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环境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对比分析

2021-12-03 12:23谭静强王文卉刘佳玲崔海骕司陈洋谢冰彬吕桥康逊李群
高教学刊 2021年34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企业

谭静强 王文卉 刘佳玲 崔海骕 司陈洋 谢冰彬 吕桥 康逊 李群

摘  要:培养和造就一批技术精湛,又能将技术、社会和市场三者紧密结合的工程博士,既是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新时代更好地服务国家和行业重大工程的要求。我国设置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的时间较短,研究培养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各高校正在积极探索培养制度与模式。文章以资源与环境工程博士17所试点高校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国内知名高校资源与环境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成效,研究了不同高校资源与环境工程博士的培养模式与特色,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招生政策、课程设置、导师团队和学位授予标准六个方面。

关键词:工程博士;资源与环境;企业;人才培养;行业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2096-000X(2021)34-0006-06

Abstract: Cultivating and bringing up a group of engineering PhDs who are technology-skilled and could combine technology, society and market closely not only meets the needs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but also serves the major projects of the country and industry better in the new era. Setting up history of the Chinese engineering doctor's degree authorization centers is relatively short. Research and training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which needs active exploring training systems and models by universities. In this paper, we studied the data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PhDs from 17 experimental universities in China, by comparing their constructive effectiveness. Six aspects of training mod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universities are intensively studied, including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training programs, enrollment policies, curriculum settings, tutor teams and degree-awarding standards.

Keywords: Engineering PhDs;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enterprise; talent cultivation; industry need

一、我国工程博士培养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对现代企业工程师的要求也日趋增高,迫切需要大量高层次创新型技术人才。传统工学博士毕业后大多会去企业工作,但无法快速适应企业需求。因此,需要有意识、有目标地培养技术精湛又能将技术、社会和市场三者紧密结合的工程博士,以此满足企业对于特殊人才的需要,还能促进国家的稳步发展[1]。我国于2011年2月从研究生教育培养类型入手,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上通过了《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2],正式在25所高校设立首批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予点,旨在培养能独立研究开发,符合现代化建设需求的行业领军人才。工程博士学位的设立推动完善了我国学位授权体系结构,为工程人才培养提供纵向积累和支持,有利于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3]。

工程博士专业学位其实与工学博士学位一样,都属于最高层次学位,但我国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的设置时间非常短,研究培养正处于起步阶段,各高校的培养制度与模式也处于探索阶段[4]。工程博士培养实际上是在借鉴工学博士培养经验的基础上展开的,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工学学术型博士培养侧重学术研究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而工程博士更侧重于与前沿理论结合并应用于实际生产的能力。当前,我国正需要一批富有创造力、高实践能力和强学术能力的高层次技术人才来推动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发展需求[5]。

赵美蓉、李俊峰、肖凤翔、邹香云等学者对中国工程博士培养现状做了深入研究,包括入学标准、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结果等方面[4,6-8]。在入学标准方面,申请者大体都需满足两个基本条件,即:拥有硕士学位和工作经验。如吉林大学要求申请者有三年或三年以上的实践经验,西安交通大学则要求申请者最少具备五年或五年以上的相关工程领域工作经验。一定的学历基础是考虑申请者是否具备丰富扎实的工程技术理论的前提,而一定的工作经验是开展工程实践能力的有效证明。如果申请者是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研究的核心人物,则更能锦上添花。就培养目标而言,除知识、能力和成果外,也强调培养工程博士的实践创新意识和组织管理能力[4,6,9],具有出色的领导、组织与沟通能力的工程博士更能适应市场,以企业为支点推动产业发展[8]。总体而言,大多数学者认为工程博士教育的初心是培养具有组织、领导、管理、创新的应用型行业高层次人才,使之具备推动企业发展改革的能力[4,6-8]。关于工程博士的培养过程,许多高校采用课程模块化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具体包括公共基础课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和综合能力模块[4,7,10]。邹香云等以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工程博士为例,指出在专业课程上应增加应用型教学案例的比例,鼓励学科交叉,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提升综合能力[8]。在工程博士的培养过程中,实践训练至少不低于2年。实践训练形式多样,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议定,主要目的是提升工程博士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就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论文的质量,学者们普遍认为应能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同时具备较好的创新性[5,9-10]。另外,在学位论文评估方面,工程博士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也在逐步完善。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工程博士从招生到培养再到结业,都有一套质量保障管理条例[8]。张淑林等认为学校应紧密联系企业,鼓励企业的工程技术创新,致力于构建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内外质量保障体系:内部质量保障从入学选拔到最终学位授予经历六个环节;外部质量保障则注重成立工程博士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工程博士认证机构[10]。两者内外兼顾,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工程博士培养模式的深入发展。

与此同时,目前工程博士培养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如招生制度不够统一规范,工程博士生源质量参差不齐[11];缺乏工程博士培养质量评定标准[6];课程体系设置和论文要求多照搬或沿袭工学博士的培养模式等[11]。本文以试点高校资源与环境工程博士培养方案、招生简章等材料为基础,对比分析国内知名高校资源与环境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成效,研究资源与环境工程博士培养模式,并探讨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制度与措施。

二、资源与环境工程博士培养对比分析

(一)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依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培养计划中的教学任务等提出的具体要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予单位名单的通知》[12]中提到,工程博士的培养目标定位于“造就未来工程技术领域的领军人才”。它要求毕业生具备扎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專业知识,拥有较强的应用实践能力和统一协调能力,能够快速高效地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难题,并带领技术人员不断推陈出新,为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和工程技术进步做出创造性成果[4]。

目前,国内设有资源与环境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试点高校共17所(表1)。总体而言,各高校资源与环境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具有很多共同之处,都旨在培养资源与环境工程领域内既精通技术又懂管理的高层次复合型领军人才。新时代背景下工程博士的定位是研究型、管理型、应用型及创新型人才,他们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级工程师,是工程组织与工程管理的带头人,是工程技术创新的火车头。资源与环境工程博士在培养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需求,面向企业(行业)工程实际,培育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爱党爱国、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渴望在资源勘查与评价、可持续开发与利用、环境保护与灾害防治、环境污染与生态恢复等领域做出巨大贡献。

17所高校由于各自优势学科差异与工程博士的定位不同,资源与环境工程博士培养目标也各有侧重,如中国海洋大学更多的是强调海洋资源勘探与开发利用、海洋环境的监测、生物资源的保护与生态修复;重庆大学则根据其特有的工程博士定位“扎根重庆、立足西南、面向全国”的高层次工程技术领军专业人才,围绕“先进制造”与“智慧能源”等重点学科开展;武汉大学则充分利用卫星导航测绘研究中心、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等重点实验室或科研创新平台等,结合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对资源与环境工程博士培养重点向测绘与导航工程倾斜。

在资源与环境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予的试点计划过程中,有学者提倡应逐步树立与职业资格制度相关联的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即不仅需要满足某种职业资格的要求,还要达到博士的学术标准[13]。另外,资源与环境工程博士培养的过程中要注重“前沿性”,与时代接轨。高校应该瞄准资源与环境工程领域发展动态的前沿,准确把握该领域新技术发展趋势,密切关注社会经济发展所遇到的技术难题,对症下药,培育国家真正需要的人才。

(二)培养方案

通过对比17所试点高校的培养方案,当前资源与环境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的培养年限一般为4年,但吉林大学规定为3年,清华大学规定为3-5年,中国科技大学与四川大学规定为3-4年;最长培养年限则一般为6年,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规定为不超过7年或8年(表2)。由于工程博士的培养依托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实行校企联合和多学科交叉培养,国内高校招生一般为定向培养,并且不转档案、户口、组织关系以及工资关系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规定,定向培养生须在被录取前与招生单位和用人单位各自签订定向就业合同。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2]规定,“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由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的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也就是所谓的“双导师制”,学校和企业(行业)联合组建导师团队,负责工程博士生的指导与培养。资源与环境工程博士的培养方案主要结合资源与环境领域国家重大科技问题、行业重大工程技术难题、企业工程实际需求制定,不同于传统的工学博士培养模式。国内多所高校指出,在培养过程中,校企双方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在教学方式和课程体系上有一定创新,需要共同建立评价培养质量标准。围绕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以其为载体和培养平台,在执行和实施中获得锻炼,从而为企业培养高层次领军工程技术人才。吉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博士的培养方案对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学术活动、开题报告、学位论文等以及相关进度都做了具体要求,并要求所在培养单位存档备案。大部分高校还规定工程博士研究生每年应定期向导师团队进行工作与学习汇报,导师团队应对其工作与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对不适合继续培养的学生进行分流。同时,校企双方要共同为工程博士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鼓励工程博士生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了解相关研究方向的前沿学术动态,拓宽思维,开阔视野,紧跟时代步伐。

资源与环境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是通过博士阶段的专业训练,让获得丰富实践经验和有一定成就的工程技术人员掌握资源与环境领域的专业理论知识,深化对资源与环境重大科技问题的理解,培养通过科学研究解决相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开展理论学习的同时,工程博士也不应脱离企业实际,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企业遇到的棘手工程问题。调研的17所高校都明确要求开展资源与环境工程领域的实践训练,包括具体领导或参与重大工程项目、企业参观交流、研讨、专题讲座等。华中科技大学规定资源与环境工程博士实践环节的学习年限不少于3年,还专门为实践环节增加了15个学分。天津大学提出资源与环境工程博士培养应该来源于工程实践、创新于工程实践、应用于工程实践,对工程博士的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进行全面培养。试点高校注重工程实践,将其纳入培养方案,严格落实实践课程和实践环节,依托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形成完备的工程实践体系。

(三)招生政策

为实现造就资源与环境领域精通技术与管理的高层次复合型领军人才的工程博士培养目标,结合此专业行业特点以及领域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需求,对符合基本报考条件的考生在学位学历以及工作年限等作出了明确规定。总体来说,各高校在招收资源与环境工程专业博士生时,均面向资源与环境领域国家重点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技术骨干、工程管理骨干;要求报考人员在本科或硕士学习期间具有资源与环境相关学科背景或者是在企业或行业中已取得硕士学位的优秀中、高层次工程技术骨干;优先接收资源与环境工程实践经验丰富、成果突出、参与过或正在参与资源与环境领域国家及省部级重大、重点工程项目的考生。对于工作经历年限要求3年到10年不等(表3),如中南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博士报考要求须有3年以上相关领域工作经历,或者是获得学士学位后具有6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的、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特别优秀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清华大学要求报考攻读工程类博士学位研究生须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且5年以上工作经历,或是工作10年以上的学士学位获得者,两个条件需满足其一;昆明理工大学要求报考人员已获得硕士学位并具有3年及以上工作经历,或获得学士学位并具有6年及以上工作经历(从获得学士学位之日起到博士生入学之日),并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历。另外,清华大学、中山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高校还要求考生具备单位推荐书和两名在资源与环境领域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专家推荐书。

在招生程序方面,资源与环境工程博士招生主要以公开招考(“申请-考核制”)的选拔方式进行。“申请-考核制”主要依据学校及相关单位的招生细则,通过资格审核与综合考核择优录取工程博士研究生:第一阶段由招生单位审核考生提交的书面申请与证明材料;第二阶段主要通过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对考生进行综合考核,总成绩由笔试和面试成绩加权计算得出;最后汇总成绩并以排名进行选拔,公示拟录取名单。在综合考核过程中,招生单位不仅要注重考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与道德品格,还要对考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全面评估,具体包含专业基础知识、工程实践能力、外语水平、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管理能力等诸多方面。

资源与环境工程博士授权点高校在考生选拔及综合考核中均十分注重考生的相应学科背景及实际工程经验,在综合考核中会针对高校学院专业特色有所侧重,为符合国家发展及科研需求,结合学院特点设立相同专业不同方向,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

(四)课程设置

为了使资源与环境工程博士生能掌握工程技术领域扎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各大高校都先后建立了相关课程体系,以保障工程博士生知识体系的构建[10]。从资源与环境工程博士试点高校来看,课程设置实行学分制并将课程模块化。一般高校课程设置的总学分在10-21分(图1),如浙江大学规定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最低总学分要求为14学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增加了前沿课程,与通修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总计不少于18学分。

与传统的工学博士课程体系不同,各试点高校普遍认为资源与环境工程博士课程体系设置应该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人才培养目标为着力点,以职业需求为关键,将培养单位、企业组织与个人职业发展目标有机结合,积极开设与职业发展相关及与职业资格认证紧密衔接的课程。资源与环境工程博士的课程针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及行业急需的前沿技术、基础知识进行设置,实行多个学科、多个领域交叉培养[3]。

就课程设置的内容来看,各大高校资源与环境工程博士通修课程主要包括政治和英语,注重学生道德品格、精神风貌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各大高校专业基础课根据研究领域具体来定,资源与环境方向涵括了地质、环境、建筑、管理等交叉性学科,主要是提高学生所研究领域的基础知识,反映工程领域最新的发展状况和跨专业、跨学科交叉综合知识。如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要求工程博士要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环境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

实践课由学校与企业综合考虑工程博士的研究方向,结合所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的实际问题共同来为博士生开设实践课,实现校企双方紧密合作,共同培养“高、精、深”的高层次专业性人才。通过实践训练了解基础工艺流程,感受真实的工作环境,掌握工程设计、开发、生产条件及设备仪器等,与经验丰富、技能娴熟的企业工程师或高层管理工作人员面对面深入探讨,共同解决企业实际工程难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我国工程教育与就业能力脱节的困扰[4]。有些高校针对资源与环境工程实践环节明确了具体规定。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均要求,资源与环境工程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实践教学时间大于半年,实践形式多样,可自由选择。对于工程博士的实践教学,清华大学提出,学生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并完成一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研究课题,并且作为主要撰写人来完成工程科技报告。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各高校在资源与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求同存异,依据各自研究领域开设具备一定特色的课程。

(五)导师团队

国务院学位办指出:“要从试点单位和企业高标准选聘导师,组建导师团队”。笔者在对比分析这17所高校时发现,资源与环境工程博士导师团队合作日益紧密,导师团队组成也逐步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工程博士生导师的设置不再是传统的某一个或几个导师,而需要建立一个综合性的导师团队来进行联合培养,即“导师组”制[14]。导师组一般由学校导师、科研部门专家、企业(行业)工程师组成,以产学研合作的形式共同参与工程博士生的培养。

导师组分工明确,责任清晰:学校导师立德树人,负责工程博士生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传授,致力于学生科研素质养成,在培养过程中需准确把握学生的研究方向,帮助其完成学位论文,确保顺利毕业;科研部门专家侧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并且应注重学术道德的培养;企业(行业)工程师负责工程博士生的实践指导,在工程实践过程中培养提升学生的项目组织与管理能力,并锤炼其专业技能,为工程项目实施提供技术支持。此外,还应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本行业发展前景,打破技术壁垒迎难而上,树立社会责任感与大局意识,投身到国家需要完成的重大战略建设任务中。三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确保工程博士高质量完成学业与实践任务,在规定时间内获得工程博士学位,成为国家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10,15]。

就学校而言,构建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工程博士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各大高校积极响应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政策,坚持“引进与培养”的队伍建设方针,将大批具有博士学位或留学进修归来的中青年教师投入教学和科研第一线。此外,在充分借鉴世界顶尖高校教师招聘章程的基础上,学校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逐渐形成了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能研强用、博学善教、高层次人才汇聚、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师队伍。队伍中教师年龄和专业配置结构合理,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与创新意识,队员精诚通力协作,共同为工程博士的培养保驾护航。以天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导师团队为例:由3位双聘院士牵头,教授有32人,副教授有54人,北洋学者与北洋青年骨干教师若干,再结合天津市环境保护局、生态环境局的专家以及相关企业负责人,形成了一支优秀的导师队伍,技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业务范围广。

(六)学位授予标准

为确保资源与环境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的质量,众多高校对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的评价体系、学位授予标准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资源与环境工程博士生在学期间需完成课程学习,达到最低学分要求,完成工程实践并撰写好学位论文,通过论文答辩后可顺利毕业,颁发毕业证书;再由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可授予博士学位并颁发专业学位证书。为了提高工程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资源与环境工程博士学位评定委员会对博士学位授予审核的自主权,促进导师和研究生逐步建立论文自信心和质量的把控力,促进导师和研究生扎扎实实做学问、多出高水平成果,为研究生潜心研究创造良好氛圍,逐步实施多元化的学位申请标准,各高校对于资源与环境工程博士学位标准及学位申请者发表学术成果作出了具体规定。学位标准及规定应符合研究生教育规律和高校发展规划,按照各高校资源与环境学科专业特点制订。

其中,学位论文作为工程博士培养中的重要环节,是全面综合评价研究生科研水平和专业技能的基本标准,也是评价工程博士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参数。资源与环境工程博士培养侧重实践性,其成果评定应注重考察学生解决重大工程科技问题的能力,以及在推动企业发展、实现产业升级等方面做出的贡献[4]。资源与环境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论文应当注重解决本领域重大工程中的关键技术疑难点,具体研究内容包括高精尖工程技术开发、重大工程管理与设计、工业装置与设备的革新等。研究成果形式上,资源与环境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论文应具有创造性,成果形式不限,可以是学术论文、发明专利、科技奖励、行业标准等,但成果应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并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

三、结束语

资源与环境工程博士的定位是研究型、管理型、应用型及创新型高级人才,应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级工程师,组织管理国家重大工程,引领国内工程技术创新。17所高校由于各自优势学科差异与工程博士的定位不同,资源与环境工程博士培养目标也各有侧重,其培养时间通常为3-5年。在整个培养过程中,要求校企双方共同为工程博士创造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在教学方式和课程体系上有所创新,需要共同建立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在招生方面,各高校均面向资源与环境领域国家重点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技术骨干、工程管理骨干;要求考生本科或硕士阶段具有资源与环境相关学科背景或者报考人员是在企业或行业中已取得硕士学位的优秀中、高层次工程技术骨干;优先接收资源与环境工程实践经验丰富、成果突出、参与过或正在参与资源与环境领域国家及省部级重大、重点工程项目的考生;同时,对工作年限也有一定要求。课程设置均实行模块化并采用学分制形式,总学分在10-21分。各大高校专业基础课是根据具体研究领域制定的,资源与环境方向涵括了地质、环境、建筑、管理等交叉性学科,主要是提高学生在所研究领域的基础知识,反映工程领域最新的发展状况和跨专业、跨学科交叉综合知识。导师团队一般由学校导师、科研部门专家、企业(行业)工程师组成,以产学研合作形式共同参与工程博士生的培养。在学位授予标准方面,资源与环境工程类博士生需要完成专业学位论文内容,且应与解决本领域重大工程技术问题、推动企业发展和实现产业升级等方面紧密结合,在工程技术开发、重大工程管理与设计、工业装置与设备革新等方面做出创造性成果,并鼓励以学术论文、发明专利、科技奖励、行业标准等多样的形式呈现。

参考文献:

[1]仇国芳,张文修.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设置初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5):36-39.

[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Z].2011.

[3]王征.工程博士教育试点办学的基本探索与改革建议——基于浙江大学的案例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2):7-11.

[4]赵美蓉,潘峰,武悦,等.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创新探索与实践[J].天津大学学报,2015(1):81-85.

[5]钟晓征,刘惠琴,杨静.工程博士培养初探[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1):66-69.

[6]李俊峰.工程博士培养研究综述[J].高等建筑教育,2017,26(2):25-30.

[7]肖凤翔,付卫东,连晓庆.协同创新战略下的我国工程博士培养模式探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1):69-73.

[8]邹香云,程宜.工程博士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初探——以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为例[J].继续教育,2013,27(8):29-30.

[9]肖凤翔,董显辉,付卫东,等.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应注意的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3):47-51.

[10]张淑林,彭莉君,古继宝.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6):61-66.

[11]杨希祥,张士峰.能源与环保领域工程博士培养的实践探索[J].高教学刊,2021,7(17):161-164.

[1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予单位名单的通知[Z].2011.

[13]钟尚科.完善我国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与措施之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164-169.

[14]黄国勤,朱才朝,林超.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案例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9(7):238-239.

[15]王繼成,张福军,栾旭.新工科背景下的工程博士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25):6-7.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企业
企业不诚信怎么办?
商业企业品牌信用认证企业认证组织
2018上海企业100强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