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联合支架置入术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1-12-03 10:40林金加
华夏医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踝肱动脉血糖尿病足

林金加

(莆田学院附属医院,福建 莆田 351100)

糖尿病足(DF)为糖尿病严重并发症,患者常伴有足部疼痛、麻木等症状,并可合并感染、溃烂,若不及时治疗,会引起肌肉及骨组织坏死,甚至截肢[1-2]。目前,DF常规治疗多以降糖、降脂、扩张血管等内科综合手段为主,虽可一定程度上减轻病情,但整体治疗效果欠佳[3-4]。随着血管腔内介入技术发展及球囊性能的不断升高,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PTA)逐渐应用于临床,配合支架置入术(PTAS)可快速重建大血管,以改善局部血运能力,恢复周围组织血液供给,进而减轻供血不足引起的周围组织病变[5]。但PTA+PTAS应用于糖尿病足中的具体疗效尚未完全明确,仍是临床研究热点之一。鉴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PTA+PTAS治疗DF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莆田学院附属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84例DF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45~72岁,平均(58.6±4.2)岁;DF病程6~38个月,平均(13.3±2.3)个月;Wagner分级:12例Ⅰ级,17例Ⅱ级,10例Ⅲ级,3例Ⅳ级。观察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45~73岁,平均(58.7±4.1)岁;DF病程6~36个月,平均(13.2±2.1)个月;Wagner分级:13例Ⅰ级,15例Ⅱ级,10例Ⅲ级,4例Ⅳ级。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经本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6]中诊断标准;伴有不同程度溃疡不愈或感染等症状;经影像学检查证实患肢动脉狭窄或闭塞;均为单足病变;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伴有其他血液系统疾病;心、肺功能欠佳;存在出血倾向;合并全身严重感染。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降糖治疗基础上予以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20035)抗凝治疗,口服75 mg/次,1次/d,出院后长期维持;前列地尔(本溪恒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3174)10 μg加入到10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1次/d;患处接受局部清创、抗感染等综合治疗,连续治疗4周后评价疗效。

1.3.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PTA+PTAS治疗:局麻后,经股动脉顺行穿刺,待穿刺完成后造影观察病变动脉具体情况,动脉内注入3 000 U肝素钠,导丝穿过病变动脉,以球囊扩张,扩张至血管开通率<70%置入金属支架,膝关节以下病变动脉仅使用球囊扩张,无须置入支架。术后造影复查血管通畅及远端血流情况,血管开通良好后退出器械,术后进行常规抗凝治疗,连续治疗4周后评价疗效。

1.4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显效:创面愈合≥90%,静息痛消失,有效血液循环显著改善;有效:60%≤创面愈合<90%,有效血液循环有所改善;无效:创面愈合<60%,血液循环未改善。②足背动脉血流变化。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以多普勒超声测定患肢足背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及舒张末期最低流速(EDV)变化。③踝肱指数。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踝肱指数变化,踝肱指数为踝部收缩压和臀部收缩压之比,正常范围为1.0~1.3,其数值越低则存在下肢外周血管病变越严重。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足背动脉血流变化

治疗后,观察组足背动脉PSV、EDV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足背动脉血流变化比较

2.3 踝肱指数

治疗后,两组踝肱指数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踝肱指数比较

3 讨论

DF发病复杂,当机体血糖控制不佳时,高糖会损伤血管内皮功能,引起供血障碍,减少下肢血流量,导致足部处于缺血、缺氧状态,造成局部营养物质交换异常,久之则增加足部感染、溃疡等风险[7-8]。

目前,常规内科治疗多以对症支持为主,氯吡格雷为常用抗凝药物,可选择性抑制二磷酸腺苷结合血小板受体,阻止血小板聚集,以减少血栓形成,改善机体血液循环[9]。前列地尔为扩张血管药物,可通过提高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环磷酸腺苷含量,发挥扩血管作用,且该药能降低血栓素水平,抑制血小板活化,甚至逆转血栓周围已活化的血小板,从而增加足部血液供应,阻止DF继续恶化[10-11]。但常规药物治疗起效慢,不利于足部动脉血液流速恢复。足背动脉血流变化是评估DF病情的直观指标, DF发生后下肢血流量减少,使得足背动脉PSV、EDV降低,足部处于缺血、缺氧状态,当足部血液供应恢复后,可见PSV、EDV明显升高。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足背动脉PSV、EDV、踝肱指数均高于对照组,表明PTA联合PTAS治疗DF效果明显,可提高踝肱指数、改善足背动脉血液循环、增加足部供血、促进病情好转。分析原因如下:PTA+PTAS属于微创介入技术,具有可重复性强、创伤小等特点,病变血管内置入球囊扩张,可分离狭窄硬化的内膜,破坏中膜平滑肌弹力层和胶原纤维,且支架置入后有助于克服血管壁的弹性回缩及内膜增生,从而快速开通阻塞血管,重建局部血运,恢复下肢血液灌注[12-13]。但介入治疗血管扩张作用主要针对大血管,对微小动脉血流改善效果有限,故联合常规治疗可协同增效,从不同作用机制发挥血管扩张作用,进而最大限度改善下肢血运功能,增加足部血液供应,促进创面组织修复。

综上所述,DF患者采用PTA+PTAS治疗效果确切,可改善足背动脉PSV、EDV,纠正足部缺血状态,提高踝肱指数,进而加快病情好转,值得进一步推广。

猜你喜欢
踝肱动脉血糖尿病足
勘误声明
给糖尿病足患者一个“立足之地”
糖尿病足,从足护理
糖尿病足部门诊在预防糖尿病足溃疡中的体会探析
踝肱指数与冠心病发病率研究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踝肱血压测量专用扇形双袖带的研制
异型动脉血管为蒂的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
活血化瘀中药足浴对糖尿病踝肱指数的影响研究
脐动脉血气对新生儿窒息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