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庚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开展活动型教学思想政治课,只有理解活动型教学法的含义和特点,才能准确地运用于教学实践,收到预期的实效,凸显活动型教学的价值。在活动体验中思考,从而增强学习的深度,同时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益,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课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学科核心素养 活动型教学 实践对策
学科核心素养集中体现了学科育人价值,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制意识和公共参与作为政治学科素养的四个维度,共同构成了政治学科立体的评价和实践体系。而这些核心素养的落地,活动是一种有效的载体,活动型教学作为一种建立在师生共同实践基础上的学习模式,能有效地在师生之间构建一个共生共长的生态空间,促进合作探究、拓展衍生、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学中开展活动型教学需把握以下几点:
一、摈弃传统思维,构筑共生理念
“心动”才有“行动”,理念引领实践。构建活动型教学,要转变原有的教育教学理念,建立新型的師生关系,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明确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
(一)重塑教师角色。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老师不再单纯是知识层面的“传道、授业”者,更应该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伙人”和课堂教学“领航员”;课堂教学活动也不再是“一刀切”的面向全体,更应该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点面结合”。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伙人”,要参与到活动过程中去,在活动中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教师作为一个“领航员”,要起到引导活动有序开展的作用,更要引导学生体验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收获。
(二)拓展学生主体内涵。在活动型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主体。作为思想政治课老师,我们必须意识到他们充满活力的敏锐思维和创新性视角,本身就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资源。而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的思想困惑和实际生活所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正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任务所在。
(三)明确教育核心任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即培养具有合格品格的社会公民。因此,政治课堂教学不是单纯的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授,更要培养具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创造型人才和有着正确核心价值观念的合格社会公民。而核心价值观念的养成,经验层面的认知是不够的,也是不生动、不深刻的。因此,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必须从学生即将可能面对的实际出发。只有在特定的活动中,在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的多向互动中,通过对话、质疑和沟通的方式,形成体验,共生共长。
二、师生平等交流,营造学习氛围
交流形成的思想产生交织碰撞是活动型教学的重要保证,尤其对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至关重要。在传统的政治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仰望着老师的“一张嘴”,老师俯视着学生“一张脸”。这不仅是姿态上的表现,更是心态上的写照,学习的过程变成知识的“朝拜”之旅。学生需要敬畏知识,但是不能变成课堂的“奴隶”,而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主人翁态度是学习最肥沃的土壤,只有在此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所采用的一切“技”与“法”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一)尊重每一个不成熟的发问。青春的宝贵之处就在于蕴藏着无限的可能,而这些可能就隐藏在学生极富想象力的求异、求变、求新的思维里。因此,教师只有降低自己的思维维度,坚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才能营造“和而不同”的交流环境,才能确保学生的创新思维有个良好的生态。任何不成熟到逐步完善,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必苛求。只要始终维持学生对求知的热度,就能迸发出强大的学习能力。教师在交流互动中适时恰当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肯定,就能让整个教学环节注入“润滑剂”,这既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也让活动型课堂有了动起来的动力。
(二)要抓住活动型课堂“动”的本质。活动型课堂一定是在互动中前行的。一堂有生命力的活动型课堂应该是师生联手共创的结果。这里的“联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握起师生搭台共建的“手”,特别要突出学生活动主体地位,变教师的“单口相声”为师生的“群口相声”;二是牵起同学合作共进的“手”,同学是学习的最佳搭档。在信息化的时代成长的高中学生,极具这个时代的特征:思维敏锐且极具鲜明个性,他们的奇思妙想,总能给课堂的创造性思维注入活力,在同学们共有的思维空间中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在相互辩难中促使理性精神的形成。
(三)真理总是在争辩中前行。权威总会被质疑,也总要被质疑,我们要尊重既有的权威认知,但是不能迷信。任何权威性的认知甚至书本知识,都会有时代实践的局限性和认识主体的个体差异性,因此,绝对的真理是根本不存在的。在教学中,教师只有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挑战已有认知的空间,学生才能有足够的成长和发展空间,这样学生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创造性能力才能培养起来。
三、创设主题活动,引领学生成长
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形成都是源于生活实践。学生已有的生活实践经验是学生认知、思维和能力提升的基石。因此,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活动载体,能够给学生创造一个立体维度的思维空间,最能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因此,创设基于学生认知实际的主题活动,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的最佳载体。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主题活动的创设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开展时政热点主题活动
时政热点永远是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最好的抓手。在智能化、信息化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学生往往更容易被杂乱信息的表象干扰,难以把握其背后的本质,但让学生迷茫的同时,也能激发其探究真相的欲望。因此,时政热点是政治课堂教学最佳切入口,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生活中视线的聚焦点,设计相关的主题活动,让学生无缝融入“活动”,在活动中提升其认知深度。例如,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时,可结合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防疫实际,设计这样的主题活动:“为什么中国的防疫工作能做得更好更有效?”作为时下最具焦点的问题,学生都有比较丰富的信息认知。一石激起千层浪,通过充分的对比和讨论后,学生就能自觉地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集中力量深度办大事的优势,从而能使防疫工作做得更好、更有效。这样就有利于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制度自信,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和理性精神。
(二)开展故事型主题活动
感性的故事总是源于对生活的提炼,其中包含着对我们实际生活的理性思考。许多简短的小故事、寓言甚至笑话,往往蕴含着大道理。教学中创设一些贴近课堂内容的故事主题活动,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产生情感和认知的共鸣,进而进入更深层次的理性思考。比如讲解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时,可创设“愚人吃饼”的故事主题活动。从看似浅显好笑的故事中,启迪思维,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引起质变是有条件的。
(三)开展信息化型主题活动
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是构建活动型课堂的有力载体,通过多媒体手段,构建光、影、声相结合的主题活动,能多角度调动学生的认知思维,既能抓住学生注意力,也能提升学生认知的品质和效益,为创造性的产生架构思维基础。例如在讲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时候可以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活动的报道视频剪辑出来,供学生欣赏体验,理解中国共产党具有与时俱进的先进性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担当;在讲解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时候可以把“上海自贸区试点”的视频展示出来,让学生思考对其他地区经济建设的价值,提升学生公共参与能力。
责任编辑:黄大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