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类专业研究生工程伦理课程教学建设探索

2021-12-03 12:24李杨熊安萍蒋溢
高教学刊 2021年34期
关键词:课程教学研究生

李杨 熊安萍 蒋溢

摘  要:计算机类专业研究生工程伦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在承继传统工程伦理教学理念的同时又有着自身特色,工程伦理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传统工程伦理教学内容与方法有着不同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制定适应专业特色的教学方案,采取“三结合”方式配置师资队伍,围绕计算机类专业伦理问题重构教学内容,采用情景教学、审辨性思维教学、指导性教学等教学方法,提高工程伦理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关键词:工程伦理;计算机类专业;研究生;课程教学;建设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34-0083-05

Abstract: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requirements of engineering ethics for postgraduates in majors related to computer science not only inherit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concept of engineering ethics, but also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The teaching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engineering ethics course have different requirements from the traditional engineering ethics. In teaching practice, we formulate a teaching plan suitable for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adopt the "Three Combinations" method to allocate teachers, reconstruct the teaching content around the ethical problems of computer majors, and adopt teaching methods such as situational teaching, critical thinking teaching and guiding teaching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ngineering ethics teaching and enhance students' sense of acquisition.

Keywords: engineering ethics; majors related to computer; postgraduate; course teaching; construction exploration

工程活動类型丰富,不同工程活动所面临的伦理问题和挑战往往是不同的,没有一套可以普遍适用于所有工程专业的工程伦理教学通用方案。计算机类专业研究生工程伦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在承继传统工程伦理教学理念的同时又有着自身特色,工程伦理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传统工程伦理教学内容与方法有着不同要求。在计算机类专业研究生工程伦理教学中,我们以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工程伦理课程教学大纲为依据,以推荐教材《工程伦理》(李正风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为基础,重构教学内容、重组教学方法,制定适应专业特色的教学方案,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机转化,提高工程伦理教学的专业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计算机类专业研究生工程伦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优化创新创业创造生态,“健全科技伦理体系”,要“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1]。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力量;而高等工程教育承担着培养未来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除了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教育之外,也要加强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伦理素养、社会责任感,使其“成为有思想、有情怀、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

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美等国家相继在高校中开展工程伦理教育,美国工程和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要求在工程课程中强调伦理的重要性,将工程伦理教育纳入专业教育规划[3]。我国工程伦理教育起步较晚,但进入21世纪,在本科教育阶段,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颁布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历届版本都将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作为毕业要求之一,尤其在2019年印发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解读及使用指南(2020版,试行)》中明确提及要通过工程伦理等课程培养工科学生的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以及社会责任感。在研究生教育阶段,2016年,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在第一次工程伦理师资培训暨工程伦理教材发布新闻会上发布倡议书,建议将工程伦理纳入工程硕士的公共必修课。201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转发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起草的《关于制定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将工程伦理正式纳入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公共必修课程。工程伦理作为一门课程进入高等工程教育教学体系得到了普遍认可和重视。

一般认为,工程伦理关注工程实践中出现的特定伦理问题和伦理困境,通过践行并不断完善伦理规范和规则来提供指导[4]。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目的是“提高工程专业人员的道德水准,提高工程专业人员的伦理素养,培养工程专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感”[4]。在高等工程教育中,工程伦理教育要求学生能够形成高度自觉的社会责任感、掌握工程伦理的基本原则规范、养成良好的伦理决策能力。我们认为,工程伦理教育的更深层目标是进行伦理意识启蒙,唤起学生的伦理自觉和责任意识,培育工程伦理精神,提升道德判断和伦理选择能力[5]。工程伦理课程是工程伦理教育的主渠道。通过工程伦理课程教学,可以使学生系统地接受工程伦理教育,形成工程伦理的基础知识结构、掌握基本的工程伦理规范、提升工程伦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应对工程伦理问题的道德能力[4]。

然而,计算机类专业研究生的工程伦理与传统工程伦理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正如詹姆斯·摩尔指出的:“计算机领域的伦理问题虽然并非独一无二但又特殊重要。”[6]这种重要性正是来自于计算机技术本身。计算机技术有着与其他传统工程不同的特点,体现在它是一种“通用工具”,对社会具有普遍而深远的影响[7]。我们认为,计算机类工程活动所涉及到的工程伦理问题与传统工程伦理问题相比具有特殊性、新颖性和更强的黑箱性及交互性,同时也具有更广泛的影响和更严重的后果;程序员、软件工程师、网络工程师、数据库工程师、人工智能工程师等,和其他传统工程的工程师相比,所扮演的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所承担的职业责任和社会责任、所应具备的美德和实践智慧,往往也并不一样。正是由于存在着这些差异,计算机类专业研究生工程伦理课程教学体系在基于传统工程伦理教学的基础上要进行改革创新,形成符合专业特色的工程伦理教育。

二、计算机类专业研究生工程伦理的教学组织

对于工程类本科专业学生而言,工程伦理是作为工程认证要求而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对于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工程伦理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表明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尤其是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必然重视。学生只有理解并领悟到工程伦理课程与学业和事业紧密相关,能从这门课程中获取有益于发展的知识,才能够真正认同这门课程,也才能够真正重视这门课程,并从课程中学会如何处理工程伦理难题,提高工程伦理素养。而这需要我们在课程组织、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上进行调整,使课程展现出其价值和意义,提高课程吸引力。

目前国内高校工程伦理授课师资大概有两个来源:一是由具有哲学、伦理学、科技哲学、思想政治教育等哲学社会科学专业背景的教师担任;二是具有由各工程专业背景的教师担任。虽然大部分任课教师接受了工程伦理课程教学培训,但显而易见,前者没有相关的工程学习和工作背景,对工程理论和工程实践缺乏深刻的认知,不能很好地把握工程伦理中的专业性问题;而后者由于缺乏相关的伦理理论和学术训练,很难将工程伦理中的道德原则、伦理规范和情景选择清晰透彻地讲解清楚。因而在教學上由单一专业、一位老师全程授课的方式,对任课教师也是一种挑战,教师常常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对某些问题也有一种无法讲透的困顿感。

国外部分高校工程伦理教学师资配置比较合理,融合各方面力量形成课程教学共同体。比如作者曾经访学过的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工程伦理课程(2013-2014年)主讲教师为哲学系和土木工程系的教师,同时还邀请了工程师、律师、记者、政府管理者、企业管理者、公益人士等参与到课程中,专题讲授工程伦理的相关议题;也有学者研究发现美国部分高校的工程伦理教学形成了教学、研究协同体系[8]。国内有一些高校也尝试采用多人授课的方式来回应师资的挑战,比如清华大学的工程伦理课程,主讲教师既有从事工程伦理研究的人文社科专家,也有根据授课对象专业不同而分别配置的工程专业专家,还有企业、政法和法学专家,根据授课内容分工协作,共同授课[9];浙江大学的工程伦理课程,主讲教师由人文社会科学的专家负责,同时采取了“高工”进课堂等方式,邀请工程领域的专家就工程伦理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讲授,由于人物真实、专业性强、案例新颖、真实性高,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计算机类专业研究生工程伦理课程教学组织中,为了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师资方面我们采取了“三结合”的方式,汇聚哲学社会科学专业背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背景、校外工程伦理研究专家等三方面的专业师资,打造由具有哲学、伦理学、科技哲学等专业背景的教师主讲工程伦理基础理论知识;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背景的教师主讲工程伦理实践中的现实伦理问题,也即具体工程伦理专题;由工程伦理研究专家讲授工程伦理研究前沿问题。各位教师在备课阶段,先根据个人研究专长选择讲授内容进行备课,然后所有内容共享,共同研讨所有教学专题,全面拉通课程内容,以每位教师都可独立授课的标准要求其对所有内容都要掌握。经过教学实践发现,这种师资配置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分工协作,发挥各自专业优势,提高教学效率,在讲透基础理论的同时又贴近工程实际,还拓展了学术视野。在以后授课中,我们还将尝试邀请在企业工作的工程师、管理人员,在政府部门工作的政策制定者、管理者,在媒体工作的新闻记者,具有相关法律案件经验的律师、法官等参与到课程教学中,形成更为强大的教学共同体。

三、计算机类专业研究生工程伦理的教学内容

有研究表明,“工程伦理教学效果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密切相关”[10]。不同于将工程伦理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宽泛的看法,这种观点认为教学内容应尽可能多地关涉当代工程涉及的一般伦理问题以及普遍性的解决方案,以提供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储备;我们认为工程伦理的教学内容应该根据不同工程专业的特点来进行设置,且这种设置应该聚焦于重要伦理议题和专业道德问题,围绕学生工程伦理意识、规范、能力和素养的培育。也不同于将工程伦理课程教学内容拓展为“宏观伦理”的看法,这种观点认为教学内容要更加关注现代工程安全和责任问题,反思工程技术的普遍性风险;我们认为工程伦理的教学内容应该立足于良善工程师的培养,这就要求应该聚焦于未来工程师也就是学生的职业伦理的培养,忽视这一点将会危害工程伦理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目前工程伦理相关教材著作涵盖内容过于丰富,往往包括土木工程伦理、水利工程伦理、化学工程伦理、生物医药工程伦理等,计算机类专业工程伦理往往只有其中一两个章节是围绕信息伦理、网络伦理、大数据伦理等主题展开讨论的,这种情境不能满足教学需求。我们在工程伦理相关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应根据计算机类专业的工程伦理问题和不同阶段的热点问题,融合计算机伦理、信息伦理、网络伦理、大数据伦理、人工智能伦理等相关教材的内容,对工程伦理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在课程教学内容组织上,我们应循通论和分论两个部分相结合的模式。通论部分围绕工程伦理实践中涉及到的伦理基础理论内容展开教学,分论部分围绕计算机类专业的伦理问题展开。即便如此,通论部分在探讨基本的伦理原则和伦理规范之时也是基于计算机类专业的特点来组织教学,比如用计算机类专业中的工程伦理案例和伦理问题来替代通论部分一般常用的经典的工程伦理案例。具体来说,教学内容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论部分的教学安排

教材通论部分包括第1章至第5章及第13章。主要探讨工程伦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问题,以及工程实践过程中的共性问题。第1章分析工程和伦理的概念,工程实践中的伦理问题,以及处理工程伦理问题的基本原则。第2章至第5章及第13章分别探讨工程中的风险、安全和责任,价值、利益和正义,环境伦理,职业伦理,跨国工程伦理等普遍性问题。根据计算机类专业特色,围绕教学实践,我们将通论部分内容整合为六个专题展开教学,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二)专论部分的教学安排

教材专论部分包括第6章至第12章,涉及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核工程、信息与大数据、环境工程、生物医药工程等诸多专业的工程伦理讨论。教材内容并不完全适用教学实践。我们基于计算机类专业伦理问题和当下相关研究热点前沿,根据每学期学生和教师实际情况,从中选取四个专题展开教学,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

四、计算机类专业研究生工程伦理的教学方法

工程伦理课程是一门强调实践性的课程,能够识別伦理困境和道德难题并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展现出工程伦理素养,这是课程考核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出于这样的目的,我们将课程考核分为四个部分:理论知识考核(50%)、案例分析考核(20%)、小组辩论考核(20%)、综合表现考核(10%)。围绕考核要求和教学内容,我们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一)强化案例融合,开展情境教学

案例教学在工程伦理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国内外工程伦理教育领域的普遍认可,是工程伦理教学的重要教学方法。有些案例具有普遍性,但不同专业涉及到的工程伦理案例侧重点和价值设计并不相同,因而,我们围绕计算机类专业发展史中涌现出的经典案例及热点事件,选取与学生学习和科研有着较为紧密关系的案例进行重新编排,将其嵌入相应的工程伦理课程教学模块。通过对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具体案例的缜密剖析,凸显案例的问题域,增强案例的现实感,并采取角色扮演等情境教学方式,使学生产生较强的代入感,从不同主体视角出发对案例展开情境分析,从中发现可能存在的道德困境的不同伦理面相,进而探讨如何应用伦理原则、遵循何种伦理规范,并最终形成合理的道德决策方案。

例如,在工程伦理学的道德框架部分,学习伦理理论资源时,我们援引传统电车难题并进行改造,形成无人驾驶情境下的电车难题,以此引导计算机类专业研究生思考并学习功利论、义务论、美德论等伦理理论,并探讨人工智能的道德决策问题,以及在相关程序或软件设计时应该考虑的伦理问题等。在学习工程中的风险、安全和责任时,以“Therac-25事件”作为重点案例展开分析,讨论软件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可能导致的风险,以及安全作为所有工程活动至高原则的重要意义,并以此讨论相关伦理问题中的责任分配问题。在学习工程的价值、利益与公正问题时,以通信基站的“邻避效应”为切入点,对工程的价值和工程实践中的利益攸关方与社会成本承担,如何进行利益协调等内容进行分析。在学习全球化背景下工程伦理时,根据2018年12月阿里巴巴“Ant Design”开源产品隐藏彩蛋事件设计案例,分析在全球化背景下软件产品的设计伦理,开源软件的影响,以及此案例中其中各行为主体的伦理责任。在讨论信息领域伦理问题时,以 “莫里斯蠕虫病毒(Morris worm)”作为引导案例,进一步熟悉工程伦理案例分析方法,锻炼道德决策和伦理评价能力,并对黑客伦理和网络安全等问题展开思考。在讨论大数据领域的伦理问题时,以使用公开的社交媒体大数据进行研究的Facebook“情绪感染”试验作为案例讨论大数据科技创新人员的伦理责任。

(二)增设辩论环节,开展审辨性思维教学

审辨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即批判性思维)被许多学者视为工程师应该具备的思维习惯,这种思维要求“对各种观点进行审慎的了解,仔细地辨识其中的道理,即一是审慎,二是辨识”[11]。有学者认为“计算机伦理学的问题不只是需要把伦理原则直接应用于这些情景。在提出和论证合适的政策之前,需要对情景进行认真仔细的解读。”[12]围绕计算机类专业中普遍存在的伦理问题展开小组讨论,以辩论赛的形式组织两组学生就一个问题的两种不同观点进行辩论,如“苹果公司应该(不应该)为FBI解锁恐怖分子手机”“人类可以(不可以)随意毁掉机器人”“人们应该(不应该)给机器人的应用设定限度”“人工智能的发展影响(不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等辩题,加强审辨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展开深入思考,仔细解读工程伦理问题,全面地把握工程伦理问题的诸多方面。

(三)加强学生自主探索,开展指导性教学

一般而言,学生对研究课题专业方面有着较为充分的认识,但是对其中关涉的伦理问题可能缺乏思考,而计算机类专业的研究内容很多直接涉及到与用户、社会的关系。在课程教学中,我们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自学相关专业中的伦理知识。比如,在学习工程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美德部分时,安排学生自学并讲授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或机构的计算机伦理准则、行为准则的内容,比如美国计算机学会伦理和职业行为准则(ACM Code of Ethics and Professional Conduct);在学习信息伦理问题专题时,安排学生自学并讲授《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等保2.0)等行业标准;在学习人工智能领域伦理问题时,安排学生自学并讲授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或机构的人工智能伦理标准,比如欧盟《人工智能伦理指南(Ethics Guidelines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则——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等,通过自我学习和教师指导加强对职业道德规范、行业伦理规范的认识,自觉树立起职业伦理意识和工程伦理意识。

同时我们还尝试通过以下形式开展指导性教学。学生课下自主探索自己的专业领域或研究内容可能涉及到的伦理问题,形成研究课题的伦理审查报告,提交报告或者进行课堂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分析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比如有同学从事数据研究,针对自己的研究结合大数据处理不同阶段(采集、交易、应用等环节)的伦理行为规范,探讨研究中应该遵循的原则。这种形式增强了学生在科研实践活动中主动进行伦理审查的意识,将工程伦理思维深入到日常学习、研究和工作中,形塑符合工程伦理行为的习惯。

五、结束语

针对计算机类专业研究生开展的工程伦理课程教学有着不同于其他专业工程伦理的特点,由于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立足于学生的专业特色,紧密围绕当下信息技术时代的热点问题,并采取了融合多样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够对工程实践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道德困境和伦理选择有更好的体验和理解,从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教学取得了较好效果。通过工程伦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我们认为不同专业的工程伦理课程教学应该有着与该专业相适应的工程倫理课程教学方案,形成富有专业特色的工程伦理课程体系。只有学校重视工程伦理教学,不断借鉴国内外工程伦理课程教学的先进经验,根据专业特色改革教学方案、完善教学体系、优化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增进课堂效率、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开展更富有实效的工程伦理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2021-2025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N].人民日报,2021-03-13(1).

[2]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6-06-01(2).

[3]邬晓燕.美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历史概况、教学实践和发展趋向[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8,40(3):122-127.

[4]李正风,丛杭青,王前,等.工程伦理(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

[5]范春萍,江洋,张君.研究生“科技与工程伦理”类课程实践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4):26-30.

[6][美]迈克尔J·奎因.互联网伦理:信息时代的道德重构[M].王益民,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76.

[7]James H. Moor.WhatIs Computer Ethics?[J].Metaphilosophy,1985,16(4):266-275.

[8]陈柯蓓,周开发,倪家强.美国工程伦理教育探析及对我国新工科建设的启示[J].重庆高教研究,2017,5(3):36-43.

[9]张满,王孙禺.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基于清华大学等高校的调查[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7(2):103-107+113.

[10]张恒力,许沐轩,王昊.美国工程伦理教学模式探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33(11):42-46+74.

[11][美]查尔斯·E·哈里斯,等.工程伦理:概念与案例(第五版)[M].丛杭青,等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译者前言.

[12][美]特雷尔·拜纳姆,等.计算机伦理与专业责任[M].李伦,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8.

猜你喜欢
课程教学研究生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作品
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浅谈微课在PHOTOSHOP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物流费用结算实务”课程开发研究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