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的改革创新路径

2021-12-03 17:17解陆陆
亚太教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通识思政改革

解陆陆 刘 丽

(1.山东工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2.烟台职业学院机械工程系)

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是我国高校通识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向大学生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的重要使命。在我国的各类高校中,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近年来受到高度重视,很多学校都开设有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或类似课程。近些年,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的相关教材也大量涌现,根据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的相关数据,现今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高校通识教育教材多达400 余种。

一、新时代高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改革创新的必要性及已开展的相关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期,在新的语境下,我国高校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将担负起一系列新的历史使命。尤其是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现实背景下,我国社会愈加多元化,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变得愈加重要。当下,我国高校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只有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不断寻求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上的改革创新,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我国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014 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 号),要求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017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实施意见》,对于高校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提出要“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在此背景下,新时代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要立足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针对现今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寻求自身的改革创新,以更好地发挥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在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引领作用。

目前,学界对于新时代我国高校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的改革路径多有研究和探讨。其中涉及“课程思政”在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中的实践探索、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探索研究以及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中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等。在“课程思政”融入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方面,方胜、罗芳芳主张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最重要的是要改变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分离的传统教学思维,将思政教育融入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在内的各门课程教学的各个方面。王秀花、徐旻认为,课程思政在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融入拓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德育内容……促进了课程思政的深入实施,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合一体,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在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探索研究方面,张睿智、董泽芳认为,优秀传统地域文化是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优秀传统地域文化融入地方高校艺术教学对地方高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弘扬优秀地域文化是地方高校的重要使命。赫慧育也主张立足地方高校实际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进行教学内容方面的探索,对地方高校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供“富于前瞻性、创新性和建设性”的建议。

在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方面,李莉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应“利用开展专题性教学、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信息资源、推广问题式教学手法以及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等手段,有效促进这门课程的发展,帮助提升高校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以及文化自信”。胡红英认为,高校教师只有充分利用全媒体传播技术,创新传播方式,努力契合大学生的认知和行为模式特点,不断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和传播能力,才能更好地担负起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使命。

上述研究提及了现今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各自的改革创新策略和设想。但是此类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第一,关注的面向比较单一。现今研究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课程思政”、互联网运用等几方面。第二,研究尚不够系统、深入。现今研究多属于碎片化的研究,尚未形成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成果。第三,研究过于泛化、不够具体,一些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不强。

二、新时代高校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改革创新的路径及具体实施策略

我国高校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的改革创新路径,应着眼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四个方面的综合改革创新。具体而言,首先应以教学理念的改革为先导,然后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具体内容和实施途径,最后以考查方式的改革保障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取得实质成效。

(一)凸显“课程思政”教学理念

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承载着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和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使命,是展现“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重要平台之一。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的改革首先要凸显“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并依照“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来改造现今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具体而言,就是要凸显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智慧、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等方面的价值作用。要将“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深度融入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的各个环节和教学全过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的改革中贯穿“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从而用“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来统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的改革创新。

(二)融入地方文化和学校特色文化

就教学内容的改革而言,新时代高校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应与地方文化和学校特色文化相融合,以凸显地域特色和学校特色。就我省而言,高校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应将山东地方文化和学校特色纳入专题讲解,凸显山东地域特色和各高校自身的特色。具体而言,首先,在我省高校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的教学中,引入山东传统文化,尤其是山东特色文化的相关内容,增强学生对于山东历史文化的了解。同时,在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中引入和突出各高校自身的特色,以彰显各高校的文化特色和发展特色,增进学生对于高校文化特色的认识和理解。通过融入山东地方文化和高校特色文化因素,我省高校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可以增强学生对山东地方文化和各高校发展特色的了解,培养学生爱校、爱山东的品格,从而丰富和拓展高校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爱国主义和家国情怀的内涵。

(三)拓宽、创新教学方法与途径

就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而言,现今互联网日益普及,网络资源日益丰富,线上教学方兴未艾。新时代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要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和线上教学等新方式,拓宽、创新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的教学方法和途径。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可以利用各类网络资源,比如各类网络公开课、学术讲座视频、微信公众号文章、学术短视频、中国知网学术论文等,辅助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其次,在授课方式上,积极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授课模式。利用线上的优质慕课资源,合理分配线上与线下二者的教学内容,使线上慕课教学与线下的课堂教学形成良性互动,从而扩充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的知识量。再次,在线下的授课中,避免“满堂灌”教学,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探索“互动探究”的授课模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问题为引导,扩大学生课前的预习内容和课后的作业练习,鼓励学生通过查阅网上资源和线上慕课学习等方式来完成课前预习和课后学习任务。在课堂授课过程中,通过慕课、雨课堂等,组织课堂PPT 展示、课堂讨论、小组研讨来对学习内容进行探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在课外学习方面,积极利用腾讯会议、慕课平台组织线上线下的中国传统文化元典阅读和讨论。通过元典的学习,让学生真切地体会中国的传统文化,从而形成课堂授课和课外学习的良性互动。此外,在上述利用互联网资源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中,应同时教授学生如何区分与鉴别互联网资源的优劣,引导学生使用价值观导向正确的网络资源和线上资源。

(四)由“重学习结果考核”向“重学习过程考核”转变

就考核方式的改革创新而言,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要改变注重“结果”的考核方式,考核方式应由“重学习结果考核”向“重学习过程考核”转变。具体而言,首先,将学生日常的传统文化元典阅读和地方文化文献、学校特色文化文献阅读纳入考核当中,鼓励学生阅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元典。其次,将学生的线上学习情况、互联网搜集资料情况纳入考核当中,鼓励学生进行线上学习和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再次,将课堂PPT 展示、课堂讨论、小组研讨的情况纳入考核当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研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最后,在日常考核当中,应注意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不论是元典阅读、线上学习,还是课堂中的各种探讨、课下作业,学生都必须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凡是价值观导向有问题的,在考核当中应“一票否”。

上述有关新时代高校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的各项改革创新举措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教学理念的改革为先导,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具体内容和实施途径,以考查方式的改革保障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取得实质成效。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要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要对那些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高校肩负着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使命,因此要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课程的改革创新来解决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高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和家国情怀,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通识思政改革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改革之路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改革备忘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