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荣富
摘 要:习近平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产生有其深刻的背景、厚重的渊源、全面的实践、系统的内容、时代的价值,是新时代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认真研究、梳理这一思想,对进一步深刻学习、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把握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具有重大的实现价值。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维度
习近平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国内全面深化改革复杂多变的环境、国际形势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情况下,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高度,着眼于培育时代新人的视角,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社会主义探索、改革开放不同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结合新时代实际,提出了一系列有关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论述,本文从时代背景、理论渊源、实践基础、主要内容、时代价值五个维度认真梳理这些重要论述,进一步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理解。
一、时代背景维度
从国际上看。国际形势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国际关系正在重塑,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际力量发生了“东升西降”的对比之变。发达经济体发展持续低迷、国内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民粹主义正在打破西方传统的国内政治垄断、各类种族歧视越来越严重,出现种族集群撕裂,西方国家陷入了后现代化发展困境;与此同时,西方的话语体系已无法解释当前世界格局发展态势,治理理论不能阐述后现代化发展现状,制度体系、发展模式、价值观念已出现诸多弊端,已不适应新国际格局的发展和时代潮流;而此时新兴国家却正在集体性崛起,新的发展道路、新的价值观念、新的治理方案、新的话语体系,让世界在应对金融海啸,在应对新冠脑炎疫情等重大危机时彰显出高效性、优越性、参照性,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比重越来越大,亚大地区正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源,曾经的“西方中心论”“优越论”正在消退,东方被殖民、从属西方的时代已成过去时,国际力量对比越来越朝着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二是世界格局正经历深刻的调整。二战之后的世界格局经历了从两大阵营的对峙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全球争霸,再到一超多强,西方一直主宰并成为世界权力中心,进入21世纪,随着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世界权力中心正逐渐从西方转向正在崛起的东方,权力分布由西方发达国家长期的集体垄断、西方独霸世界的格局正在被打破,世界多极化正在形成。三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呼之欲出,前三次工业革命全部由西方所垄断,推动了西方的大发展,世界的大变局,而当前正处于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期向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过渡期,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正在产生,5G、智能、新材料、新工艺等正在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必将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变化,深刻影响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影响国际格局走向及产业分工体系,推动国际格局朝着更加合理、更加公平的方向演进。四是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唯一性、正确性、依赖性正在被打破,实现现代化的道路、模式呈现多元化。近代以来西方道路、西式现代化模式被西方鼓吹为人类唯一的道路、唯一的模式,其他任何一条都是死路,20世纪90年代前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国际话语更是出现了所谓“历史终结论”,于是有相当一部分盲目追随西方道路、西方民主、西方模式的国家,转向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依附西方国家,逐渐丧失了国家独立主权、国家发展权、国家选择权、国家话语权等,结果是这些国家不但没有发达起来,反而是纷纷都陷入了“民主陷阱”“发展陷阱”“中等收入陷阱”“阿拉伯之春变成了阿拉伯之冬”等。然而历史不但没有终结,反而是终结了“历史终结论”,新中国的建立,成功地探索出一条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建立了当今世界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工业体系和比较完备的国民经济体系;建立起了人类发展史上最广泛最真实的人民民主;实现了人类减贫史上最快最大规模的脱贫,造就了当今世界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逐步推进经济、国防、科技、教育的现代化,正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立足本国实际,自主选择、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制度和道路,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和模式,突破了对西方现代化的路径依附,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既想实现自身发展,又想保持自身民族特色,提供了案例参考。
然而以美国的为首的西方对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对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增强产生了集体恐慌,视中国为战略对手、甚至是威胁,加紧了对中国的打压,惯用的霸凌主义、双重标准、强权政治、长臂管辖变本加厉,除了贸易战、科技战、金融战、地缘战等外,更是在意识形态领域以影视、娱乐等各种方式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渗透,让青年大学生在吃、喝、玩、乐中接受西方生活方式、消费理念、价值观念,进而达到摧毁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转向西方的资本主义,抛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转向西方的个人主义,放弃共产主义的信念,转向西方的普世价值观念,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转向西方的党争主义,给我国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严峻挑战。如何使大学生更清楚、理性认识大变局中的世界、认识大变局中的中国、认识大变局中的中国与世界,如何坚守我们的信仰,使意识形态牢牢掌控在党的领导之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攻克的现实课题。
从国内来看。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实现由站到富再到强的伟大飞跃,到21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用了三个“意味着”,从“中华民族由衰到兴的沧桑巨变、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兴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的贡献”三方面阐明了新时代的历史特征。进入新时代,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历经几代中华儿女的努力,已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国防、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人城镇化率超过百分之六十,5G、人工智能、高铁、核电、移动支付、基建、特高压、量子通讯等步入世界第一梯队,国际影响力、国际话语权、国际地位正逐步提升;成就固然是令人鼓舞的,但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新入新时代,也面临诸多新问题、新挑战,经济发展质量不高;东中西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性仍然突出;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体系创新不强;工业、农业、国防、科技、教育、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仍需要进一步加快;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老百姓对民主政治生活的诉求还有待满足,人民群众对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美好生活向往面临不少难题;党的建设依然面临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的考验等;这些问题不会凭空消失,会随着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进,逐步完善和解决,又会在深化改革中产生新问題,成绩与问题,机遇与挑战共存,这些激烈的改革变化,会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重大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好学生的正确认知与理性分析、实现价值认同;因此,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学科建设,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新领域、新途径,对培育担当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理论渊源维度
习近平以历史的自觉,时不我待的进取之心,从中华文化的根脉找寻思想精华,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以中华民族完整叙述为尺度,厘清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结构,建构习近平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内涵丰富,特色鲜明,针对性强,其形成和发展有深厚的理论渊源。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形成习近平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理论源头
中华文明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从未间断的文明,在漫长的中华民族演进中,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崇仁爱、重民本”镌刻着中华民族的民为邦本;“尚和合、求大同”秉持着中华民族的天人合一;“自强不息、扶正扬善、见义勇为、孝老爱新”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习近平汲取中华民族这些优秀的传统思想,不忘本来,开创未来,在其一系列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讲话、指示、座谈会中,都隐含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精华的继承与创新,他引用《尚书·周书·周官》中“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续诗品·尚书》中的“学如弓弩,才如箭镞”激励青年要立志、博学,增长才干;引中《礼记·大学》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管子》中“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周易·益》中的“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礼记·大学》中“德者,本也。”《国语·周语下》中的“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等引导广大青年,在书写新时代青春的征程中,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锤炼高尚的道德品行,胸怀祖国和人民,知道中华民族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练就过硬的本领,勇担时代责任,勇于创新创造,不负韶华;这些引用既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成为习近平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理论源头。
(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哲学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也没有对“思想政治教育”有过明确定义,但在其有关的演讲和著作中,提出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联系或相关的“宣传、宣传工作、政治教育”等概论,并对此进行详细的论述,认为宣传工作是革命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革命工作有重要的意义,在创立共产主义者同盟时,首次明确提出“宣传工作”的概念,并论述“宣传工作”重要性及方法,为革命工作的开展提供思想宣传的支撑,要求各个党组织的成员都要有宣传意识,深知宣传工作的重要意义,肩负革命宣传的责任,都必须“具有革命毅力并努力进行宣传工作。”[1]这些论述就实质而言,就是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革命工作的地位、作用和意义;马克思、恩格斯还强调“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2],指出了政治教育方法的具体操作;列宁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有关政治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根据俄国革命实际,进一步强调加强对工人阶级政治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及主要内容,他指出“我们应当积极从事在政治上教育工人阶级的工作,从事发展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的工作”[3]、“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可以抵制利己主义的滋生,树立和弘扬集体主义精神。”[4]“爱国主义是每一个布尔什维克党员最基本最真挚的情感,它具有历史传承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要求。”[5]习近平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读,并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与时代相结合、与我们正在进行的事业相结合,发挥其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为习近平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理论构建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为习近平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明确了价值导向与旨归。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为习近平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提供了重要素材。
(三)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
近代以来,中华文明一直与西方文明在抗争,从开眼看世界到“师以长技以制夷”,从“技不如人”到“制不如人”再到“思想文化不如人”,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从未退缩,中华有识之士一直在探索救国之路,但都以失败而告终,直至中国共产党孕育而生,在历尽抉择之后,历史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成功地解决了国家独立、民族解决的第一大历史任务,并开启了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探索,这一进程是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接续历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毛泽东开创了马克思主義中国化的先河,在思想政治工作上汲取马克思经典作家关于政治教育的理论,融入中国革命、社会建设具体实践,形成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如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的思想,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一个根本问题,原则问题。”[6]毛泽东无论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方向性,还是内容、路径、方法、价值等方面都开拓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境界。
进入改革新时期,党转移工作重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此同时,国际冷战形势多变,世界仍不太平,和平与发展虽成为时代的主题,但东西方的制度之争、意识形态之争并没停止,伴随中国的改革开放,各种西方思潮、观念、主义以全球化之名更加隐蔽的传入中国,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在意识形态领域形成巨大的冲击,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邓小平审时度势,提出要“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物质文明”;强调要把理论信念、爱国主义、民主法制教育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用正确的中国价值观引导青年学生;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现实性和导向性相结合的原则,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育人功能,多渠道、多形式加强对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培养现代化的合格人才,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7],相继出台一批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与办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地位、性质、作用、教师、教材等做了系统的规定,提出相应的要求,为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指南。站在世纪之交,世界进入后冷战,江泽民继承革命党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的位置”[8],进一步明确和巩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进入新世纪,面对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价值多元化,意识形态斗争更加复杂多变,胡锦涛创造性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框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元素,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灵魂,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全面小康建设相结合、相促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进程中的功能与作用,实现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更加注重培育践行,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提升国民整体素质。
三、实践基础维度
任何理论都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与升华,习近平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伟大实践。一方面,对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文化实践,为习近平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形成提供清澈的源头之水,习近平在多次讲话中要求不忘本来,开创未来,要继承和弘扬在中华民族在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传统优秀文化,如国家公祭日、国耻纪念日等各类纪念日设立,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历史的纪念。另一方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为习近平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形成提供理论素材与载体。中国梦标注出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内容;中华民族复兴新使命、新征程不但释诠了中国共产党初心与使命,更是赋予新时代大学生担当与使命教育的新内涵;大变局之下新时代的政治论断与新思想的产生,为学生认识与改造世界提供新的理论遵循;传播好新时代中国声音、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构建新时代中国话语体系,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领域、新载体;进行新时代提高全民思想文化道德素质的探索与实践,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要求;习近平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正是在新时代伟大的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的。
四、主要内容维度
习近平根据新时代的国情和任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体谋划,形成系统完备的习近平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明确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站位
一个政党,特别是一个领导近14亿人口的执政党,必须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否则就会思想混乱,亡党亡国,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使之成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作为新时代担当民族复兴的大学生,需要确保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党的忠诚,不断增强其政治站位、培育高尚的道德素养、拓展开阔的思维视野、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提升崇高的思想境界,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人类演进规律的认识;习近平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为新时代党的执政兴国、民族复兴大业服务的,从政治高度上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正确的价值与使命遵循,保证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方向性与人民性。
(二)明确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归根结底是人的教育,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期,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是教育的逻辑起点。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活动,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与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与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要求相一致。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充分信任青年、热情关心青年、严格要求青年,为青年驰骋思想打开更浩瀚的天空,为青年建功立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9];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关注、关爱、关心新时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了解其思想动态,把握发展动向,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包括思想、理论基础、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标准的科学性等,要依据新时代的特征与社会发展而不断完善和丰富。思想性即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倾向与价值取向,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既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又要保证教育内容的真实、客观、先进,教育过程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培养大学生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三是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之一,体现了认识与实践、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统一的认识论和辩证法。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在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另一方面要把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经验、实践材料通过系统研究、总结提升到理论高度,加强对理论的认知,更好的指导新实践。四是一元主导与包容多样结合的原则。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必然对意识形态产生深远的影响,使意识形态呈现多元化,这一现实背景要求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指导不动摇,决不能在指导思想上搞多元化,也要注重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选择上的多样性,则避免一刀切、简单化倾向,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意识形态,坚持在多元中居核心、主导地位,使多元围绕核心而展开多样性;坚持一元主导与包容多样结合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共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五是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讲授正确的理论和观点,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更要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新时代实践,在实践中进行“思”和“辩”,知道为什么,怎么做,破解新时代之问,全面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实现新时代大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
(三)明确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任务
育什么人,用什么来育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从中华民族历史起源深处演进到中华民族复兴的时空维度来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任务。第一,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习近平把理想信念比喻成“钙”,一个人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不能健康成长,他勉励当代青年树立远大理想,把自己这个小我融入社会这个大我,不忘初心、不负韶华;第二,要加强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爱国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的民族基因,它总能唤醒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自觉,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大变局,百年沧桑的中华民族正迎来强起来的跨越,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可能在鲜花的簇拥和掌声环抱下实现的,西方对中国的各种制裁、打压会接踵而来,这就需要引导好大学生对世情、国情、党情正确认知,既要看到大变局中的机遇与挑战,又要看到当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制度、意识形态等各领域的竞争与对抗,既要看到大国博弈残酷性,又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自觉抵制各类历史虚主义,肩负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第三,要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道德观和法治观念教育。知荣辱、明大德、懂法治,既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要求,也是新时代大学生的基本素养和操守;第四,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每个民族在其演进中,都深深地印记着自身的价值追求与价值取向,作为具有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在新时代必须传承、标注其时代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培育与践行,正是对中华价值观的传承,并在新时代赋予其时代的话语、时代的内容,时代的气息,它凝结着中华民族对价值追求的完整性、传承性和创新性,体现当代中国人对价值追求的最大公约数,践行着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国家观、社会观、公民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价值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践行着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家对复兴的期许;第五,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文明一脉相承,是当世界文明发展上从未间断的文明,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根基,加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是育人的本义要求,也是培养合格时代新人的标准,要让新时代大学生清醒认识到中华民族源自哪里,走向何处,芝麻开门,答案就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把握,要构建起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完整故事叙述。
(四)明确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是一个接续的过程,需要教育者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回应时代现实,立足国情、关照世界,也是一个不断推陈出新、自我完善的进程,习近平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对教育的途径赋予新的内涵和要求。一是在继承中创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时代的语言、时代的方式呈现与传播,显性与隐性相结合,使之潜移默化。二是坚持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接续性。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使命和任务,但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是“生命线”的地位不能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不能变,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中,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内涵、展示新时代的魅力、塑造新时代的国家形象,构建新时代的政治话语,在实践中的创新,在探索中前进,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形成教育合力,三是借鉴人类发展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积累的优秀成果,使之为我所用。四是立足新时代教育实践中的创新,注重发挥榜样教育的育人功能,充分利用新兴媒介,形成线上线下有机整合,推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无缝对接等。
(五)明确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取得理想成效,离不开相应的保障机制,包括学科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师队伍、校园环境等建设。与时俱进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科学规划、设置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完善、修订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教材体系,培育人正、进取、博学、自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多渠道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建设和谐美丽的育人校园环境,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全过程、全领域,构筑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高度。
五、时代价值维度
(一)理论价值
习近平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以高瞻远瞩的眼界和勇于担当的政治魄力站在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历史使命高度,充分汲取了马克思等经典作家在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继承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实践,借鉴人类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紧紧围绕“新时代要进行什么样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进行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命题,以全新视角深化了党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矛盾規律、教育规律、时代新人政治素质培养规律的认识,开拓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新境界。
(二)实践价值
习近平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目标,以培育时代新人为目的,以为人民、为社会主义、为党治国理政服务的为政治宗旨,融入新时代的爱国题材、思想教育元素、中华文化等为主要内容,以课程、教材、教师等为依托,以学校、家庭、社会为途径,形成科学完备、要素齐全、结构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积极面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和挑战,破解了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颠覆企图,解决了新时代“培养什么样高尚思想道德素质人、为谁培养有高尚思想道德素质人、怎么培养高尚思想道德素质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夯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实践,全面推进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教材等体系的重大改革与实践,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化,同时也为新时代大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如何践行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指明新方向。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1958:572.
[2] 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1972:530.
[3] 列宁.《列宁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69.
[4] 列宁.《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0.
[5] 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08.
[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7.
[7]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89.
[8]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2.
[9] 习近平著.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