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可供性视角下5G时代媒体产业增长空间

2021-12-03 14:33孙冬鑫刘鸣筝
北方传媒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媒介社交用户

文/孙冬鑫 刘鸣筝

在互联网发展的上半场,传统媒体在融合发展之路上出现了受限于体制机构的束缚与市场运营能力的不足等问题。5G的到来开启了互联网发展的“下半场”,“跑马圈地”式的发展模式走向终结,对“在地性”资源的利用成为重中之重。①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在地资源和5G带来的技术革新,是传统媒体在5G时代的影响力之争中占得先机的关键。本文将“可供性”这一概念引入对传播技术的分析中,关注5G技术为信息传播提供了哪些可能,以及媒体如何利用这一机遇实现深层次的融合发展。

一、可供性:传播研究新视角

可供性(affordance)是美国学者詹姆斯·吉布森自创的生态心理学词汇,他将可供性定义为“动物和环境之间的协调性”,用来指代生物在特定环境下做出行动的可能性,它源自于行为主体对技术效用的主观感知与技术客观属性之间的相互作用。②可供性不仅仅指代环境的物理属性,它对于每个生物而言具有特殊性,可供性展示了一种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物体的客观属性相对于主体独立存在并诱导主体采取特定行动;主体认知、需求和行为能力的不同也会影响对物体的使用,进而产生不同的行动和效果。

2015年,美国学者施洛克提出传播可供性这一概念,将可供性这一概念引入传播研究当中,用以表示“对效用的主观感知与改变传播实践或习惯的技术客观品质之间的相互作用”③。2017年,传播学者潘忠党将可供性的概念引入到中国新闻传播领域,并提出了新媒体的三项可供性指标:信息生产的可供性,包括可编辑、可审阅、可复制、可伸缩和可关联;社交可供性,包括可致意、可传情、可协调和可连接;移动可供性,包括可携带、可获取、可定位和可兼容。④新媒体可供性框架囊括了对媒介技术的客观属性与用户的主观能动性的考察,为评估媒体组织和媒介技术的传播效能提供了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理论框架。

随着主流媒体的数字化转型进入纵深阶段,其核心任务不再是线性的网络迁移和简单的渠道扩充,而是在不断更新的数字技术座架下对“可供性”进行有效开发。⑤5G开启了信息传播的新格局,在互联网发展的下半场,媒体融合发展的重点就是不断提升可供性,从媒介与用户的互动关系中探索影响力增长的价值节点。本文尝试从可供性视角出发,分析5G技术为媒体信息传播提供了哪些新的可能,以及如何利用5G带来的技术革新提升媒体可供性,从而突破媒体融合困境,探索新的媒体产业增长空间。

2019年1月10日,工信部宣布发放5G临时牌照,拉开了中国5G商用的序幕。5G即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是最新一代蜂窝移动通信技术,也是继4G、3G和2G系统之后的延伸。通信技术作为基础设施技术,不仅对互联网产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也直接影响着传媒产业形态的变革。5G作为一项革命性的移动通信技术,必将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传统产业的变革产生深远影响,带动智能制造、无线医疗、智慧城市等新兴领域的发展。对于传媒产业而言,5G也将改变现有的媒介生态,重塑包括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等在内的整个信息传播链条。

(一)传播主体变革:人机协同生产

信息传播主体的变化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解读。从媒体与用户的关系来看,用户的自主性和传播能力将随着5G技术的发展得到进一步释放。5G的高速率特点将极大地减少信息传播所需的时间,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浏览超高清视频和下载大型软件,而未来资费水平的大幅降低将使用户在获得更好的网络体验的同时付出更少的经济成本。5G是对用户深层次的技术赋能,使用户在传播工具、传播渠道的选择上拥有更多可能,内容的制作和传播也将变得更加迅捷,这将提高用户内容生产和信息分享的欲望,进一步增强用户的传播能力和社交属性。用户作为信息传播主体将对网络内容生态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在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建立与用户的协作关系,在媒体的未来发展中显得更加重要。

传播主体的变革还体现在人机关系的变化上,在5G时代,机器作为新的传播主体将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5G的低能耗和低时延的特点使得传感器能够实时反映与传输人和物的状态属性,人机互联、协同共生成为可能,机器生产的信息将从更多维度服务于人类的社会生活。在新闻生产领域,机器将成为独立的信息节点,人机合作有望成为媒体领域新的工作模式。首先,5G在时间和空间上拓展了传感器作为新闻信息采集工具的边界,使其能在环境新闻、调查新闻、众包新闻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其次,5G时代人工智能借助云的方式摆脱了算力和存储在空间上的约束,不仅会推动智能写作机器人的发展,也将提高智能算法的信息筛选和过滤能力,进一步解放记者和编辑的生产力。

(二)内容形式转变:视频成为主流

4G带动了短视频行业的蓬勃发展,根据《2020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截至2020年6月,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01亿,占网民整体的87%。⑥短视频之所以受到用户青睐,除了技术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其强烈的草根性降低了意义表达的门槛,使普通百姓能够参与到制作和传播过程当中。随着5G大带宽、高速率的到来,中长视频将会获得更大的传播空间,也会进一步成为个体自我呈现和社会意见表达的主流传播形式。相比于短视频,中长视频能够容纳更多的信息,但同时也会提高其制作门槛。就盈利模式而言,短视频平台的信息流广告将不再适应中长视频的内容生态,新的商业化路径有待探讨。媒体应思考如何打造未来的视频产品,如何实现视频内容的商业价值。

5G不仅将继续推动视频内容的发展,也会带来视听体验的升级。由于4G的低带宽和高延时限制,无论是VR、AR和MR,还是4K、8K超高清频道都难以大规模商用。5G的到来为以上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网络支持,5G的高容量特点可以使VR、AR、MR以及4K、8K视频的制作转移到云端,解决储存空间限制的难题。同时5G网络1毫秒以内的时延可以有效降低现有VR、AR等硬件设备造成的眩晕感,带给用户更好的沉浸式体验。201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在北京举行。中国联通利用5G网络为活动提供4K直播支持,为全世界电视观众带来了5G+新媒体的全新体验。在未来,网络切片技术为电视台提供了“5G+4K+切片”的发展方向,使其在保证传输速度的同时,大大提高视频内容质量,提升用户的视听体验。

(三)传播渠道转移:从“流量入口”到“场景入口”

“移动互联网入口”是用户通过移动网络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第一接触点,把握入口就意味着占据了用户市场,能够持续获得流量和收益。一直以来,搜索引擎、应用商店等入口都是移动互联网行业的必争之地。根据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0)》,2019年底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已经达到13.19亿。⑦可以预见,4G移动互联网市场的人口红利即将衰竭,各大互联网平台的“入口”之争走向尾声。5G将推动物联网的快速发展,随着信息通信技术与各垂直行业的紧密结合,万物互联互通的生态系统逐步形成。届时信息传播无远弗届,深入渗透到社会各领域,5G网络将信息传播带入到不同的生活场景和行业场景中。以美团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的崛起也昭示着垂直行业的信息和服务供应商将在场景入口的构建上获得更多发展机会。

5G时代,家庭场景将成为新的信息集散地。随着4G网络的成熟,智慧家庭的概念被提出,但是限于传输速率和带宽的限制,智慧家庭场景的应用性还比较低,仅限于智能音箱和手机App的有限功能。5G将带动智能家电、家用VR设备的发展,使之真正落地智慧家庭。连接物联网的各种家庭智能终端在便利生活的同时,也创造了如8K高清直播、云游戏等家庭内部不同场景下的信息增值服务节点。5G的低时延、大带宽也将推动车联网的发展,5G不仅为自动驾驶技术和智能交通服务提供了通信保障,也为车载场景下的实时信息服务创造了条件,未来车载场景下的新闻资讯、实时路况、餐饮娱乐等信息将以不同形态通过车内的智能信息终端传输给用户。此外,5G使用户能够自由使用智能穿戴设备,在餐饮、旅行、运动等场景中,通过GPS定位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内容和服务提供商将获得更多接触用户的机会。

二、5G生态下媒体可供性提升路径

传统媒体的转型过程可以理解为自身新媒体化的过程。何为“新媒体”,只有弄清这个问题,传统媒体才能找到正确的转型发展方向。潘忠党教授主张首先回归数字化和网络化这两个最基本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导出媒介对于人类传播和交往行动而言的可供性,将其作为衡量和比较不同新媒体的整合概念。可供性视角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关系视角,只要媒介的核心属性不变,其评估框架就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升级而改变。潘忠党教授提出的媒介可供性框架涵盖信息生产可供性、社交可供性和移动可供性三个部分,为媒介可供性研究和新媒体本质属性的界定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理论框架。潘忠党教授并未对每一项可供性标准做出具体解释,本文将结合媒体实践对媒介可供性框架进行进一步分析,探索媒体在5G时代的可供性水平提升路径,从而在新媒体化过程中获得新的发展空间。

(一)助力用户内容生产

信息生产可供性包括可编辑、可审阅、可复制、可伸缩、可关联,强调用户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能动性。媒介产品能否使用户对内容进行自由编辑和审查回顾,能否根据用户需求改变信息容量和表现形式,用户能否自由复制内容并进行跨平台的操作和共享,这些都影响着信息生产可供性的水平。人民日报一直致力于媒介产品形态的创新,并推出了一系列的H5作品,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典之际推出的民族服饰换装H5,用户上传照片后就可以即时生成自己身着民族服饰的相片,并可以将其转发至微信等社交平台。这类H5新闻作品充分把握了用户的能动性特点,使用户参与到信息内容的生产和传播过程当中,在满足用户信息需求和社交需求的同时提升了媒介产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升级和传媒产业的发展,用户的能动性不断提高,而5G的发展在技术层面赋予了用户更多的行动可能,必将在更大程度上激活用户的能动性。5G时代,信息传播所需的时间被无限压缩,高清视频的比重将大幅提升,虚拟现实等新型传播形式将更多地出现,新媒体用户将拥有更多的选择和更丰富的体验。⑧在信息生产上给予用户更多便利和自由,在媒介产品的制作和传播过程中与用户达成合作,是媒体提升发展潜力的关键。以移动短视频平台抖音为例,其内置分段拍、快拍、影集等多项视频剪辑功能,帮助用户完成视频制作。抖音还推出了官方剪辑软件“剪映”,用户可以使用抖音提供的配乐和模板进行视频剪辑并同步上传到抖音当中,在视频创作和传播过程中为用户提供了极大便利。5G信息环境下,视频逐渐成为主流,特别是随着未来中长视频比重的增加,视频制作的门槛也将提高。在媒体竞争中,谁能够在信息生产上降低用户的参与成本,为用户提供技术支持和传播渠道,谁就能获得更多的用户和内容资源。

(二)强化社交运营思维

社交可供性包括可致意、可传情、可协调、可连接,强调信息内容要触动用户情感、激发表达意愿,媒介平台要满足用户传达所思所想、协调和建立社会关系的社交需求。“泛内容”的信息生产趋势下,内容本身愈加体现出现实社会的情感属性和社交属性。⑨在社交化运营过程中,除了入驻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传统媒体也越来越重视在新闻客户端中注入社交元素。以澎湃新闻为例,其一直致力于满足用户的社交需求,在澎湃新闻客户端内置的互动社区“澎友圈”中,用户可以随时上传每日见闻,关注心仪澎友,针对热点新闻与澎友分享自己的看法,通过定位功能和话题标签建立基于地缘和趣缘的关系网络。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用户可以在不同场景中以多种形式建立联系,用户的社会网络逐渐成为新的信息传播渠道,随着5G技术对用户自主性和传播能力的增强,这一信息渠道将愈加占据主导地位。5G在技术层面进一步打破人与人之间的壁垒,分享和发送变得迅捷,这将进一步激发新媒体用户的社交意识,转发和分享的行为会更为频繁。⑩媒体要不断强化社交思维,提升社交可供性水平,创造更多二次传播和多次传播的机会。在内容上反映用户的生存状态,引发用户情感共鸣,使其产生转发分享的欲望;在媒介平台和媒介产品的设计上体现社交属性,如搭建互动社区,为用户创造建立社会关系的机会;在使用上简化用户操作,使用户实现便捷地跨平台内容分享等。在5G“万物皆媒”的背景下,社交化由“人际交互”向“人机交互”拓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推出的“下文”新闻客户端,通过人格化的讲述和会话界面的样态传递经过编辑选择、加工的新闻,满足用户对资讯人格化、碎片化和交互化的需求。11机器和算法成为传播主体,为搭建更广泛的连接提供了可能,媒体要重新思考社交可供性的含义,满足用户更加多元的社交需求。

(三)构建信息传播的场景入口

移动可供性包括可携带、可获取、可定位和可兼容。移动信息终端是否便携,用户能否即时通过移动媒介获取所需信息,媒体能否基于用户位置信息满足其不同情景下的信息需求,移动设备对多媒体信息的兼容性等,决定了媒介的移动可供性水平。除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传统的移动智能终端,随着5G的普及和物联网技术的成熟,智能手表、智能手环、谷歌眼镜等可穿戴智能设备的发展将大大提升媒介移动可供性。随着互联网端口向移动屏端的全面迁移,互联网产品愈加强调与外部环境的深度融合,通过数据网络实现个体与外部环境“万物智联”的场景时代已经到来。12通过对多种感官的调动和生理数据的提取,智能移动设备将为人与物、人与场景之间搭建随时在线的信息交互渠道,帮助用户提升生活品质与内容、服务体验。

与4G移动互联网时代不同,5G条件下的新媒体信息传播入口构建将不再简单地追求流量,而更多依靠场景。13这意味着垂直领域的内容和服务将获得更多触达用户的渠道,而对不同场景下用户状态的把握、用户内容和服务需求的预测,是5G时代媒体提升移动可供性水平的关键。场景即权力已体现为谁构建了“人—内容—物”之间基于场景的连接,谁就是价值变现的创造者。14微信小程序是腾讯公司搭建移动终端场景入口的尝试,用户通过微信扫一扫或搜索,即可使用企业、政府、媒体等开发的小程序,快速便捷地解决乘车、点餐、医疗、政务服务等日常生活需求。5G为未来智能设备的发展创造了网络条件,万物互联的媒介生态环境下,打造精细化生活场景和商业场景中内容和服务与人的连接是下一阶段媒介产业发展的重心。构建场景与智能设备之间的信息传播链条,实现线下场景与线上服务之间的融合;利用个人终端生产的数据和算法,实现“人找信息和服务”向“信息和服务找人”的转变,将成为未来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向。

结语

媒介可供性框架关注媒介技术的客观属性与用户对其效用的感知和行动。对于用户而言,其关注的是媒介技术或媒介产品能否满足自身的信息需求和服务需求,并且愈加追求“真切可感,触手可得”的使用感受;对于媒体而言,则应该建立产品化思维,关注如何利用新技术改善传播实践,增强媒介产品各项功能的可感知性,提升用户的媒介使用体验。5G通信技术将开创新的媒介生态和传播格局,也为媒体融合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一方面,传统媒体要抓住发展机遇,探索5G技术为媒体提升可供性提供的可能,将技术潜能转化成用户可感知的显在属性,不断提升可供性水平。另一方面,媒体要利用媒介可供性框架评估自身各项发展潜力,注重技术创新与自身优势的结合,避免资源浪费和方向错误,实现效益最大化和长远发展。

注释:

①喻国明:《5G时代传媒发展的机遇和要义》,《新闻与写作》2019年第3期。

②James.J.Gibson,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Visual Perception,London:Psychology Press,1986.

③Schrock,A,R,“Communicative Affor dances of Mobile Media:Portability,Availability,Locatability,and Multimediality,”Inter 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15.

④潘忠党、刘于思:《以何为“新”?“新媒体”话语中的权力陷阱与研究者的理论自省——潘忠党教授访谈录》,《新闻与传播评论》2017年第1期。

⑤刘丹凌、陶一晨:《可供性视角下主流媒体深化数字化转型的路径》,《出版广角》2020年第19期。

⑥央视网:《<2020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发布用户规模破9亿 短视频全面推动市场变革》,http://news.cctv.com/2020/10/13/ARTIip4Jhu TW6qREtOt 5SV2t 201013.shtml,2020年10月13日。

⑦新浪:《我国“网民”达13.19亿!2020<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发布》,https://tech.sina.com.cn/roll/2020-07-24/doc-i i vhvpwx7291906.sht ml,2020年7月24日。

⑧匡文波、江倩岚:《5G时代的媒体用户变化研究》,《新闻与写作》2018年第11期。

⑨喻国明、赵睿:《媒体可供性视角下“四全媒体”产业格局与增长空间》,《学术界》2019年第7期。

⑩匡文波、江倩岚:《5G时代的媒体用户变化研究》,《新闻与写作》2018年第11期。

11周文韬、孙志男:《5G背景下主流媒体融合转型的可能性分析》,《新闻战线》2019年第3期。

12郭彬彬:《场景视域下互联网传播的进阶方向——以微信小程序场景内嵌与生态布局为例》,《出版广角》2020年第21期。

13卢迪、邱子欣:《5G新媒体三大应用场景的入口构建与特征》,《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年第7期。

14喻国明:《5G时代传媒发展的机遇和要义》,《新闻与写作》2019年第3期。

猜你喜欢
媒介社交用户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基于用户和电路的攻击识别方法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社交距离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书,最优雅的媒介
信用卡资深用户
摄影做媒介引无数爱心扶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