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祖岗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制定颁布,再一次将“教师惩戒权”推到了重要的位置。教师要会用、敢用、慎用教育惩戒,让家长、社会理解并支持学校、教师的教育行为,携手共建和谐的教育生态。那么,怎样实施教育惩戒,才能让学生、家长和社会信服呢?我以为,实施教育惩戒,要用规则来说话。
班集体建设的初期目标是有秩序,这就需要制定大家都愿意遵守的规则。班规的制定既要符合班级发展的需要,也要体现大多数人的意志。我校一个三年级班主任就以量化考评的方式制定了一份班规,从“日常表现、学习状况、课堂行为、文明礼仪、班级服务”这五个方面进行量化评价。下面是“课堂行为”这一项规则的具体内容:
上课铃响后,及时进教室静息并等候老师来上课的,每周加2分;故意在外面玩耍不及时进教室的,每次减1分;如果一周内出现3次以上,再减2分,并在教室里面壁思过1个课间。
上课时,一周内从没有请假上厕所,加2分;一周内出现一次请假上厕所,不加分;一周内出现3次及以上请假上厕所的,减2分。(身体不适的情况除外)
课堂上认真听讲,不做小动作,加1分;课堂上随意讲话或做小动作,经提醒后改正,减0.5分,一节课上重复犯错,减2分;一周内2次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随意讲话、做小动作的,再减3分,并向老师口头反省、道歉。
课堂上积极参加小组合作学习,向老师或同学提出质疑时态度礼貌友善,每次加0.5分;指出问题时让老师难堪或嘲讽同学的,每次减1分;经提醒,一周内再次出现以上行为2次的,再减3分。
室外课服从老师指令、表现优秀的,每周加2分;被老师批评或指令站立旁听的,每次减2分;三周内出现2次以上,再减2分,并写思想反省书一份,家长签字后交给老师。
课堂上,老师有突发事情离开后,能服从班干部管理的,每次加1分;不完成自习任务,大声吵闹,不服从班干部管理的,每次减2分。一周内出现2次的,再减2分。
…………
这份定量的班规直接指向班级集体生活,虽然比较细碎但内容有明确的指向性,有利于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照和反省自己的言行,操作性强。而且,规则表述以正面引导为主,每一条目标的呈现都是以加分奖励为先。
任何事物都有其生长的范围,边界是每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超出边界,任何事物都会背离原有的属性。所以,我们也必须给教育惩戒划定民主的边界,让其在公正、公平的区间运行。
一个班级提出的规则一定是基于班级的具体情况。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讨论,并广泛征求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制定符合班级情况、契合学生意愿、适合集体发展需要的规则。班规是指导班级里每一个成员规范自己言行的具体要求。所以,在制定规则时,一定要在全班共同商议的基础上,形成大家认可并能遵守的细则,这样才能为班规的施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班集体发展的过程中,班规需要及时修订。英国学者杰伦迪·迪克西在《有效的课堂管理》一书中提道:“要不断地检查学生对班规的理解情况,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调整班规,但不要将其废除。”在班规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既要坚持规则的贯彻,又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进行调整,让规则更人性化。班主任在刚接手新班或者组建起始年级的班级时,没有必要着急将一系列班级常规作为新建班级的规矩推行下去,可以先约定一些急需确立的,也相对重要的常规要求。等班级生活逐渐正常,各种问题和矛盾开始“初露端倪”时,再组织全体学生共同修订相关班级条例,有的放矢地调整和优化学生的日常行为。
规则制定后,关键在于落实。在落实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一碗水端平”,用同一把标尺来衡量,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教育和警示的作用。
杰伦迪·迪克西说:“要切记,坚持贯彻班规。”班级规定不能因为一件事、一种行为的发生而放弃,而要坚持执行,一以贯之。一般以一个学期为一个执行周期,如果内容合理,施行效果比较好,也可以延长至一个学年。
教师是班级的核心人物。李希贵说:“我们笑一笑,教室的气氛可能会立刻好起来;我们皱一皱眉头,这个教室的气氛可能会凝固半天。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孩子,所以我们的权力不能滥用。我们要制订相应的规则,还要懂得不要让自己的权力打破这些规则。”因此,教师不能用自己的权威对班规朝令夕改。其实,只要规则的制定能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学生的心中自然会有一把衡量的标尺。如果教师用自己的想法代替班级规则的执行,那就难免会让人感觉结果的不公正,因为公平很多时候本来就只是一种感觉。
教育惩戒不是为了完全消除学生各种错误行为的发生,而是为了斧正学生的道德认知,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不突破道德底线。如果触犯了底线,则不论是谁,都必须接受相对应的教育惩戒。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往往会有教师为班干部、成绩优秀的学生或者一向守纪的好孩子网开一面,这样的做法千万要不得。
教育惩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出于对学生的关爱和保护,是为了让学生清醒地反思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其根本目的就是帮助他们在成长的孕穗期,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路,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评价一种惩戒方法是否适度,必须以心灵是否受到真正的触动为标准。日常教育中,触动心灵的教育方式并非全然可遇而不可求。很多时候,只要精心预设,最寻常的事件也能转化为最精彩的教育契机,进而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实施教育惩戒时,教师千万不能有“杀鸡儆猴”的想法。教育惩戒是为了帮助学生纠正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错误行为,让他们在未来的成长路上更阳光、更健康。当我们带着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看待和接受学生成长中发生的过错时,我们的惩戒教育就会充满了温情,自然而然地就会拥有“人文”的光环,我们就会自觉地站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等着他们。总之,赏识也好,惩戒也好,关键要看是否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