率,降低信息发布成本。未来的人工智能主播,很可能身兼数职,一人独自完成“策划、采写、编辑、播报”工作,迅速找到新闻线索,抓取、捕捉有价值的新闻内容,迅速传播信息,以提高编辑部的工作效率,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制定高效、高质量的编辑方案,使新闻音、视频信息呈现效果更加具象、生动。
2,通过“算法+社交”实现变现
目前,人工智能主播的运用场景非常有限,大多是在正规的新闻报道中,以新闻主播的身份出镜。我们可以利用大数据算法+社交将人工智能主播引入到商业领域。在教育行业,我们可以根据用户喜好,利用人工智能主播,调动其数据库,为用户提供多语音朗读学习功能,解放用户的双手、双眼,带来更为便捷的阅读体验。在服务行业,人工智能主播可以运用于排队叫号、打车等场景,通过语音进行智能叫号、订单播报,让用户接收信息更为便捷,通过面部识别进行用户身份确认、校对订单。在影视业,我们可以把人工智能主播技术运用到动漫创作之上。过去,动漫中的人物表情、唇形需要手动调整,当人工智能主播技术输出到动漫业,依靠程序驱动,将会给动画制作者提供极大便利,让创作者把时间和精力放置在情节内容上,也会让动漫人物的唇形、动作更加流畅自然。
3,介入“特殊场景”降低风险
在人类所不能及的“特殊场景”,人工智能主播将会派上大用场。受人类生理制约,在一些“特殊场景”我们很难进入实地探访或对生命健康存在威胁。例如,在极寒、极热地区,我们想一探究竟,但在这种特殊的地带,没有供人类进入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利用设备进行拍摄,在后期制作过程中,我们在画面中加入人工智能主播,模拟其在现场讲解,让观众更有真实感和代入感。再如,遇到龙卷风、强风暴、沙尘暴等极端天气,我们可以将人工智能主播的画面实时投放在极端天气现场,讲述现场情况,提醒民众出行安全。另外还有沙漠无人区腹地、战地现场等“特殊场景”,都可使用人工智能主播。毋庸置疑,人工智能主播作为“数字人”,克服了人类无法企及的生理、物理极限,能够进入危险性的特殊场景中进行播报,这使得主播无需过多考虑安全问题,还能呈现稳定的“临场式”新闻,带给用户生动的播报体验。
4,融入“情感交流”减少疏离感
人工智能主播虽然是可说、可动的仿真数字人,但其情感互动交流能力逊色。即使我们看到一些人工智能主播情感的表达互动,更多的是算法所给予的程式化表现。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针对人工智能主播的语音情感识别系统进行深耕,融入人类认知符号与情感属性,对情绪进行精准的表达,让人工智能主播更加具有“血肉感”。这样的人工智能主播应用领域会更加宽广。例如,可以在心理学方面有所作为,让患有心理疾病的人与人工智能主播对话,对人所存在的心理問题进行分析,这种分析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能够根据语音数据分析患者的患病程度,进而对其进行疏导治疗。
彭兰教授对新媒体提出三大特征即万物皆媒、自我进化、人机共生,这预示着传媒业与智能技术交互协作将是大势所趋。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传媒业要把人工智能当做辅助工具,使新闻生产更快捷、新闻信息传递更准确、表现形式更生动,一步步推动传媒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陈晴. 人工智能在新闻生产中的应用与影响研究[D].暨南大学,2020.
[2]刘晓雪. 人工智能在新闻传媒业中的应用研究[D].黑龙江大学,2020.
[3]胡尊栊. 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20.
[4]王焜. 智媒视域下中文人工智能合成主播应用研究[D].浙江传媒学院,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