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表达

2021-12-03 11:29袁建涛
湖湘论坛 2021年5期
关键词:中国故事非物质文化遗产

袁建涛

摘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任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是当代中国重要的文化资源,是新时代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做好“讲好中国故事”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表达,就是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动”起来、“新”起来、“奇”起来,要在传承延续历史文脉的前提下做到兼容并蓄、与时俱进,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一张靓丽的名片走向全世界。

关键词:中国故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表达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21)05-0119-10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要强化中华民族精神标识,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坚定的文化自信标志着中华民族以崭新的精神面貌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华民族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各种故事题材层出不穷、丰富多彩。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特色,树立中国形象,向全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这些内容是习近平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观的核心要义[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指全国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文化形态,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截至2020年12月底,中国已有42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加上众多尚未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它们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传播还存在不足,如“非遗”信息传播主体较为分散,“非遗”信息传播内容形式较为单一,“非遗”传播媒介缺乏整合,“非遗”信息传播受众参与度较低等[2]。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有非遗资源管理问题、非遗推广与传播问题、全球化进程中的非遗安全问题等[3]。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需要与时俱进,创造性地融入当代生活,形成更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更好地促进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增强民族自信心。经济全球化使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探索转向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即使最偏远的村寨也会受到该进程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再生产可以进一步加深文化印记[4]。

在这种背景下,做好“讲好中国故事”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表达,适逢其时,意义深远。通过讲好中国故事,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是一个新的课题。文化创新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立足新时代的实践创造,文化创新的关键是培养德艺双馨的文化艺术人才,文化创新的支撑是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文化创新的动力是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5]。在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的当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表达面临着新旧思想观念融合、传统与科技融合、传承与教育融合的新形势[6]。作为一名中国人,生活在繁荣昌盛的时代,非常荣幸,无比自豪。每个中国人都应自觉宣传中国,自觉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好中国故事,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生活,走出国门,让全世界看到一个文明和谐的中国。本文从“讲好中国故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互动关系出发,详细阐述了“讲好中国故事”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表达方法与途径,提出了“讲好中国故事”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表达的配套体系与保障措施,既丰富了讲好中国故事的题材,又拓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表达的渠道。

二、“讲好中国故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互动关系

“讲好中国故事”是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人民代代相传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文化资源。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更好地宣传推广,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表达。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可以提供讲好中国故事的更多题材,将中国故事讲得更加精彩。“讲好中国故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一)“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全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讲好中国故事,需要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讲好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国际影响力。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介绍中国的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发展成就,通过“讲好中国故事”的形式传播出去。“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是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重要标志。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是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部活态的人类文明史,既刻画了现在,又预示着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依然鲜活的存在,必须做好保护和传承。为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約》,各缔约国随后加大了本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升华和创新,促进文明多元化和文化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多关乎民间文化传统的历史横断面,注重“以物述人”的“个体叙事”与“细微叙事”,即“个人的声音”要被听见,贴合“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理念[7]。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创新中融入当代生活,已经成为当代文化的一部分。整体性保护和传承的理念和工作方式在全国多地和世界各国得到推广和运用,起到了良好的效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有三种:无外力推动的自然传承模式,政府力量推动下的国家传承模式,非遗的产业化传承模式[8]。文化自信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性的文化基础,文化消费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性的经济支撑[9]。“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是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有利于增强民俗文化自信,有利于增强地域文化自信,有利于增强艺术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0]。

三、“讲好中国故事”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表达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一步一个台阶,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的成就。一方面,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精彩纷呈的故事,赢得了世界的赞许,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其中之一。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逐步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的法律法规,为非遗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非常重要,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全媒体时代“讲好中国故事”通过设置公众议程形成兴趣社群,形成新的虚拟文化空间打破传播壁垒,依托智能算法强化用户对非遗文化的黏性等多种方式不断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空间[11]。“讲好中国故事”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表达方法有很多,核心在于实现“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目标,关键在于“来源于生活、融入到生活”的理念。

(一)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鲜活的存在,是一种活态资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应以“活”起来为目的,让更多的人能看见非遗、喜欢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文化资源,要让非遗中的文化真正成为文化创新的源泉,真正成为能够产生价值的文化资产,让非遗传承人有自豪感和荣誉感,让手艺人过上更好的生活。要充分借助互联网技术和网络新媒体,通过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形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活态呈现,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短视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能够推动线下非遗旅游产业的发展,推动线下非遗传统手工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推动线上、线下非遗品牌的发展[12]。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与与文旅产业串联起来,形成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场景。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表达的新窗口,其内部驱动力有活态保护传承、文化空间营造、文化自觉目标等,其外部驱动力有政策利好环境、市场需求机遇、技术革新进步等[13]。要加强外宣翻译人才的培养,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的结合,求同存异,加快发展[14]。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串联起来,助力脱贫攻坚,加快共同富裕,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表达的市场化和产业化。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现代生活美学串联起来,使非遗从经验记忆到审美空间,使非遗美学从“小传统”、“大传统”到“更大传统”,通过进入文化现场去感知、体验、发现文化现场所呈现的审美意味[15]。总之,要以“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为目标,贯彻“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走进千家万户。

(二)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动”起来,实现有里有外有灵魂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敏锐的眼光,善于去发现。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表达,也需要敏锐的眼光去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动”起来,才能更好地体现自身的价值。要利用智能时代影像化保护与传播的新手段不断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新方法,推动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智能化影像记录与沉浸式传播,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视听作品创作新趋势,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传播产业化[16]。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动”起来,要敢于走出去,走进城市社区,走进乡间农村,走进网络空间,走进国内的每一个角落,走进全世界各国各民族人民。科学无国界,文化也无国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无国界。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动”起来,要敢于引进来,进一步引进传統文化的元素,进一步引进新时代文明的精华,进一步引进现代社会的印记,进一步引进民间故事的烙印,进一步引进全世界各国各民族人民的智慧,既要有高度,有深度,同时也要贴近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生活,同时也发扬光大于生活。打通非物质文化遗产流通的瓶颈和梗塞,实现“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动”起来,实现有里有外有灵魂。

(三)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新”起来,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时代要有新特色,新时代不乏好故事,要有新的发现,要有新的加工,要有新的传播渠道。在文化自信的同时,要静下心来讲好中国故事,涵养中华传统文化新的“精”“气”“神”,展现当代中国激情高昂的精神风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资源,是展现中华民族精神面貌和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新”起来,首先内容上要新颖,不断推陈出新,不断优化完善,不断升级升华,不断融入文明,不断融入新鲜事物,努力迈上新的台阶。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还要着眼于资源、场景、受众、地域、时期等,站在大的体系来看问题。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新”起来,还要形式上新颖,不断优化展示细节,不断提升展现形式,不断结合热点焦点,不断畅通传播渠道,不断结合欣赏习惯来打造喜闻乐见的非遗文化。新鲜的东西往往才能吸引更多的兴趣,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表达的效果就会更好。只有通过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千方百计进行创新并推动创造性转化,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新”起来,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四)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奇”起来,实现内涵与外延的统一

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吃透中国文化精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表达也需要吃透中国文化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内在气质的积淀,也是文化强国的宝贵财富。要通过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本土文化内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融入地方文化、节庆活动,不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表达,运用现代媒体技术吸引青年群体关注,感受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自信[17]。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创活动弘扬非遗文化内在价值,唤起非遗文化保护意识,拓宽非遗文化传播路径[18]。非物质文化遗产跟奇花异草一样,本身就是一个新奇的东西,有些就是奇风异俗。正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奇”,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才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奇”起来,首先要有“奇”的内涵,在“奇”的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形成闪光点,进行价值提炼,传播效果必将更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奇”起来,还要拓展“奇”的外延,在“奇”的方面进行提档升级,充分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充分与其他文化资源相结合,走进不同的群体,走进各自的内心。文化因交流而多彩,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新奇而出彩。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奇”起来,实现内涵与外延的统一,加速本土传播,加快国际化传播,推动奇情异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绽放奇光异彩。

四、“讲好中国故事”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表达途径

进入21世纪,互联网飞速发展,新媒体不断涌现,各种传播渠道和途径越来越多。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讲好中国故事”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我们要把握国际舆论的风向,掌握更多的媒体资源,畅通讲好中国故事的渠道,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一张靓丽的名片走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表达途径很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达到最好的效果,实现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

(一)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用传承延续历史文脉

讲好中国故事,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丰富的精神文化财富传给后世,并造福人类,用传承延续历史文脉。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留存下许多承载着文化意义和文化符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印记便是真实的中国故事。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代代相传的手艺和艺术进行传承,是传统文化依然鲜活的存在,从中可以触摸到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灵魂和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一直倡导和平、和睦、和谐的发展理念,期待着与全世界各国各族人民和平共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承载的活的中国精神,仍然在中国人的血脉中流淌,激励着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不断开拓奋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中国当代的文化注入灵魂和活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用传承延续历史文脉,这样的中国故事更加精彩,这样的非遗发展更加顺畅。

(二)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用创新阐明中国特色

讲好中国故事,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表达,需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用创新阐明中国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部活态的人类文明史,展示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理想和高超的创造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需要具有特色,没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定不会长久流传。讲好中国故事,将故事人物放在新时代的浪潮中进行考验,使其彰显个性与时代精神、体现时代特征。只有用创新阐明中国特色,才能更好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表达。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一些传统古村落逐渐走向衰败,村庄缺乏有效的保护与修复,传统手艺也后继无人,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风险。若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将丢失讲好中国故事的根基。不管人们的时空观念和审美理念如何改变,非遗仍然承载着活的中国精神。做好“讲好中国故事”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表达,要创造属于中国的形象,必须体现民族和地域特色,必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三)兼容并蓄,取长补短,用借鉴搭建国际桥梁

近些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变得更加具有包容性,对不同文化传统去粗存精,兼容并蓄,取长补短。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传统礼仪等,贯穿在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当中,每个人都深受影响。为了建设和谐世界,世界各国各民族人民都应该虚心学习,借鉴别国别民族文化的长处,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我们要秉承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积极推进文化输出。要积极搭建国际桥梁,秉承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要不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国际合作,尊重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不断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促进缔约国之间以及社区、群体和个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与欣赏,实现多边主义在传统文化层面上的实践与协调[19]。要找准切入点,学习借鉴国际文化精华,促进中华文化复兴,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表达的途径更多,把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各国各民族人民。

五、“讲好中国故事”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表达的配套体系

加強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更好地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实现“讲好中国故事”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表达,需要一系列的配套体系。经过广大非遗保护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国依法依规保护非遗迈上了新的台阶。2018年12月,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审议通过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2019年3月1日正式施行。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非遗保护履约能力与非遗保护水平日益提高。有了非遗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有了非遗创新性表达的配套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一)通过深化整体保护的规范管理,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表达的强大源动力

整体保护理念和方式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精神的具体体现,有利于形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整体性保护是一种全方位保护的方式,与非遗项目一起存续和发展的自然生态、人文环境等也一同得到了保护,既保护非遗,又保护非遗的氛围和土壤。我国通过完善立法、聚焦保护与传承的平台建设、多渠道拓宽公众参与、强化对传承人的管理、保护和创新并举等多种方式实现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与规范管理[20]。10多年来,我国对10余个门类的非遗项目分别实施了原生态保护、生产性保护、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等措施,成效显著。随着《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的正式施行,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申报标准和程序、管理评估标准、退出机制等越来越规范,非遗保护规范管理、精准施策等越来越具有特色。通过深化整体保护的规范管理,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表达的强大源动力,实现“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目标。整体保护在我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是我国贡献给国际非遗保护领域的宝贵经验,正在越来越多的国家推广。

(二)通过聚焦代际传承的内驱动力,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表达的强大生命力

非遗保护的根本目标是保护非遗的生命力,有生命力的非遗才会有人进行传承。保护非遗更要传承非遗,保护非遗更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和外延。要引导非遗向市场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实现传承非遗与改善生活、丰富生活、提升生活的统一,使其成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让优秀非遗项目走进校园,走进生活,让更多的青年人了解非遗,爱上非遗。加大非遗传承人培养力度,关心和照顾非遗传承人群的生活。要通过文旅融合、需求导向、技术加持、研学拓展等手段大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文创产品的开发[21]。要将非遗与脱贫增收、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等紧密结合,发展富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和品牌,让非遗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增强青年一代对非遗保护的认同,吸引大批年轻人在非遗领域就业,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我们利用非遗所做的并非是对传统的重建,而是将从未中断的传统与现代生活进行整合,给公民以广泛的文化认同与文化权利,给资本以可利用的文化资源。[22]只有通过聚焦代际传承的内驱动力,才能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表达的强大生命力,才能使非遗在自发参与中不断得到弘扬和发展。

(三)通过开拓全面合作的国际市场,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表达的强大影响力

中国是最早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国家之一,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保护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国积极开展双边、次区域、区域和国际层面的非遗合作,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通过开展非遗领域的联合研究、培训、经验交流等活动,增进了国家间的相互理解与信任。随着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各地,我国的民族文化认同进一步得到强化。我国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与资源共享,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完善非遗合作网络,开展非遗保护及相关问题研究,国际合作力度进一步加强,非遗发展更加具有活力与后劲。要进一步开拓全面合作的国际市场,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表达的强大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凝聚力。

六、“讲好中国故事”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表达的保障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和乡村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化传统既面临遭受冲击、加速消失的现实威胁,同时也面临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大历史机遇。随着大数据、短视频、新媒体、自媒体等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表达具有更多的方式和可能。在重大的历史变迁面前,做好“讲好中国故事”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表达需要一些保障措施。只要充分面向未来,充分发挥线上线下的协同作用,讲好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新人新事,就一定能够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表达的飞速发展。

(一)不断加强业务能力学习,充实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表达的内容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不断加强业务能力学习。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表达,同样需要不断加强业务能力学习。要坚决摒弃不尊重遗产、不注重保护遗产的做法,坚决抵制歪曲遗产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的做法。要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持有者和传承者的创新性表达权利,增强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要主动加强业务能力学习,不盲从,不轻信,不随波逐流,通过学习能力的提升进一步提高鉴别能力。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兴起,要学习网络新媒体的操作方法,使网络新媒体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表达的重要载体。只有通过不断加强业务能力学习,才能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發展,更好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表达。

(二)不断深入生产生活实践,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表达的形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生活,也离不开生活。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表达需要不断深入生产生活实践,不断走近非遗传承人群,更深入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要抓住时代发展的机遇,通过承上启下、融合贯通,努力产生文化史上的标志性风格和作品。站在未来的视角,要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表达带动文化自信,促进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同时进行舆论监督,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一面。要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进行一定力度的政策扶持,带动市场化和产业化。要关注非遗传承人群的生产生活,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照顾和帮扶。不断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表达的形式,努力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和繁荣。

(三)不断宣传非遗保护理念,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表达的升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其保护和传承需要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要树立正确的非遗观,不断宣传非遗保护理念,不断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表达的升级。要深入学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伦理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法律法规,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进行创新性表达。要走近非遗传承人群,深入社区生活,走进乡村民间,亲身体验非遗的巨大魅力。要大力推广非遗保护的经验,积极总结创新实践案例,让非遗保护深入人心。只要非遗保护理念提升上去了,就自然会想办法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达方式。反过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表达升级了,就会更好地宣传推广非遗保护理念。

七、结语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全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任务,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标志。“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展现中华文化的机会,是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是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难得的题材。在“讲好中国故事”语境下,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表达,需要吃透中国文化精神,与时俱进地变革创新,需要广泛运用网络新媒体,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大力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创新,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扬光大。[23]本文详细阐述了“讲好中国故事”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表达方法与途径,提出了“讲好中国故事”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表达的配套体系与保障措施,既丰富了讲好中国故事的题材,又拓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表达的渠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部活态传承的人类文明史,促进传承不可或缺的是传播,讲好非遗的中国故事,创新表达方式,以传播促传承,以传承促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何娟,王习贤.习近平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观的理论体系[J].湖湘论坛,2019(6):13-21.

[2]柴昊,赵跃.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传播策略研究—基于SMCR模型的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141-145.

[3]西沐,雷茜.新时期中国非遗传承与发展观念的探讨[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21, 35(1):57-63.

[4]张涵,孙九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文化再生产:以苗绣为例[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1(1):53-59.

[5]梁也.论新时代文化创新的实现机理—学习习近平关于文化创新的重要论述[J].湖湘论坛,2019(6):139-146.

[6]高金燕.媒介融合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发展[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6):132-139.

[7]方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域下的民俗博物馆叙事研究—以上海土布馆群为例[J].东南文化,2020(5):180-185.

[8]江娟丽,江茂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旅游开发的耦合逻辑—以重庆市渝东南民族地区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8(1):48-56.

[9]刘鑫,苏俊杰.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性的内涵辨析与实现路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41(1):55-62.

[10]徐珍,王宝升.增强文化自信的实践之维—以非遗剪纸艺术为例[J].湖南社会科学,2021(1):153-158.

[11]罗业云,陈辰子.新媒体环境下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意传播[J].新媒体研究,2021(2):19-21,44.

[12]姚盈,樊娜.基于短视频的“非遗”产业化发展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6):28-29.

[13]吴剑豪.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价值链协同创新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2(6):75-81,114.

[14]苏涛,黄焰结.中国故事,国际表达: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译介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2019,8(3):51-54.

[15]高小康.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历史到美学[J].江苏社会科学,2020(5):151-158,239.

[16]李国伟.智能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化呈现与传播[J].新媒体研究,2020(22):23-25.

[17]李江敏,王青,朱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体验价值体系、测量与检验[J].旅游学刊,2020(11):78-89.

[18]刘文良,邵煜涵.“非遗+”文化创意产品创新开发策略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24(5):67-75.

[19]康丽.实践困境、国际经验与新文化保守主义的行动哲学—关于乡村振兴与非物質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J].民俗研究,2020(1):13-18.

[20]申彦舒.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及启示[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21, 38(1):62-66.

[21]江伟,周敏.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非遗主题文创产品开发策略研究—以无锡灵山小镇·拈花湾为例[J].艺术百家,2020(5):200-204.

[22]尹笑非.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城市文化空间建构[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116-120.

[23]刘建荣,陈虞江.非遗”民俗生产性保护探析——以广西靖西壮锦为例[J].商学研究,2019(02):33-38.

责任编辑:杨叶红

猜你喜欢
中国故事非物质文化遗产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移动互联时代,如何讲好奥运里的中国故事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世界最大童书展,“中国故事”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