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凤英
摘 要:“难文”所谓难,并非指文章本身,而是相对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水平而言。所以,教师教学前对于学情的了解尤为重要。教师要依据学情,以学定教。统编教科书单元的双线组织结构,是教师单元整体教学着眼的“大处”,教师要围绕单元学习主题和语文要素,明确每类课文的作用,综合考量,整体备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教学用书和教科书是教师施教的重要依据,教师必须根据课标的要求,根据统编教科书的编排意图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
关键词:小学语文;以学定教;大处着眼;研读教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28-0004-03
统编语文教科书在增加了古诗文、文言文数量的同时,还适当增加了课文“难度”。这些文章,有的篇幅较长,有的生字或生词较多,学生读起来比较吃力,有的词句含义深刻,文章表达的主旨远远超出了学生的理解水平与阅读能力。
既然如此,教科书为什么还要选编“难课文”呢?统编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执行主编陈先云道出了其中的原因——满足小学生进入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需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的需要:“一个人在未来的学习生活、工作生活中,一定会接触到程度不同、长短不一的阅读材料,由于学习工作的需要,即便再长、再难也得硬着头皮读下去。教科书应满足这样的要求,帮助学生成长为符合时代需要的人。这是强调教科书选文的一种发展性,也是选文的一种进步”。
面对这些课文,教师该怎样做到难文浅教呢?
一、依据学情,突破难点
难与易是相对的,一年级学生眼中的《动物王国开大会》,对于三年级学生便称不上难文了。因此,所谓难,并非指文章本身,而是相对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水平而言。所以,教学前对于学情的了解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依据学情,以学定教。
对于生字相对较多的课文,要通过默读圈划、朗读正音、互读检查等多种形式,加强朗读实践,使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在反复实践中强化,从而达到正确、流利读文;对于生词较多的课文,低年级既要联系上下文揣摩词语的意思,又要学会发挥工具書的作用,在教师指导下理解生词;中高年级还要充分利用多种方法理解生词: 1.联系上下文先猜一猜意思,再结合注释准确理解。2.有些难理解的词语,不用反复琢磨,具体解释,知道准确意思,只要联系上下文,知道其大概意思就可以了。3.有些词语如果几种方法都不能理解,可以在空白处做上标记,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
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一方面要联系上下文,品读重点词句,与文本深度对话,从而领悟句子的含义;另一方面要在师生共同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倾听与吸收他人的意见,从而丰富自己的认识。
课外资料的查询、补充与利用,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主要作品、写作风格以及课文写作的时代背景等,是理解难文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预习时查阅、了解相关内容,课中结合资料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课后拓展阅读作家的作品,丰富积累。
教材中的自学提示、阅读链接和交流平台等,为难文学习提供了较好的抓手和支架,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
难文的学习,在根据学情因材施教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积极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传道授业解惑”的核心功能。
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以“走进鲁迅”为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好的故事》是第二篇精读课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
这篇课文的学习,难点主要有二:1.本文写于现代文学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如“膝髁”“伽蓝”“泼剌奔迸”比较难懂,有些语句存在模糊性、多元性,读起来有些晦涩;2.学生初次接触鲁迅,对于他的作品以及作品中深刻的时代烙印了解甚少。怎样感受梦境中“好的故事”的美好,怎样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其中的象征意义,都是需要教师潜心思考的内容。
二、大处着眼,把握重点
统编教材内容安排的系统性、能力训练的层次性和发展性,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整体观。教科书单元的双线组织结构,是教师单元整体教学着眼的“大处”,教师要围绕单元学习主题和语文要素,明确每类课文的作用,综合考量、确定目标、整体备课,彰显语文学科“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核心目标。在课堂上,在生活中,加强听、说、读、写语文实践的频率,扎实地培养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教学的每一课时如同单元整体教学这串项链的一颗珍珠,是实现单元整体目标的“小处”目标,它既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又是整串项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只有一颗颗珠子环环相连,才会有美丽的项链呈现在人们面前。所以,教学中教师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扎扎实实上好每一节课。
《好的故事》的教学,同样也要放在“走进鲁迅”这串项链中进行,《少年闰土》在引导学生感受闰土形象的同时,借助资料,体会“我”的内心世界,将鲁迅的代表作之一《故乡》展现给学生;而《好的故事》则将《野草》展示出来,虽然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这也是学生认识鲁迅不可或缺的一课。教学时还要将臧克家的《有的人》和语文园地“日积月累”中鲁迅的名言整合阅读,通过几个文本之间的交互对照,从不同的视角,领会“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鲁迅作品语言文字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初步了解其文学成就,感受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性格特点,体会其精神境界。
对于《好的故事》这篇课文而言,借助相关资料,感受梦境的美好,体会作者的心境,是教学的“大处”,课后思考题是着手的“小处”,教学中教师要找准发力点,在一课一得中实现难文浅教。
三、研读教材,精准定标
课标、教师教学用书和教科书是教师施教的重要依据,教师必须根据课标的要求,根据统编教科书的编排意图,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
(一)聚焦单元语文要素,明确核心目标
教科书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一般都安排两个语文要素,一个是阅读方面的,一个是习作表达方面的。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直接体现在单元导语中,课后思考练习题围绕单元训练要素设计,教学目标明确。
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单元语文要素“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对于学生学习《好的故事》尤为切合,教科书通过“阅读链接”,介绍了选自冯雪峰的《论〈野草〉》和李何林的《鲁迅〈野草〉注解》的相关内容,为学生准确把握憧憬中的“美的人和美的事”以及现实中的“昏沉的夜”提供了支架。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利用多种形式自己查阅资料和教师补充资料的形式,丰富学生的认识,使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更加准确、深刻。同时梳理归纳出阅读时可以借助的资料类型及指向:关于作者生活经历的资料;关于作者创作背景的资料,别人对这一作品的评论或注解等等。
(二)紧扣课后思考练习,确定具体目标
教科书每课的思考练习题、阅读提示,都点明了本课学习的重点与难点,提示了学习的目標与要求,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并从中受到启发,从而指导教学实践。
《好的故事》课后思考题1是针对难懂词给予的方法性指导:初读课文时,遇到难懂的词可以先跳过去。再读课文时,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他们的意思;第二题“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是学习、理解本课内容需要抓住的关键问题。第三题“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说说对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认识”,体现了单元语文要素的学习和运用,是训练的重点,也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三)研读教师教学用书,厘清层级目标
教学用书是教材编写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课标要求的具体体现,是教师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必须反复研读,认真揣摩,明确各学段教材的相互联系和环环相扣、螺旋上升的年段要求,了解本册教材编写说明,把握单元教学的整体目标,掌握课时训练的具体方法。对于难文的教学,还要做到准确定位目标,不拔高要求。
教学用书关于《好的故事》的教学目标作了这样的描述:
1.会写“搁、综”等13个字,会写“预告、烟雾”等15个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4.能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不难看出,目标2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要求“有感情地朗读”;目标3只要求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而对于作品所呈现的诗化的语言特点和对比、象征表达手法的运用,未作具体要求,教学时适时点拨,学生了解即可,不必一节课里全部讲深讲透,为学生日后进一步学习留下空间;目标4不再局限于梦境的感受,指向强化语文要素的训练,深化对文章主旨的认识,与课后思考题3相呼应。教学中只有目标定位适宜,才能避免人为地增加学生认知的难度,达到“难文浅教”。
参考文献:
[1]陈先云.如何做到长文短教难文浅教[N].中国教师报,202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