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绘画心理学的幼儿绘画教育模式探究

2021-12-03 13:07衡雅梅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线条色彩绘画

衡雅梅

(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雷家巷幼儿园,陕西 汉中 723000)

幼儿绘画在幼儿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对于幼儿园的美术教学活动来说,其根本目的并不是追求幼儿绘画技能、美术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与习得,更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专业画家,而更多的意义在于通过幼儿“创造性的绘画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品质的形成,为幼儿全面健康的个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让智慧和创造伴随孩子健康成长。

我们知道,画画的过程就是孩子们在用“另一种语言”表达自己思维的过程。幼儿时期,孩子们有时并不能把自己的情绪、感受、体验用语言表达清楚,但在边涂、边画、边说的过程中却能把潜意识里的情感体验和对事物的认识与态度通过色彩、线条或由其构成的造型、构图来宣泄和表达出来,透露出他们的心理、情感与性格倾向。而儿童心理学专家的大量研究成果也显示,在幼儿绘画元素构成中,色彩、线条等绘画元素的运用与其所反映的幼儿心理和性格特征有着鲜明的对应关系,都具有各自较为“固定的心理意义”。这就启示我们教师,或许儿童绘画心理学为幼儿绘画教育模式的突破明确了新思路,点亮了新方向。幼儿园日常美术教学指导和幼儿绘画教育活动的重心不在画内而在画外,我们应当积极主动地结合儿童绘画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实际教学中运用绘画心理学的知识内容更好地观察、解读幼儿绘画作品,了解孩子的心理,了解孩子的性格特征与情感世界,及时进行家校沟通交流,携手共同教育孩子,有针对性地指导幼儿良好发展,培养孩子积极良好的性格品质和自信乐观的健康心理,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以此来实现幼儿绘画教育的根本目的。本文结合自身多年幼儿美术教学探索实践及思考,旨在通过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色彩、线条以及由其构成的造型、构图来解读孩子绘画作品,分析孩子的心理、情绪、情感、性格等,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培养孩子的丰富情感和健全人格,增强其认知与自信心,完善家校联系,建立——种观察——解读——沟通——完善的绘画教育新模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第二部分教育“内容与要求”中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俗话说“画由心生”。每个孩子通过手中的彩笔画画来表现自己的想象世界和内心的真实想法,同时也自然巧妙地“投射出他们的心理状况与情绪情感趋向”。细致地解读孩子的画画作品,能分析出孩子的心理状况、情绪波动。台湾著名心理学家童玉娟认为:“绘画对于个案来说,是人类最初的语言及最直接的讯息传达。”“绘画是把人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和人格倾向以图像化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一种方法,它是表达我们潜意识的直接工具”。孩子在画画时,往往会把性格倾向、心理需要、心理问题都投射到绘画的色彩、线条等里面。孩子们会用不同的符号代表不同的表情,也会用不同的色彩描绘不一样的心情,更是会用不同的线条、图案表达出他们内心的世界。如果教师或家长能够正确及时了解读懂这种绘画语言,我们将更加深刻地触及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的画,是我们走进孩子内心的一扇窗户。

一、察颜观色识其性

绘画中最基本的也是最根本的元素是线条和色彩,在心理分析中,绘画中的色彩是一种可见的情绪,表达了作者的喜怒哀乐。不同的颜色对应着多种多样的情绪表达,通过色彩的选择和搭配,幼儿美术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当时的心理情况。色彩可以显示心理健康状态,因为幼儿会把情绪和情感表现于绘画中。幼儿绘画的色彩是个性、情绪与情感的代号,幼儿使用色彩时蕴含了情感,更可以从幼儿的用色观察了解幼儿当时的心理状态、个性特征和情绪表达。从绘画作品画面的色彩种类、色彩明暗度,也可以了解幼儿个性。著名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色彩运用发现,孩子情绪越强烈越倾向于多种颜色。如孩子所用的色彩丰富,且是黄色、黄绿色、橘色、粉红色、红色这样明朗的暖色系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欢乐心情,孩子常常个性开朗、生活经验丰富、社会适应良好。与其相反,长时间被压抑的孩子就常常会使用过多的冷暗色彩,如黑色、暗绿、灰色、蓝色、紫色、白色,尤其是使用棕色和黑色投射出了孩子对情绪的自我抑制状态,而超限度大面积使用紫色或者黑色说明孩子出现生理或者心理方面的问题,孩子的性格倾向于内向封闭、与人相处的困难,就需要我们老师与家长特别关注了。色彩是孩子的第二张嘴,为孩子道出了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个性特征。因此,我们幼儿教师在教授孩子绘画的过程中,就应该特别留意关注孩子在绘画中透露出的色彩信息。由此可知,孩子如何利用颜色涂鸦对研究孩子心理并进而利用起来恰当地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实际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笔者就多次遇到过这样的事例。园里曾经就有这样一个很有绘画天赋且喜欢绘画的男孩小铭,刚进幼儿园小班时,小铭表现非常热情开朗,见人就打招呼问好,乐于助人,很阳光,画画中也喜欢运用红色、黄色等暖色调。随着年龄增长,到了快上大班的时候,小铭在画画色彩运用上有了诸多变化,性格特点也发生了突然的变化。这一段时间,小铭偏爱紫色或黑色,尤其是画中的人物服饰、物品、花朵等大多是紫色,有时候还喜欢用黑色,问他为什么突然喜欢用紫色黑色了,他闭口不言。老师在随后的日常绘画活动中特别关注他的一言一行,发现小铭对事情比较敏感,情绪波动比较大,常常表现出很伤感,心情烦闷,多愁善感,也不喜欢与其他孩子交往,再也没有从前的阳光灿烂。留意一段时间后,老师及时与家长私下沟通,通过谈话聊天了解到,小铭家里父母之间出现了一些家庭矛盾问题,父母时常争吵,小铭感受到不安全、不稳定,只好在自己喜欢的绘画中表现出来。小铭家长在与老师的及时沟通后,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积极配合老师教育教学,父母遇到问题也注意避开孩子正确处理,不给孩子直接心理影响,并且家长配合老师有针对性逐步引导小铭多去接触和观察红色、黄色等暖色调物品,过了两三个月,我发现小铭又逐渐变得开朗活泼起来,经常愿意帮助小朋友,又跟刚进幼儿园时一样,而在幼儿园举办的庆六一儿童绘画比赛中,小铭的画《未来的城市》,粉色的裙,红彤彤的笑脸,红色的车,黄色的路,浅蓝色的河流,绿色的树,色彩鲜艳,多种颜色搭配运用,情趣横生,意境深远,获得了一等奖。他说希望未来的世界充满欢乐,充满生机,五彩缤纷。

作为幼儿绘画教师必须要学会倾听这种特殊的“语言”,洞悉色彩与孩子心理的奥秘,这样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并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孩子学会运用色彩语言来塑造积极、良好、健康的性格品质。孩子的每一幅画其实就是一个生动形象的故事,故事里酝酿着喜、怒、哀、乐等复杂的情绪。老师要善于发现、听懂潜藏在绘画作品色彩中与孩子心理状态相关的、丰富的信息和语言,并及时给予肯定或帮助孩子疏导不良情绪,解决心理困扰,让孩子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二、绘影绘形观其心

在幼儿绘画中,除了五彩缤纷、鲜艳明目的色彩运用以外,就是简洁明快的线条的突出表现。线条是绘画里除色彩以外最重要的语言表现形式,线条构成图形,线条绘成人物,线条形成布局,任何画面都离不开线条的组合,可以说没有线条就没有绘画。“儿童都是天生的画家,他们在信手涂鸦时也许并没有成人那样清晰明了的绘画意图与思路,他们也不可能像成人绘画时讲究绘画艺术,但在他们随心所欲的一笔一画中也在心不在焉地投射出他们的心里所思所想,也是他们的心理轨迹的悄然表现形式,对同样一种绘画场景或人物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的”。色彩选择与运用不一样,线条的粗细轻重曲直的表现与图形、布局的呈现也会截然不同。从色彩选择与运用不同中,能窥探出孩子的心理表现与问题,从绘画线条的选择与构成中更能发现孩子各种心理表现与问题,对一些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能及时给予帮助与矫正。

研究发现,幼儿用各种笔绘画时,运笔的轻重缓急使线条呈现出或清晰或模糊或强劲或若即若离的表现,实际上表现出的是绘画者的不同心理轨迹。绘画作品中的线,有其丰富的情感语言,不但有自然飘逸流畅,也有方圆、刚柔、粗犷、顿挫、曲直等特点。在幼儿绘画作品中,由于受秉性、教育环境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幼儿作画的线条语言也会体现不一样的个性特征。不同形式的线条给人的感觉也是不同的,按照线条所画的强度,可以将幼儿的情绪与性格表现现象做分类。没有安全感、性格懦弱怕事且自我压抑的幼儿,基本上是画不出清晰明了的线条。相反地,能够画出强劲有力的线条或在画纸上刻出痕迹者,其性格表现为强烈的攻击性。而均衡发展的幼儿画面就出现清晰明了且干净整齐的线条。在对由线条构图或布局的进一步研究中专家发现,运用线条构成绘画的不同的图形或布局,不仅表现出孩子的各种心理状态、性格特点、人格趋向,而且也鲜明地表现出孩子的思维理解分析能力与逻辑能力,预测出孩子未来发展方向。如喜欢画三角形的孩子,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大多比较强,头脑清醒,思路清晰,有很好的判断力和决断力,这类孩子通常喜欢数学;喜欢画圆形的孩子,做事比较注意规划和设计,时间观念极强,能合理安排,喜欢按照事先的准备行事,多有很强的创造力和很丰富的想象力;喜欢画眼睛的孩子,性格大多多疑,怀旧心理浓厚,很敏感,观察力强;喜欢涂画对称图形的孩子,做事比较小心谨慎,遵循一定的计划和规则;喜欢画飞机、轮船和火车的孩子,这类图形相对复杂,说明孩子具有极强的认知性、协调性、记忆力与好奇心,动手动脑能力强,极富想象力;喜欢画花草树木以及田园景象的孩子,性情温和善良,很有亲和力,对外物形状和颜色明暗度常常具有比其他孩子都突出的“欣赏力”,他们大多在语文、美术等方面富有超人的才华。我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曾概括地指出:“绘画是语言的先导,表示美感之良器。要知儿童的心理,不可不研究儿童的绘画。”“绘画活动是一种有形、有色、有情节的艺术活动”。幼儿用点、线、形、色彩,描绘出各种人、景、事、物,愉悦了身心,更是宣泄了情感。因此,在面对孩子的绘画作品时,老师或家长要结合儿童绘画心理学,做个有心人,了解幼儿绘画心理特征,且根据孩子的各种生活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因势利导,让孩子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在一次“树的畅想”美术活动中,小静萱画了一个大的圆球,圆球中央有一棵巨大的树,粗壮的枝干,蔓延的枝条,郁郁葱葱,长满了绿叶,树上还有许多鸟、昆虫、动物以及鲜艳的花朵,整幅画内容丰富,充满童趣,我看了不禁暗自点头。可当我再次回到小静萱身边时,吓了一大跳,刚才那生动活泼有趣的画面不见了,被很多黑色的杂乱的线条布满,简直不堪入目。怎么会这样呢?此时,她正在兴致勃勃跟身边的小朋友讲述着:“突然来了一阵大风,把圆球上的树吹跑了,还把球也裹了起来,我要派绿巨人来帮忙,用他的巨斧把球剖开,然后再种上许多大树,让更多的鸟、虫子、动物住在上面,再织一张又大又坚实的网,这样大风就吹不跑了。”原来如此,短暂时间里,孩子的画面里线条变化巨大还有着这样动情的情节故事,一张让你看了审美情趣前后迥然不同且大受打击的画面,却蕴含着孩子乐于助人的美好情操,值得我们细细品读。有时候孩子的绘画隐藏着语言无法表达的内在心理,并不是我们想的那样单纯简单,如果我们能倾听孩子讲述,读懂孩子的画,其实也就了解了孩子的心,切忌随意下结论,贴标签。

幼儿绘画是幼儿情绪的镜子,是孩子的第二种“语言”,幼儿绘画往往表达了幼儿当时的心理状态与情绪宣泄,幼儿可以通过绘画的色彩、线条等来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与情感,长期以来,人们常常更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心理健康,幼儿的健康成长,心理健康应是更为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观察解读孩子的绘画作品,能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孩子,明白孩子内心的真实需求。因此,教师与家长共同合作,积极沟通配合,家长与教师都多观察、关心孩子,依据解读幼儿绘画作品中的信息,“有针对性地选择支持策略”,及时肯定表扬亮点,及时疏导纠正孩子有偏差的心理,解决孩子情绪问题,推动幼儿快乐发展,从而使孩子生理、心理全面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线条色彩绘画
线条之美
精致线条
神奇的色彩(上)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
烧脑的线条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