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视阈下电视剧的中原文化阐释

2021-12-03 14:33:54赵红勋王文静
北方传媒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妆容影视剧中原

文/赵红勋 王文静

中原文化孕育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套以农耕文明为核心的尚礼风俗。中原文化以河南地区为中心,通过不同形式的文化符号向外扩散和传播。从符号载体的意义上来看,研究符号的意义实际上就是对文化进行研究。①因此,对中原文化的影像解读当以一种符号学的视角关照其在社会系统中的意义生产与组织。那么,何为符号?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符号由能指和所指构成,即声音和意义的结合。这种二元论的特性被结构主义语言学家所接受并确立了权威,但这种符号的二元论缺乏对意义的解释,也遭到了一些学者的质疑。相比于索绪尔的符号二元论,皮尔斯的符号学说弥补了这个缺陷。皮尔斯在符号学中融入了传播学的思想,提出了“符号三元构成说”,即任何符号都有三部分构成:“再现体”“对象”“解释项”,②其中“解释项”为理论的核心,即解释者对信息的理解。皮尔斯的符号三元特征关注到了传受双方对信息的互动关系,将传播中的受众置于重要位置。20世纪80年代,约翰·费斯克将符号学正式引入传播学,成为传播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来描述传播实践活动的意义机制,形成了传播符号学的研究范畴。③符号学的研究对象从最初的语言文字,经过后来不断拓展,逐渐跃出了语言学的研究范畴,成为更广义的符号研究体系。文字、声音、图标、建筑等都是符号,都在传播中承载一定的意义。影视作品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亦是一种符号体系。以中原古代文化为背景的影视剧,例如《大宋宫词》《清平乐》《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以下简称为 《知否》)等,以宋朝社会的风俗习惯和礼仪风貌为铺展故事的背景基调,通过对声音、画面、文字等符号的组织融合,将中原古代文化以影像化的方式呈现在观众眼前,对中原文化的传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中原文化的符号意指

中原符号凝聚着中原地区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是中原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中原文化是在不断演绎的,其符号载体也是在不断丰富的,在发展过程中确定的符号体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无限的扩展空间,是一个不断丰富的动态化体系。中原文化在不同的时期都有可能产生新的符号形式,并在发展过程中围绕中原文化的内核,发生意义的增生。从简单的物质符号到影像符号,符号载体的形式日益多样,但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却更加厚重。在影视技术的推动下,文化的物质符号通过媒介的组织生产转化为影像符号,成为一种文化记忆的有效形式。因此,中原文化的传承离不开物质符号的意义基础,更离不开影像符号的媒介传播。中原文化物质符号与影像符号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物质符号为影像符号的生产提供创作基础,影像符号又为物质符号的传播提供新的媒介路径。在影视技术的作用下,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融合,通过影视化的生产,使符号的意义更具创造性和时代性,其文化传播的使命也日益显要。

物质符号到影像符号的转化,生动体现在电视剧中对符号的组织上。中原文化的物质符号通过书籍谱录、服饰礼仪、图画作品、园林建筑等客体的意义传递和文化勾连凸显出来。通过影视制作的方式,将这些物质符号活跃于荧幕之上,建构出中原文化的影像符号体系。首先,书籍谱录是中原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文字媒介的信息传播具有长期性,从缣帛与简牍到电子媒介,文字的载体历经变化,承载着无尽的知识和历史重量。书籍谱录中的诗词歌赋、成语典故代代流传,简单的字词凝结着古人的智慧与风雅。透过影像的传达,将这些诗词歌赋重读于影视媒介,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递提供了新契机。例如,古装电视剧的命名上,诗词歌赋的渊源也不乏有之。电视剧《清平乐》的名字,即是用的词牌名。“清平乐”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诗人黄庭坚就曾作《清平乐·晚春》一词。再如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命名取自于李清照的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且该剧的主题曲《知否知否》也将这首词融入其中,意境十足。其次,服饰礼仪的影像表达成为中原文化的外显形式之一。长期以来,中华服饰礼仪变化的背后是社会思潮、文明程度以及政治制度的外显化体现,是文化构成的重要一面。电视剧中的服饰礼仪更是凸显一部剧文化感的关键因素,电视剧《知否》中的服饰礼仪都得到了很好的文化回应。该剧以宋代社会为背景,从官服的紫、朱、绿、青到婚嫁风俗的“红男绿女”,服饰礼仪文化皆有体现。再次,图画作品的留世为“中原文化”的传承留下了可视的历史图景。通过画作可以观察到历史的一角,为后人对历史想象的推究提供了重要参考。比如,清明上河图的传世和珍藏,为后来宋朝历史的研究和考证留下了宝贵的依据。从画作中可以看出宋朝都城的繁荣和商业的兴盛,这对于影视剧中对宋代社会的场景布局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在《知否》中的街景细节方面,出现了很多《清明上河园》中商街的标志性的幌子,场景布局完美展现了宋朝社会的市井风貌。最后,中原地区的古园林建筑的风格也处处体现着中原文化的内涵。建筑不仅仅是适用的存在,更是一种观念的外化和文化的表达。中原地区在古代中国经历了多朝都城的变迁,其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承载着历史的重量,成为一种物质符号,在中原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文化象征作用。例如,开封的清明上河园和洛阳的应天门,它们不仅是城市的名片,也是中原文化的物质性呈现。建筑在影视剧中的再现,为其历史文化感的塑造增添了浓厚的一笔。电视剧《大宋宫词》的取景就包括开封的“清明上河园”,通过镜头将这种实在的客体浓缩成一种影视画面,弥补了建筑载体弱流动性的传播局限。历史是无法复制和重现的,但历史文化感却是可以营造和演绎。利用媒介技术,尽可能地找寻历史依据和参考,将历史场景生动地演绎在荧幕上,建构出具有巨大意义空间的影像符号系统。这种跨历史的文化勾连,是现代文明与历史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成为一种现代性的文化记忆方式。

思想不能脱离承载和运输他们的物质而独立存在。④物质是意识存在的基础,意识的形成和维持需要物质的支撑,通过物质化的符号传播才能保证意识的长期存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物质符号的技术性加工和转化也成为思想传递的新形式。一方面,中原文化的发展延续,离不开其在历史流变中物质化传承的具象化记载和实在。中原文化经过物化赋予其生命力,将其从不可见的意识转向可见的文化景观,并在历史的流变中不断融入新的文化符号,突破了时间的限性。在物质化的传承中,这种永生性特征为中原文化的形塑和演绎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中原文化的符号意义亦在于媒介。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对物质符号的影像化传播也成为观念建构和思想传承的必然途径。物质化的符号通过电视剧制作的过程转化为影像符号,使文化的感染力在电视媒介中得到加强和渲染。文化与媒介的关系是互相成就的,文化之于媒介,是一种可塑性内容;媒介之于文化,是一种传播性载体。载体是沉重的,其所承载的意义是可建构的,因为文化本身所形成的物质符号体系具有强大的创造性和可挖掘性。符号与影像的结合,将中原文化的符号进行意义的再生和重塑,通过视听媒介发挥中原文化的内在影响力。

二、妆容服饰符号:审美标准的历史复原

审美是一种流动性的观念,具有不稳定性,不同时期的审美形塑于不同时期的自然和物质基础。审美的变化映照的是文明的发展和文化的需求,不同时代的审美与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模式、物质条件和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审美作为一种观念,以具体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妆容服饰作为审美最直观的符号体现,不仅是个体形象的表达,更是同时期文化的表征。妆容服饰是社会审美的外化,社会审美又是社会文化的集中体现,透过妆容服饰来呼应一定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是影视作品塑造历史文化感的一种必要方式。

电视剧中人物的妆容服饰一直是一大亮点。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有关中原文化的影视作品也不断出圈并形成特定IP,凝聚了一定的传播力和感召力。电视剧《清平乐》和《大宋宫词》的制作,剧中人物从皇后到婢女,其妆容服饰都有一定的讲究。两部剧皆是参考宋朝画作中的妆容,并根据古礼做出变化。宋代的“三白珍珠妆”在两部剧中都被还原出来。“三白珍珠妆”之所以在宋代形成一种审美风尚,有着特定的社会条件和历史因素。相较于唐朝妆容的雍容华贵,宋代则以素雅为美。北宋初年百废待兴,崇尚节俭,宋代女子的妆容以清新雅致为特色,崇尚洁净自然和提升气质。宋代女子不论是妆容还是服饰都偏爱典雅素色,这与宋代的社会风气和价值取向息息相关。与前一时期的唐代不同,唐朝政治稳定、经济发达、物产丰盈、思想开放,人们的妆容服饰大多高贵华丽,这在影视剧中也有所体现。电视剧《大明宫词》中,人物的妆容服饰极具唐代风格,女子红唇明眸、雍容闲雅,着装轻薄飘逸、褒衣博带,展现了唐代开放包容的审美取向。妆容服饰是社会文化的反映,能够对其加以考究从而在影视剧中呈现,是影视剧对文化表达的方式之一。

近年来,古装剧的制作更加关注历史背景,关照社会条件和故事的可能性,不断注入文化因素和强调文化传播。妆容服饰作为其中的重要方面,既是剧情的必要补充,是保证剧情完整性的重要因素,同时,作为社会风尚的一种体现,也是理解和洞悉社会文化的参照点。以中原文化为背景的古装剧,服饰妆容不仅是人物外在形象的表述,也是古代审美符号在影像中的还原,其所代表的古代传统文化,为观众理解中原文化提供了契机。

三、故事主题符号:传统与现代性的互动

文本本身充满着丰富意义,文本所携带的大量看不到的因素也在起作用,甚至可能起到比文本更大的作用。⑤电视剧作为文本内容,其故事性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故事形成了电视剧文本,而凝结在故事中的看不见的文化意义是影视剧具有魅力的关键所在。影视剧是承载和传播文化的有效窗口。优秀的影视作品通过对文化符号的组织,将神秘的文化变得生动鲜活,以一种灵动的形式演绎出来,是文化传播的必要方式。

进入21世纪,强化和突出中国元素在中外影视作品中进一步得到重视。⑥在文化传播的时代声音下,电视剧的生产越来越多地加入了文化的符号。中原地区作为中华文化的孕育和发源地之一,其浓厚的文化气息对影视剧的生产产生了重要影响。众多古装剧的改编越来越多地以中原古代社会的背景为基础,融入现代性的人物特征和价值取向,再根据特定时期的文化条件限定故事的走向,在满足故事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同时,也兼顾了现代社会的审美和思想观念。比如,电视剧《知否》讲述了北宋官宦人家的小女儿盛明兰的成长、爱情、婚姻的故事,通过描绘女主角从闺阁少女到侯门主母的生活画卷,讲述了一个古代礼教制度下女性的奋斗故事。中国古代阶层关系明显,一个家宅之中也存在着明确的等级关系,女主角盛明兰作为一个小门户家的庶女,却有着果敢的性格和独立的思想,靠着自己的智慧走出了一条传奇的人生道路。在一个男权的封建社会中,女主角身上有着现代人的思想和价值取向,这反映了现在人对古装剧的审美需求。在国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影视剧也要承担起文化普及和传播的使命。《知否》中,宋代的社会观念和礼仪制度处处可见,从简单的称谓到婚丧仪式,礼文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铺展开来⑦,这使得该剧对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播意义非凡。同时,在传统文化的背景图谱中,将现代思想注入人物性格之中,使故事实现了传统与现代性的互动。

促进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价值观的融合应是影视剧当代的实践走向,影视既是链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媒介,又是二者相融的文化产品。当代古装影视剧的制作应注意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寻求平衡的尺度,生产出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主动承担起文化传播的使命。

四、场景符号:历史与想象的共构

场景是保证影视剧真实性的重要方面,它支撑剧情的完整性,限定情节的发生逻辑。古装剧中场景的构建可以带来一种历史再现感,完美的场景能使故事的演绎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感染力,使观众能跨越时空与历史对话。电视剧《大宋宫词》对场景的建构精益求精,从环境到内容,通过对历史线索的考究和对文化符号的选择和组织,最大程度地构造出观众的想象空间,打造出了一个个经典的场景符号。

一方面,场景符号的打造需要贴近真实的客观环境。基于此,影视剧的制作就需要尽可能地寻求优良的拍摄地,其中建筑就成为了场景建构的重要内容。建筑只有与剧情贴合才能保证场景的优良,拍摄地的选择成为电视剧制作的重要任务,因为建筑不仅仅是背景的衬托,更是文化的流露。电视剧《大宋宫词》的主创者们,对于建筑细节可谓精益求精,为了呈现出大宋的盛世美景,主创团队辗转于横店、象山和开封三地,不仅在象山搭建了“春鸾阁”“御书房”“文德殿”“皇陵地宫”等七十多个场景,还在横店实景建造了北宋皇宫“大庆殿”,更是到河南开封的清明上河园和鼓楼实地取景。从《大宋宫词》对建筑的重视可以看出其对大宋之美的精准把握,通过美景的影像化还原了美轮美奂的大宋汴京城,同时也营造出了浓厚的历史氛围。《大宋宫词》对中原之建筑符号的吸收和呈现,是在文化传播的视角中寻得了电视剧与中原文化的审美认同,构建了故事与文化的美学支点。

另一方面,场景符号的构造需要丰富的画面内容。一部优良的电视剧,经典的场景内容丰富,礼仪之道处处彰显。《大宋宫词》中,从弹琴奏乐到对话攀谈,人物的姿态神情、动作举止皆有礼可循。其中“秦王夜宴”的场景,是按照《韩熙载夜宴图》的场景组织拍摄。图中一共五段场景,分别为:琵琶独奏、六幺独舞、宴间小憩、管乐合奏和宾客酬应,场景独立而连贯。导演运用长镜头的调度,将名作与剧情相融,其中人物的位置、坐姿、谈吐等都从画作中来。古画与镜头相结合,将一幅流动的画卷搬上荧幕,打造出了一个经典的场景符号。《大宋宫词》的场景设置有史可依,内容丰满,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为观众构造出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对历史场景的组织和影视化再现,营造了电视剧的历史想象感,成为文化记忆和传承的生动形式。

影视剧本就是一种文化产品,具有文化性,并承担着文化传播的时代使命。这不仅在于其对社会生活和价值取向的反映,还在于其内容的性质和意义,中原符号在影视剧中的组织与呈现除了服务于影视剧自身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其对中原文化传播的深层意义。无论是妆容服饰、故事演绎,还是场景设置,都是中原文化传播的重要影像符号元素,都在中原文化传播中发挥关键作用。

结语

中原文化是一个发展性的概念,其延续性有着历史和传播的双重因素。一方面,中原地区见证了一次次社会的变迁和一代代王朝的更迭,经历史的沉淀,孕育了几千年文明的中原地区成为了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并不断为中华文化输送营养。另一方面,中原文化的发展延续离不开符号化的传播。凝结出具有丰富意义的符号参与传播,是保证中原文化永生的必需路径。电视剧作为符号组织和生产的重要手段,需要不断地对中原文化进行探索,挖掘其可塑性和创造性,丰富中原文化、中华文化的影像记忆。

注释:

①郑科、黄敏:《<国家宝藏>中文化传播的符号学解读》,《传媒》2019年第8期。

②杨懿:《符号学视域下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基于贵州茶的观察》,《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年第11期。

③彭佳:《传播符号学:一个学术史的考察》,《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

④〔法〕雷吉斯·德布雷:《普通媒介学教程》,陈卫星、王杨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82-197页。

⑤孟令光、杨海军:《简论中国元素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当代电视》2017年第6期。

⑥晏青、罗小红:《流动的意义:传统文化移动传播的符号学阐释》,《中州学刊》2019年第10期。

⑦杨雪:《古装剧中的礼文化表达及其传播价值探析——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为例》,《新闻爱好者》2019年第8期。

猜你喜欢
妆容影视剧中原
沁园春·赞中原
黄河之声(2021年23期)2021-06-21 03:51:18
影视剧“烟雾缭绕”就该取消评优
华人时刊(2019年13期)2019-11-26 00:54:38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人大建设(2019年3期)2019-07-13 05:41:40
能打造光泽透亮质感的妆容
中国化妆品(2018年3期)2018-06-28 06:21:08
My Favourite Animal
御中原 画饼充饥
被影视剧带火的“胜地”
试论影视剧中的第三者现象
人间(2015年20期)2016-01-04 12:47:20
拯救妆容的“小棒子”
Coco薇(2015年11期)2015-11-09 12:59:09
走偏锋 暗黑哥特妆容AB面
Coco薇(2015年10期)2015-10-19 12:2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