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的叙事视角分析

2021-12-03 18:34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平 燕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滁州 239000)

《儒林外史》诞生于清朝乾隆年间,其主要是站在叙事角度,对当时科举制度、封建礼教等进行批判,揭露了当时封建政治当中存在的黑暗。作者吴敬梓在书中描写了自身经历,结合现实生活现状,采用叙事谋略与规范进行创作,通过各种语言艺术的应用,为读者描绘出了一副儒林百丑图。

一、《儒林外史》叙事结构研究文献

在研究《儒林外史》的过程中,最常见的就是叙事结构问题。在20世纪前20年里,各学者在研究《儒林外史》结构的过程中,主要探讨的问题是此书的结构形态,研究形态的价值判断;在20世纪中期阶段,探讨的主要为多样的理论阐释;在20世纪末期,在研究《儒林外史》时,则主要分析超越价值判断的原因,从根本上去理解文章、把握故事叙事特征。

对于《儒林外史》结构特点的研究,最早感觉出结构有异的为胡适。在当时,胡适曾多次批评《儒林外史》结构不合理,认为吴敬梓为后来谴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当鲁迅阅读此书之后,想法也同胡适相似,但是评价却相对委婉一些,认为“虽云长篇,颇同短制”,认为此书对后世也产生了较大影响[1]。而海外学者在研究《儒林外史》结构的过程中,认为此书具有独特的结构,提出了“涡轮式结构”的看法;而有部分学者也同样同意胡适与鲁迅的看法,认为此书内容结构虽然相对较为松散,但是最后的成就却相对较高。

20世纪90年代期间,学者对于《儒林外史》结构的研究更加成熟与理性。代表学者为杨义、张锦池等,前者认为此书的结构属于长篇结构体制,后者认为此书结构分为明线与暗线,明线则是作者对于功名富贵的看法,暗线则为此书的时间顺序。而还有学者认为此书结构类似于“二十四幅花卉册页”,整本书前后分为三个部分,其中体现出时间性、层次性、逻辑性、条惯性以及对照性五个方面特点,属于一种创造性结构[2]。

二、《儒林外史》对叙事视角的运用

纵观我国古代小说的创作,其实在很早就已经存在叙事艺术。部分学者在创作时,逐渐开始将叙事艺术当作一种叙事方法应用到文章创作当中,尤其是在明清年代,叙事视角在小说创作当中的应用尤为明显。《儒林外史》当中充分应用了零视角叙事,并且在此基础上,还创造了内视角与外视角,使得文章艺术层次更深,充分表现出了作品的叙事张力特点,最终叙事效果较为理想。

(一)《儒林外史》中零视角叙事

客观角度来讲,零视角叙事属于一种全知全觉的叙述方法,作品当中的叙述者就如同纵观全书的编辑者一样,对故事当中涉及的人物未来和命运走向充分了解,对于故事的发展情况完全清楚知晓。吴敬梓受到宋元时期话本小说的影响,在创作《儒林外史》时,其中叙述者大都同说书人具有共同点,不仅可以讲解出故事人物的内心世界,还能将人物所处的背景进行充分展示,并推动故事的情节发展。

而在文章结构上,从《儒林外史》整体结构来看,主要是借鉴了宋元以后白话小说的模式,站在说书人的角度,以旁观者的视角描写出每一个主人公的故事,就如同西方国家所信仰的上帝一般,全能全知,无所不能。首先,此书在描写开篇故事时,就充分借鉴了王冕的故事,为后续文章的描写铺设了主线。借助王冕故事,塑造出了后边真儒形象,为读者评价故事人物树立了一个价值标杆。在文章结尾处位置,又添加了四大市井奇人,与文章开头相互呼应,突出了文章主旨;其次,《儒林外史》整本书共分为五十六回,除第一回外,其余五十五回在故事的开头都会有“话说”这两个字样,而在故事的结尾处,则会存在“有分教”这几个字样,并且对下一文章的故事内容有简单的介绍,在末尾用“且听下回分解”这几个字样吸引读者继续阅读的兴趣。而在每一个故事的开始又都有对前一段故事的总结,使得读者能够对上下文故事进行连接,帮助寻找文章主线;最后,在整本作品的开头,吴敬梓保留了一首词:“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在此段词中,体现出了作者的文章主线,认为功名富贵皆为身外之物,但是世中大部分人见到功名,都会抛弃性命去求功名,但是到手之后,却又如同嚼蜡,由此告诫世人要看破功名富贵。在文章的结尾处更是保留了另外一首词:“无聊且酌霞觞,唤几个新知醉一场。共百年易过,底须愁闷?”此段表现出作者对当时世态的感叹,同时也透露出作者本身的处事态度。在文章的开头与结尾,吴敬梓都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读者,书中始终贯穿着一位说书人。以说书人的角度,采用叙事视角为读者呈现了五十六回故事,通过说书人的虚拟情境,让读者同说书人进行沟通,但是却又始终与小说之间保持这一段距离。此本书所采用的说书人视角即为零视角。

在《儒林外史》当中,叙述者站在上帝的角度,对故事中每一个人物的背景、行为以及心理活动都控制着,用语言剖析人物灵魂。例如,作者在讲述第二十六回故事时,就将其中虞育德人物的姓名、家庭背景以及身世经历都直接展示了出来,以此体现出人物的社会背景。读者在阅读此段背景介绍后对故事主人公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之后叙述者对虞育德的其他故事也进行了简单介绍,如赠农人银两、中进士宠辱不惊等故事,让读者感受到虞育德的良好品质。这些故事皆是由叙述者所安排,而此人物的走向更是由叙述者一手安排。此种叙事方法,在全篇文章当中随处可见,如在整本书的开头,更是将王冕的家庭背景、年龄、姓名等内容都直接描述出来,然后描写王冕帮助母亲放牛养家等故事,按照时间线一一描写主人公发生的故事。在此过程中,作者除了采用史传笔法对人物进行描写之外,还采用叙事方法,使得人物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更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整本书当中,叙事者都以旁观者的角度来描写文章,以此向读者介绍了明清时期的典故、民族风情等内容。例如,在第十回当中,就描写了明清时期婚嫁的相关礼节,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部分礼节。在描写亲迎这一部分时,更是细节之处都仔细地写出来:“黄昏时分,大吹大擂起来。娄府一门官衔灯笼,就有八十多对……”让读者就如同亲自参加一次亲迎一样,描写入微。在《儒林外史》当中,其中也多次出现了祭祀的情况。在荀玫的父亲死亡之后没有办法立即上任做官、杜少卿受举荐却装病辞官等故事当中,作者都充分描写了明清时代朝廷的制度与民俗风情。

(二)《儒林外史》人物限制的内视角叙事

内视角叙事主要指的就是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限制叙事视角,以故事主人公的视角描写人物的相关故事内容。此种叙事方法,主要依据的就是故事人物的视觉、听觉等感官,带领读者去感受世界。此种叙事方法同内视角叙事进行对比,放弃了站在上帝视角全能全知的地位,更加重视突出故事人物视角,描写的内容更加趋向于真实。内视角叙事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固定式内视角叙事。此种叙事主要指的就是,通过某一个人物眼光或者是站在此人物的角度,对故事进行描写,将此人所看到的、听到的、经历过的事情进行讲述,仅限于该人物所能够接触到的范围,而读者也跟随该人物的视角去了解故事情节[3];另一种则属于不定式内视角叙事,此种方法主要是指通过故事当中不同人物的视角进行描写,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分析同一个人物,然后以此来完成一篇故事。

《儒林外史》在描写的过程中,采用的是固定式内视角叙事,主要就是以一个故事人物为叙事中心,通过该人物的视角来描述讲解周边的事情。纵观《儒林外史》五十六回故事内容,每一章节都采用的是此种叙事模式,尤其以第十四回故事描写作为典型。在此章节当中,作者描写马二先生游西湖的故事,完全就是采用固定式内视角叙事方法,将特定范围内马二先生作为唯一叙事者,将他所感知到、听到、看到的内容描述出来,带领读者一点点感受西湖的美好风光。而马二先生在开始游西湖时,作者先对西湖美景进行了简单描述:“这西湖,乃是天下第一真山真水的景致!”先从钱塘江开始,一路往下,描写了游西湖的故事。此段章节中,始终坚持着以马二先生为唯一的叙事者,以该人物为第一视角描写其所见所想所听。并通过描写马二先生的外部动作,体现出主人公的心理活动。马二先生在游西湖时,观之又别另有深意,从主人公游西湖开始,就可以发现主人公对于西湖景色并不是很感兴趣,但是在见到食物与女色时,却是一点诱惑都难以抵挡。从头至尾,马二先生都能够感受都女人的存在,不论是身后跟着的乡下女人还是富贵人家的女客,都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女人的出现,并且在发现之后还故意不去看她们,甚至在选择茶馆时,也是选择没有油头粉面女人的茶馆。通过这些肢体运动的描写,无一不体现出马二先生虚伪迂儒的性格本质。而作者在想以讽刺视角描写此种场面时,只有站在马二先生的视角才能够将其描写出来。

(三)《儒林外史》中纯粹客观的外视角叙事

外视角叙事属于一种纯粹的客观化叙述。文章当中的叙述者就如同一台照相机,将社会当中发生的事情进行客观记录,始终保持着故事背景、人物以及故事发生走向等内容最真实的记录,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对故事场面的控制力。但是,此种叙事方法却将现实生活最真实地还原出来,而且其中没有夹杂着任何的主观评论与看法,也并没有偷窥故事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仅仅是客观地描写出故事的发展[4]。在《儒林外史》当中,作者在描写舞台动作或者对话场景时,惯用外视角叙事。而对于这些极具戏剧化特点的场景,作者并没有发表任何的主观评论,也没有发表任何的主观感情色彩。

《儒林外史》作者在描写滑稽动作行为时,都会使用外视角叙事,进一步凸显出戏剧舞台动作的夸张特点,没有发表自身任何的主观色彩,仅仅是客观描写事实,但是其中所隐藏的讽刺意味却十分充足。例如,在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当中,在描写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的行为时,夸张的手法充分展现出了当时的戏剧性。范进在得知中进士之后,开心到发疯,而胡屠户为了能够让范进清醒过来,就打了范进,打完手便颤了起来,不再敢打第二次。当范进清醒回家之后,胡屠户看见范进衣裳褶皱,就为范进扯了几十次。范进为感谢胡屠户,就递与胡屠户六两银子,而在此时,作者也是将胡屠户受到银两的细节之处描写出来。这些描写当中,动作描写细致入微,仿佛带领读者充分感受到了当时的情景。在描写胡屠户打范进时的“颤”字,充分体现出了胡屠户害怕的心情,而在描写胡屠户得知范进中进士之后为范进扯褶皱时,更是体现出了胡屠户前后对待范进的不同态度,将胡屠户此人物的性格特点充分地描写出来。此种白描手法,不仅展现了故事人物的内心世界,更是将作者看待当时时代的观点也展现出来,其中隐藏着大量的信息,为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三、结语

《儒林外史》是明清时代的讽刺小说,作者通过运用讽刺艺术、叙事视角,充分展现了当时社会形态。从上文分析得知,《儒林外史》在描写故事内容时,根据不同故事,选用不同的描写方法,并且对于内视角、外视角以及零视角的叙事手法应用较为娴熟。同以往小说进行对比,《儒林外史》更加具有代表性。基于此,从叙事角度来讲,《儒林外史》对后世小说的影响相对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