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巧儿
【摘要】小学数学青年教师备课时,虽然知道要备教材、備学生和备教法等,但在备课过程中往往容易忽略细节,缺少思考,导致教材吃不透、学生摸不准、教法选不当,难以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本文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为例,着重从如何备教材,如何在细节中反复研究、深入思考,以达到吃透教材、摸准学生、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从而在课堂中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备课多思;吃透教材
小学数学青年教师备课时,在备课过程中往往容易忽略细节,缺少思考,导致教材吃不透、学生摸不准、教法选不当,难以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下面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为例,着重从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来谈谈如何带着问题边思考边备课。
一、备课从读懂课题开始
大部分教师备课时很少认真地读课题,其实备课往往是从读懂课题开始的。让我们先来思考本课的题目。
1.看到“毫米的认识”这个课题,想到的关键词是什么?
很明显有两个关键词,分别是“毫米”和“认识”。接着分析一下关键词“毫米”。
2.大家都知道毫米是一个度量单位,那度量的本质是什么?
度量即计算所要度量的图形包含几个这样的度量单位。
3.小学数学中,主要的计量单位一共几类?
小学数学中,主要的计量单位一共有6类,可以将其整理成如下表:
4.毫米是属于长度单位,小学阶段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是怎样的?
小学二年级先认识厘米和米,小学三年级认识毫米、分米和千米。
年轻教师通常上这节课就备这节课的内容,往往忽略先去梳理前后关联知识。而上述这个思考过程旨在梳理本节课内容的前后知识点,温故习新,为学习新知做好相关知识铺垫。
二、读懂教材从细节去思考
在读懂课题之后,我们继续分析另一个关键词“认识”,那究竟要认识些什么内容?
教师先从学生的角度想一想:为什么要学习毫米?毫米是怎样的长度单位?1毫米大概有多长?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带着上述一系列的问题看看教材中的例1:认识1毫米和做一做这三部分的内容,边看边思考。一方面,以学生的角色细细琢磨,多问几个为什么;另一方面,以教师的身份,去思考课堂中如何进行教学。
1.例1
①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宽、厚大约多少厘米。
思考:为什么要估?怎样估?
分析:让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厘米,一柞长等)来估。估的目的是引出不同结果的冲突,从而通过测量来验证谁估得准。
②小精灵问:估得准确吗?
分析:预设学生有不同的估计结果,需要用尺子量一量。
③三幅圆形图及三位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
思考:为什么会有三幅圆形图?分别有什么用?
分析:第一幅图量出的是数学书的长,正好是26厘米;第二幅图量出的是数学书的宽,不是整厘米数;第三幅图量出的是数学书的厚,不足1厘米。为引出新的长度单位的意义做了很好的铺垫。
④第21页最后一段话。
思考:教学过程中如何归纳得出?应该强调什么?
分析:可以通过看书本,划一划并分析重点词语,再读一读,加深理解。
2.认识1毫米
①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思考:如何让学生通过观察直尺,直观理解并准确表达?
②放大镜显示1厘米。
思考:放大镜显示的目的是什么?在教学中如何表示1毫米的长度?
③数一数,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
思考:如何数?先由学生自由数?还是先由教师做示范再让学生数?
④1厘米=10毫米。
思考:如何引导学生找到这个关系?
⑤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
思考:学生会用手势表示吗?如果不会,如何引导?
⑥小精灵问: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思考:预设学生说出的物品有哪些?补充介绍哪些物品?
⑦说一说,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思考:预设学生说出的物品有哪些?补充介绍哪些物品?
3.做一做
①填一填
思考:设计这个练习的目的是什么?填什么?图1和图2有什么不同?
②量一量
思考:如何量?这个练习的作用是什么?若有学生不会或填错结果如何指导?
《毫米的认识》的例1:认识1毫米和做一做这三部分的内容虽然不多,但真正带着问题去反复钻研教材、深入思考之后,才能掌握教材的重难点是什么,采用哪种教学方式更合理,教学中应该注意什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等等。
三、备教法从《教师教学用书》借力
《教师教学用书》是由具有丰富经验的一线教师、专家、学者依据各科大纲及教材内容和要求并结合教学实际共同编写的,需要细致解读,从中借鉴教学方法。
下面以《毫米的认识》为例分析解读其中要点:
1.例1的编写意图:通过估计、测量等活动让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初步体会毫米是更小的长度单位。
分析:这里强调了达到的能级词,分别是“明确”“初步体会”。过程与方法是通过估计、测量等活动。
2.认识1毫米的编写意图:先利用直尺上的毫米刻度直观告诉学生1毫米有多长,再让学生数刻度尺上1厘米有几小格,引出“1厘米=10毫米”,帮助学生理解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和进率。
分析:达到的能级是“理解”。过程与方法是数刻度尺上1厘米有几小格。建议先让学生自己数,发现1毫米太小用手指不好数时再引导学生借助铅笔尖点着数。
3.做一做的编写意图:第1题让学生掌握在测量时如何用厘米和毫米共同表示出测量结果;第2题则是让学生用直尺进行测量,并写出以毫米为单位的结果。
分析:两题的设计的目的不一样,第1题先观察和数一数,再用厘米和毫米共同表示结果;第2题在会读出、写出测量结果的基础上,动手量一量,再写出结果,而且只用毫米作单位表示结果。
通过本课例对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中《毫米的认识》内容的深入解读,反复研究,一方面能够熟知教学内容,从中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掌握教材中每一部分的编写意图的同时,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作为青年教师,要想上好一节课,必须先下苦功夫去备好课,而备好课的首要任务就是读懂教材,“吃透”教材。只有潜心琢磨,不断地在细节中反复研究、深入思考,才能“吃透”教材、摸准学生、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从而在课堂中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责任编辑 罗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