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八月桂花遍地开》叙事创新评析

2021-12-03 18:06韩德良
北方传媒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金寨纪录片历史

文/韩德良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华诞。“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为纪念建党100周年,2021年1月初,由安徽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制作的,以安徽金寨县59位开国将军为主体人物,一部全景式展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革命史的6集4K重大题材文献纪录片《八月桂花遍地开》在央视纪录频道、安徽卫视、哔哩哔哩等平台同步推出,献礼建党百年。该片在叙事上开拓创新,真实塑造一批胸怀“初心”的热血青年群像,实现百年“对话”;以金寨为原点,以中国革命史为经,个人革命故事为纬,真实为本,发掘众多鲜为人知的细节,贯以真挚饱满的情感,经纬交织叙事;寻访式、体验式拍摄,宽视野、立体多维的叙事视角达到陌生化的间离效果;第一人称角色配音让历史人物复活,手绘动画逼真还原历史场景,这些艺术手法真实地呈现了大别山区特别是金寨县的青年在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战、前仆后继,在谋求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历程中立下的赫赫战功和不朽业绩。

一、塑造“初心”青年群像

重大题材文献纪录片,是国家话语、国家意志、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像化表达暨历史镜像。正印证了智利导演顾兹曼的名言:“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它不仅承载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人物或事件的历史记忆、历史叙事,而且在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画面和叙事艺术的审美感受中使受众产生共鸣、共情,更多的是表达在国家层面历史认知的高度自觉。

安徽省金寨县,地处大别山腹地,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早在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就传入了金寨县,1920年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1929年爆发了著名的立夏节起义(亦称商南起义)和六霍起义。金寨不仅是红四方面军的主要发源地,有10多支主力红军队伍在这里相继组建,被誉为“中国红军第一县”,还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历经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各个时期,28年革命红旗始终高高飘扬的革命根据地。先后有10多万金寨儿女参军参战,血洒疆场,有1.1万余人被追认为革命烈士。2016年4月24日,习总书记在金寨考察调研时深情地说:“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

作为建党百年献礼片,如何讲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金寨革命的星火燎原?如何呈现红色政权的建立?为什么参加红军成为潮流?如何向人们揭示“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人民军队为什么胜”的历史真谛?在发掘、梳理金寨马克思主义传播、建党、开展农民运动、发动立夏节起义的组织者、领导者以及59位开国将军的人生细节和成长故事后,我们发现这是一群胸怀初心的青年用热血、忠诚、坚定、奉献、牺牲等精神谱写的英雄史诗、铸造的红色传奇。

金寨革命的播火人、金寨县第一位共产党员、革命文学作家蒋光慈1901年出生,1921年春,他与刘少奇、任弼时、肖劲光等人一起,赴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的小说《少年漂泊者》曾出版重印18次,是当时社会上的一本超级畅销书。这本书,也成为指引胡耀邦、习仲勋、陶铸等领导人走上革命道路的明灯。《习仲勋传》记载:“习仲勋曾多次对自己的孩子说过,当时认识到社会这么黑暗,旧的剥削制度要推翻,主要是受 《少年漂泊者》影响极深。”

詹谷堂,蒋光慈的小学老师,1924年,在蒋光慈的影响下,他的老师詹谷堂加入中国共产党,相继创建豫皖边界、金寨县第一个党小组,周维炯、漆德玮、李梯云等青年学生都是金寨县第一批共产党员,革命的火种迅速燎原。詹谷堂、蒋光慈这一对师生相互影响,在金寨革命史上留下一段佳话。

立夏节起义的主要领导者、红32师师长周维炯,1908年出生在金寨县沙河乡,1929年5月6日,21岁的他领导立夏节起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鄂豫皖边区第一次取得全面胜利的武装起义。

13岁的洪学智在金寨县双河庙读高小时已是农会会员。13岁的皮定均加入儿童团后,担负起给红军送信的重要任务。金寨县桃岭乡人陈先瑞,15岁参加红军,19岁已是一个足智多谋的老侦察兵,成功护送鄂豫皖根据地高级干部登上开往武汉的火车。李家益14岁创下了一人俘虏敌军一个连的奇迹。22岁的八路军连长于侠率全连在七亘大捷中担任主攻任务,两次伏击日军……

这群青少年,十几岁,入党、参加红军、干革命,是十万多金寨儿女投身革命的缩影。在烽火岁月里成长的他们,先后担负起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重任,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伟大使命和责任。他们用青春书写革命历史,用生命打下红色江山。

“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穿越百年历史,感知历史风云,触摸历史人物,目的是反映现实、观照现实、烛照未来。《八月桂花遍地开》成功塑造一百年前的00后、10后英雄群像,向理想、信仰致敬,让青春隔着百年对话,以他们的青春励志故事引导新时代青年加深对党史、军史的学习、思考、感悟,激励青年追寻革命先辈的足迹,夯实信念之基,补足“精神之钙”,赓续传承红色基因,践行革命精神的真谛。

二、真实为本,经纬交织

重大题材文献纪录片《八月桂花遍地开》以安徽金寨县为原点,全景式展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血与火的岁月以及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这一题材决定了该片宏大、厚重的史诗风格基调,因此难度很大。首先是时间跨度长,空间跨度大。从建党之初,历经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至抗美援朝,前后30多年。其次人物多、事件多,59位将军以及与金寨红色革命历史相关的一系列人物,筛选后加在一起有80位之多。这样一个群像式纪录片,在6集总时长300分钟的篇幅内,如何讲得完80多人?观众如何能记得住?这里有一个结构和视角问题。梳理59位将军的个人战斗经历,以及他们所属红四方面军、红25军、红28军等几支部队的重大战役节点后,创作思路确定为:以中国革命历史为经线,59位将军等人物的战斗经历为纬线,将人物捆绑打包成组,详略得当布局。六集内容为:《革命火种》《红军摇篮》《生死转战》《北上先锋》《铁血坚守》《将星璀璨》。通过个人选择、个体命运叩问初心与使命的重大命题,经纬交织,线索明晰,视角上具有新意,结构上举重若轻。这种宏观架构,使得集集无缝对接,片片有序追寻,避免了历史纪录片因为年代久远而容易松散无序的问题,同时重点着墨于人的故事,以人的故事讲党的道理,更具有感染力、引领力。

纪录片的本质是真实,纪录片的生命和意义也在于真实。历史真实的关键是发掘生动鲜活的细节,特别是相互印证支撑的细节。重大题材文献纪录片如何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既呈现一段真实可信的历史,又能使人思考、判断、发现历史表象背后的规律呢?历史本身的真实是惟一的,但是呈现在人们眼中的真实却是多向度的:官方出版物、档案、电文等史料中反映出的真实,事件主要当事人记忆中的真实,事件经历者记忆中的真实,事件见证者口中的真实,记录者本身依托自己的知识背景判断出来的真实,记录者借自己的创作表达出来的真实,读者感受到的真实……历史和“真实”有这么多的分层,可想而知,作为讲述者和读者观众之间的记录者,需要面临多大的挑战。

为了追求历史真实,纪录片《八月桂花遍地开》团队一方面等收集文献史料、日记、传记、回忆录、影像资料以及未公开的出版物,大家案头都堆满了各种大部头著作,加在一起有4千万字以上,认真地爬梳,相互验证,去伪存真,去芜取菁,获得大量历史细节的吉光片羽:蒋光慈在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习马列主义、听陈望道教授讲解《共产党宣言》;18岁的董洪国参加共产党参加革命,原因是“共产党为穷人打天下,谋利益,求解放”;16岁的陈宏在黄安战役中,亲眼目睹了红军的第一架飞机列宁号参与战斗;中原突围中皮定均坚决执行党交给掩护主力突围的任务,“党给了任务,又是单独的……在最艰苦危险的时候,你个人不要表现悲观、没有主张和无能,要充分调动出自己的智谋和胆识”。

为发掘更多的历史细节,摄制组开始历时一年半的拍摄,以立夏节起义旧址为原点,到红32师、红四方面军、红25军、红28军成军地以及红四方面军、红25军长征出发地、主要途径区域、会师地、重大事件发生地等,从主要人物出生地、战斗地,到藏有重要史料和文物的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及红色文物收藏爱好者,足迹遍布全国近20个省市60多个县市,同时,摄制组还前往俄罗斯、美国等地进行拍摄。独立挖掘到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的中国学生档案,1926年亚东图书馆出版的《少年漂泊者》,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架飞机的由来,一封国宝级的红军家书,藏在子弹壳里的借粮条,源于大别山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5集团军某旅2营珍藏的夜袭常胜军旗,毛主席写给徐海东的借钱条,获救的美军飞行员后裔珍藏的资料实物等等,拍摄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革命遗迹、旧址、史料,犹如构建了影像档案馆、党史馆、历史教科书,红色基因浸润其中。

独家采访了许多老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老战士,用影像为他们树碑立传。对金寨唯一在世的开国将军詹大南进行抢救性地拍摄,2020年11月21日,在节目播出前夕,105岁的詹大南将军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我们的节目也是对将军最好的致敬和纪念!摄制组抢救性拍摄的还有红28军老战士万海峰上将(101岁),安徽金寨籍老红军蒋本兴(1915—2020)、李清海(1917—2019),安徽六安籍老红军胡正先 (103岁),红四方面军女战士牟炳贞(1922—2020)等都留下了珍贵的采访和影像。从这些历史的缔造者、亲历者、参与者、见证者的口述中,一段烽火硝烟的传奇、一段戎马倥偬的岁月得以呈现。101岁的老红军万海峰上将说到大别山的铁血坚守依然动容:“对大别山有感情,那个坚持也不是光共产党人在那里干,那是有千千万万老百姓保护我们。那些伤员、病号怎么藏好、躲好,全靠老百姓。”98岁的皮旅老战士罗耀星对皮旅隐蔽在小村庄刘家冲刻骨铭心:“当时皮定均就是说,还准备一些小鸟拿着,恐怕敌人向树林里打枪。敌人一打冷枪,我们赶快把鸟放出去,来迷惑敌人。”这些细节是节目的骨血和灵魂。而他们在摄影机前有时安静恬然,有时慷慨激昂,有时坚定勇毅,时而会心一笑,时而饱含热泪,时而陷入沉思的动作表情都充满厚重力量与质感。比如几位老红军唱《八月桂花遍地开》的组接有极强的感染力,让人瞬间泪目。7位皮旅老战士的肖像配以皮旅的号令剪辑,他们的眼神表情形如雕塑状似丰碑,有穿透历史的力量,直击人心,令人震撼。

三、寻访式拍摄、多视角叙事达到间离效果

重大题材文献纪录片的创作要达到思想性、理论性、故事性、艺术性上的高度统一,必须不断突破。不仅是对新的文献素材的挖掘,还体现为在叙事方式上的合理化创新。直接电影代表人物阿尔伯特·梅索思强调:“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两种真实:一个是原始材料,就是所拍素材,这种真实类似于文学日记中的形式——它是直接的,没有任何人为干扰;另一种真实来自对原始材料的提炼和并置,将其纳入更加富有含义的、连续的叙事的形式之中。可以说,此时叙事形式所包含的已经不仅仅是原始资料了。”

融媒体时代,受短视频因素影响,受众信息接收日益碎片化、国际意识形态高度对立化,所以重大题材文献纪录片不仅在内容上要硬核,叙事上更要不断创新。

《八月桂花遍地开》的叙事最大创新是成功地运用了寻访式、体验式的拍摄手法。寻访是联通历史、现实与未来最巧妙的桥梁。寻访的人物选取上突出年轻化,大都从事红色文化传承的工作。有事件亲历者、红二代、红三代,也有户外教员、党史工作者、思政课老师,还有作家、演员、画家等,他们每人带着设计好的任务踏上红色寻访之旅:红二代林维先将军之子林军、红三代许继慎烈士孙女许智文以及金刚台八姐妹之一范明外孙张帆分别到祖辈浴血战斗过的旧地体验求证;党史工作者李业坤和思政课老师吴小二沿着当年红四方面军中金寨籍将军们的战斗足迹登上四川空山坝悬崖、万源保卫战的绝壁青龙观现场考察;皮旅中原突围中出生的婴儿青碧涛到郑州寻找抱着她突围的老兵……寻访者身处将军们的战斗实地,虽然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观众看到现场讲解以及真实的画面和场景,犹如身临其境,代入感非常强烈,引发强烈的共情、共鸣,历史、现实早已融为一体,一个个历史的细节得以发掘、揭秘、证实。“这里就是战场”“就是这段战壕”“就是从这里掉下悬崖的”“就是这个山洞”“吃的就是这种野菜”“就是从这里渡河的”“就是那位高个子红军领导”……历史不仅鲜活生动,而且历史的厚重感、血性、温度、情怀都一一呈现。红四方面军攻克青龙观天险“天鹅抱蛋”彰显了红军的英勇和无畏;张帆辨认将军菜,突出了红军的坚韧和顽强;林军深情地抱着红军瞭望枫,枫叶声声犹如父亲的叮咛,永远不忘老区的人民;陈仁喜在独树镇烈士陵园的寻访,昭示的是烈士用鲜血铸就的忠诚和信念;青碧涛与皮旅老战士熊锦玉七十四年后的相聚催人泪下,这种超越血缘亲情的生死大爱闪烁着人性的光芒。这些都引导受众对历史的探寻、对真理的思索,深刻“牢记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新中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赢得胜利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在叙事视野和视角上,力求宽阔和多重视角,避免单一视角,既有亲历者、见证者的视角,也有国内研究者的视角,还有国外研究者的视角以及国外亲历者后裔的视角,立体多面地呈现历史面貌,最大程度地逼近、还原历史真实,确保历史的客观和公正。比如,《八月桂花遍地开》的第1集 《革命火种》,从俄罗斯莫斯科开场,著名汉学家潘佐夫现场寻访介绍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大学旧址,到潘佐夫查询中国留学生档案,引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开拓者和金寨革命的播火人蒋光慈,视野开阔,格局高远,令人耳目一新。

熟悉的人物陌生化处理,也是节目的又一特色。比如说到洪学智将军,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抗美援朝战争中,他担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营建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我们的节目对这段历史简略处理,而在第3集《生死转战》中,着力讲述1936年,时任红四方面军第4军政治部主任、23岁的洪学智已经展露出后勤工作禀赋的故事。红军部队到达瞻化(今新龙)后,洪学智邀请藏民首领、千户头人巴登多吉做客,请他听唱片,与他同饮公鸡血酒,结成民族兄弟。团结藏民、筹备粮草,洪学智迅速打开了局面。这段故事大多数人都陌生,加上影像上呈现出地域和民族色彩的丰富性,既好看又抓人。在第6集《将星璀璨》中,1944年8月20日,时任新四军第三师参谋长兼盐阜军区司令员的洪学智营救援华美军飞行员的故事,也是大家不熟悉的内容。摄制组还远赴美国,采访了3名美军飞行员的后裔,他们展示了大量不为人知的史料,讲述了许多生动感人的细节,摄制组还拍摄了美国仅存的两架B-29轰炸机中的一架。双重视角叙事既客观真实,又立体丰满,获得意想不到的间离效果,达到传播效力的最大化。再比如,说到皮定均将军在中原突围中立下了大功的故事。这段历史叙事上,我们陌生化的视角就是找到当年突围中出生的两名女婴,从她们的视角,看中原突围,展现皮旅突围必胜的信念,既有皮旅勇于牺牲自我的高尚情操,也有表现皮定均、普通战士身上折射出人性的光辉。

四、角色配音、手绘动画等情境创设使节目增色

6集纪录片《八月桂花遍地开》中,引用了近60处将军暨历史亲历者的回忆录、日记、传记内容,这些文字记载了大量的历史细节,带着历史的温度与情感,有血与火的危急时刻、拼杀瞬间,有困苦时候的考验与忠诚,有胜利时刻的欢呼雀跃……如何表现这些亲历者的回忆呢?借鉴广播剧的样式,用声音塑造将军们等历史亲历者的形象和性格,用“角色配音”的方法参与叙事也是节目一大特色。从少年、青年到中年,不同年龄段的声音烘托出历史亲历者的性格、气质,营造出可感可触的历史氛围,有欢欣鼓舞的,有斩钉截铁的,有同仇敌忾的,有坚韧不拔的……让故事的主角得以“开口”讲话,不仅有效参与了叙事,也为人物出场增加了饶有兴味、跌宕起伏的戏剧化效果,生动还原人物性格和故事同时,亦将观众瞬间拉回那个热血激昂的年代。

重大题材纪录片《八月桂花遍地开》叙事创新上的另一个特色是制作大量手绘动画,最大程度还原当年的历史场景。涉及历史场景的内容部分,纪录片创作者过去大都想到运用情景再现的方式来表现。考虑到全片有不少战争场景,如果采用情景再现,既加大了制作成本,也不能保证将画面拍到极致。以手绘动画的形式再现当年战争场景,虽是静态但极富感染力、影像冲击力。除了手绘动画外,在重大事件、战役的历史现场利用投影等手段放映影视资料,比如在直罗镇战役纪念馆放映电影《西安事变》片段。多种表现手法并行,不同场景巧妙转换,激活历史现场,复活历史信息,也是主创团队在这部纪录片里做的一点新的尝试。

结语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在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之际,讲好中国的故事,核心是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正如纪录片大师格里尔逊指出的“我们首先是宣传员,其次才是影片摄制者”。我们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重大题材文献纪录片《八月桂花遍地开》叙事上勇于创新,使该片在思想性、理论性、故事性、艺术性上有高度、有深度、有厚度、有温度,是一部好看、好读、好听的上乘之作,是诠释“坚守信念、不屈不挠、胸怀全局、敢于担当、无私奉献、依靠群众、永跟党走”的大别山革命精神生动鲜活的影像志。

猜你喜欢
金寨纪录片历史
中國“將軍縣”安徽金寨:高速連接長三角 山貨緊俏遊人如織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金寨红
新历史
幸福金寨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