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毛泽东农村建设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2021-12-03 12:25李学林王智杨诗雨陈梦婷
关键词:乡村振兴

李学林 王智 杨诗雨 陈梦婷

摘 要:毛泽东农村建设思想推动了当时农村的经济进步、民生改善和农业发展。目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毛泽东农村建设思想中的有益理论对于新时代下乡村振兴的实现依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我国基于农村实际情况,发展和创新了毛泽东农村建设思想,提出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农村建设中采取坚持基层党组织的领导、鼓励农民协会参与农村事务的管理、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深化土地制度改革、重视农民文化和医疗卫生事业、重视农村法治建设、加大法制宣传力度等方面的举措,以此积极推动农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实现,达到全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关键词:毛泽东;农村建设思想;乡村振兴

农村建设影响到我国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农民生活,反映了我国的现代化水平。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全面阐释农村建设。在中国革命、建设中,毛泽东致力于农村建设,进行了艰苦探索,提出了农村建设的一系列建议,并指导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如今在鄉村振兴视域下,分析和探讨毛泽东农村建设思想也有着一定的价值和借鉴意义。

一、毛泽东农村建设思想的形成条件

毛泽东的农村建设思想是理论结合实践而产生的。由于毛泽东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实践,他很早就认识到农村问题的必要性。毛泽东出生于腐朽的清末,社会中农民占90%,农民问题就是社会的主要问题。因此,毛泽东农村建设思想为了中国革命的需要应运而生。毛泽东农村建设思想基于中国实际,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促使它顺应历史潮流。

(一)毛泽东农村建设思想形成的理论条件

1. 马克思的农村发展思想

在工业化生产已成发展潮流的18世纪,一方面马克思指出了小农经济模式的弊端,农民需要的生活来源“多半和自然交换,并非与社会交换。”[1]以此阐释了小农经济将走向灭亡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马克思随即阐述了,在工业时代下,工业大生产取代小农经济的必然性,个体农民演变为小资本家或者工人的必然性。因此,小农经济衰落成为工业化大生产的前提,为工业化发展提供劳动力资源,而工业化过程中,其生产率高于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将促进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和规模扩大。毛泽东基于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深入研究马克思的农业发展理论,提出了“我国农业出路在机械化”。[2]此外,马克思还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其生产方式对传统农业生产造成冲击,小规模的农业生产必然被资本主义大生产取代,走适宜农业发展模式。马克思在此基础上以俄国为例,提出了发展农业的最合理的方式是将农民“组织起来合作劳动”。[3]毛泽东在反复研读马克思有关农民阶级的书,基于中国实际情况,认识到农民的重要性,大力发展农业的必要性。而在这个过程中,合作劳动能够组织起农民,有利于推广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方式,保护农民权利。而无产阶级只有团结农民与其他先进阶级,才能夺胜革命,建起无产阶级政权。他指出,为了使农民永远脱离痛苦,唯一的方式就是“经过合作社”。[4]改造农业发展方式,进行集约化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

2. 传统的重农思想

中国封建社会下,历朝历代一直秉承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据古书记载的,如“民以食为天”此类的重农书籍颇多。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农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小农经济根基稳固。因此,农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国家经济态势和整体实力,农业发展深刻影响着地主阶级地位。在此过程中,产生两大对立阶层,即农民和地主。地主坐拥大量土地,长期剥削农民,农民丧失自身的土地沦为农奴,农民迫切渴望推翻地主阶级,两大阶级的矛盾日益恶化,为争取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和维护自身权利,农民起义运动频繁产生。然而,成长于农村的毛泽东,他在一系列的农村社会调查中,看到农民阶级固有的弱点,即没有先进的阶级来带领他们进行革命,夺取土地以及捍卫合法权益。因此,他提出农民革命性强、力量强大,先进的阶级只有团结好农民,促使农民成为土地主人,在农民的支持下,我国的革命才看见曙光,“忘记了农民,就没有了一切革命。”[5]因此,必须关注农民的切身利益,例如土地问题、农民收入等问题。同时,由于受传统重农思想的影响,“农民仍然存在部分落后思想”[6]因此,务必做好农民的思想教育工作,为革命的胜利争取力量。

(二)毛泽东农村建设思想形成的实践条件

1. 混乱的近代中国

近代中国长期四分五裂,经历了帝国入侵、大革命以及抗日战争、国共内战。虽然近代开展多次救国实践,但革命领导者并未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腐朽性,革命没有发动人民,百姓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农民非常贫困,苦不堪言。1919年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知识分子成立中国共产党,找到了救国之路,并将相关理论和诸多思想运用于实践,党带领人民建立新的制度,走上人民富裕之路。毛泽东于革命中总结出经验教训,坚持工作重心转农村,受到农民拥护,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巩固共产党政权的同时,大力促进农村发展。

2. 落后的农村经济

近代中国,军阀地主等凭借权力,兼并农村的土地,农民失去经济来源。毛泽东于《兴国调查》一书中指出,“地主、富农有土地80%,中农、贫农只占20%。但是,地主人口不过1%,富农人口不过5%,而贫农、中农共占80%。”[7]极小比例的人却坐拥如此大面积的土地,占据高比例的农民却只有一小部分的土地,导致农村发展极其不均衡。加之,各种各样的灾害和沉重的赋税,越发的加重了农民负担,农村经济滞后不前甚至倒退。因此,农民在经济上很贫困,政治、文化等也受到打压。地主凭借其优势,掌控着农村政权,垄断和占有着农村大部分的教育资源。农民几乎丧失政治和受教育权,久而久之,眼光更狭隘,思想僵化,阻碍了农村发展。

3. 穷困的农民生活

毛泽东分析中国的社会阶级,意识到农民阶级的重要性。当时,农民渴望改变现状、推翻地主的压迫。虽然他们憎恨地主阶级的剥削,但是他们更惧怕地主阶级的权势,导致了他們的革命性与软弱性并存,这决定了他们需要一个强大力量去支持和领导他们。革命早期,毛泽东在调查中发现了农民阶级的二重性,得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依靠力量,应该发挥和团结农民。在中共领导下,进行革命继而分土地。受压迫的农民想反抗,共产党想取得革命胜利,他们必须拧成一股绳,农民才能在共产党领导下推翻腐朽政权,实现当家作主,做土地的主人。

二、毛泽东农村建设思想的内容

毛泽东历来重视农村的建设,他将农村建设问题置于重要地位。革命中,工人需要农民阶级的支持,社会建设时也很需要农民拥护,毛泽东农村建设思想是包括经济、政治、法律以及社会方面的探索和发展。

(一)农村开展民主政治的思想

民主政治是毛泽东农村建设思想的首要前提。毛泽东一直都肯定农民的突出作用,他强调:“农民是目前中国进行民主政治建设的中坚力量。”[8]因而,他指出了,在农村建设中,必须重视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保障农民的基本政治权利,有序参与村务管理,农民在村务管理中,找准自身定位,树立归属感,提高积极性,带动农村发展。

1. 建立农村基层政权,参与民主管理

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借助一定官方或者民间的公共权威,负责对农村事务进行管理。毛泽东时期,建立乡政府,其借助官方公共权威进行村务管理,保证共产党能够领导农村。乡政府要保障农民基本的政治权利,让他们参与管理农村事务,以此形成民主管理的模式。

第一,落实“政党下乡”,加强党在农村的领导地位。政治上,保证农民参与权与知情权等;经济上,维护农民群体的根本利益,为民服务。在农村建立的基层政权,它成为党的各项工作前线,群众联系度最高,利于保障农村民主,而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的政治民主水平影响农村民主进程。过去,农村的封建思想严重,导致农村的上层建筑落后。毛泽东认识到农村实情,依据革命需要,指出基层政权的核心是领导农民运动,夺胜革命,建立民主政权,因此要把党支部建到农村,加强党对农村的领导。

第二,开展“政权下乡”,建设农村的基层政权。基层政权的构建有助于瓦解农村的特权势力,如“绅士、地主”等类型的人渐渐失去管理农村事务的权力,使贫苦农民能参与管理,同时,革命也获得农民的支持。最初,创建农民协会以作为基层政权组织,密切农民与党组织的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基层政权为乡、镇、村一级,标志着中国建立了新的农村政权形式,毛泽东的农村基层政权思想日渐成熟。

2. 发挥农民主体性,鼓励农民管理村务

农村建设中,应重视农民的主人翁地位,维护好农民利益,才可以获得群众支持,维持农村秩序。毛泽东极为重视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指出中国共产党“为农民利益而努力奋斗”的政党,主张维护农民的合法利益,鼓励农民参与基层政权的建设、管理农村事务,保障其民主权利,以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

第一,民主参与选举。民主选举制度的确立标志着民主政治取得重要成就。“苏维埃的民主首先表现于选举。”[9]由此,农民按自我意愿选出领导人。具体是,农民能自我选出利益代表者,参与农村政务,有利于农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维护其主体地位。例如,陕甘根据地开展民主选举,在农村选举中开展投票,其中工人、农民掌握90%的投票权,证明了农民掌握真正的政权,能够自我决定农村事务,彰显了农民的主体性。

第二,民主进行监督。民主监督是进行农村建设的前提条件,农民选举出村干部,赋予他们权力,所以村干部用权就必须受农民监督。毛泽东开展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如何将政策落实,保障农民公平享有福利,那么只有通过民主监督才能实现,农民监督干部的权力行使,避免腐败的滋生。

第三,民主参与管理。农民参与管理基层政权,才能体现农民是农村建设的主体。毛泽东强调:“人民监督政府,政府就不松懈。”[10]国家应该鼓励农民公平的参与村务管理、监督政府的权力,保障自身民主权利,维护农民利益和农村秩序。

因此,农村建设的核心就是农民问题,必须巩固基层政权,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毛泽东提出,进行民主化的选举,农民自我管理本村事务,监督村干部的权力行使。毛泽东农村建设思想中,重视农民主体性,主要目的是发动农民参与革命,促进农村经济建设。

(二)农村大力发展经济的思想

经济发展是毛泽东农村建设思想的中心题要,也是实现开展其他方面工作的物质基础。农村发展和建设如同高楼的地基,其影响着全局成败。如果农村的经济不发展,政治、民主政治以及法制建设难以开展和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强调,要保证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能够提高,重视农村的经济发展。

1. 走合作化道路,实现农业机械化

我国的农村经济长期都以小农经济模式为主,而农村经济又会影响工业发展,农村急需实行合作化经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毛泽东指出,如果要颠覆农村面貌,就应该首先改变农村的小农经济,因为它过于强调私有,带有资本主义倾向,与社会主义不相匹配,只有消灭了小农经济,才能在生产资料匮乏的国家建起社会主义体制,防止资本主义的腐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为建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三大改造”,在农业方面,基于中国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合作化组织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改变原有生产形式,走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之路。因为,毛泽东指出了合作社是上亿农民脱贫的最好途径。毛泽东指出:“先有合作化,然后才能使用大机器。”[11]继而,以机械化来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改善农村落后的面貌,巩固合作化模式,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

2. 走集体化模式,发展商品经济

毛泽东吸收了马克思的农村经济建设思想,基于我国小农经济分散性的特点,提出了农村走集体化模式是历史的必然。同时,由于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得以发展和兴盛的必经阶段,新中国成立初的农村不仅需要开展集体经济,还要实行商品经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人民公社化时,毛泽东强调:“发展自给性生产,同时发展商品生产。”[12]在人民公社中力求达到一种“除生产粮食外,还生产经济作物。”[13]公社应组织农民进行粮食、商品的生产,发展农村经济,以此满足农民的生活需求,还能开展农村分工,实现商品流通与交换,这也就满足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前提,带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毛泽东主张,农村开放市集,鼓励农民到集市交易商品,盘活农村经济,农民对生产品也具有变卖和支配权。因此,农村发展商品经济既尊重了价值规律,又顺应了时代发展。

(三)农村完善公共事业的思想

社会建设是毛泽东农村建设思想的必然要求。在经济建设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重视社会建设,只有经济建设进步了,社会建设才能开展,只有将社会建设搞好,才能推动经济建设。而公共事业是社会建设的主心骨。于是,毛泽东同志高度重视惠及民生福祉的公共事业的推进。中国革命时期,毛泽东非常重视农村的公共事业,倡导农村建立社会保障机制,加大财政支持,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和教育建设,健全农村社保制度,努力实现“病有所医、老有所依”的目标。

1. 强化农民教育,提高农民文化水平

知识能够转化成经济动力。我国的农民长期居住在闭塞的农村,农民的生活条件差,导致了农民思想也渐渐闭塞。而革命想要调动农民的力量,就需要对他们进行教育,让他们解放思想,进行革命。毛泽东为打破封建束缚,全面解放农民思想,对农民开展教育。

第一,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小农思想在农民观念中根深蒂固,阻碍农民的素质提高与党政方针的宣传。毛泽东指出,农村中“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破除小农意识,以提高思想觉悟,了解革命任务,促使他们投入革命和建设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思想教育的目的是让农民了解革命的意义,宣扬一种“人民革命的有力武器。”[14]的文化,从而自觉学习这种“革命文化”,积极参与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思想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其思想悟性。毛泽东指出,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能让他们接受党政方针,抛弃小农思想,从心底拥护党,巩固工农联盟,推动社会发展。该思想指导下,我国开展了生产结合思想教育的活动,提高农民素质,积极发挥农民的主力军作用,为我国革命和建设贡献巨大。

第二,对农民开展文化教育。毛泽东鼓励群众读书学习,并提出了“号召群众同文盲、迷信作斗争。”[15]鼓励针对消极和糟粕文化采取了“坚决的步骤,加以扫除。”[16]他在农村进行文化教育,对适龄农村儿童实行义务教育,农村劳动力开展职业教育,举办农民读书、识字、技能等活动,丰富农民的生活。农村开设了农民所需的学校,举行各项教育活动,目的是扫文盲,提高其觉悟。让农民有学习文化的机会,提高自身思想素质和各项技能,促使农村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

2. 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

医疗卫生属于民生领域的重点,农村医疗卫生水平較低,已经深深影响了农民的生活。毛泽东从革命时就开始重视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他要求农民形成好的卫生习惯,改变其生活方式,开展卫生环境整顿。毛泽东在苏维埃时就曾提出:“增进苏区人民的健康,改善合乎人的生理要求的生活、工作环境。”[17]在抗战中,毛泽东又提出,“在农村推广医药卫生。”[18]例如,创办医学院以培养医务人员,建立乡村卫生所以帮助农民看病和宣传疾病知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完善医疗卫生设施,农村仍旧是医疗卫生的重点。因此,一方面,毛泽东构想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建立县、社、村的公费医疗体系,并迅速开展和落实农村医疗,最终全国大半的农民都加入农村的合作医疗。另一方面,农村流行起了半医半农“赤脚医生”,他们担负了农村的公共卫生宣传、救助农民的职能,改善了农村医疗贫乏问题。它彻底贯彻了农村的合作医疗制,为我国农村的医疗卫生事业奠基。在毛泽东农村建设思想的影响下,大部分农民的医疗问题得以解决,农村经济得以发展。

(四)农村建立法制体系的思想

法制建设是毛泽东农村建设思想高效运行的制度保障。只有不断推进法制建设,我国的各项工作才可以有序进行。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建设期都坚持完善农村的法律法规,以此维持农业的正常生产,保障农民的合法权利,保证农村的和谐有序。因此,毛泽东探索出一套保障农民权益的法律体系,制定土地法以保护农民的土地资源;制定宪法以保障农民的政治权利。

1. 制定农村宪法

革命早期,毛泽东就设想了宪法内容和要义,利用宪法维护农民权利,为农村建设提供了法制保障。1931年,毛泽东起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保障农民出版、言论等权利,是一部彰显农民也能当家作主的宪法,为以后的宪法修订提供参考价值。这个时期的农民,依据宪法管理国家事务,享有政治权利,维护了农民的利益。1954年,此时的毛泽东参与起草了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规定“国家以宪法的形式保护农民的土地和其他财产。”[19]

2. 完善农民土地法

毛泽东较早地对法律进行探索,制定土地法以保护农民合法的土地,团结工农阶级。他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和需求颁布差异性的土地法,这些土地法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土地问题,鼓励农民参加我国革命和建设。《井冈山土地法》针对土地问题提出“以人口平均分配土地。”[20]《兴国土地法》强调,没收地主土地,维护农民权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允许土地出租和买卖。继而抗日战争中,土地法调整为“把土地变为农民的私有。”[21]国共内战时期,《中华土地法大纲》提出,“废除地主的土地所有权。”[2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强调:“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发展农业。”[23]农村的土地法的完善,是基于中国农村当时的实情进行适当调整,它借鉴马克思等人的农村土地思想,保障农民合法利益,改变土地的所有制,引导农民有序进行农业生产,为农村建设奠定法律基础。

三、乡村振兴视域下毛泽东农村建设思想的当代启示

毛泽东历来重视农村建设,他为颠覆农村面貌,促进农村革新与发展,创新了马克思的农村理论思想,在实践中逐渐形成有我国特色的农村建设思想,他的思想推动了当时农村经济进步、民生改善、农业发展。然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只有重视农村建设,发挥“三农”的压舱石作用,才能为经济持续健康运行、如期完成第二个百年目标奠基。现目前,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争取保质保量完成“三农”工作,开展乡村振兴,重视“三农”问题,顺利完成“十四五”时期农村的发展目标。

(一)加强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

当前农村建设的主体由一元化逐渐到多元化发展,即党领导村民进行自我管理,还鼓励其他社会组织参与进来,其中,社会组织担任着党、政府、农民间的纽带,社会组织将农民意见向党和政府反映。以此,促使农村事务决策的民主和科学化,提高农民的参与农村事务管理的积极性,健全了基层自治制度。

1. 坚持基层党组织领导农村工作

党对农村建设进行领导,提高农村建设的现代化水平。毛泽东强调,党应基于农村实际进行农村建设,建立合作社,方便农民进行农业的集中生产,推动农村发展。坚持党组织的领导地位,带领农民投身于乡村振兴工作。

首先,鼓励村民参与政治。发挥农民在农村事务中的主体性。毛泽东曾强调,农民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只有重视农民的主体性,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其次,完善农民的民主监督、决策、管理机制。我国以宪法的形式,规定农民群众组建村委会,选出自我利益代表者,保障农民管理本村事务的权利。再次,农村建设中应尊重农民想法,保障农民权益。当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我们应从实际出发的进行服务。最后,完善农民自治机制。党和政府不断创新农民参与自治的途径,彰显其主体地位。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何时都不应该忽视农业、漠视农民、淡忘农村。以此彰显了农民在农村建设中的主体性,坚持保障农民利益。因此,党、政府在农村建设中,应当坚持走乡村振兴战略,重视农民主体性,提高农民的获得感,将农民的价值满足视作农村建设的落实点,重视农民的物质与精神需要,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民主自治能力,确保其主体地位。

2. 鼓励农民协会参与农村事务

培育农民协会,有利于农民在农村建设中发挥主体作用。它代表的是农民群众的共同利益,为农业现代化带来技术支持,能协助农民治理村务,它将农民团结在一起,改变小农生产方式,推动农业现代化,农民合力推动农业的发展,带领农民走向小康。农民协会为农村增添活力,能够协助村民管理村务的政治功能,以及其有经济、技术性功能,降低农村建设的成本。

农民长期生活在农村,其地方性知识丰富,政府不该控制了农村建设权,应该鼓励农村建立技术合作社和农民协会,以此缓解“乡政村治”体制下政府和农民矛盾。因此,为了改善二者关系,社會组织的引进很有必要,促使农村建设朝着良性方向发展。可见,乡镇政府应下放权力,做尽职的“守夜人”,积极引导农村建设工作,加强政府、社会组织、农民的合作。

(二)深化农村的经济改革

毛泽东提出农村集体经济的思想,具体是:开展土地改革,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走农业合作社道路来团结农民;对农民进行政治和思想教育;走农村集体经济。他的农村集体经济的有益思想为仍旧符合新时代社会主义的需求,使集体主义在农村落地发芽。

1. 发展新型集体经济

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重要成分。而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保障,是巩固农村稳定的根本保证,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强大支柱。”[24]十九大报告强调,乡村振兴的实施“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25]首先,农村集体经济的模式不能固化,要基于各村实际开展和创新,探索符合本村发展的方式。其次,丰富农村的产权交易相关市场,推动土地以及其他产权的公开流转。最后,农村集体经济的进步还需政策引导,因此,国家应正确引导集体经济,制定促进“三农”发展的举措,并给予财政支持。

2.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毛泽东深刻阐释了,土地是农民唯一收入,更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在长期实践中,土地由地主所有转变为农民所有,以互助组、合作社的方式巩固农业集体经济。1978年,国家是土地所有者,农民保留经营权。改革开放后,农村的土地也开始出现土地的产权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农村土地目前已存在的问题,在十九大报告里强调,积极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切实改革土地制度和土地承包制,合理开展土地流转,土地改革仅仅是转变了土地经营权,未变更土地所有权,刺激农村经济活力。土地改革的同时,应该鼓励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发展多形式的经营模式,培育新的生产经营主体,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实现农业现代衔接。因此,在落实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中,要让土地流转符合法律规定,维护农民利益。

(三)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毛泽东根据农村的实际,提出健全农村的公共服务体系,改变农民的生活环境,发展农村教育和医疗,改善和保障农民的生活。因此,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农村经济突飞猛进,农业产业不断提高,农民生活得以改善。现目前,我国处于改革的深水区,应坚持乡村振兴战略,重视农村公共事业,造福于民。

1. 重视农民文化教育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经济软实力,教育直接影响文化,进而影响着农村的经济水平、农民的思想素质以及农业的现代化。毛泽东看到了农民教育和农村建设的因果关系,他一直都很重视农民的教育问题,采取多项举措,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带动经济发展。他的思想也对当今的乡村振兴具有借鉴意义。

首先,在农村完善城乡文化的互助机制。近年来,政府极其重视城乡文化的交流互助,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农村的教育扶贫体系,重视文化设施的建设,建立一系列农村的文化活动园地。因此,利用城市的文化资源来培养农村的文化骨干,将城市的文化建设经验传递给农村,及时反馈和解决农村的文化建设问题,定期为农村提供文化服务,城市对农村的帮助方式物质向精神的转变。其次,在农村开展主流价值观的宣传。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农民的努力,其文化水平影响现代化建设,发挥农民文化学习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参与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升自我技能。所以,在农村文化建设中,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对农民进行文化教育,宣传主流价值观,在农村进行基础教育的全覆盖。最后,生产职能各异的农民应进行技能专项培训,提高农业产品质量。因此,要将主流价值观融入农村文化,增强农民的认同感。

2. 重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

医疗水平象征是一国现代化程度的,而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的医疗比城市欠缺,医疗水平需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合作医疗制。例如,过去的医疗体制存在的公益性;加强医务工作者的培养;完善农村三级医疗保障网等思想。农民的有了医疗保障,为推进目前的新农村合作医疗制有积极作用。因此,当下的政府应重视医疗卫生财政的投入,深化医疗制度的改革,合理安排医疗资源,培养超高医术的医生队伍,提高农村医疗水平。

(四)完善乡村振兴的法制体系

依法治国是农村建设的根本保障。在我国的农村建设中,城乡二元制改变了农村社会,城乡差距拉大。随着社会进步,农村中各种价值观发生冲击和碰撞,农民的价值观也受影响。因此,应该在农村中完善法制建设,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毛泽东针对土地问题曾起草了相关法律,解决了农民对土地的需求。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强调,完善土地管理、物权法的相关法律。国家出台一系列举措,完善农村法制建设,以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

1. 重视农村法治建设

农村实现法治,制定法律法规,用法律规定农民、党、村委等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农民应有序的参与村务管理和政务监督,正确行使自身权利;以法治来协调各主体的关系,规范各自行为,推进自治机制的透明化;完善监督体系,保证权力的公开行使。

2. 加大法制宣传力度

法制建设中,重视向村民进行宣传和普及法制、法治以及依法治国的思想,完善法律制度,大力扫除农村法盲,巩固农村的法治基础,提升农民的法律意识,在农村设置专门的法律机构向农民提供法律援助,保障了农民恰当的权利和利益,推动了法治观念在农村的传播,使农民正确的认识了法律,利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和监督政府行为,推进政府工作的透明化的同时,还维持了农村秩序的正常运行。

四、结语

中国革命、建设期,毛泽东从实际出发,提出一套农村建设思想,它是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农村建设思想的中国化,该思想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时的农村建设问题,并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一系列成就。目前,我国正处于农村改革和转型的关键期,深入分析毛泽东农村建设思想的形成和内容,助力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7.

[2] 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9.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65.

[4]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885.

[5] 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05.

[6] 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849.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6.

[8] 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087.

[9] 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306.

[1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144.

[11] 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432.

[12]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35.

[13] 毛泽东传(1958-1976)(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889.

[14]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

[15]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11.

[16] 毛澤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83.

[17] 何友良.中国苏维埃区域社会变动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282.

[18]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83.

[19] 杨天波,江国华.宪法中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1949—2010)——基于宪法文本的分析[J].时代法学,2011,9(1).

[20]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1.

[21]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78.

[22] 中国土地法大纲[M].新华书店晋绥分店,1947,(9).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M].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1950(07).

[24] 李安增,赵丹.毛泽东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思想与实践探析[J].党的文献,2015(02).

[2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时事报告,2017,(11).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提升研究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