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慧英
摘要:引导学生从小诵读中华经典诗文,丰富语言积累,培育文化底蕴。探索出适合农村小学生的古诗文教学方法,积极利用农村的丰富地理资源,结合农村学生的认知特征,发掘与古诗文的审美内涵相平衡的切入点,让学生在现有的水平下,能很快的进入古诗文的学习当中,领略古诗文的审美魅力,提升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古诗文 诵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常言“腹有诗书气自华”,所以古诗文的积淀,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乃至文化素养。诵读经典美文,是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一代人身上流淌,是激活传统、继往开来的有力之举。儿童时期是“古诗文经典诵读”的黄金年代。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也是儿童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之经典作为源头活水对于这样经典的东西当然要牢牢的记住它,让它的意义深入人心,深入骨髓,并把它的诵读融入在教育教学上,让学生体会到古人的思想感情宝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着读着也许孩子们就会明白字句内涵所在,或者等他长大成人再回想小时读过经典文字,无不感嘆先人们超群的智慧,更加陶冶自己的精神层次,实质就是一种情感的、民族性格的熏陶。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引导学生从小诵读中华经典诗文,丰富语言积累,培育文化底蕴。特别是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更要探索出适合农村小学生的古诗文教学方法,积极利用农村的丰富地理资源,结合农村学生的认知特征,发掘与古诗文的审美内涵相平衡的切入点,让学生在现有的水平下,能很快的进入古诗文的学习当中,领略古诗文的审美魅力,提升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诗文是生命的歌,是美的化身,是值得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粮,应当让学生用心灵去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然而,教师仍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研究标准答案上,现今不少语文课堂教学依然要求学生采用“死抠字词——理解句意——总结思想”的老三套做法,肢解原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千古佳句。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文所蕴藏着的美感被扫荡殆尽,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也深受影响。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经典诵读情况,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模式:
一、田园风光——让古诗文教学“历历在目”
农村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大世界,在我们的古诗文篇章中也不乏描写田园风光、乡土气息的佳作,如翁卷的《乡村四月》、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古文《学奕》、《伯牙绝弦》等等。在教学这类诗文时,可以以画的形式和农村山间田野的照片去丰富诗句的内容,直观的画象引起学生的回忆和想象,引导学生从诗的字里行间去构造一副五彩斑斓,使古诗文更贴近学生生活,让诗中的景观“历历在目”,印象深刻。
二、乡土资源——让古诗文教学“情景合一”
每首古诗都着力表现一种意境。因此,在理解了诗的大意后,还必须深入挖掘,细细品味,发挥想象力,把学生引入诗的情境,使诗中描写的景象在头脑中浮现出来,这样,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会对诗意理解得更深刻,对感情体会得更深入,同时又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发展空间思维力,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如果说田园诗描写的是一幅画卷,那么有一类古诗文则是记录了一个场景。如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记录的是一个小孩子在学钓鱼的场景,高鼎的《村居》,记录的是儿童放风筝的一个场景......捉蝴蝶、钓鱼、放风筝,这些场景对于农村学生而言是相当熟悉的,他们大多亲身经历过或是亲眼目睹过,教学这类古诗文,教师可引导学生打开回忆之门,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那情景或是指导学生扮演古诗文中的角色,然后对照诗文,穿越时空,去领悟千百年前,诗人笔下的那庆那景,做到情景合二为一。
三、一诗五读——让古诗文诵读教学“循序渐进”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尤其充分利用晨读时间要求学生放声朗读,让他们反复声情并茂地朗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这样加深学生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这一模式,我在教学实践中经常采用,操作简单,化繁为简,层层剥析,学生可循序渐进融会贯通。以李白的《静夜思》为例,操作方法如下:一读,读准每一字。二读,读出一件事,诗人在做什么?夜晚,望月思乡。三读,读出一个人,《静夜思》写的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一个深深的思念故乡的人。四读,读出一种情,为了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诗人用了那些景物,抒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感?五读,读出一种味道,指导学生用特有的节奏、感情诵读全诗。最后一读,是总结、也是回忆,是体会、也是感悟,把自己对整首诗中的人、事、景、情融合在一起,读出自己对全诗的体味。
四、多试比较——让古诗文教学“自主进行”
在理解古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对古诗文的诵读教学,启发学生自己去创作诗歌,开展佳词绝句欣赏会与读书笔记等形式的教学活动。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诗人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把所学的古诗文能真正运用到今后的写作上,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古诗文教学中的比较教学法,这几年比较流行,这种以点带面的教学方法能有效的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送别诗、爱国诗、景物诗、等分类诗时可以采用。
我更改了以往一味地让学生背来背去的做法,而是在诵读背诵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诗词进行体验,激发对诗词的感悟。课堂上有时创设美妙的情境,学生便不知不觉地体验到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等美妙意境。有时用饱满的激情体验“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等诗词中闪烁的爱国主义思想,有时也引导学生用惟妙惟肖的体态,尽情地大胆地来表演“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有时创设和谐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大胆想象诗的意境,“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中梅花的多与少,“莲动下鱼舟”中“下”的不同意思,“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天上是否真的有人的思索,就这样,课堂上时常出现观点的交锋,智慧的碰撞。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中,特别是在作文教学中,鼓励孩子们把自己理解的诗句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一篇作文因为有了一句或几句古诗而更加精彩。“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坚信孩子们的成长,将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学滋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理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心胸;“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母子情;“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这一切,都将成为孩子人生信念的重要精神资源,成为点燃创造性的生命灯火。品读经典文化,聆听先哲教诲,在诵读氛围里建立小学生精神家园,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读千年经典,做少年君子”。当孩子们把金色时光用在接受传统经典文化的熏陶上时,树立高雅的情趣和高远的志向,这不正是我们语文教学乃至整个教育的最终理想吗?
参考文献
[1]朱琰.诵读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旋律[J].基础教育研究,2020,(02):43+45.
[2]何健亮.国学经典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成才之路,2017,(27):28.
[3]杜小芹.浅谈小学生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7,(04):88.
[4]杨晗希.诵读诗经传承文化经典[J].教育,2017,(06):5.
[5]章静子.诵读经典诗文,传承中华文化——小学语文古诗文阅读浅析[J].新课程(小学),2014,(07):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